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四纪地层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
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
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3南方地层:(1)下更新统(元谋组) (二次冰期,一次间冰期)(2)中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3)上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4)全新统(冰后期)4华北地层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以黄土堆积为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Q1初气候温暖湿润,中期气候干燥,三趾马红土。
1第四纪地层-1

3、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⑾.化学堆积(eh):由各种化学作用形成的沉淀物。
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水中CO2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
CO2+H2O=H2CO3=H++HCO3H2CO3+CaCO3=Ca2++2HCO3-
随水流走 上面的反应是可逆的。 水与空气中的CO2减少——CaCO3沉淀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反 应速度很快——岩溶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发育。 我国岩溶地貌再广西、贵州、云南分布广泛。
1. 第四纪地层划分
(1)
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标志(古气候、古生物、 古人类与考古、构造和地貌;岩性和岩相、同位素 年龄、古地磁等); (2) 掌握第四纪划分及各世的绝对年代界限; (3) 掌握第四纪一些常用的测年方法。 (4) 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基本特征; (5) 掌握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系统; (6) 了解东北、西北、西藏地区第四系基本特征。 本章重点是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建立。
深槽、浅滩和边滩经常变位,水深很不稳定,对于水利 工程和河港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⑺.洪积(p1):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主要 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
3、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⑻.湖积(l):湖水在湖盆里的堆积
物,包括机械、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所
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2 . 陆相沉积
大陆上相对低洼部位接受沉积,形成陆相地层。
陆相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水平方向上岩性和厚度的 变化大。多种层理,水平层理、斜交层理和交铅错层 理等。干燥地区,沉积物因氧化常呈红色。保存有陆 生植物及淡水动物的化石。 残积、坡积、洪积、河流、湖泊、冰川和风成相等。 残积相和坡积相为土状铁、锰、铝组成个风化壳;洪 积多为砾岩、砂岩等粗碎屑岩。冲积相多由砾岩、砂 岩、粘土岩等组成,磨因度好,形成于河床、河漫摊, 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均较发育。湖泊相以细 秒岩、粉砂岩及粘土岩为主,常具有极薄的层理。冰 川相沉积物分选性差,不具层理,砾石多成棱角状。 风成相沉积物以砾岩和粉砂岩为主。
第四纪地层划分.

1.1 第四纪地层划分 <1> 划分方法 <2>第四纪的下限问题
1.2 第四纪的划分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1.3.1 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上更新统--丁村组(Q3) 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 全新统--近代沉积(Q4)
1.3.2 东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 (3)上更新统诺敏河组 (2)中更新统大青山组 (4)全新统
(1)划在意大利剖面的Astian与Piacenzian层之下。 在古地磁表中,划在Gilbert世的底界。距今3.4 Ma。
(2)划在西欧(法国)的中Vilafranchian层之下,接近 Gauss世与Matuyama世的边界,大致为2.5 Ma。
(3)1948年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建议陆相沉 积物以法国Vilafranchian的底界为界,海相沉 积物以意大利北部含北极软体动物和底栖动物
1.1第四纪地层划分
• 第四纪陆相地层多为松散堆积物,形成 时间短,岩相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方 法和原则,一般应用古气候冰期与间冰 期、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以及综合应 用等各种测试手段。
<1> 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
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第四纪堆积
物划分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把 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种岩石地层 顺序,是一种直观、实用的方法。与古、中生 代地层不同,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 上互相超覆)所占比重较大,决定了该方法使
