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地层划分第四系 (1)
淮北市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淮北市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淮北市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组成。
第四系工程地质层主要依据沉积时代、成因、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划分。
工程地质在水平和垂向上随地貌、沉积环境的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标签:淮北市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1地理与交通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与萧县相邻,南与蒙城县、怀远县接壤,西连涡阳县、河南省永城市,东邻宿州市埇桥区。
区内交通便利,青(龙山)~阜(阳)、符(离集)~夹(河)铁路贯穿其中,东接京沪,北连陇海,南达淮南、合肥。
公路四通八达,合徐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县道通达萧县、砀山、徐州、宿州、阜阳及永城等地,各乡镇均有专线公路衔接。
2地形地貌淮北市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5-40m之间,坡降为万分之十一。
地貌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低山残丘面积仅占4.7%。
以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形成的山丘,分两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山地一般高程约200m,最高峰是濉溪县的老龙脊,海拔为362m,次高峰是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山,海拔为342m,其余平原海拔高度在22.5~37.0m之间。
3第四系地层划分第四系地层主要依据沉积时代、成因、岩性进行划分。
本市区第四系共分全新统怀远组(Qhh)、上更新统茆塘组(Qp3m)和中更新统潘集组(Qp2p)三个组。
3.1全新统怀远组(Qhh)上部为浅褐~棕黄色粘土及粉土,局部呈互层状,下部多为棕褐~灰黄色粘土及粉质粘土,局部夹中厚层状淤泥,底部则为薄层灰~深灰色粉质粘土,常含螺壳碎片,偶见砖瓦碎块或碎屑。
本组地貌类型属河漫滩相单元,所见岩性属现代泛滥相沉积,多分布于山区周围平原地段。
层顶标高:30.55~40.82 m,平均32.91 m,一般厚约4~5 m,且与下伏地层统茆塘组(Qp3m)呈不整合接触。
第十四节 地层划分 第四系

第十四节第四系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
沉积物下部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5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
为数米厚的红、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第四系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
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
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两种分布情况:第一种,当坡面的倾斜坡度较大时,地表径流沿斜坡向下流动时给了泥沙一个起始的冲击力,使它脱离不稳定的静止状态,开始滚动,重量越大,滚动越远,泥沙粒径变化从坡顶到坡脚愈来愈粗。
第二种,坡面的倾斜坡度比较小,水流作为介质,挟带坡面泥沙向下流动,颗粒越细带得越远。
坡积物的物质来源是附近的山坡,由于搬运距离比较短,其碎屑颗粒的磨圆度很差,分选性也不太好。
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冲洪积物:即由河流所搬运的物质在水流流速变缓而沉积的冲积物,与由山洪携带的碎屑洪积物,共同组成的沉积物。
一般具有复杂的层理结构。
冲积物: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做冲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在河谷内随着水流的变化,冲积物呈有规律的分布。
如在河流的纵向分布上,冲积物粒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沿河流横向分布,冲积物粒径从河床中部到岸边逐渐变细。
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
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专题研究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成都盆地(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接合部位,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
目前开展的龙门山地区5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成都盆地(平原)晚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脉大幅度抬升,盆地边缘急剧下降,形成了一套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多样的第四系堆积物。
长期以来,对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式及特点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受到工作的目的和水平、地质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成都盆地第四系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四系的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成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及隐伏断裂对盆地形成发育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断层的活动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查明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组成特征、形成年代、成因类型、新构造远动的特征等,揭示第四系地层中蕴含有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二、研究现状对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春昱等调查四川地文、地形时,就涉及到成都平原,侯德封等(1939)曾针对四川盆地内的“阶段地形”,归纳划分出六个地文期。
此后,李承三等亦作过类似调查与划分。
解放后,对成都平原的地质调查日渐加强,不少单位进行过晚新生代地质范畴的专题研究。
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盆地第四系调查(刘兴诗等)、成都平原水文工程地质勘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区地震烈度调查等。
对盆地成生时间、形成机制、堆积层的时代归属和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见解。
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在进行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工作时(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
第四系填图规范

第四系填图规范篇一:第四系填图第四系地层填图方案第四系地层的四种组分:粘土、砂、碎石、砾石;(砾石-水动力环境;碎石-重力动力环境)命名原则:含量小于5%的不参加命名;含量5-15%表述为含…;含量15-30%表述为…质含量大于30%直接参加命名;命名原则为少在前多在后;细在前粗在后;组分粒径分类:粘土:小于0.005mm;砂:粉砂:0.005-0.05;细砂:0.05-0.25;中砂:0.25-0.5mm;粗砂:0.5-2mm;碎石(砾石):大于2mm;粒径大于20cm的碎石可称为转石;粒径大于20cm的砾石可称为漂砾、巨砾;第四系地层代号: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dl:残坡积层;pdl:洪坡积层;pal:洪冲积层;pr:无法鉴定成因;厚度划分方案:微细层:小于0.2cm;(纹层)薄层:0.2-2cm;中厚层:2-10cm;厚层:10-50cm;巨厚层:大于50cm;篇二: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常德市地质简况

