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高考历史专题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段飞跃到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征服世界的物质力量大大增强。(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了统治地位。
3资本主义初步完成对世界的瓜分,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标志)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飞跃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3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特点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影响
1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2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3促进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专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世界近代史的主体内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巩固的条件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15—16世纪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1资;同时带来客观上的进步性。
3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造成亚非拉地区更加落后;同时带来客观上的进步性。
3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三、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美洲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高中历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的发展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运动。
本章将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根本推动力。
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手工生产方式被机械化生产方式所替代,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批富裕的资本家阶级。
资本家阶级利用丰富的资本和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大规模生产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2.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资本家阶级不仅在本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市场和获取资源。
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组织和托拉斯等手段,逐渐统治经济,形成了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和获取资源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的流动和积累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再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绝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剥削和压迫其他弱小国家。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第一,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
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期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德、意国家统一的完成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等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到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在欧州、北美以及东亚的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基本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
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掠夺也随之而来.到19世纪中期,世界殖民体系也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原来互相分割孤立的各国、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欧亚非美之间贸易日益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以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为标志,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形成.。
综上所述,大约到了19世纪晚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完全形成了。
【2025高中历史教案】第十一单元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十一单元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该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1.经济方面(1)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到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殖民扩张,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及资本输出场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政治方面(1)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完善与扩展。
英美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完善;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通过改革或统一战争,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经济、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18世纪末19世纪初,继美国独立战争后,拉美人民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开始觉醒,非洲人民也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关系(1)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了殖民扩张活动。
第三单元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8至20世纪初)高三历史复习

【典型试题】
(2023·河北高考·14)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
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
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
由此可知,当时( )Biblioteka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典型试题】
(2021·海南高考)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 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 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 了( )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单元 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18-20世纪初)
核心要点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工业革命改变 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

的 影 响
社会革命
改变了城乡结构:促进了近代 城市的兴起
改变了东西方的社会结构:东
方从属于西方
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 础。
生产力迅速提高
1178221009年年世英法纪国国生50铁蒸至产汽6量0机年为2代5000吨
184法0年国增工至业总只产有值3193台9640吨
11787609年年英翻就国了达煤两产到倍量3为200206台0万。吨
18世纪中期——19世纪40年代
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动力 蒸汽机
手工操作
手工工场
场工场
机器生产
工厂
厂工厂
英
国
德
法
国
国
国 俄
工业革命的扩展
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 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 美传播,后又扩展到世界其 他地区。如法、德、美、 俄、日等。
法国工业革命的不利条件
1.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
大量的中小企业,阻抑大型企业的发展;
手工操作
手工工场
场工场
机器生产
工厂
厂工厂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 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 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 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 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一)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时间: (2)重要发明:(掌握发明时间、人物、机 器名称) (3)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 互相促进. (4)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的原因:
1.西部领土的扩张与开发,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原料。
2.远离欧洲强国,南北邻国较弱,两洋相护, 战争少,益于生产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江苏唐庆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巩固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其实质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一、形成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从发展。
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商品,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进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二、形成过程1.14~17世纪是准备时期。
长达300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准备时期。
从16世纪初到工业革命前:①在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发展;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不占主体地位;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政治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会;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起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
2.19世纪是形成时期。
在19世纪长达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
此时:①在经济结构中,两次工业革命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变化;现代化工业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工人、资本家等)占主体地位;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自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远程贸易以及殖民活动的开展,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的前半段,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的大门,美、法紧随其后,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本主题概述后半程现代世界体系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的发展过程,解释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体系形成的关系,揭示现代世界体系的实质。
一、本主题包含教材内容、各课课时中心及其解释本主题的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分册第五单元。
大致内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交,德、日、俄等新兴强国相继崛起的历程。
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完成。