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 层顺序法等。
<2> 第四纪的下限问题
地学界对第四纪下限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 主张把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及其演化
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按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和现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将第四纪以两次大规模冰消期和一次较小规模冰消期为标志,划分为全新
世(Holocene)、更新世(Pleistocene)及上新世(Pliocene)3个阶段,以及黄淮海古近系(Miocene)和旧近系(Oligocene)、新近系(Eocene)及白垩系(Cretaceous)4个系。
其中更新世、上新世、黄淮
海古近系又细划出区阶。
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始于地质学家莱西林(1790),其认为第四纪共
有4个阶段:新统(Neogene)、比新统(Mesogene)、旧统(Paleogene)和白垩系(Cretaceous)。
然而,莱西林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设,并未得到
实质性的论证。
而后的学者又针对现在的地质记录和微体古生物的研究,
分别以更新期(Pleistocene)、上新期(Pliocene)、黄淮海古近系(Miocene)、旧近系(Oligocene)、新近系(Eocene)和白垩系(Cretaceous)作为分期标准,重新划定了地层分期方案。
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演化极其复杂,近年来,学者们持续对第四纪地
层分期方案进行改进,根据现有的微体古生物和气候变化特征,将更新期
分为全更新世(Pleistocene)、晚更新世(Upper Pleistocene)、中更
新世(Middle Pleistocene)和早更新世(Lower Pleistocene)4个期,以及将上新期(Pliocene)分为上新期早。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四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神秘的魔法词,实际上它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跨度可是有近260万年呢!就像在时光机里穿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记录着地球的故事。
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第四纪的地层划分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啥原则和方法,听起来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对吧?1. 第四纪的基本概念1.1 定义与时间框架首先,第四纪的定义就是地球历史的一个阶段,涵盖了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大约从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到大约1.2万年前,而全新世则从那时一直延续到现在。
说白了,第四纪就像是地质历史上的“最近”一段,跟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想想你身边的一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真是神奇吧!1.2 重要性与研究意义而且,这个时期的研究可是相当重要的。
通过研究第四纪的地层,科学家们能了解到古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演化、以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秘密。
谁知道古代的冰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人类又是如何生存的呢?2. 地层划分的原则2.1 地层的基本原则那么,划分第四纪地层的原则有哪些呢?首先,地层划分就像切蛋糕,得有层次感。
科学家们通常根据岩石的特征、化石的存在以及地层的成因来进行划分。
这就好比你在点一份丰盛的晚餐,菜单上的每道菜都各有特色,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化石是个好东西,它们能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生物,是不是很棒?2.2 时序与对比原则其次,时序原则也很重要。
这个原则就是强调不同地区地层的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如说,北极和南极的冰层可以用来比对气候变化,看看全球的脉搏如何跳动。
就像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八卦,有些话题在不同圈子里反复出现,能引发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纪的故事。
3. 划分的方法3.1 化石记录与古环境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化石记录。
化石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信物,通过分析这些信物,科学家们能够了解那个时期的古环境。
第十一章第四纪地层

(七)古地磁地层法
• 用古地磁学方法专门研究第四纪地层学以及与 此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第四纪古地磁地层学。 • 古地磁地层法测定的对象主要是火山岩,其它 研究对象有黄土、古土壤、红色粘土、湖相纹 泥、粉砂粘土等等。 •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地层年代、层序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数据 和资料。
