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修改版)

合集下载

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4学时)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难点是海岸地区地质记录中如何区分是新构造运动还是海平面引起的升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 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2. 了解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3. 理解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4. 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四纪是一个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的地质时代,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认识地球的气候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由于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今天的气候就是第四纪气候的延续,因此,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认识今天的气候,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一、地球的五次大冰期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历史,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用于全新世高分辩率研究的石笋及样本。

三次大冰期,即:早元古代冰期约2.3 GaBP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约300 MaBP第四纪冰期约3 MaBP其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第四纪冰期,这也正是本课程所要讲述的。

二、第四纪冰期发生的背景第四纪冰期是在中生代高温和新生代第三纪缓慢降温的基础上突然发生的。

3.2 第四纪气候变化一、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分为宏观气候标志和微观气候标志两类1、宏观气候标志宏观气候标志也称直接气候标志,通过其可直接确定出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宏观气候标志可分为三类:(1)沉积物气候标志由于不同气候环境形成不同的成因类型,因而沉积物成因类型可用来反映沉积时古气候状况,具体可见下表:第四纪主要沉积物成因类型气候标志表(2)地貌气候标志由于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主要受控于气候条件。

10、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0、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间冰期
冰 期
比冰期更小的气候期
冰阶--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冰阶 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冰川发展阶段。 冰川发展阶段。其范围小于该冰期的最大 范围。 范围。 间冰阶--2个冰阶之间相对温暖的气 间冰阶 2 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 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 但是是局部的。 但是是局部的。
花粉多为两侧或辐射对称的球体。 花粉多为两侧或辐射对称的球体。
B .哺乳动物化石 哺乳动物化石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草食动物 ):啮齿类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气旋往极地方向收 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 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 加时期。 加时期。
环境特征——湖水上升,红土取代黄土,森林超过草原。 湖水上升,红土取代黄土,森林超过草原。 环境特征 湖水上升
阿尔卑斯地区的冰期
里斯冰期(R): 里斯冰期(
大冰期,高阶地砾石层形成。 大冰期,高阶地砾石层形成。
里斯-玉木间冰期( 里斯-玉木间冰期(R-W):
切割高阶地。 切割高阶地。
玉木冰期(R): 玉木冰期(
形成河谷低阶地, 形成河谷低阶地, 向山谷与现代冰川相连。 向山谷与现代冰川相连
冰后期: 冰后期:
现代河谷。 现代河谷
冰川活动总的特点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上千万年 间隔2.5亿年 间隔2.5亿年 脉动形式 2.5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四纪冰川活动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论述第四纪中国新构造运动及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论述第四纪中国新构造运动及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论述第四纪中国新构造运动及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摘要: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均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分别阐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字: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地貌、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老构造运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新构造运动具有许多不同于老三纪以前构造运动的特点,如: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可由现代地形及各种现代外力作用的地质现象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1]。

1、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主要类型自新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的时期交替出现。

主要表现为:(1)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宁静的震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地貌、如多层夷平面、多级洪湖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

(2)第四纪沉积的间断与韵律性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的有规律更替两个方面。

沉积物由下往上粗→细的变化,粗粒沉积反映新构造上升引起地形的切割和起伏增大,细粒沉积则与随之而来的地壳相对宁静阶段地形的夷平阶段一致。

(3)断层的间歇性活动大量活动断层呈现活动→平静→再活动的历史,是新构造断裂活动的普遍规律。

如我国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四次快速错动事件(4)地震活动的韵律性我国历史地震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本世纪地震活动都呈现明显的韵律性。

自1897-1980年来我国曾出现过四个地震活跃幕,即1897-1912年、1920-1937年、1946-1957年、和1960-1980年。

(5)火山活动的多期性我国东部新生代活动火山自始新世以来,可划分为三期,分别为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火山活动。

其中晚第三纪是中国东部火山活动的高潮期,第四纪火山活动则是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尾声阶段[2]。

论第四纪气候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论第四纪气候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论第四纪气候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徐世桐摘要:和第三纪湿润温和的气候不同,第四纪在形成初期就是一个大冰期,因此,第四纪又是现代物种形成的时期。