把这些史实概括起来,本主题的核心概念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力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的格局是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主宰的世界体系,严格意义上是西欧大国主宰世界的体系,是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世界体系。
本单元包括六课课文,各课的课时中心不同,大致上从三个角度说明了主题思想。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的课时中心:美国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后,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战争的结果维护美利坚民族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美国嗣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将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体系发生巨变。
14课是一个角度,既说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说明西欧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先天的缺陷,这个体系还未最终形成,挑战者倒已经形成了。
第15课至第17课是一个角度,分别叙述德国、俄国和日本的崛起。
这三个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个性也有共性。
共性:都是自上而下的,个性:德国通过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崛起,跨越式地超越英法。
俄国通过先后两次改革,渐进地发展。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唯一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的亚洲强国。
第15课至第17课的课时中心:德、俄、日三国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统一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强国道路,一方面说明工业化成为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他们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德国经济强势发展的经验对后起国家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示。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均保留封建残余,或者困扰、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如俄国;或者强化军国主义传统,埋下战争的祸根,对历史产生消极影响。
这是后发工业国崛起的两重性,也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弊端。
第18课和第19课又是一个角度,直接陈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
第18课和第19课的课时中心: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工业化进程的又一次巨大的推动力,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实现整体化,只是这种整体化是一个资本主义大国控制世界的整体,是一个强权政治的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
垄断既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大型新兴工业发展需要所做的改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垄断资本又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中的部分内容,在垄断阶段,工业大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尖锐斗争的相关史实,将并入第七主题,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一起分析。
二、课文知识架构三、课文新观点、新视角的解读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分三个层次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19世纪70年代后,在英、法、德诸国出现,并且非常流行的政治——社会学术语,是当时西方工业化强国所支持和奉行的“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代名词。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斗争具有与以往不同形态的殖民地争夺战。
对西欧人来说,殖民扩张自古有之,古代为解决生存问题,人多地少,粮食有限,离井背乡,抢一些殖民地,以便活下去。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国家就开始抢夺殖民地,当时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目的是输出商品,保持和扩大贸易顺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
这时候的殖民扩张是以扩大资本利益,获取超额利润为目的的殖民扩张。
做一个比较:图示略。
商品输出把扩张对象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资本输出的要求不一样。
资本输出把扩张对象作为投资场所,无论何种形式的资本输出,都需要更加牢固地控制扩张对象的国家主权、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殖民地对于工业大国,较之过去,有更重要的意义。
所以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短短二、三十年,世界被瓜分完毕,一个以欧美工业大国为主体,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为附庸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和高超的科技水平,使列强在世界范围争夺霸权不仅具有动力更具有可能性。
许多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具有重重自然障碍的地方,如非洲内陆,由于医学、交通、武器等全面进步,都可以逾越。
于是,地球被列强瓜分完毕。
纵上所述,工业革命对世界现代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南北战争与美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美国的经济腾飞不仅是本主题一项重要内容,更为20世纪美国强势崛起,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改变世界格局奠定基础。
对此,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南北战争的主要成果是什么?我们过去在教学中,比较强调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障碍。
当我们接触美国史学家的评论,阅读了新教材,对这个问题有新的理解。
南北战争最重大、最直接的影响是美利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诚然,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根源是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对于这一矛盾冲突,作为政治家的林肯希冀在国家体制内解决。
后来,仗还是打起来了,导致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分裂国家挑起战争。
而战争的直接结果,如教材所说:“消除了国家的分裂,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对于南北战争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我补充三点意见:(1)战争中,林肯所发表的葛底斯堡演说阐述了“民治、民有、民享”的理想,进一步确立的美利坚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的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战后,以林肯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家用一种比较宽容的方式,处理了南方叛逆者,维护了民族的统一。
经过战争,美国人懂得一个道理,联邦不是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松散的框架,美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国家。
这一点,在宪法14号修正案中给予明确规定。
在独立战争后建立的美国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并巩固了民族国家,成为美国崛起的政治前提,其意义绝不亚于独立战争。
(3)内战和战后重建中,由于南部奴隶主退出国会,共和党人执掌大权,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决定,包括《解放黑人奴隶》、《宅地法》以及对南方实行军管,按照重建方案进行改造,重建联邦,等等。
不仅废除奴隶制,重建和扩大统一市场,而且全方位地影响国家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各领域的发展,成为美国能够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巨大推动力。
课后,请老师们看一段历史特级教师汪德武所执教的南北战争的片段。
这节课在外省市上,用人教版教材,俄国改革与南北战争合在一课时内,尽管时间很紧,汪老师言简意赅对南北战争的影响做了独到的分析。
当时,外省市的老师评价是感到震撼,对南北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我自己受到很大启发,所以推荐给各位看。
三、课文新观点、新视角的解读(续)3.美、德跨越式发展对世界体系演变的影响任何民族发展的条件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周边国际环境,不能脱离历史留给它的遗产继承物。
反之,任何民族发展的不同特点又会对周边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和德国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地理环境以及崛起方式的差异,这两个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1)美国和平崛起,促进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其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是移民国家,与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有先天的、血缘的联系。
又由于地缘的因素,美国人最早接受启蒙思想,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美国人最早偷偷地获取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比如发明轮船。
美国通过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以后,虽有早期一些小规模的局部冲突,美国基本上与英国和平共处,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在美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导致世界体系重大变化的过程中,未与英国发生过剧烈的冲突。
相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保持合作关系。
这一点,以后的历史发展演变都会证明,美国和平崛起的经验值得借鉴。
(2)德国迷信军事,企图依靠军事强势挑战世界体系,实现世界霸权,酿成世界大战。
其教训无论对德国还是对世界人民都是刻骨铭心的。
德国是中欧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
其人种多样,境内德意志人、罗马人及其后裔拉丁人、斯拉夫人三大部分;地理上德国东西两边都是强国,德国疆域不确定,在德意志历史的各个不同时代里,其版图的大小则迥然不同,领土长期分裂,到16世纪,当英法已经用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完成民族集合,大步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时候,德国还有300多个大、小诸侯国和2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地。
有人说:“在德意志境内,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个国家。
”虽然拿破仑帝国征服后,314个邦国已经被归并成39个拥有主权的国家和城市,毕竟还有30多个邦国。
德意志人一直重复着大诗人席勒当年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德国,德国在哪里?”国家长期分裂是德国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由于刚才所分析的历史地理原因,德国排除障碍实现统一的难度极大。
19世纪6、70年代以普鲁士为代表的、由容克军事贵族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和“王朝战争”使德意志世界终于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
这些史实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了。
但是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第一,德国保留了军事封建残余,容克军事贵族继续拥有实权,实现君主专制体制,保留崇尚武力、遇事诉诸武力的军国主义传统及其行为模式。
第二,德国是以小德意志方式实现的统一,排除了奥地利等德意志人生活的地域,并没有实现德意志人完全统一的理想。
这些在德国强势崛起后,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留下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跨越式地超越英国后,就竭尽全力以武力向英国挑战,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希特勒法西斯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大德意志统一”的梦想被希特勒利用来挑动民族情绪,成为煽动战争狂热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