2. 第四纪海相地层用无脊椎动物群及微体动物群 划分地层层序,并根据它们的生态变化所反映 的第四纪古气候波动曲线,将第四纪海洋沉积 进行分层和断代。 3. 陆相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过去已收集了丰 富资料,这些软体的螺蚌化石对于研究当时的 沉积条件具有较重要意义,但在划分地层上有 一定限制。 4. 植物化石。植物群组合是反映古气候和古地理 的最显著最灵敏的标志,尤其是孢子花粉的研 究,对于阐明第四纪古气候和古地理提供了有 价值的材料。
(二)气候地层学原则
1. 利用冰期和间冰期遗留在地层中的各种痕迹划 分地层。 • 欧美大陆第四纪冰川发育地区早巳建立了第四 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及与其相关的地层层序。 • 在中低纬度的干旱和半干早地区建立了相应的 雨期和间雨期序列,及与其相关的部分更新世 地层。 • 我国的第四纪地层,也已采用古气候法分层。
S24
1.8
Piacenzian
104 Zanclean 红粘土 Gauss
S33
2.6
第四纪断代图表
• 下更新统( Qp1 )与中更新统 ( Qp2)界线 • 距今78万年,相当于布容和松 山极性世的界限。
• 上更新统( Qp3 ) – 中更新统( Qp2 ) 界线 • 上更新统( Qp3 ) – 中更新统( Qp2 ) 界线,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 划在末次间冰期起始的时间 0.128M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5e 的起始时间,从这时起发生了第 四纪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海侵;在 中国黄土地层中为S1/L2的界线。
第四纪地层划分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23 个省 4 个直辖市(北京、天 津、 上海、 重庆) 5 个自治区(广西、 内蒙古、 西藏、宁夏、 新疆)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 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 别行政区)
黄河
黄河 长江
经过20年的研究,目前认为:意大利的弗里卡 (Vrica)剖面可作为划分第三和第四纪界限的层型 剖面。因该剖面系海相沉积,地层出露良好、连续,
未受构造扰动,易采样,含有适合远距离对比的浮游 有孔虫化石及可做同位素测年的火山灰层,并具有一 定厚度(400余米)。
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限位置,还有以下几种观点:
• 标准剖面(1954)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
一套河湖相沉积 • 沉积厚度500-600m
• 分上、下两段其间有一侵蚀间断面。
•下段为浅红、棕及微绿色砾石层及砂层,夹
粉砂和粘土层,含淡水蚌壳,称绿泥河湾组。
•上段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
土层,称黄泥河湾组。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及大量软体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 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第四纪属种大量出 现,如马、 野牛、象、步氏大角鹿等,森林 草原环境。
貌)是同年龄的,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 只有运用地形形成的阶段或年龄,将第四纪堆积物划 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
来。 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如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 层状溶洞的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 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
点,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 期地层单位,在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中非常实用。
历史地质学第十一章新生界

第二节 中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
一、地层区划
我国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类型繁多,其中海相地层分布局限,而 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分布于全国大小不等的数百个盆地之中。这些盆 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都受到一定的构造因素控制。显然,这是考虑 地层区划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沉积时受到当时 古气候、古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在分布上又具分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我国南方的古近系总体上看以红层为主要沉积物;而北方新近系则土 状堆积尤为发育。从动物地理和生物群性质考虑,以昆仑山脉-秦岭 为界的南北方动物群的区划在古近系始已初步形成,而且两者之间同 时存在南北类群混生的过渡地带。这些特点同样为地层区划提供了重 要的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综合上述持点,将中国古近系和高等哺乳动物