随着现代物种的繁殖增强,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虽然中间有过一段时间变冷时期,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第四纪大冰期时代仍未过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依然持续。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快。

并且,从地下开采的能源是太阳长时间储存在地球内部的能量,而人类无休止的加以开采,只能使得人类的能量释放超过地球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研究第四纪气候发展规律,搞清楚对中国的影响,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第四纪;大冰期;全球变暖;能量;中国1.第四系大冰期简述第四纪大冰期时发生在距今约250万年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地球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冰川覆盖。

主要影响在欧洲,北美洲以及非洲中部等地区,另外,我国的长江以及黄河流域也有冰川分布【1】。

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有多次气候变动,以阿尔卑斯山为基准,对阿尔卑斯山山岳进行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4个亚冰期,以及四个兵器和三个间冰期。

在中国,也相应的出现了鄱阳湖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

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2】。

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在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

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3】。

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

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一、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延续第三纪以来且一直进行的型构造运动,及第四纪的大冰川运动.其影响即为新构造运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

李四光1934-1937年研究庐山冰川,《冰期之庐山》,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存在冰川运动。

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加了大理冰期.其证据主要有大坳冰斗、王家坡U形谷、漂砾等。

庐山冰期(Q 3: 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 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碛地形均有保保存。

鄱阳冰期 (Q 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物坚硬。

古冰川研究的内容:1、冰川证据(遗迹的研究地形,沉积物,化石:提供气候条件 2、成冰条件(古冰川的研究气候条件:全球降温期、凉夏气候地形:雪线高度、坡度积冰区面积:ARR>0.6,形成冰川中国新构造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现在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降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个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时期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地球气候史4

气候变化-地球气候史4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 汪国真《热爱生命》
姚檀栋院士
Nature杂志2008年第454期: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采集冰芯
米兰科维奇理论的轨道三要素:
1. 公转轨道偏心率:或椭或圆,10万年 2. 黄赤交角(地轴倾角):或斜或正,4万年 3. 岁差(地轴进动):陀螺型圆锥指向,2万年
M理论与地球温度
岁差 2万年 黄赤角 4万年
偏心率 10万年
EPICA冰芯
地球温度
Glacial中的气候振荡
90年代后期,随着高分辨率冰芯资料的获得,人们才发现冰期中振动十分剧烈 地球冰期气候的基本特点:大幅度振荡(~1-2万年)、逐渐变冷
热盐环流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C)
地质化学循环
植物光合作用
板块
M T H C
第四纪冰期的基本特征:
• 地球气候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快速振动(Glacial-to-Interglacial Cycles),越来越冷
• 25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以4万年为周期,频率高但振幅小,进行较快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 100万年至今,以10万年为周期,频率略放慢但振幅大,进行较慢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 我们生活在最后一次间冰期中
2.4 轨道尺度
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10万年冰期-间冰期旋回与Milankovitch理论
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振荡与热盐环流理论
夏娃理论与人类文明走出非洲
现代 250万
第四纪
新生代
第三纪
6500万
第四纪气候变化
今天的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放射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海洋。
• 有孔虫分为喜暖有孔虫和喜冷有孔虫。
• 通过海底沉积剖面中有孔虫种属的统计分析, 可以恢复古气候。 • 如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反 映寒冷气候;而门氏圆辐虫(Globorotalia menardii)则代表温暖气候。
• 截锥圆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具
2. 树木年轮(tree-ring)研究 • 树木的年轮是树木周期 性生长的结果。
• 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和控制;气候 条件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不同,因而年轮的
宽度也不同。
• 可以采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作为反映气候变 化的指标。
3.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根据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恢复古气候。 • 如猛犸象是寒冷气候的标志;而棱齿象则代表间 冰期温暖气候。
5. 海面变化 • 海面变化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 • 地动型海面变化是局部的,反映新构造运动。
• 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
• 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 • 第四纪冰期最盛时,海面比现在低120—130米。
(三)生物证据
•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 求,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 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 被淘汰。 •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冷-温-较冷-冷
苔原 冷-温-冷 北极或高山苔原 冷温带与苔原之间
贡兹冰期
多-贡间冰期 多脑冰期 上新世
比现在低4-5 oC
与现在相似 比现在低2-3 oC 比现在高6 oC
700
600 800 1800

