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栽培技术ppt课件
白芍栽培技术

白芍栽培技术白芍,又称白花芍药,是中药材之一,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
白芍可以有效地补血,调理气血,具有镇痛、脾胃调理等功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白芍的使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因此,掌握白芍的栽培技术对生产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适宜环境和土壤要求白芍干根干茎的含氧量比较高,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土壤中。
因此,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土壤有助于白芍的生长,其中一些关键要素包括:1.气温:白芍适宜生长的气温范围在14~26℃之间,每年平均温度应该在13~15℃左右。
2.降雨量:每年的降雨量最好在600~1000mm之间,夏季旱期每次灌水不应该低于200mm。
3.光照:对于白芍而言,充足的光照有助于其生长,适宜的日照时间最好达到8小时以上。
4.土壤:白芍对于土壤的选择并不是特别要求,但最好是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且土层深度在30~50cm之间。
二、繁殖方法1.分蘖:在白芍的初生根出现3~4天开窗期时,可以进行分蘖处理。
将茎和根分成小块,再进行进行人工移植,即可实现白芍的扩繁。
2.种子繁殖: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白芍可通过播种进行繁殖。
选择合适的种子进行播种,使之萌发生长,即可获得种子繁殖的白芍。
三、管理方法1.浇水:白芍对于水分的需求较高,但又不能过湿,因此人工灌溉是必要的。
在夏季和旱季灌水应该更为频繁。
2.施肥:白芍是一种高效草本植物,对于水分和肥料的需求较高。
在开春前应该适量施入鸡粪、腐熟的鱼汁等复合肥料,以满足稍后的生长需要。
3.除草:白芍的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在生长期中要定期除草、锄地,让白芍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
四、采收方法1.白芍的采收时间通常在秋季,在花期后等待干燥即可,一般整株都会死亡。
如果白芍灌溉不足,可手工分割芍药根和茎,稍后再晾晒。
2.白芍的收割与之后的晒干必须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否则会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挥发,降低其药物疗效。
总之,白芍的栽培对于生产健康产生着很大的贡献。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可以更好地种植白芍,扩大其种植规模,为中医药产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白芍栽培技术

先除去地上茎叶,挖出全根,将根头切去,洗净晒干或烘干。晒干的白芍称“生白芍”,烘干的白芍称“烘白芍”。
采收方法
采收时间
清洗
煮芍药
炒芍药
加工方法
06
白芍的应用价值
传统中药
白芍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方剂中,具有柔肝止痛、养血调经等功效。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苗期管理
在扦插后的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幼苗的健康生长。同时还应控制浇水量,避免插条腐烂。
扦插繁殖
04
白芍的病虫害防治
芍药炭疽病
芍药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芍药的叶片和茎。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理病叶、病茎,使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喷洒。
病害防治
芍药锈病
施肥
在白芍生长期间,应进行多次施肥,以补充养分。一般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或复合肥进行施肥。最后一次施肥应在收获前一个月进行,以利于白芍积累有效成分。
病虫害防治
白芍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栽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生长期间应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前应将土壤耕细、整平,并按照株行距进行播种。
在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幼苗的健康生长。
分株繁殖
通常在秋季进行分株,此时白芍植株的生长速度减缓,可以进行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
将白芍植株挖起,按照其自然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株,每株应具有2-3个芽头,并剪去老根和病根。
生长温度
白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芍药栽培ppt课件

楼子台阁型:花瓣排列千层类