灵长类自晚白垩世出现以来,到新生代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发展成为猿类,至中 新世初期从低等猿类中产生了类人猿,从此开始了人类的进化,全新世演化为现代的 真正人。人类的进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上新世一早更新世) 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部分古猿能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从而进入了人类 发展的最初阶段。化石多发现于非洲,如非洲南方古猿、粗壮南方古猿、包氏南方古 猿。 2.直立人阶段(中更新世) 直立人阶段的四肢已同现代人基本相似,脑量增大,但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仍很原 始,主要代表有中国的北京猿人(图11-1k)、蓝田猿人及印尼爪哇猿人、欧洲海得堡人 等。 3.早期智人阶段(晚更新世早期) 早期智人(古人)能制造进步的工具,能取火御寒,能利用兽皮蔽体,主要代表有 中国的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以及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等。 4.晚期智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 晚期智人(新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和衣服,并能利用骨、贝 壳制成装饰品,如中国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德国的克罗马农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法 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方法。利用
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第四纪地层的新老关 系,同时应用生物组合方法,划分与对比第四纪 地层,建立起生物地层层序。生物的演化发展落 后于环境变化,出现生物孑遗与先驱问题,如同 一种动物化石可以出现于不同的地层中,要利用 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1、下更新统 (4)元谋组 位于云南北部,是南北向延伸的盆地,以河湖 相堆积物为主,厚695m。以粘土、亚粘土、砂、砂 砾为主,夹腐植质粘土和褐煤。元谋组最上部发现 元谋直立人化石,同位素年龄约为170±10万年。 经古地磁测定,属于高斯正极性期的下部,距 今1.5—3.2Ma。在元谋盆地发现龙川冰期,距今 约3.5Ma,是我国发现的较老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用同位素年龄划分第四纪地层是应用较
广泛的方法,并逐渐建立起第四纪地层年代 表。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1)放射性碳(14C)法 有 一 定 初 始 14C 浓 度 的 地 质 样 品 , 在 停 止 14C交换后,样品中14C放射性衰变引起14C浓度 下降,依此即可测到样品年龄。测定年龄范围 500至70000年,是研究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后期 较有效的方法。测定材料是木材、泥碳、贝壳 、骨、角(或化石骨、角),淤泥、土壤和有机 碳酸盐。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5)洞穴堆积 早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以广西柳城巨猿洞为代 表。溶洞高出地面90m,堆积物自上而下分为4层: ④、顶部钟乳石厚壳。 ③、含碎石的黄色土。 ②、微红黄土,钙质胶结。 ①、松散的棕褐色土状堆积上复钟乳石硬壳。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1)金牛山下组 金牛山位于辽宁营口县永安乡,是一座拔地而起 的孤立小山,海拔69.3m。1974年、1975年、1976年 和1978年曾多次发掘,发现了保存在两个洞穴裂隙里 的丰富哺乳类动物化石。金牛山下组上层是含碎石的 棕黄一棕褐色亚粘土;下层为棕红色角砾,两ຫໍສະໝຸດ 之间 夹一层灰绿色粗砂层,厚度约5m。
7、重砂矿物方法 第四纪沉积中的矿物,可分为重砂矿物 (又称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前者反映物源 区特征,自生矿物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因为 重砂矿物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作为第四纪地 层对比、恢复古地理环境的依据。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第三纪上新世,形成河北桑干河, 山西汾河,陕西渭河等断陷盆地,其中 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发育,厚度大。下更 新统以泥河湾组,三门组为代表。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2)钾—氩(40K-40Ar)法 根据岩浆岩及有关地层中的放射性40K逐渐蜕
变成为40Ar的数值计算它的年龄。测定年龄范围 为50一100万年。随着超真空,快中子活化等技 术的发展,近年测量时间上限已达25Ma,能测定 全新世的大部分年龄。测定样品是长石、云母、 海绿石和玄武岩等含钾矿物和岩石,主要用于火 山灰地层以及考古和古地磁的研究o
河南三门峡一带与渭河盆地中,与泥河湾组 相当的地层称三门组,主要是由棕黄色砾石、砂、 粘土质砂、砂质粘土、细砂、粉砂夹薄层泥灰岩, 厚200—400m。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2)雨花台组 分布在南京附近的雨花台西善桥及江苏江宁、六 合、宿迁等地区。下部以砾石层为主,中部为砂、粉 砂质层,上部为微红色粘土层。一般厚约50m,个别 地点达100余米。不整合于新第三系浦镇组之上,为上 更新世黄土状粘土与底砾层所覆盖。它的形成是属于 网状河系的砂坝堆积物。砾石多发育在阶地上,砾石 来源于长江及其支流,时代属于早更新世。
第十一章 第四纪地层
第四纪地层划分原 则和方法
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第四纪地层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 地壳变动的记录。关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对生产建设有重要意义。
由于第四纪陆相地层多为松散堆积物,形成时 间短,岩相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方法和原则,一 般应用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 以及综合应用各种测试手段等。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泥河湾组以湖相沉积为主,夹河流相沉积,主 要是灰绿、灰黄色砂层、砂砾层、粘土,粉砂质粘 土和粉砂层,局部地区上部夹石膏及泥碳层。厚约 150m,钻孔揭露500m以上。其中除了丰富的哺乳类 动物化石外,还含有软体动物与介形虫化石。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2.古气候学法 第四纪的特征之一是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全球
