《浪淘沙北戴河》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之《浪淘沙》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之《浪淘沙》课件(共18张PPT)


请同学们再次吟诵这首古诗,边吟诵边体味刘 禹锡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二三节奏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韵脚: 沙涯家

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
浪淘沙(其一)

问题1:想一想前后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 梦得。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 史。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 州司马。一度奉诏回京,却又 因《游玄都观》一诗触怒当朝 权贵,因而再度被贬,后历任 和州刺史。起起落落的人生并 没有使作者沉沦,而是让他以 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 的变迁。

[唐] 刘禹锡

阴平 阳平
平声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仄
上声 去声
上声 去声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短
入声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入Leabharlann 四声短入声一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仄平平平仄仄平 浪淘风簸自天涯。 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今直上银河去, 平平平仄平平仄 同到牵牛织女家。 平仄平平平仄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品读诗歌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 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第六单元 · 雨中情思
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4、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5、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6、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开首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和浪的气 势,展示出一幅气象恢弘的壮丽景象。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2)“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 明确:“遗篇”指曹操,写的是《观沧海》。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 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 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 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 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 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 开课本99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 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 里。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ppt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ppt

结合背景资料, 你对刘禹锡有了什 么新的认识?
不惧挫折、勇 往直前、逆流而上 的豪迈气概。
再读诗句,读出黄河雄伟的气势,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
联想
银河
传说
牛郎织女
体现了黄河之水好像从天而来 的雄伟气势;诗人不惧挫折、勇往 直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跟学习伙伴有感情读全诗,边读边想画面吧!
18
单元主题
19 20
保护环境
21
学 习 要 求
18.古诗三首
唐代曲名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 知作者 明诗意 悟诗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与柳宗元 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 白”。现存诗800余首。
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 其诗大都简洁明快,极富艺 术张力和雄健气势。
字正腔圆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想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歌曲
浪淘沙(其一)
qū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

簸箕
九曲
黄河解读古诗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颠簸
联想画面和声音,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诗人看到眼前气势雄伟的黄河,他想到了什么呢?在
诗歌中圈画出相关词语。
径直而上 逆流而上
如今直上银河去, ? 同到 牵牛织女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共23张PPT)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典故: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 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每年农历 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 译文:既然你是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 空,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 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吧。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 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长、弯曲、沙多。 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由现实联想到神话,烘托 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描写与夸张相映照。 前两句写实,描写了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 “九曲黄河”,泥沙万里描其形,“浪淘风簸”绘 其声。好一派“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这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从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 使他从黄河想到天边,想到天上的银河,想到隔河 相望的牛郎、织女。后两句夸张地写黄河源远流长,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韵味。
学习目标
1会认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片,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 涯 ” 字 的 “氵” 瘦 小 偏上,右部“厂”撇舒 展,横画长短错落。
辨 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 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 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 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 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 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 (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 诗结有《刘宾客集》。

第13课《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3课《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王昌龄认为好诗美在三境: ①物境:景物之境。 ②情境:情感之境。 ③意境:情景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九曲,黄沙万里, 气魄雄伟,浩浩荡荡。 浪淘风簸,源自天上。 触人联想,荡气回肠。
壮美的写意山水画
梅圣俞评好诗:“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品析《浪淘沙》 (其一)之“三美”
奔黄
流河
到之
——
海水
李 不天
白 《
复上
将 进 酒
回来 。,
一黄
片河
——
孤远
王 城上
之 涣 《
万白 仞云
凉 州
山间
黄河
词 》
。,
《浪淘沙(其一)》 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 中用词之精妙,背诵并默写古诗。
•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理解《浪淘沙》(其一)和(其 八),提升对比归纳的能力,形成诗性语言敏感性。
探究: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所见之境

九曲黄河万里沙, 景物动态夸张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想象之境

同到牵牛织女家。 神话色彩浓厚


小结:《浪淘沙》(其一)之三美
物境美 :它是一幅壮美的写意山水画,表达了诗人 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情境美 :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展现了诗人身处 政治逆境却未沉沦的乐观心态。
对比:两首诗能品出诗人怎样的创作风格?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豪言豪语
豪气豪情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海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3张PPT)
而这一切又激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引发出无限的遐想。他的思 绪随着黄河的奔流,一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甚至触及那浩渺无垠的 银河。他想象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深情地述说着他们之间的 爱情故事。最后两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黄河的源远流 长,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让诗的韵味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 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织女家。” 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大胆的想象,想到了牛郎织女的 神话传说。
朗读古诗,想想诗人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 气势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长、弯曲、沙多。 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由现实联想到神话,烘托 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全诗赏析
这首诗巧妙地将写实与想象、描写与夸张融为一体。前两行用写 实的手法,生动描绘了黄河那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景象:“九曲黄 河”展现出泥沙滚滚的壮阔形态,“浪淘风簸”则描绘出波涛汹涌、 声音震天的动人画面。这一切仿佛都在验证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豪迈诗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磅礴的气势。
艺术特色欣赏
刘禹锡的《浪淘沙》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以歌颂黄河为主题,展 现出别样的韵味。诗人站在洛阳的黄河之滨,目睹黄河的来去匆匆, 那黄水奔腾而至,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一个“沙”字巧妙地 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致使水色变得浑浊的特点刻 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以水中沙砾沿途经受“浪淘风簸”的 形象描绘,表现出黄河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彰显出它冲 击一切的磅礴势头。这种深邃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刘禹锡的 《浪淘沙》成为歌咏黄河的经典之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5张PPT).ppt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5张PPT).ppt
18 古诗三首
天涯 生涯 天涯海角 无边无涯
黄莺
风簸
夜莺
莺歌燕舞
城郭 郭老师
苔藓
板闼 排闼 重闼
菜畦 春畦 畦田
天涯海角 黄莺
夜莺 城郭
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 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 又用为词牌名。
诗题溯源
浪淘沙是词牌名,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 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全唐诗》在词部中说 “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 为填词”。
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 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 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会昌 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 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 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 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 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 宾客集》。
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院,众多亭台楼 阁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时间角度:烟雨江南的空蒙迷离的美景。
江南深邃的文化底蕴,回味悠长。
春光明媚 深邃悠远
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题写
题解:本诗是诗人题写在杨骥家屋壁上的一首诗。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 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 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 (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 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 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 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 称王文公。