花型结构特征。全花可分为上方 及下方花,在两花之间可明显见 到雌蕊瓣化瓣和瓣端着色。如 “胭脂点玉”、“西施粉”等。
花型分类图示
7.托桂型 8.金环型
9.皇冠型
1.单瓣型 2.荷花型 3.菊花型 4.蔷薇型 5.金蕊型 6.金心型
花 型 分 类 图 示 10.绣球型
12.彩瓣台阁型
蔷薇型:花瓣高度增加,自外向内
显著变小。雌、雄蕊多消失。如 “大富贵”、“沙白”等。
金蕊型:外瓣明显,花药增大,但
仍具有花药外型,呈鲜明的金黄色, 花丝加粗。
托桂型:外瓣明显,雄蕊进一步瓣
化,呈细长的花瓣,雌蕊正常。如 “粉银年”、“巧玲”等。
金环型:外瓣明显,雄蕊瓣化仅限
于近花心部分者,在雄蕊瓣化瓣外围, 仍残留一环正常雌蕊,因此得名。如 “鸿雁飞霜”、“赵园粉”等。
形态与分类
芍药科芍药属,宿根草本。株高 40—100cm。地下部有粗大的根丛, 根肉质。秋季于根冠部产生新芽,早 春抽出地面,初出时茎叶均呈红色或 叶部为绿色。
• 根:根由3部分组成:根颈、块根、须根。根颈头 (区别于“根茎”,根颈是根,根茎是茎)是根 的最上部,颜色较深,着生有芽;块根由根颈下 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 6~3。5厘米,外表浅黄褐色或灰紫色,内部白 色,富有营养,块根一般不直接生芽,断裂后却 可萌生较小的新芽,因此秋季收集5厘米以上的断 根也可繁殖;须根主要从块根上生出,是吸收水 分和养料的主要器官,并可逐渐演化成块根。芍 药的根按外观形状不同,一般又可分为三型:粗 根型、坡根型、匀根型。粗根型,根较稀疏,粗 大直伸;坡根型,根向四周伸展,粗细不匀;匀 根型,根条疏密适宜,粗细均匀等。根可入药。
白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白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摘要从精选种芽、选地整地、适期栽种、中耕除草、适期追肥、培土亮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介绍了白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指导广大药农科学种植、提高品质和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白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原植物芍药,为毛莨科植物,别名抗芍、亳芍、川芍。
白芍栽后4年采集地下茎入药,具有养血、敛阴、柔肝、镇茎、绶中止痛功能。
主治肝阴不足的头晕、头痛、耳鸣、烦燥、胸肋、疼痛、阴虚血热失血、盗汗、月经不调、行胫腹痛以及高血压等。
亳州市谯城区沿涡河两岸土壤质地是以砂壤土和轻壤土为主,适宜白芍生长。
谯城区白芍面积达1.00万~1.33万hm2,每年都有一部分收获和移栽。
为了提高白芍的质量和效益,在栽培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精选种芽白芍以芽头繁殖为主,秋季白芍植株枯萎以后,成年白芍机壳挖出,此时可将芽头下面的粗根全部切下加工入药,留下的红色芍头作繁殖材料。
然后视芍头大小切开分块,注意每块必须带有2~3个粗壮芽头,以保证栽后翌年苗齐苗壮,切芽时注意保持2 cm左右的厚度,过薄则养分不足,生长不良,过厚则“大疙瘩头”主根不壮,多分叉。
种芽最好随切随栽,出售或外运的种芽注意妥善贮藏,防止水分散发,种芽贮藏选择地势较高的平地,挖一宽70 cm、深20 cm左右的坑,长度视种芽多少而定。
先铺1层6 cm厚的细土,然后将芽头并排向上排1层芍芽,再覆1层8 cm厚的细土,以芽尖微露为宜。
层积期间,注意经常检查,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过干缩微,过湿则霉烂。
2 选地整地白芍行长年限效长,根系发达,喜肥喜生地下害虫,要施底肥和低害农药。
白芍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或沙、两合土为最好。
施农家肥45~60 t/hm2+复合肥750~1 500 kg/hm2,这样的土壤有利于白芍须根的生长发育,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拟栽白芍的田地腾茬以后,宜深耕深松30 cm以上,施足底肥,整平耙细。
白芍种植技术

白芍种植技术4生产管理4.1繁殖4.1.1种子育苗4.1.1.1播前准备选择沙质壤土,耕耙30cm,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kg 左右,整平。
做宽1.2m平畦。
4.1.1.2播种8月下旬至9月初收获种子,采收后及时播种。
或将种子与湿沙按1:3混合后沙藏,于翌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播种时按行距15cm开沟,深2cm-3cm,在沟内按粒距3cm-5cm播入种子,覆土后稍加镇压,浇水。
每亩播种量3kg-4kg。
4.1.1.3苗期管理翌年4月下旬,幼苗出土,刨去覆土。
加盖一层稻草或其他作物秸杆遮荫,隔草浇水,保持土壤湿度。
5月上旬揭去盖草,进行中耕锄草一次。
7月苗田追施尿素,每667m2施入10kg-15kg。
4.1.2芦头繁殖芍药在收获时,先将芍药根从芦头着生处全部割下,所留下的芦头,选其形状粗大、芽头饱满、无病虫的,按芦头大小、芽的多少,切成2-4块,每块有粗壮的芽苞2-3个,作种苗。
4.2种芽的贮藏繁殖用的芦头选阴凉通风的地方,挖一深50cm左右的坑,坑底先铺一层6cm-10cm的湿润细沙,然后将芽头赂上排放一层,上盖一层厚6cm-10cm的湿润细沙层积沙藏。
4.3移栽4.3.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栽种。
精细整地,结合整地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kg,深耕30cm-40cm,精耕细肥。
