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初中生物七下《人体的神经调节》word教案 (4)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8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8

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概述反射的类型;3.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关键因素。

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和结合文字材料,提高捕捉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后调查,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时间的测定,意识到复习强化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培养良好的习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关注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建立有利的条件反射。

二、教学重点1.概述反射的类型;2.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关键因素;3.关注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建立有利的条件反射。

三、教学难点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关键因素。

四、教具准备糖,新鲜的梅子,写着“梅子”字的纸板。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苏教初中生物七下《12第2节人体的神经调节》word教案4

苏教初中生物七下《12第2节人体的神经调节》word教案4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相关模式图及动画,提高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教学方法设计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教学用具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NBA篮球比赛的精彩情景。

篮球比赛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运动员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人和动物体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等调控下,通过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对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

通过提问复习初中生物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要求答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12.2人体的神经调节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4.12.2人体的神经调节

1. 神经元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三大基本结构吗?(请同学指出。


2. 神经元还有哪些特殊的
结构呢?
请大家指出两位同学的图有何异同。

活动3:动动手——神经元如何构成神经呢?
思考1:将水笔带笔套一端代表细胞体和树突,那
么水笔芯可以比作什么?(轴突)外面的笔管代表什么呢?(髓鞘。

包裹着髓鞘的轴突就构成了神经纤维。


动手:请同学将多支(有笔管和笔芯)水笔用宽胶带包裹在一起。

思考2:组成的更粗结构是什么呢?(神经,宽胶布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
动手:将一组几个同学做的“神经”再用宽胶带包裹在一起。

(形成更粗的神经)
多媒体呈现: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三者关系图
三、观察神经系统的组成
多媒体呈现图片: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模式图
活动5:拼模型,说功能
多媒体呈现图片:脊髓的结构模式图
四、思维拓展
1. 如果某人右侧大脑的运动中枢受到损伤,会出现什么病症?
2. 想一想,你的左、右侧大脑哪一面更占优势?你能为更好地开发右侧大脑,提出些好的建议吗?
六、教学板书。

七年级生物下册12.2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12.2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新版)苏教版
7.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8.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神经调节这一生物学领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评价学生对神经调节基本概念和反射弧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神经调节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神经调节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神经调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同时,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发挥自己的潜能。
5.教学PPT:教师需提前制作完成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PPT,包含课程导入、知识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PPT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以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学节奏。
6.作业布置:教师需提前准备好本节课的作业,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难度适中,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7.教学反馈表: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教师可准备一份教学反馈表,让学生在课后填写。这份反馈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10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10

《第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3.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疑、自学、观察、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性。

2.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和小组活动式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神经调节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人体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观察、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画面。

师:他们的精彩表现离不开人体内的某种调节机制,那就是神经调节。

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主要是神经系统。

(二)新课学习:版块一:自学、归纳---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布1. 请学生自学P93,思考下列两个问题:a.人的神经系统由几部分构成?b.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总结(见板书设计)。

2. 课件展示人的神经系统图片。

讲述:神经系统的各组成的位置,并说明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版块二:合作、动手---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图片展示。

2.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能用大括号的形式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板书。

3.设疑:其实人体内的神经元有上千亿个,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利用两个神经元模型进行拼接。

教师选取两个小组的进行展示。

4.出示图片:相连接的两个神经元。

讲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用笔在课件上画出来)。

讲述:人体内这么多的神经元,就是通过这样彼此联系,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这种网络是人体内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结构基础。

正因如此,人体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才能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苏教版七年级下生物12.2人体的神经调节 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生物12.2人体的神经调节  教案设计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4、通过看书总结“神经系统的组成”,学生能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退至乌江,四面楚歌之际,忽然看见在江边有几个大字:“项羽自刎于此”,到近处看个究竟,原来这几个字竟是活生生的蚂蚁密密麻麻聚集而成,英雄项羽不禁大惊失色,对天长叹:“天意如此,吾能奈何?江东父老,永别了!”遂拔剑自刎。