十二 白垩系(K) 境内白垩系发育良好,以常、桃盆地为主体,还广泛分布于石门、澧县盆
地,呈北北东向展布。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很具特色的“红层”,素有“红盆地”之 称。含裸子植物花粉、轮藻类、虚骨龙科、恐龙蛋等化石。
南区地层发育不全,仅几十米厚。下统主要为碛砾岩、冰碛砾泥岩、含砾 板岩、板状页岩及碳酸盐岩透镜体等。上统主要有含硅质的泥——粉晶云岩、 白云岩、灰岩等。与下板溪群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产微古植物化石。
四 寒武系(C) 发育齐全,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层系内各组都是连续沉积的。生物
化石稀少,主要为三叶虫。 北区主要分布石门东山峰、磺厂、大同山林场、澧县太青山等地。下寒武
十四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沅、澧水流域及东洞庭湖区。 洞庭湖盆地是燕山运动以来至今仍在活动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分布面广、
厚度大的第四系。 更新统(Qp),与下伏基岩普遍呈不整合接触,自上而下分黄牯山组、新开
铺组、陈家嘴组、码头铺组及铁山组等。 黄牯山组分布于津市黄牯山、金云岭、大旗山一带,主要为泥质充填、网
纹发育、砾石表面常见花斑状网纹印痕,沉积厚度 80~160 米,沅、澧水流域构 成六阶地,洞庭湖区未出露地表。新开铺组主要分布于沅、澧水下游河谷中,
在地貌单元上属六、五阶地,堆积物厚 5~15 米,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 石层,上部为漫滩相砂质粘土。陈家嘴组组成沅、澧水流域四阶地,泥砾堆积 厚 3.5~15 米,下部为棕红色泥砾层,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层,滨湖 地带为冰水沉积,厚 3.8~26 米。码头铺组见于沅、澧水流域,地貌上组成三 阶地。下部为棕红色泥砾层,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厚 5~10 米。融冻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石门县东山峰一带,见有厚 2 米以上的冰缘融冻泥石流堆积。 滨湖地带为河湖相沉积,形成埋藏阶地,厚 7.7~62 米。铁山组在沅、澧水流 域形成二阶地,滨湖地带常见上叠——半埋藏——埋藏阶地,上部见棕黄色亚 粘土,略显网纹结构,厚 3~18 米,下部沉积物未出露,为砾石层。
露天煤矿作业规程

露天煤矿作业规程前言《安全作业操作技术规程》是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遵循的安全准则,是全矿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障安全所遵循的依据。
也是我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依法治矿的直接依据。
《安全作业操作技术规程》是在贯彻执行国家二○一六年版《煤矿安全规程》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生产建设实际编制而成。
包括安全规程、采矿技术参数标准、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内容,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要求全矿职工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规程,并严格执行。
本规程内容与国家有关法规、规程等有抵触时,以国家有关法规、规程为准。
本规程自发行之日起开始执行。
目录第三篇作业规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 3 - 第一节编制目的..........................................................................................................................- 3 - 第二节编制原则..................................................................................................................- 3 - 第三节编制依据..................................................................................................................- 3 - 第二章概况 .............................................................................................................................- 3 - 第一节位置与交通..............................................................................................................- 3 -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 3 - 第三节水文与气象............................................................................................................- 3 - 第四节地震........................................................................................................................- 4 - 第五节资源条件................................................................................................................- 4 - 第四节供电........................................................................................................................- 9 - 第五节开采工艺................................................................................................................- 9 - 第六节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 10 - 第二章爆破作业....................................................................................................................- 10 - 第一节爆破设计............................................................................................................- 10 - 第二节爆区准备............................................................................................................- 10 - 第三节领取、运输、使用、清退爆破材料.................................................................. - 11 - 第四节装药................................................................................................................- 12 - 第五节充填................................................................................................................- 13 - 第六节联网................................................................................................................