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发布时间:2022-05-23T06:12:37.7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2月3期作者:婼克艳木·阿不都拉[导读] 棉花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类型,新疆地区是棉花种植的主要产区,婼克艳木·阿不都拉柯坪县玉尔其乡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843699摘要:棉花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类型,新疆地区是棉花种植的主要产区,棉花栽培过程中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产,除了要优化各项栽培技术之外,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管理以及治疗处理。
枯萎病以及黄萎病均是棉花生长期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二者的相似度较高,防治难度较大。
相比来看,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更为严重,且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均在逐年上升,对于棉花栽培品质的保证以及稳定高质的生产均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主要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进行了对应介绍,并分析了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以期能够帮助棉花栽培农户,进行高品质的棉花管理。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生,对于棉花高质生产产生的威胁均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防治管理时较容易对两种病害出现误诊情况,作为农户需要明确认识到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病特征以及防治要点,以提升防治效果,保证棉花的高质生产。
1病症特点棉花枯萎病以及黄萎病的发病表现分析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发病开始时间为子叶期,而黄萎病则为现蕾期;就发病盛期时间对比来看,枯萎病为现蕾期,而黄萎病则为开花结铃期;就棉花株行受损情况来看,枯萎病会导致棉花出现萎缩丛生株行,棉花黄萎病一般不会导致棉花植株出现萎缩情况;就发病顺序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从棉花植株底部逐渐向顶部发病进展,有部分植株会存在从顶部向底部枯死病变的情况,或存在半边叶子病变枯死,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较为统一,均是由植株下方向植株顶部逐渐进展发病;就叶片病变情况来看,棉花枯萎病的叶脉颜色会变为黄色,但叶肉颜色仍为绿色或者黄色网纹状,部分植株叶片会变为紫黄色,且有明显皱缩样改变,也有植株叶片出现青枯萎蔫以及下垂情况,棉花黄萎病的叶脉颜色均为绿色,但叶脉间隙以及叶缘部位会出现先黄后色褐的颜色表现,且可见明显的褐色长纹状斑驳,叶缘会稍向上方卷曲发展;就落叶情况来看,棉花枯萎病发病极易导致棉花植株出现早期落叶情况,而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落叶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后期,早期的落叶情况较为少见;对病变植株剖茎检查可见,棉花枯萎病的病株维管束颜色为深褐色,而棉花黄萎病病株维管束的颜色为褐色;病症表现来看,棉花枯萎病在潮湿环境下茎秆会出现粉红色霉层,棉花黄萎病在潮湿环境下叶片会出现白色霉层[1]。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新疆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该病害的发生现状以及快速分离技术进行介绍。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害区域广泛,已在新疆各地普遍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二是病害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该病害在新疆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是病害的危害程度较大,严重的损害了棉花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棉花产量明显下降。
针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快速分离技术,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发展出了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一是采集病株样本,选择受病害严重侵染的植株进行样品采集。
二是进行消毒处理,将采集的病株样本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三是进行分离培养,将消毒处理后的样品切割成小块,进行分离培养。
四是选取优质菌株,从分离培养的菌落中筛选出优质的菌株,以用于病原真菌的鉴定和研究。
五是进行鉴定分析,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为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真菌。
该快速分离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准确分离病原真菌,可以深入了解该病害的发生机理和传播途径,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该技术还有助于新疆棉花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工作,为研究耐病品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枯黄萎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由于该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且病原真菌易于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因此病害的防控工作比较复杂。
新疆地区气候干燥,湿度较低,容易造成病害的快速扩散。
土壤中的病原真菌数量较大,难以彻底清除。
针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病原真菌的鉴定和研究工作,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支持。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综合防控研究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综合防控研究一、引言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棉花黄萎病作为一种十分危害的病害,给棉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进行探讨。
二、棉花黄萎病的病原与传播途径棉花黄萎病是由土壤中一种名为黄萎菌的病原菌引起的。
该病原菌存在于感染棉花根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枝干的伤口进入植物体内。
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土壤传播、种子传播以及农具传播等。
三、预防措施1. 选择抗黄萎病品种通过培育抗黄萎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黄萎病的发生。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了多个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例如"中棉 101"、"中棉 201"等。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抗性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土壤消毒对于黄萎病病原菌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可以通过土壤消毒来降低病原菌的数量。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消毒剂喷施等。
3. 添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棉花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的数量,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因此,在种植棉花时,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对于预防棉花黄萎病具有积极作用。