4.3.2栽植4.3.2.1栽植时间春栽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栽一般宜在10月下旬,最迟不超过11月上旬。
4.3.2.2栽植方法种苗移栽按行距40cm-50cm,株距30cm-40cm。
用芦头种,开浅平穴,每穴种芦头2个,并摆放于穴内,相距4cm,切面朝下,覆土8cm-10cm,作成馒头状或垄状。
4.4田间管理4.4.1中耕除草苗高7cm-10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6月份封垄前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11月下旬清除田间枯枝残叶,全面中耕除草一次。
4.4.2排灌水只在严重干旱时浇水,雨水多时,要及时排水。
中药材白芍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中药材白芍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白芍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
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根并入药。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栽植。
选地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
前作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
栽前要求精耕细作,耕深25—3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耙平,做成1.3米的高畦。
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的地块,畦宽可1米左右,畦间的沟宽40厘米、深20厘米以上。
现有的幼龄树林、果园、荒山、坡地、田间地头、道路两旁都可栽培,特别是道路两侧空地和旅游景点、山庄、农庄等,栽植白芍后,花开五颜六色,芳香四溢,甚是迷人,既起到较好的美化环境作用,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
选择品种筛选品种:近几年,山东菏泽主产区的药农,根据白芍的生长特性和用途需要,把芍药筛选出两大系列品系。
(1)药用品种,其产量高、质量较好,主要品种有“国旗无双”、“花五重”、“向阳红”等;(2)观赏品种,花大、颜色全、花期时间长,主要品种有“大富贵”、“红艳争光”、“千层芍”等品种。
育苗栽培:在白芍生长的大田中,选择三年生的、健壮、无退化、品种纯正、没有病害的单株留种;秋季种子成熟后,阴干播种育苗;白芍苗子经过1—2年的培育生长,地径0.8厘米以上即可栽培。
种芽栽培:收获白芍后,把药用的根茎切除,选择无病害、芽头饱满的芽头作为繁殖材料,将芍药的芽头顺其自然生长形状切成数块,每块芽2-3个,芽肉厚度2厘米以上,芽头最好随切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应暂时贮藏;选阴凉高燥通风处,于地上铺湿润细砂土,将芽头向上堆放,再盖湿润砂土贮藏。
或挖坑贮藏,下雨时注意排水,以免霉烂。
栽培时间华北地区最适宜的栽种时间为9—11月种植,南方及温度较高的地区可封冻前种植,过晚芍芽头已发新根,栽植时容易弄断,影响来年生长。
栽种方法栽培种苗: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每穴栽培一棵白芍苗,栽培深度是苗子下部根条展开,上部芽与地面平,压实土壤,苗子中心位置封土堆10厘米高,用手把土堆拍实。
白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白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生长环境】芍药多栽培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
适宜温暖气候条件,具有喜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
【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白芍宜种于排水便利,地势较平坦的细沙黄土和大岩黄土地;黏重土和岩砾土均不宜栽种。
收获后即将土翻挖50~67cm深,使土晒泡,第2次到8月复翻1次,拌牛粪或塘泥,沟泥2500~5000kg作基肥。
2、选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花白蔸:蔸叶细分枝少,根头粗圆,品质好。
(2)红花麻蔸:根粗壮而长,皮略带黑色,产量高。
(3)红花红蔸:根长而瘦,产量高。
(4)红花青蔸:苗短小,根多分枝。
其中以白花白蔸为最好,红花红蔸和红花麻蔸次之,红花青蔸最差。
3、栽种:白芍主要用分蔸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当大暑前后收获白芍时,将蔸上的粗根加工白芍,留下老蔸和老蔸的幼芽作种。
老蔸无芽的一节切去,用黄土埋栽1个月左右,发芽后又可作种。
种芽以粗壮饱满有2个芽苞的为好。
收种时,如果土地润湿,马上可以栽种。
若当时雨水少,土太干,可将种根保藏在地窖或背风的房屋里,用润细黄土堆放至立秋处暑边,再行定植。
栽种时8~10月均可,但以9~10月气候温和,土质滋润时为最好。
栽种时用一短把锄头,挖一锄深,随即将种芽放下,栽的深度应保持幼芽在土面上3cm左右,根系要伸直摆平,不能弯折,老苗应露出在外。
株行距43~50cm,每蔸以3个芽种为好,如果一蔸只有2个芽,就需另配一个种栽在一起。
栽好后踩紧土,并淋1次淡粪水。
每667㎡栽2000~3000株,需种85~100kg。
