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7-8]
。
目前,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侧重于量
化土地需求的数量模拟模型[ 如系统动力学( SD) 模型[8] 和
型的斑块级变化,并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17] 。 但该
模型运行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的前提是输入土地利用需
求,而 Markov 模型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数量的传统方法,具
nario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area of forest land,grassland and watershe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and the growth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whi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ual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U2 -U1
U1 T
×100%
(1)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用地类型的动态度;U1 和 U2 分别
为这一 用 地 类 型 在 研 究 期 初 和 期 末 的 数 量; T 为 研 究 时
段长。
2.2 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 该模型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
变化趋势,其重心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scenarios in
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一、用地总量控制福建省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指标,即规定了一定时期内工业项目用地总量的上限。
这既能保证用地供应的可持续性,也能控制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二、用地品质要求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还对用地的品质进行了要求。
主要包括土地的土壤质量、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要素的评估和控制。
确保用地质量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的需要,减少环境风险和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三、土地利用率要求福建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项目,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率要求。
要求工业项目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单一用地模式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四、产业结构调控要求福建省还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调整,制定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的产业结构调控要求。
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合理布局工业项目,保持产业间的平衡发展,避免其中一产业过度集中导致资源不均衡和环境污染。
五、环保要求六、生态保护要求福建省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
要求工业项目建设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保留并修复生态功能区,增加生态补偿等。
七、土地使用期限福建省针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还规定了土地使用期限。
土地使用期限主要包括建设期和使用期,建设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使用期用于工业项目的正常运营。
土地使用期限的规定既能保障工业项目的正常运转,又能防止土地资源流转过于频繁造成的浪费。
总结起来,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主要包括用地总量控制、用地品质要求、土地利用率要求、产业结构调控要求、环保要求、生态保护要求以及土地使用期限的规定。
这些控制指标旨在保障工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土地资源·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
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
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
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
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
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
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
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
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
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5)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
闽东南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34%,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7.06%;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66%,而林地面积占全省的76.1%。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一、引言2024年是我国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年份。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重要任务。
本文将总结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工作,分为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土地整理重点工作总结1. 高效利用集约用地。
2024年,要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土地整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提升城市用地的密度和容积率,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向城市扩展区域转移,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动态管理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完善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同时,加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管理和规范,防止过度扩张和浪费。
4. 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2024年将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通过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等项目的开发,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三、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要加强对湿地、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
加强山区、荒漠化地区等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3. 推动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面积。
同时,推进城市水系修复和河道管理,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024年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进行激励和奖励。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协同研究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协同研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提升土地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
探讨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协同,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的初衷是为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过去,在一些地区的土地整治实践中,过度追求土地的数量增加和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对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土地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
不再仅仅关注土地的经济价值,更要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政策在引导和规范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要完善土地整治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标准。
在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整治活动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为土地整治提供生态导向。
例如,通过财政政策,加大对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环保的土地整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要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土地整治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农业发展政策、城乡规划政策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合力。
例如,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时,要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相结合,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协同,还需要创新政策执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确保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2.01.27•【字号】闽自然资发〔2022〕10号•【施行日期】2022.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通知闽自然资发〔2022〕1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充分利用优质耕作层土壤资源,进一步提升耕地建设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通知如下:一、实施范围和责任主体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指建设项目在开工建设前,将所占耕地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直接运输到利用点进行覆土,或先运输到指定场地存储,再运至利用点进行覆土,用于补充耕地、耕地提质改造或生态修复等。
(一)实施范围。
非农业建设项目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各类建设项目占用质量等别8等及以上优质耕地的,原则上应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
(二)责任主体。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负主体责任。
建设用地单位是耕作层土壤剥离实施单位,负责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并运输至利用点或存储点,剥离、运输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投资成本。
成片土地开发由土地收储机构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剥离、运输费用列入土地前期开发费用。
县(市、区)人民政府也可依法依规委托相关部门、国有企业统一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保护,剥离、运输、存储费用由县级财政安排。
从存储点将耕作层土壤运输至利用点,由耕作层土壤利用单位负责,并严格用于覆土,运输、覆土费用纳入利用耕作层土壤项目投资成本;由政府统一组织提供给农民用于耕地质量提升的,运输、覆土费用由县级财政安排。
福建福清市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7 年第 12 期
水土工程
DOI:10.16815/ki.11-5436/s.2017.35.024
福建福清市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对策
林明义
( 福建省福清市土壤肥料技术站,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 : 土地是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发 展的重要基础,一切高产、高质量、安全的农作物必须建立在安全、 肥沃、协调的土壤基础上。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福清市耕 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合理利用耕地、 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壤利用率,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 : 耕地地力;土壤改良;福清市 林明义 . 福建福清市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对策 [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37(35):29-30.