四、综合防控措施1. 病害监测与预警在棉花种植季节,需要定期监测棉花田地的病情。
通过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叶片症状、根系情况等,判断是否出现黄萎病感染迹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建立黄萎病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病情,以便采取措施保护棉花的生长。
2. 种植制度调整通过合理调整棉花的种植制度,可以减少黄萎病的发生。
例如,采用休闲期轮作、混合种植、多年生作物与棉花轮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3. 生物防治采取生物防治手段,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达到环境友好的效果。
例如,引入抑制病原菌的拮抗菌,加强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度,从而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
棉花黄萎病对产量的影响及综合防治措施

( 千克)
2%;8 2 发病面积为 40 公顷, 2 0 发病率为2 . 1 % ; 6
13 4 发病面积为 37 公顷 , 0 0 发病率为 2 . n % ;塔什 4 干发病面积为 2 3 公顷, 1 发病率 1 . 9% 。可以看出 3 辽 1 发病面积、 0 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最小。目前我团 种植的辽棉 1 面积 1 30 多公顷, 0 0 都是种植在其它 品种发生病害砰重的棉 田中。各品种的抗病性为: 辽棉 10> 塔什干> 系 5> 1304> 8 2 . 由此可见 2 辽 1 是比较适宜我团抗病性的主栽品种(见表 3 0 ) 表 3 品种间杭病性对比
(一) 黄萎病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o0。 由天气影响, 年, 棉花黄萎病发病较晚.在
棉花进二水时开始大最发病, 但茎延速度很快 . 8 月 初达到高峰期出现明显症状. 叶片脱落变黄或变紫 红.植株生长势极度衰弱. 上部花铃干枯脱落. 为确 定其发病程度对产最的影响, 我们至 2o0。 8 月在 年 3 1 连 2 号棉田进行测产, 8 普查黄萎病的发病程度 和发病率对产量的影响( 见表 1、 。 2) 表 1 发病程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单位 个/ 1 株 0
(U K )
2. 严格坚持对留种田的产地检疫
棉 花要留种 . 有病 株怎么办 ? 国家 规定标 准 0 . 1 % 以下, 以做留种田。 可 而我 团的标准放宽到 。5%以下, . 超过这个标准的条田决不能留种。 尤其 在留种田黄萎病普查时严格要求顺行踏查 , 见到有 病株立即拔除, ’ 决不能心慈手软. 否则定有后患。同 时在棉花籽棉和种子加工过程中, 杜绝人为造成种 子混杂, 在调运种子时 , 防止病菌随种子调入. 严禁 病区种子外流。 3. 引进适宜本团种植的抗耐品种 200 年 , 0 我团两次普查, 目前以辽 1 的主 确认 0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02
生态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育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式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
品种的合理布局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流行的风险。
合理轮作制度
轮作计划
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棉花,以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休耕制度
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上实行休耕,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害的 发生。
THANK YOU
和发育。
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
要点一
合理灌溉
根据棉花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状况,进行合理灌溉,避 免土壤过湿。
要点二
防止淹水
在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棉田淹水,以减少病原菌的 滋生和传播。
及时去除病株,减少病害传萎病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发现并准确诊
断病株。
病株处理
02
经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的带有抗 病基因的工程菌。
02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应用方法
可喷洒在棉花叶片上,或混入土 壤中。
03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作用机制
通过表达抗病基因,从而抵抗病 原菌的侵染。
05
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
总结词
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但 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
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去除,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以减少病害传播。
轮作休耕
03
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可以考虑进行轮作休耕,以降低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4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拮抗菌剂防治
拮抗菌剂的种类
包括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
拮抗菌剂的应用方法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及时发现
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并 记录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
清除病株
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清 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原菌 的扩散。
化学治疗
使用化学药剂对病株进行 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
化学药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针对性药剂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合理使用药剂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 操作,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02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 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是生 态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 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用能够显著降低 棉花病害的发生率,提高棉花 的产量和品质。
在选购棉花品种时,应了解其 抗病性能,并选择经过审定且 具有较强抗病性能的品种。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
合理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应避免同一种作物连作,尤其是 枯萎病严重的地块更应避免。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的 施用量,以防止植株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干旱季节,应加强灌溉管理, 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需求。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原 菌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以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的方式,如与玉米、小麦等作物
轮作。