《浪淘沙北戴河》课件

《浪淘沙北戴河》课件

详细描述:这首词描绘了北戴河海滨的壮丽景象,包括波涛汹涌的大海、广阔无 垠的沙滩、高耸入云的山峰等。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北戴河海滨的壮丽画面,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表达的情感
总结词:豪迈豁达
详细描述:通过描绘北戴河海滨的景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豪迈豁达的情感。作者在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广阔无垠的沙滩 时,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无限,从而产生了豪迈豁达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读者能够感 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释
这句诗描绘了北戴河的壮丽景 象,大雨滂沱,落在幽暗的燕 地,白浪滔天,展现出北戴河 的磅礴气势。
词句2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 不见,知向谁边?
解释
这句诗描绘了秦皇岛外海上的 渔船在白浪中消失的场景,表 达了作者对渔民的关心和忧虑

主题思想
主题1
描绘北戴河的壮丽景象,表达对 祖国的热爱。
主2
思想价值
这首诗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 ,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 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极高的思 想价值。
05
CATALOGUE
结语
对诗词的总结
01
总结《浪淘沙·北戴河》的主题思 想和情感表达,强调其独特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0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探讨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对作者的致敬
介绍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阐述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表达对作者毛泽东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强调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对读者的寄语
鼓励读者深入理解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希望读者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下阕借史抒情。当作者置身于海面上关注渔民时,作为诗 人、革命家,思想上便很自然地从北戴河的今天想到了北戴河的昨 天和历史上的人物所留下的事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 碣石有遗篇]三国时期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 文学家曹操,为了制服作为袁绍父子割据后盾的乌桓贵族,在公元 二百0七年(建安十二年)曾骑马挥鞭,带领人马北征乌桓,于秋 天班师凯旋时曾经路过北戴河一带的碣石山,并曾登临观海,写下 了他的《观沧海》一诗,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所谓[遗篇], 指的就是曹操这首遗留下来的诗篇。这首诗写到了他[东临碣石], 同时诗中对北戴河一带的海的形势作了生动的刻画,是一首比较好 的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结尾这两句画龙点睛,点出 了全篇的主旨,词语简练,含义无穷。曹操登临碣石山,一千多年 已经过去了。如今萧瑟的秋风又吹起来了,自然景色依旧,但是人 世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历史转入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的新时代。所谓[萧瑟秋风]本来不是夏季的景色,毛泽东在这里借 用曹操《观沧海》中的句子,自成古今对比:气候不变[人间]变, 这就把[换了人间]更鲜明地突出出来了。
人萧鞭 谁一天
间 。
瑟 秋 风 今 又 是 , 换 了
。 东 临 碣 石 有 遗 篇 。
往 事 越 千 年 , 魏 武 挥
边 ?
片 汪 洋 都 不 见 , 知 向
。 秦 皇 岛 外 打 鱼 船 。
大 雨 落 幽 燕 , 白 浪 滔
《 浪 淘 沙

毛 泽
北 戴
东河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 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 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 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 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 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 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 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一次,毛主席在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 在沙滩上散步,边走边吟起了曹操的《观沧海》。 主席身边陪同的保健医生徐涛问:这是谁的诗? 主席告诉他是曹操的。徐涛很惊讶,说曹操只是 个白脸奸臣,会做出那么好的诗?毛主席就耐心 地解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了北方,为创建魏国打 下了基础,同时大胆改革,革除东汉弊政,使当 时受到很大破坏的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毛 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 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 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 迈激情。
一、复习提问: 1、词有哪两Fra bibliotek代表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豪放派,代表人辛弃疾,苏东破 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秦观
二、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还有一次,毛主席下海游出很远,跟随的人累 得轮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后来, 到了快望不到岸边的海域,遇上一位驾船捕蟹的 老渔民,工作人员再次请毛主席上船,毛主席马 上痛快地上了渔船,不待擦干身体,就和老渔民 聊起天来。他当时只穿着泳裤,老渔民一下子没 有认出来,两人就从吃喝穿戴、鱼鳖虾蟹、锅台 灶头、老婆孩子、新旧社会,直聊到互助组闹不 团结等等。在《浪淘沙·北戴河》中,主席写道: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 边?”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 也寄托着领袖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12年(207年)夏5月,曹操出征乌桓, 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 诗,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大雨落幽燕],这里用 古语幽燕显得庄重典雅,同时表明大雨降落的面 积之大;并写下阕对于[往事]的回忆相呼应,既 壮眼前之景,又含怀古之意。[白浪滔天],表面 上似乎只写波浪,但含蓄地写了大风;营造出一 种风雨齐来,波涛汹涌以至[滔天]的壮观、气势 磅礴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今天祖国河山的赞美 之情,同时为全词末句埋下了伏笔。[秦皇岛外打 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此情此景, 诗人很自然地想到海上的打鱼船。从而表达了诗 人的关切人民的情怀,并由此引发对过去的回忆。 这里的一个[都]字,表明了打鱼船之多,也表达 了感情的急切,由见到[不见],可以看出作者强 烈地注视和关切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