真是蚂蚁自发成字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揭开其中奥秘。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反射的例子。

活动:探究人体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提问:什么原因导致了有些小组没有产生膝跳反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概括: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所经过的途径就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包括五部分:感受器(韧带)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提问:反射活动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里进行的,参与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有哪些?如果缺少某一个环节,反射活动还能进行吗?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医生可通过检测患者的各种反射来诊断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指导活动:在大脑有意识地控制小腿的情况下,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能否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导入:在大脑有意识地控制小腿的情况下,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能否产生。

些反射活动。

膝跳反射(两人一组)归纳:①受测者搭在上面的一条腿没有放松。

②测验者敲击部位不准。

③测验者敲击力度不够。

边归纳边请一位同学配合演示实验失败的原因。

讨论、回答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产生。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2.2 人体的神经调节  教案

神经调节【教学目标】一、知识: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设计】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二)新课学习:脑和脊髓小组互助讨论学习1.神经元讨论:神经元的分类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

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

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

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2.2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2.2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重点、难点)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重点、难点)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重点)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重点)
5.同座位同学互相完成膝跳反射实习,说出非条件反射的特征。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时间的测定,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情感目标:
调查全班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认同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睡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1.概述反射的类型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条件反射及其特征。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侏儒症、巨人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图片;甲状腺模型。

2.神经元的玻片标本;脊髓横切面标本。

3.脊髓模型、脑的模型。

4.FLASH:(1)反射;(2)条件反射。

5.视频:(1)大脑的立体结构;(2)大脑皮质;(3)大脑的主要功能区域;
(4)神经元及其功能;(5)人体的神经调节;(6)新生婴儿的本能。

四、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相关模式图及动画,提高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教学方法设计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教学用具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NBA篮球比赛的精彩情景。

篮球比赛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运动员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人和动物体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等调控下,通过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对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

通过提问复习初中生物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要求答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五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孩吮奶;狗熊飞车;谈虎色变;尝梅止渴;望梅止渴)学生:小孩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谈虎色变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学生:反射弧。

多媒体显示反射弧模式图解。

学生回顾完整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部分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五部分,然后用动画展示反射一般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强调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讨论:1、被针刺后,先感到刺痛还是先缩手?为什么?(先感到刺痛)2、假如传出神经的某处受损,手被针刺后,会不会有缩手反射发生?还能否感到刺痛?(有感觉但没有缩手反应)(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分析)(过渡)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等,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或神经元。

反射弧中,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展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可分为轴突和树突,突起的周围有髓鞘,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神经纤维。

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屏幕显示肌肉细胞、红细胞等不同细胞)教师:我们现已知道了神经元的结构,请同学们观察神经元与屏幕显示的细胞有何区别?学生:细胞体上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

(过渡)神经元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这与它的功能(传导信息)息息相关。

神经元能受到一定强度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

那么兴奋是如何由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2、兴奋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讲述: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匀,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膜外的Na离子浓度比膜内高,因此,Na、K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膜外流出的趋势,但它们能否流入或流出以及流入量、流出量的多少却取决于相应离子通透能力的高低。

多媒体展示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图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图一: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图二: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强度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而邻近未兴奋部位仍未变化,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此时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产生了电荷的移动,与此同时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出现了电荷的移动,这样便形成了局部电流。

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图三: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图解二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产生局部电流,而已兴奋的部位又不断地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这样兴奋便不断地向前进行传导。

提问:兴奋传导方向如何呢?学生:兴奋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的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兴奋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老师: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渡)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展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教师:突触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物质。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演示动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由于递质及其对突触后膜通透性的影响不同,因此,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讨论:兴奋能否由—个神经元逆向传递回上一个神经元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结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强调:突触间隙充满的液体是组织液。

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讲述: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不被破坏,神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例如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探究与思考: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对于反射的发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结合动画演示)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就产生兴奋,引起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的改变,形成局部电流;当局部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概括的说:兴奋传导是膜电位变化→递质的释放→膜电位变化的一体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