轮作时间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而定,一般建议至少进行两
年的轮作。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加速,棉花种植已经成为了新疆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病虫害等原因,新疆地区的棉花产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中,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率愈发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业。
棉花枯黄萎病是一种由灰色霉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真菌病。
这种病菌在棉花种植的生长过程中,主要侵袭棉花的根系和茎部,导致严重的枯黄和萎缩。
在新疆地区,由于其干燥的气候和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导致了土地沙漠化以及农作物的长期单一种植,这些都成为了棉花枯黄萎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许多学者和科研工作者通过对其发生机理和病原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快速分离技术。
快速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病原菌样本进行快速分离和鉴定,能够快速确定其分类和鉴别,从而提高了病原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新疆地区,许多研究者采用了基于PCR 扩增技术的快速分离方法,通过对棉花枯黄萎病的特异性基因进行扩增,可以快速鉴别和分离出病原真菌,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快速分离技术方面,新疆的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有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PCR扩增技术的快速分离方法,确证了棉花枯黄萎病的基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此类病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棉花枯黄萎病是新疆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通过快速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这类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效率,为后续的治疗和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疆地区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并介绍了一种快速分离技术。
一、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1. 病原菌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棉枯黄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属于担孢菌门(Ascomycota)真菌。
2. 发病特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主要在播种后的幼苗期发病,表现为棉花叶片出现黄化、枯黄和萎蔫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棉花死亡。
病原菌还可以通过棉花的根系侵入植株,造成维管束阻塞和整株萎蔫。
病原菌还可以通过棉花种子传播,导致病害的远距离传播。
二、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快速分离技术为了准确鉴定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传统的分离方法主要是通过分离病组织、涂抹法等手段,但这些方法繁琐且耗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基于PCR的快速分离技术,方便高效地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1. 样品采集和处理需要采集新疆棉花枯黄萎病植株的受害部位,如叶片和根系。
样品应在发病初期采集,并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新鲜度。
然后,将样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其他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2. DNA提取采用DNA提取试剂盒进行病原菌DNA的提取。
将样品切碎并加入提取试剂盒进行混合。
接着,通过离心和冻融的方式,使细胞破裂释放出DNA。
3. PCR扩增设计适合的引物,使其特异性地与目标病原菌的DNA片段结合。
将提取得到的DNA样品与引物、Taq DNA聚合酶、缓冲液和dNTP等成分混合,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
PCR扩增条件一般为94℃预变性3min,然后进行35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30s,55℃退火45s,72℃延伸1min。
4. PCR产物分析将PCR扩增得到的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PCR扩增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摘要:测定了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致病类型,明确了该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温、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通过黄萎病抗性鉴定,表现耐病的品种(系)有13个;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以新陆早35号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棉花黄萎病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之间的关系。
获得了新陆早35号菌核含量致病的临界点。
调查了生物药剂萎菌净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果。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防控技术;致病临界点;奎屯垦区abstract:thepathogenictypeofcotton verticilliumwiltinkuitunreclamationarea was determine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occurrenceofcotton v erticilliumwiltandtemperature,relativemoisture,rainfall was defined.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13 cultivarswereresistant against verticillium.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diseaseincidenceofcottonandthenumberofverticilliumdahliae was analyzed byselectivemediumwithxinluzao35.thenthecriticalpointofpathogenicityofsclerotiaonxinluzao35 was obtained;andthe control effectsofbiotic fungicide dahliaenet were investigated.keywords:cotton verticilliumwilt;occurrenceregulation;controlmethods;criticalpointofpathogenicity;kuitunreclamationarea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引发的棉花黄萎病是土传植物维管束萎蔫病害,是危害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在奎屯垦区致病力明显增强,发病时期不断提前,极大地影响了棉花的生产和棉农的植棉积极性[1,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大量积累是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3,4]。
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方法是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中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造成了危害。