性冰期与间冰期出现,促使生物界与古地理环境发 生巨大变化,也促进人类的出现与发展。因此,冰 期与间冰期是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主要依据。
海侵地层是第四系划分与对比的标志之一。 古土壤、化学元素分析方法,作出古气候波动 曲线图,成为第四系划分与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3)、红土堆积物
①、网纹红土 是指具有蠕虫状、指状、管状或黄白网纹结 构的红色土。粘粒含量高,粗粒石英和少量云母 呈星点状散布其间,呈基底式胶结。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3)、红土堆积物
①、网纹红土 粘土矿物以高岭土类为主,形成蠕虫状条带。 其次是蒙脱石、伊利石,游离氧化铁(主要是Fe203) 含量较高,达70%左右,以胶膜形式包裹在土粒 表面和充填在土粒空隙中,使土体浸染成红色。 白色蠕虫状等网纹条带,是未受游离氧化铁浸染 与铁质淋溶的残余高岭土类白色粘土。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4)、北海组 北海组常不整合覆盖在古生代地层、燕山期花 岗岩以及湛江组地层之上,与湛江组呈平行不整合 接触。北海组中的玻璃陨石经裂变径迹法测年,是 70—60万年,古地磁测量是正磁化,属于布容正向 极性世。 北海组是河流沉积,在广西石头埠北海组地层 中发现海绿石,所以部分属于滨海相。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3)、红土堆积物
①、网纹红土
网纹红土形成于中更新世高温之前,晚更新 世以后,由于气候变冷变干旱,气候波动频繁, 时间较短促,已不能发育成高岭土型的红色风化 壳。
网纹红土分布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以及华 南地区。庐山牯岭附近1000—1300m也有分布。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4)热发光法 根据矿物、岩石加热后发光强度与其以往
所接受的总辐射剂量间成正比关系,辐射量积 累与时间显函数关系,可估计其年龄。测定材 料是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古陶瓷、火山 玻璃、陨石、黄土等。主要用于测定考古、火 山活动、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等。测定的年龄范 围是2Ma或大些。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5)洞穴堆积 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溶洞分布广规模大,洞 穴中堆积了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等。如四川万县盐 井沟洞穴,其中堆积了10m厚的红、黄色粘土与角 砾,含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属中更新世,称 为盐井沟动物群。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6)白沙井组 在湖南长沙市近郊白沙井研究而得名。广泛分布 于湖南省与湖北东南部。上层是黄褐、棕红色网状红 土,风化后其中的钙、铝质淋溶流失,留下蜂窝状构 造,一般厚约20余米;下层以石英燧石、石英砂岩为 主,含少量砂岩、板岩等为成分的砾石层。先期是河 湖相,后期是河流相。组成湘江流域的三级阶地,具 有二元结构,阶地面高出河面20—30m。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2)周口店组 中更新世标准剖面,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又 称北京猿人地点),厚43m。 ①、石灰岩角砾层; ②、片流粉砂、粘土和砾石(来自上砾石层); ③、河流细粉砂和细砾砂沉积物; ④、古人类穴居活动形成的灰烬层; ⑤、钟乳石堆积。并发现73万年前的古冰楔。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2)周口店组 古地磁测定结果为正向极性,相当古地磁极 性时间表上的布容正向期。含北京猿人头骨化石 的第9层,用裂变径迹法测得年龄是46万年。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2、中更新统
(3)、红土堆积物 华南,西南的低山丘陵与盆地地区,广 泛发育红土堆积,这是热带与亚热带气候条 件下的产物。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1)、泥河湾组 分布在河北阳原桑干河盆地地区,位于阳原县东 部的桑干河与壶流河的交汇处,并和蔚县为邻,海拔 高度500一1000m,沉积物厚度约500—600m。是河流湖 泊相沉积物。一般剖面露头厚度是几十米至100多米。 泥河湾组是1924年由巴尔博(G.B.Barbour)建名的, 建名地点是泥河湾村。泥河湾层位于黄土之下, “三 趾马红土”之上。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3)、湛江组
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下部是砂层 和灰黄色粘土互层,厚2—8m;上部是砂砾与灰色页 状粘土互层,砂粒成分主要是石英,少量长石和云 母,厚2—12m。湛江组的厚度随地区不同差异很大, 湛江组中普遍夹1—4层玄武岩。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6、古地磁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地磁极性呈现一系列不等频 正、反交替变化,极性时间保持在1Ma左右者, 称极性期,分正极性期和反极性期;极性时间保 持在1万到10万年左右者,称极性事件,亦分为 正极性事件和反极性事件,极性事件从属于极性 期。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②、红土 组成红土的基本化学成分是SiO2(33—34%)、 Al2O3 (25—27%)、Fe2O3 (22—-23%)。三者占78— 84%。绝对迁移量随着风化时代不同而变化,时 代愈老元素迁移量愈大。因此,对风化壳与风化 时代的研究,有助于第四纪地层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