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3岳麓版选修一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

阶级矛盾激化:表现
•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
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
数万人 。
–失败
–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
第一次提出“均贫富”
的口号;
• 真宗咸平三年(1000 年),王均的起义又爆
王小波、李顺起义
发了。
“吾疾贫富不均,
•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
今为汝均之。”
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
发。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募役法
以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大小收税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角色体验1: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你觉得哪些措施可能对你有利?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角色体验2:假如你是当时的大官僚大地主,你最不欢迎哪些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③改革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
变法的影响与不足
积极影响: 对政府: 增加收入;
对农民 :促进生产、得到一定实惠、缓和矛盾;
对大官僚: 限制剥削; 对军队: 提高战斗力。
弊端与不足: 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材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 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 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 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深化认知]
王安石等人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 的理财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但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当时社会的矛盾,这是由王安石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清单三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1.变法的局限性
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
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答案] 保甲法。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 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材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 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答案]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2.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 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 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究点一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今 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 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高二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6课 王安石变法课件 (共43张PPT)

减轻差役负担,保证农时;增收; 增农民经济负担;损特权者利益 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增收;增居民负担
方田均 税法
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增收;损地 主阶级利益
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宋皇帝愁之四:阶级矛盾激化,政治危机。
北宋皇帝愁之五:边境危机。
宋 初 过 分 加 强 集 权 体 制
北宋帝国、星汉灿烂, 气象万千,已然处身于中国 文化的高峰处,然而,繁华 背后,内忧外患,积重难迈 。于是,一场希求破旧立新 的变革就应运而生了,只是 它一路走来步履蹒跚。而就 在变法几十年后北宋王朝还 是承受不了千疮百孔的命运 ,终于掩埋在了历史的废墟 中,却将这段道不清功过是 非的往事,永远地留给后人 去评说。
3、目的: 解决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
2、 请看书思考: (1)王安石变法是哪年开始的? (2)主要在哪几个方面开始改革?具体措施有哪些 ? (3)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主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069年开始)
措施 富 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解决财政危 机,改变积 贫局面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⒈经济:富国(理财≠富民) 下列措施中哪些 措施 含义 评价 引起了最大争议 满足政府物资需求;减轻纳税户 均输法 设发运使就近采购物 呢? 资 负担;节支(≠增收)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免) 役法 农田水 利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 货,短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 农民低息借贷 纳钱代役 兴修水利,工料由居 民分派,财力不足可 贷款 清丈土地,按土地面 积、等级收税 限制豪商操纵市场;增收;损豪 商利益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收;损 高利贷者利益;利息太高
最新《王安石变法》课件ppt精品课件