拮抗微生物和农业措施防病效果都不是很理想[5]。
国外已有报道,拮抗微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与其寄主病原菌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是保持防治效果稳定的重要条件,其相关性越大防治的效果越显著[6,7]。
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已将生物防治黄萎病的重点转向黄萎菌的初侵染源——微菌核[8,9],目前尚未见对土壤中黄萎病菌核数量与品种抗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致病临界点进行研究。
因此,明确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类型和发生发展规律,客观评价主栽品种的抗黄萎病能力,深入分析土壤中黄萎病菌核含量与品种抗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致病的临界点,对今后品种布局以及棉花黄萎病的综合控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和试剂以新陆早35号和农七师主栽棉花品种、新育品种等38份材料为供试材料。
采集不同类型棉田的土壤,用直径10 cm的网孔直径为38μm和150μm的网筛过筛。
选择性培养基:改良msm培养基[3](玻璃纸浸出液、蔗糖2g、edta-na20.15g、2mol/l的mgso 4·7h2o0.5ml、2mol/l的kno35ml、1 mol/l的k2hpo42ml,tergitol-np101ml、biotin 1 mg、1 mol/l的tris35ml、lmol/l的tris-hcl15ml、琼脂15g、蒸馏水1 000 ml、土霉素50mg/l、青霉素200mg/l)。
1.2病菌的筛选采用土壤水筛法[3]称取上述土样2.0g,共3份,每份分别放入盛有200ml水的三角瓶中,加入玻璃珠以刚好铺满三角瓶底部为宜,静置10min,在200r/min的摇床上摇30min。
然后倒入上层孔径150μm、下层孔径38μm的双层细筛里,在自来水下将泥土冲洗干净。
将留在下层筛网上的土壤残留物全部转移到50 ml三角瓶中,用无菌水定容到20ml。
将定容好的土样液用移液枪每次均匀吸取2ml于msm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每种培养基接种10皿(接种前将三角瓶中的土样液充分摇匀),放在超净工作台上吹干,在25℃下黑暗培养,分别在1、2、3、4周后于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每种培养基10个皿的检验结果数目之和就是所测2 g土样中所含微菌核的量。
试验设3次重复。
1.3 生物药剂防治供试药剂为可湿性粉剂萎菌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棉花播种前用种子重量10%的药剂拌种。
试验在本所黄萎病圃进行,设拌种处理、未拌种处理、新陆早6号未拌种处理3种处理方式。
设3次重复。
每处理种植2膜8行,行长6 m,每小区18 m2。
统一地块、品种,调查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比较拌种与不拌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2.1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采集奎屯垦区棉田棉花黄萎病病株,并对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
病菌菌落在pda平板上正面为灰色,背部为黑色,在20~25℃条件下生长最快,30℃下大部分菌株停止生长;并利用室内盆栽、定量蘸根接种法对分离菌株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奎屯垦区的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为中等。
2.2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调查从5月份持续到9月份,从3年的调查结果(图1)来看,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均呈上升趋势,随着生育期的进程而加重。
2010年棉花黄萎病发病较重,是因为棉花现蕾后持续适温,有利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2.3棉田土壤中棉花黄萎病微菌核数量2010年比较了同一品种不同类型棉田土壤微菌核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棉花黄萎病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土壤中菌核数的增多,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加重。
当土壤中菌核数在0~9个/g时,新陆早35号表现为耐病,即病情指数在35以下;当土壤中菌核数大于9个/g时,新陆早35号表现为感病。
结果表明新陆早35号菌核含量致病的临界点为9个/g。
2.4主栽和新育棉花品种的抗病性2010年在人工病圃种植了农七师近几年来的主栽品种、近年来审定的新品种、生产上抗性较好的品种以及我所近几年培育的新品系共37个(份),通过黄萎病抗性鉴定,表现耐病的品种(材料)为:81-3、g-958、早33、早38、早41、早42、早45、早46、早49、kf2、620、l1、08-1060。
2.5生物药剂防治效果利用可湿性粉剂萎菌净进行了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试验,从棉花的长势来看,棉花的整个生育期拌种处理整齐度好,生长势强。
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看,蕾期、花期药剂拌种处理效果较好,到了铃期、吐絮期,随着棉花黄萎病发生高峰期的到来,药剂拌种效果有所减弱。
因此,该药剂拌种对于苗期、蕾期的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讨论本研究应用改良的棉花黄萎病菌土壤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抗性监测具有成本低廉、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等优点,可在棉花黄萎病土壤带菌量普查、病害危害风险及防治效果的监测评估等方面直接应用。
但是建立土壤棉花黄萎病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法,受培养基、土壤接种量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大田土壤采集方法、土壤制备方法以及计数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方面还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1]马存,石磊岩,陈其煐,等.1993年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1994,10(3):33-35.[2]石磊岩.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1995,7(4):243-245.[3]冯争光.一种新的检测土壤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选择性培养基[j].华北农学报,2004,19(s):259-262.[4]马存,简桂良.新疆棉花枯、黄萎病为害及防治[j].中国棉花,1997,24(5):2-4.[5]陈其瑛.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286-290.[6]van den boogertphjf,velvish.populationdynamicsofthemycoparasiteverticilliumbiguttatumanditshost,rhizoctofaiasolani[j].soilbiolbiochem,1992,24(2):157-164.[7]raaijmakersjm,wellerdm.exploitinggenotypicdiversityof2,4-diacetylphloroglucinol--producingpseudomonasspp.:characterizationofsuperiorroot-colonizingp.fluorescensstrainq8r1-96[j].applenvirmicrobiol,2001,67:2545-2554.[8]tjamosec,fraveldr.detrimentaleffectsofsublethalheatingandtalaromycesflavusonmicrosclerotiaofverticilliumdahliae[j].phytopathology,1995,85:388-392.[9]fraveldr,lewisja,chittamsjl.alginateprillformulationoftalaromycesflavuswithorganiccarriersforbiocontrolofverticilliumdahliae[j].phytopathology,1995,85:165-168.[10]李国英,霍向东,田新莉,等.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0,4(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