中低产耕地一般是指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板结 和盐碱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 套,生产能力低下的耕地。这部分耕地农作物产量低的主要因素 是:一方面耕地地下水位常年低于 50 cm,田间排水难度较大, 田间湿度大,常常存在终年积水现象。土壤盐碱化严重,通透性 较差,次生障碍十分明显,生产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一些耕地基 本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种植靠天吃饭,土壤发育程 度不高,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耕作层较浅。此外,还有相当一 部分耕地位于河海滩涂一带,盐渍化现象十分严重。土壤中盐分 含量较高,积盐程度十分严重,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2、土壤肥力较差
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

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试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1月编制说明本导则参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规范》(CJJ75—97)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办关于加快城乡绿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0] 290号)、《福建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等文件,以及各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福建省道路绿化树种调查研究》等国内外相关成果及文献资料,结合本省的地域特点及城市绿地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编制,并侧重于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以促进本省的城市绿地建设。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对适用范围进行解释,由编制单位负责对具体技术内容进行解释。
导则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已通过专家技术评审。
由于本导则为初次编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漏,希望各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往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地址:福州市湖东路188号,邮政编码:350003)。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01月目录1.总则 ................................................................................................................................................... - 1 -2.城市绿地的定义和分类.................................................................................................................... - 1 -3.基本规定............................................................................................................................................ - 2 -4.规划设计内容和程序........................................................................................................................ - 3 -5.公园绿地............................................................................................................................................ - 4 -6.生产绿地............................................................................................................................................ - 6 -7.防护绿地............................................................................................................................................ - 7 -8.附属绿地............................................................................................................................................ - 8 -8.1.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 - 8 -8.2.道路广场绿地........................................................................................................................ - 9 -8.3.林荫景观道.......................................................................................................................... - 13 -9.城市绿地设计要点.......................................................................................................................... - 13 -9.1.种植设计.............................................................................................................................. - 13 -9.2.地形水体.............................................................................................................................. - 16 -9.3.园林建筑与小品.................................................................................................................. - 18 -9.4.园路铺地与桥梁.................................................................................................................. - 20 -9.5.市政基础设施...................................................................................................................... - 21 -9.6.防灾避险设施...................................................................................................................... - 23 -10.城市绿地的建设管理.................................................................................................................... - 25 - 附录一本导则用词说明.................................................................................................................. - 26 - 附录二城市绿地设计程序及内容要求.......................................................................................... - 27 - 附录三福建省植被区划图.............................................................................................................. - 29 - 附录四福建省城市绿地主要植物名录表...................................................................................... - 30 -1.总则1.1.为加强对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省实际,制订本导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1、城郊型农业的土地利用模式 2、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土地生态利用 (三)重要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
四、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
(一)福 建省土地 生态环境 敏感性评 价 1、土壤 侵蚀敏感 性评价
2. 生 境 敏 感 性 评 价
3. 酸 雨 敏 感 性 评 价
2.至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环境影响
(1)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调整的环境影响
(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影响
(3)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 (4)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 (5)生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6)耕地占补平衡与环境协调
(7)建设用地规模与环境协调
六、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措施
5.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 能 综 合 评 价
• (三)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区及管制 规则 • 1、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的方法、 原则和结果 • 表7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区 • 适宜的用地类型有条件适宜的用地类型不 适宜的用地类型重度敏感区生态用地适量 生态农用地工矿仓储、商服用地交通、住 宅等用地中度敏感区生态用地、生态农用 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轻度敏 感区生态用地、农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 非敏感区生态、农业、建设用地