【栽培管理】1、中耕与追肥:白芍生长期间,要做到有草即锄。
第1年出苗时锄1遍,并淋1次大小淤保苗。
第2年春初出苗后,需浇锄1次,锄深6~10cm,结合除草,每667㎡施放牛粪3000kg,再以大小淤500kg拌水淋1次。
到9月时再施牛粪3000kg和挖土1次,并以桐枯250kg,粪250kg拌水施淋1次。
白芍栽培技术与病虫害

繁殖方法
白芍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通常在秋季进行,而分株繁殖可以 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02
栽培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
01
02
03
除草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以减 少养分流失和避免病虫害 滋生。
松土
定期翻耕土壤,以保持土 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 。
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发展
研究方向
未来,白芍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品种选 育、优化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同时, 对白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将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白芍栽培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 展。未来的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 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选育抗病、抗虫、抗逆性强 的优良品种;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来提高白 芍的品质和产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农业 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
白芍栽培技术与病 虫害
2023-11-08
目录
• 白芍栽培技术概述 • 栽培管理技术 • 白芍病虫害及其防治 • 收获与加工 • 白芍的应用与市场前景
01白芍栽培技术概述来自植物学特性植物形态
白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叶片为二回三出复叶,花朵为白色或粉红色 ,果实为聚合果。
生长周期
白芍的生长周期通常为3-4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存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生长环境与土壤选择
生长环境
白芍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但怕高温和干旱。在海拔 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水旁等处生长 良好。
土壤选择
白芍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但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 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最佳。同时,土壤的pH值应在5.5-7.5之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灌溉排水
芍药较耐旱,但若久晴过干,对 生长不利,故旱时仍须灌溉。 芍药怕积水,常因积水而引起病 害,故应更注意排水。
4、摘 蕾
在4月中旬现蕾时,选晴天 将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 中养分,促进根的生长,提 高产量和质量。摘蕾不宜过 迟。
5、修 剪
为了提高白芍质量,促进主根生长,产区往往在 9、10月份秋收冬种前夕空闲时进行修剪。 其方法是,将株间泥土锄松,露出主根的大半部 分,将主根上侧生出的根用刀削去或剪刀剪去; 如发现主根的一部分腐烂,应将腐烂部分全部用 刀削去,其伤疤还会愈合。剪下的细根视情况处 理,如可作种苗的可切下作种苗;较细暂不能作 种苗的可留几根,待来年长大一点后作种苗;将 多余的全部剪去,以集中养分促使主根生长;主 根下面伸入泥土的底根要吸收养分,不能剪去, 然后再覆土施肥。 这一工作对提高白芍质量和培育壮苗是非常重要 的一环。
芍药的发育周期
芍药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从种子萌芽直至死亡,在一 生的生命活动中,经历生长、开花、结实、衰老、死亡等 生命过程,这一全过程称生命周期,也称大发育周期。就 实生植株而言,生命周期可分为3个发育时期,实生苗约4 年开花,开花前为幼年期,播种出苗后第一年,株离3~4 厘米,长1~2片叶,根长8~10厘米,根上部较粗,直径 约0.4~0.5厘米;第二年春天,株高达7~8厘米,生长较 好的植株可达15~29厘米,株幅30厘米左右;第三年春 天,有少数植株即已开花,株高15~60厘米,仅一主根发 达;株幅30~40厘米,第四年植株皆可开花。进入成年期 后,生长旺盛,开花繁茂。只要环境适宜,成年期可持续 二三十年,然后进入衰老期,直至死。分株苗直接进入成 年期,二三十年后逐渐衰老。