- 14 - 第七节警戒................................................................................................................- 14 - 第八节起爆................................................................................................................- 15 - 第九节爆区检查..............................................................................................................- 15 - 第十节警戒解除............................................................................................................- 15 - 第十一节瞎炮处理........................................................................................................- 15 - 第十二节爆破效果分析..................................................................................................- 16 - 第十三节资料整理..........................................................................................................- 16 - 第三章采装作业....................................................................................................................- 17 - 第四章运输作业......................................................................................................................- 18 - 第五章排土作业......................................................................................................................- 20 - 第六章清理安全挡墙作业......................................................................................................- 21 - 第七章修筑安全挡墙作业......................................................................................................- 22 - 第八章挖掘机清理卡车厢斗作业..........................................................................................- 23 - 第九章燃油加注作业............................................................................................................- 24 - 第十章筛分作业规程................................................................................................................- 25 - 第一节筛分运行作业........................................................................................................- 25 - 第二节筛分给料机作业....................................................................................................- 25 - 第三节平台翻煤作业........................................................................................................- 26 - 第十一章倒运作业....................................................................................................................- 28 -第十二章装车作业....................................................................................................................- 29 - 第一节筛分料仓直装作业................................................................................................- 29 - 第二节装载机装车作业....................................................................................................- 30 - 第十三章GLC-800/2×300滚切式连续采挖机作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照表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名称相符合。
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则为早、中、晚三部分或早、晚两部分。
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古生界,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早寒武世的地层称下寒武统,中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中寒武统,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上寒武统等。
在一个区域,地质年代单位是连续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地层地质年代表
宇(宙)、界(代)、系(纪)、统(世)、阶(期)、时间带(时)。
第三节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1、地层划分:对某一地区的地层根据形成的次序及岩石性质、化石和接触关系等特征,将它们划分成许多单元并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2、地层对比:在一个区域内,确定不同地区各地层单元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
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
地层划分与对比分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油气层划分与对比。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1、古生物化石法:
2、沉积旋回法:
3、构造地质学法:
4、地球物理特征法:
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一)、古生物化石法
1、标准化石法
2、生物群组合法
3、微体古生物法(介形虫、孢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节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
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
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
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
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
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
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
沉积物下部
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5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