与今日相似 冷 接近亚热带
4. 冰川发育规模 冰川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雪线下降值最大为1300—
2. 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 指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 • 冰川从中纬度地区开始退缩,冰盖缩小,最后 消失。
• 一次冰期和一次间冰期构成一个完整的古气 候周期。 3. 冰后期(postglacial) 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到现在。时间上相当 于全新世。 时间为10,000a B.P.
4. 雨期(pluvial period) 第四纪期间,中低纬度地区雨量充沛,内陆湖 泊面积增大,湖面升高的时期。 5. 间雨期(inter-pluvial) 中低纬度地区,两次雨期之间,气候干旱,降雨 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的时期。
• 受雨期影响最明显的是北非,北美地区。 • 但要注意,冰期和雨期在时间上并不相对应,不 同地区特点不同。
有壳壁旋卷的特征。在寒冷的海水中壳壁右旋, 在温暖的海水中壳壁左旋。
(四)同位素证据
• 1947年,尤里(Urey)提出用同位素方法可以测定古
温度。 •氧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16O 、17O 、18O 。 • 在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
16O 17O
99.759% 0.0374% (忽略不计)
18O
第十一章 第四纪气候变化
一、前第四纪气候概述
• 气候也与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随时间和空间
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湿变化和冷暖变化。
• 7亿年来的气候历史是以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 交替出现为特点。 • 温暖气候占90%,寒冷气候占10%。 • 气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寒冷期,即三次大 冰期。
(一)地质历史上气候变化的尺度 1.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气候 时间尺度 107 —108 年,三次大冰期; 2. 冰期和间冰期 时间尺度 105 年,第四纪期间发生的较长 时间的气候变化。 3. 冰阶和间冰阶(冷期和暖期) 时间尺度 104 年,指一次冰期期间的较短 时间的冷暖变化。 4. 小冰期和小间冰期 时间尺度 102 —103 年,指全新世的气候变 化。
4. 黄土和古土壤 • 黄土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古土壤是温暖气候 的标志。