六、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芍药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后的第二年,由 于株行距宽,每株发出的苗不多,杂草容 易滋生,若不及时除草,便会妨碍芍药生 长。因此,栽种后幼苗萌发出土时,即应 中耕除草,以后约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务 必达到土松、无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 能浅松表土3-5厘米,以免伤根,并注意 勿将苗芽弄断,如果弄断,当年就不再萌 发,影响生长。
栽种时开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 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亩可以种3500-4000 株,开穴后,每亩穴施腐熟厩肥、堆肥或焦泥灰、 草木灰1500-2000公斤,与穴土混匀,每穴放芽 1-2个,留主根2-3条,根部宜分叉斜种,芽向上, 种后即初覆土,再施人粪尿每亩1500-2000公斤, 待肥料完全渗入土中后,再覆土与畦平,以芽在 地下5厘米左右为宜,覆土操作应细致,土要细 碎,不能用土块覆盖;土块覆盖的芽头不能与土 壤紧密结合,通风强,芽头易受干旱及冻害,会 延迟发芽甚至不发芽。
白芍栽培技术
一、选 地 芍药为深根系植物,以排水良 好、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土 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段,选择地 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地 种植,忌连作。
二、整 地
栽种芍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4年白 芍收获之后才能翻土,因此,栽种前 整地务必精耕细作。 选晴天不粘脚时,深翻30-40厘米,将 土块耕细整平,并施入牛粪、猪粪或 饼肥等作基肥与泥混匀,每亩施基肥3 000千克,磷肥50公斤,辛硫磷0.5公 斤(防地下害虫),精细整地,翻耕 1-2次,深45厘米。耙细整平,做130230厘米宽的龟背形高畦。最后开沟深 30厘米以上排水沟。
2、追 肥
芍药当年栽种后,不必追肥。第二年追肥 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后,每亩施 人粪尿1500-2000公斤;第二、第三次在5 月和7月,每次每亩施人粪尿1500公斤和 菜饼肥25公斤;每四次在11-12月,每亩 施人粪尿1500-2000公斤。第三年追肥3次, 可用过磷酸钙进行根外追肥。第四年春季 根据芍药生长情况可以追肥1-2次,每次 追肥均应在株旁开穴或开环状浅沟施入, 施后覆土,以免肥料流失。
白芍栽培技术
白芍的药用价值
白芍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称之为白芍。 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能。 对胸肋痛、泻痢腹痛 、眩晕、痛风、利尿 等病症有效 。 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 ,有护肝 、解 痉镇痛作用 。
白芍饮片
白芍的产地
白芍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省。分别 称为杭芍、毫芍、川芍 等。 白芍是常用大宗药材,需求量巨大,产地集中, 生长周期长,需求刚性,较容易存放,是众多药 商长期追逐的对象,也是一些资金雄厚的大户乐 于参与的品种。 白芍不是特效药材,但是很多中药方剂不可缺少 的重要配伍。一般白芍的年需要量在1万吨之上 。 目前,亳州白芍1-4级品价格在11-14元/斤。
三、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芽头繁殖和分根繁殖为主。 分根繁殖能大大缩短芍药栽培年限, 省略了育苗步骤,故目前产区多采用 分根繁殖。
分根繁殖
分根繁殖:芍药的支根较多,收获时将粗 根剪下入药用,把象筷子、铅笔般粗细的 根全部留下,按芽和根的自然分布情况, 剪成2-4枝,每枝留1-2个饱满的粗芽和带13支根作为一株,根的长度保留4-6寸,将 过长的根和侧根剪掉,以供种苗用。9、10 月在田间进行修剪芍药时,也可将适合作 种苗的根连芽剪下即可种植。 (一寸等于3.3厘米)
五、种 植
种根分级: 栽种前须将芍芽根按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栽 种,以便日后管理。种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 一年起土收获, 栽种时间: 一般在寒露前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 霜降,如过迟,一方面因贮藏的芍芽已发新根, 栽种时易弄断;另一方面,栽后气温渐低,发根 不好,影响次年发芽生长。
种植方法
四、种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藏
收获时取下的种根,一般要经过3-4个月才能下种, 必须进行贮藏。 其方法是:在高燥阴凉通风的室内,平地上先铺 上2-3寸湿润的砂土,将芍根堆放其上,厚约5-6 寸,芍根的芽头应朝上,按顺序倾斜放,上盖湿 润的砂土2-3寸厚,四周用砖或其它物围好。 过半月后,砂土渐干,细沙下漏种苗孔隙中,为 防止芍头露土后干烂,应在堆上再铺湿润砂土1-2 寸厚。 贮藏期间,应经常检查,如干燥应适当洒水,但 不宜过多,以不使砂土干燥为原则,水过多容易 发生霉烂,贮藏期如发现霉烂应及时翻堆,除去 霉烂的,然后重新堆放,以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