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
为数米厚的红、
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
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
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
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
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
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
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于望高
组或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
沉积物为砂土、粘土层夹泥炭层。
厚数米至33米。
化石有植物
和脊椎动物。
龙州县下冻附近及柳州市一带保存有新石器及陶片,其时代为早全新世。
富川、
贺县、钟山及南丹、河池等地产砂锡矿,桂东一带有砂金矿。
近代河流沉积(未命名) 为河床、河漫滩堆积,平行不整合于比它老的地层之上。
堆积
物为砾石、砂、粘土。
厚10米以内。
其时代属晚全新世。
局部地方产砂金、砂锡矿等。
洞穴堆积
洞穴堆积分布于由碳酸盐岩组成的石山岩溶洞穴中。
柳城组命名地在柳城县社冲乡巨猿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四级
溶洞中。
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80-110米。
堆积物底部为粘土,中部为砂质粘土,顶部
为石钟乳盖板。
厚不超过5米。
化石有巨猿等哺乳动物,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太平组命名地在柳城县太平乡封门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三级
溶洞中,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90米。
堆积物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夹有岩屑。
厚
约4米。
大新县黑洞、武鸣县甘圩、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水库附近产出步氏巨猿化石,其
时代属中更新世。
新兴组命名地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
级溶洞中,海拔100-166米,相对标高16-30米。
堆积物为红黄—灰黄色的砂质粘土、粘土夹
灰岩、燧石角砾,上有钙华板数层。
厚1.5米,未见顶。
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等。
来宾县
桥巩乡麒麟山盖头洞及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分别命名为麒麟山人、柳
江人。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迁江组命名地在来宾县迁江镇巴拉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级
溶洞中,海拔100米,相对标高10—20米。
堆积物为灰、灰黄、黄红色的粘土及砂,部分洞
穴发现有介壳及新石器、陶片、灰烬,化石有哺乳类及腹足类等。
灵山县滑岩洞有古人骨化
石,桂林市甑皮岩文化层堆积年代据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0 990-7 850年;文化层以上的钙华
板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6 600-3 370年,其时代属早全新世。
现代洞穴堆积(未命名) 分布于石山区的一些洞穴中。
堆积物为砂、砾、粘土。
厚度不
详。
时代归晚全新世。
滨海沉积
滨海沉积分布于沿海一带。
湛江组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广东地质局九四三地质队1956年建立。
仅见于河谷
或冲沟中。
沉积物为灰、灰白、灰黄、黄褐、棕红和紫红色的砾石、砂、粘土质砂和砂质粘
土互层。
合浦、北海一带为花斑状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在大风江东岸、营盘、铁山港
等地,由灰白色的粘土、砂砾层组成。
厚15-235米。
与下伏南康群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木
本的樟科、山龙眼科和禾本科—里白属或蒿属—山龙眼科孢粉组合。
同位素年龄为200万年,
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石峁岭火山岩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
广东省湛江地质局1961年建立,原名英峰山
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主要分布在涠洲岛。
其岩性,上部为灰
绿色玄武凝灰岩,含贝壳碎屑;中部为灰黑色斑状橄榄玄武岩;下部为灰绿色中粒凝灰质砂
岩,含贝壳碎屑。
厚41-10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同位素年龄为7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
新世早期。
北海组命名地为北海市,邓植仪1934年建立。
分布于北海、合浦一带,构成古洪积—
冲积平原,海拔1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红褐、棕黄、灰白色的砂砾层,底部发育一层红褐
色蜂窝状铁质胶结的铁盘;上部为砖红色粘土质砂或砂质粘土,其中夹一层厚
5-10厘米的褐
铁矿结核层。
厚2-2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化石有木本的无患子科—苏铁属—蕃荔枝科
和禾本科—蒿属—桃金娘科孢粉组合,同位素年龄为70-6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湖光岩火山岩命名地在广东湛江市郊湖光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4年建立,
原名合流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岩性为灰黑色的橄榄玄武岩、
火山碎屑角砾岩、凝灰角砾岩、集块岩、层凝灰岩及浮石、火山灰等。
厚40米。
不整合覆于
湛江组、北海组之上。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陆丰组沿用广东省陆丰县的命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8年建立,广西海洋
研究所1986年引用于广西。
沉积物为褐、黑色的半固结砂、铁锰结核、黄色砾石、灰色淤泥
夹炭化木。
厚10米。
化石有木本的罗摩科、夹竹桃、桑科、苏铁科及禾本科花粉等,同位素
年龄为3.28-1.62万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中晚期。
全新统(未命名) 早期沉积物为浅黄、土黄、灰白色的细、中、粗砂及砾石层,下部夹灰黑、
黑色的粘土或泥岩层。
厚3-15米。
与下伏第四纪以前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毕克卷转
虫、亚易变筛九字虫、双壁藻、小环藻及麻黄属、蒿属、水龙骨科、栎属孢粉等,同位素年
龄为13 420-7 830年。
中期沉积物为深灰色淤泥,厚3-5米。
与下伏早期沉积物呈整合接触。
产毕克卷转虫、异地希望虫、五块虫、艾氏虫、风螺、异地企虫、晰始海星介、大洋桥石、
新单角介和直链藻、双壁藻、斜斑藻以及水龙骨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为5 830-3 965年。
晚期沉积物为浅黄色粗、中、细砂和灰黑色的淤泥、细砂及珊瑚、贝壳碎屑堆积层。
厚10米
以内,整合于中期沉积物之上。
化石有异地希望虫、毕克卷转虫、大洋桥石、艾氏石、马蹄
螺、茅螺、砂轮虫和三角藻、幅环藻以及桃金娘科、山龙眼科、禾本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
为830年,时代属全新世。
其他堆积
其他堆积尚有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冲积—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山区与开阔的平原交界地带。
为厚数米至十余米的砾石和砂
砾层。
时代属中更新世中期。
残积—坡积层广布于山区。
堆积物为砂、泥、角砾等。
红色石灰土是岩溶石山区广泛
分布的由碳酸盐岩风化的溶余物。
在许多地方赋存有次生残积淋滤堆积锰矿、铝土矿、褐铁
矿和磷矿。
主要形成时期为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