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了一个气候变化
旋回。 • 黄土高原的黄土中夹有20多层古土壤(埋藏 土壤),这表明第四纪期间有20多次气候的冷 暖变化。
• 根据黄土研究和根据深海沉积研究得出的气
候变化曲线是可以对比的。
5. 蒸发岩 • 蒸发岩的形成是炎热干燥气候的产物。 • 中国西部蒸发岩和非蒸发岩的互层反映了气候 的干湿变化,即雨期和间雨期的变化。
(二)有关概念
1. 冰期(glacial period) 指第四纪期间,全球气候显著变冷,冰川 规模扩大和增厚的时期。 • 这一时期,空气湿度相对增大,高纬度和 两极地区降雪增加,超过消融量,形成大 陆冰盖,中纬度地区形成山岳冰川。 • 冰期时,各大陆的气候条件不同,因而冰 川规模也不同;欧洲和美洲属于海洋性气 候,发育大陆冰川;亚洲虽然气候寒冷, 但非常干旱,只发育山岳冰川;亚洲大陆 内部风力作用盛行,发育大面积黄土。
度,冰层厚达1000米以上。
• 北美格陵兰—劳伦泰冰盖,冰盖伸展到北纬38度, 冰层厚度1000米,中心厚度3000米以上。 • 西伯利亚冰盖,分布在北极圈附近,有时分割成几 个小冰盖,南界在北纬60—70 度之间。
2. 冰期时北欧地区的冰川发育
• 生物可以分为喜热性生物群,喜温性生物群和 喜寒性生物群。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 动物, 是北极当然的主宰。
仙 女 木
北 极 棉
• 不同的生物群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
• 把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群进行对比,
可以恢复第四纪各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1. 孢粉分析 • 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 的繁殖细胞。 • 孢粉的体积很小(直径10—100微米);产量 大(桦树一朵花67000粒);外壁坚固,可以 长期保存。 • 根据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可以恢复古植被, 然后恢复古气候。
• 从新近纪开始,气温开始下降。 • 南极冰盖形成于中新世(约1500—2000万年前) • 北极格陵兰冰盖形成于上新世(约300—400 万年前)。 • 从深海钻孔的氧同位素数据和大陆上的动植 物化石数据看,气温是逐步下降的。
5.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以来,气候显著变冷,并有多次冷暖交 替——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二)地貌证据
1. 冰川地貌 • 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是寒冷气候的标志。 •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根据古冰斗可以恢 复古雪线位置,计算温度下降值。 • 根据多层冰斗、U型谷的叠置,冰碛物的分层 等现象可以恢复冰川作用序列。 2. 冰缘地貌 • 根据冰缘地貌可以恢复冰川作用范围。
气候环境—2
3. 沙漠的演变(扩大、收缩) •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 • 随着气候干湿的变化,沙漠的范围也发生变化, 气候干燥时扩大,湿润时缩小。 4. 内陆湖泊的演变 • 一般高湖面代表雨期,低湖面代表间雨期。 • 可以通过湖底沉积以及湖泊附近地层剖面的研 究恢复古气候。
0.2039%
• 温度不同,蒸发作用的强度不同,海水中氧同位素的
组成也不同。
• 当水分蒸发时,16O 和18O 逸出的速度不同。
• 16O 为轻同位素,水气蒸发时逸出量较大。而较
重的18O在海水中富集。
• 海水温度变化1oC , 18O/ 16O变化0.02%。 • 因此,温度下降或在冰期期间,海水中、海洋沉 积物或海洋生物的CaCO3 外壳中, 18O相对富集。 在温度升高或在间冰期期间, 16O相对富集。 •在大陆冰川或冰碛物中,结论与海洋中相反。
(五)考古学证据
• 在中国,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恢复5千
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考古、物候、 历史文献和气象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中国5千年来
气候变迁。
• 3000—1100年B.C,为温暖时期。 • 西安附近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据14C 5600—6080a B.P.),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约 1400—1100年 B.C),比现在的年平均温度高2oC 左
右。
(六)浮冰碎屑
南极冰山
大洋沉积物中浮冰碎屑增多——寒冷
(七)磁化率 黄土剖面的磁化率可以与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
古土壤最
多达32层
(Zhou & Shackleton, 1999)
(Zhou & SFra bibliotekackleton, 1999)
三、阿尔卑斯地区的冰期与间冰期
•阿尔卑斯地区是第四纪 冰川研究的经典地区。
猛犸象身披 长毛,门齿长 大,强烈弯曲 并旋转,长度 可达5m。
三棱齿象牙齿
真猛犸象复原图
猛犸象门齿与臼齿 披毛犀头骨及肢骨
4. 珊瑚
适宜水温 25~30oC ,海 水深度40~60m,盐度正 常,海水清澈透明,无 泥砂。
5. 海洋微体生物研究 • 包括有孔虫、放射虫和硅藻等。 • 微体生物的分布与海水深度、海水温度、盐 度及CO2含量有关 • 硅藻主要分布在较寒冷的海洋。
1400米,冰层最厚达1500米。 •阿尔卑斯地区由于缺乏 地层古生物证据,以及直 接测年资料,冰期与间冰
• 以里斯冰期规模最大(又称大冰期,Great glacial),
期尚无确切的年代。
四、北欧地区的冰期与间冰期
1. 冰期时北半球的三个大陆冰盖:
• 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冰盖, 冰盖向南伸展到北纬47
贡兹冰期(Gunz) 多瑙冰期(Donau)
贡兹—多瑙间冰期 多瑙—拜伯间冰期
拜伯冰期(Biber)
2. 冰期划分根据 • 冰川地貌 • 冰碛物、冰水堆积物及其相互关系 • 冰碛物的风化程度
阿尔卑斯山区阶地堆积与冰期划分
玉木冰期(Wurm)——低阶地砾石层 里斯冰期(Riss) ——高阶地砾石层 民德冰期(Mindel) ——新砾石覆盖层 贡兹冰期(Gunz) ——老砾石覆盖层 多瑙冰期(Donau)——Alps山北部,从贡兹冰期的堆积物分出 拜伯冰期(Biber)——Alps山外围的一套冰水沉积扇(1950’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