单位:公顷、%
土地类型 1996年 面积 所占比例 面积 2005年 所占比例 增量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 未利用土地
1465051.94
565086.05 8349954.51 2724.01 458139.31 38128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46934.77 44091.38 682779.38
0.92
0.74
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湿地影响
(二)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表6 福建省城市部分市政设施水平变化、对比表
单位:m2/人、升/天、%
1986年 人均居住面积 人均日生活用水 用水普及率 液化气使用率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污水处理率 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人均公共绿地 6.70 18.35 83.91 4.20 5.63 0.00 0.00 3.66 1995年 9.8 227.2 94.9 67.9 7.7 4.3 53.1 5.4 2001年 12.84 255.76 99.45 90.59 11.06 24.70 85.64 7.73
浓度超标,三明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
(2)水环境容量
2005年对全省7个水系69个断面的水质监测,在2583 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79.29%。 污染(Ⅳ、Ⅴ类和劣Ⅴ类)河长占20.71%。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粗放式经济增长,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2、水土流失趋势有所减缓,但局部仍较严重;
4. 地 质 灾 害 敏 感 性 评 价
5. 福 建 省 生 态 环 境 敏 感 性 综 合 评 价
(二)福建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1.生 物多 样性 维持 与保 护重 要性 评价
2. 生 态 系 统 产 品 提 供 重 要 性 评 价
4. 营 养 物 质 保 持 与 饮 用 水 源 保 护 重 要 性 评 价
(三)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区及管制规则
1、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的方法、原则和结果
2、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与措施
表7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区
适宜的用地类型 重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轻度敏感区 非敏感区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生态农用地 生态用地、农用地 生态、农业、建设用地 有条件适宜的用地类型 适量生态农用地 农用地、建设用地 农用地、建设用地 不适宜的用地类型 工矿仓储、商服用地 交通、住宅等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第四讲 福建省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一)生态环境现状
1、生态环境特点
(1)背山面海,自然环境整体相对独立,内
部联系紧密,用地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
(2)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和湿润的中、南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复种
指数和梯度开发。
(3)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充分满足各种用地
126.83
厦门
16.25
莆田
38.55
泉州
106.92
漳州
136.26
龙岩
194.03
三明
264.59
南平
324.60
宁德
191.92
全省
1399.95
38.54
4.47
11.01
31.05
35.91
59.68
79.86
88.14
49.39
395.05
0.29
0.00
0.29
0.18
0.41
0.00
种。保有贮量居全国前5位18种,居全国前10位20
种。非金属矿产多,砂、土、石探明储量居全国
前列;金属矿产中、小型矿多,伴生、共生组分 多;贫矿多,富矿少,大型矿床、特大型矿床少,
能源矿产少,缺油少煤。
(1)水资源基本状况
① 总量、结构与分布
表1 2005年福建省及各地市水资源总量
单位:亿米3
分区名称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与地表 水不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福州
2、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特别是城市气候的影响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2)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3、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
表4 福建省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土壤侵蚀率
单位:% 旱地 有林地 灌木 林地 5.29 疏林地 其它林 地 28.78 高覆盖 度草地 14.59 中覆盖 度草地 26.98 低覆盖 度草地 44.82 公交建 设用地 20.17 裸土地 其它土 地 22.21
-111062.25
54309.81 -24555.78 -97.62 5000.46 80019.01 20174.78 16346.28 -23103.45
其它土地
369252.37
2.99
388481.41
3.13
19229.04
2、环境容量
(1)大气环境容量
2005年全省23个城市中,武夷山、福鼎空气质量达一 级水平;龙岩、三明市为三级,龙岩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
6 62.96 13 6 基本得到保护 <6 <5.5 ≥5.0 <40
达到功能区标准
基本达标 98 90 >90
(二)至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2010-2020年)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通过耕地整理提高其质量,2020 年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14.00万公顷。在集约和节约用地 的前提下,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5.46万公顷, 其中耕地占用控制在8.20万公顷。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 制度,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8.20万公顷,实现建设占用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强化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 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对 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
的用水需求;但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一些地区
某些用地类型的发展 。
2、相关人文因素
(1)人口增长速度快,要求保持一定数量和 质量的耕地 。 (2)经济发展速度快,对土地需求的压力大, 但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1、自然资源供给
矿产资源特点:固体矿产141种,探明储量85
福 建 省 土 地 利 用 生 态 适 宜 性 分 区 图
五、土地利用与环境协调性 (一)福建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表8 福建省2020年生态建设目标表
单位:%、千克/万元
指标名称
2020年规划指标值
环保产业比重 森林覆盖率 受保护土地面积比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 主要污染物强度 降水PH值均值 酸雨频率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比例) 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比例)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比例)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 SO2 COD
(一)构建“五江两溪、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分布及措施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质公园等
2. 生 态 公 益 林 地
3.湿地 4.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
(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森林覆盖率提高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 化 ; 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很大,但边治理边破坏 现象仍很严重 ; 3、沿海防护林建设和防护林更新困难问题; 4、新物种引进和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
三、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一)农业方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主要模 式 1、闽西山区“盆谷”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2、闽东南丘陵台地农林复合土地利用模式 3、沿海平原集约农业的土地利用模式
类型 侵蚀 率
55.42
3.30
11.50
60.95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表5 福建省农田和自然植被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 单位:g.kg-1
土地利用类型 全氮含量
取样地点
万木林
万木林 黄华山 黄华山
阔叶林
混交林 马尾松林 坡耕地
2.32
2.09 1.35 1.23
房道
徐墩
坡耕地
果园
全省
人均综合用水量
471
261
326
373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