第二页,共42页。
一、王安石其人 北宋(běi sòn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 革家。
•1021,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1042,进士第四名(21岁) •1042—1066(24年)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 •知县、舒州通判(tōnɡ pàn)、常州知州、提点江东 刑狱 •等官吏 •1067,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48岁) •1077(熙宁九年),罢相(56岁) •1086,病死于江宁钟山 (65岁)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 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 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bǐjiào)以人民为本位。 他 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 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郭沫若评王安石
思考: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的以人民为本位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说他是 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重点(zhòngdiǎn)解析
之
3.市易熙法宁五年(公元1072年),一个名叫 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 常价,富户奸商(jiān shāng)便趁机进行控制, 牟取暴力, 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他建议设置 “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加 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 国用以足”。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 运行对滞销(zhìxiāo)商品的购买变成对紧俏物 资的 抢购。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变法(biàn fǎ)理财的成效
•变法的兴奋点聚焦于理财,其最大成效也就是(jiùshì)国家 •财政的明显好转。变法确使国用丰饶:熙宁六年 •(1073年)的青苗钱利息达到了292万贯,熙宁 •九年(1076年)的役宽剩钱(即支付役钱后的纯 •结余)达392万贯。两者相加近700万贯。变法不仅 •抹去了积欠多年的财政赤字,还建立起52座战备 •物资库。元祐更化时,朝臣认为,变法增加的收入 •可供国家二十年之用;直到徽宗时,还是“余财 •羡泽,至今蒙利”。…… 变法在实际上把富国与 •富民对立了起来,走入了国富而民困的怪圈。 •—《再说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本来虚弱的宋朝君权》
一、王安石其人 北宋(běi sòn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 革家。
•1021,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1042,进士第四名(21岁) •1042—1066(24年)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 •知县、舒州通判(tōnɡ pàn)、常州知州、提点江东 刑狱 •等官吏 •1067,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48岁) •1077(熙宁九年),罢相(56岁) •1086,病死于江宁钟山 (65岁)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 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 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bǐjiào)以人民为本位。 他 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 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郭沫若评王安石
思考: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的以人民为本位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说他是 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重点(zhòngdiǎn)解析
之
3.市易熙法宁五年(公元1072年),一个名叫 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 常价,富户奸商(jiān shāng)便趁机进行控制, 牟取暴力, 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他建议设置 “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加 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 国用以足”。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 运行对滞销(zhìxiāo)商品的购买变成对紧俏物 资的 抢购。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变法(biàn fǎ)理财的成效
•变法的兴奋点聚焦于理财,其最大成效也就是(jiùshì)国家 •财政的明显好转。变法确使国用丰饶:熙宁六年 •(1073年)的青苗钱利息达到了292万贯,熙宁 •九年(1076年)的役宽剩钱(即支付役钱后的纯 •结余)达392万贯。两者相加近700万贯。变法不仅 •抹去了积欠多年的财政赤字,还建立起52座战备 •物资库。元祐更化时,朝臣认为,变法增加的收入 •可供国家二十年之用;直到徽宗时,还是“余财 •羡泽,至今蒙利”。…… 变法在实际上把富国与 •富民对立了起来,走入了国富而民困的怪圈。 •—《再说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本来虚弱的宋朝君权》
2023岳麓版选修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ppt3

内容、失败原因 •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
精神。
“冗官”的形成
2. 4万
冗官 北宋1增. 7设万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1各万 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自重造成藩镇割据,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
将的将兵权和调兵
王小波、李顺起义
权,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重点问题点拨: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2、庆历新政失败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间、内容、失败原因
•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 大无畏精神。
保
马
法
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 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
将
兵
法
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达到 “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
的目的
作用
节省了军费开 支,改变宋军 原有编制提高 了宋军的战斗 力。
阅读课本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目的?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 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2、 请看书思考: (1)王安石变法是哪年开始的? (2)主要在哪几个方面开始改革?具体措施有哪些? (3)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主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
富国(1之)下法列措施中哪些引起了 最大争议
呢?(2)哪些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
的1利06益9?年(,3)宋以神政宗府借任贷命方王式收安取石利为息 宰相,开始推 行新的法措。施有王哪安些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精神。
“冗官”的形成
2. 4万
冗官 北宋1增. 7设万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1各万 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自重造成藩镇割据,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
将的将兵权和调兵
王小波、李顺起义
权,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重点问题点拨: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2、庆历新政失败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间、内容、失败原因
•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 大无畏精神。
保
马
法
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 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
将
兵
法
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达到 “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
的目的
作用
节省了军费开 支,改变宋军 原有编制提高 了宋军的战斗 力。
阅读课本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目的?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 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2、 请看书思考: (1)王安石变法是哪年开始的? (2)主要在哪几个方面开始改革?具体措施有哪些? (3)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主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
富国(1之)下法列措施中哪些引起了 最大争议
呢?(2)哪些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
的1利06益9?年(,3)宋以神政宗府借任贷命方王式收安取石利为息 宰相,开始推 行新的法措。施有王哪安些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岳麓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共27张PPT)

13186万余贯 所出无余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12677万余贯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集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冗兵、冗官 冗费
增加财政负担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贱子息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巩固练习1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C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 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B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整 顿强 军兵 队
缓解内忧外患, 改变积弱局面,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①“省兵”,精简军队 归并军营,减少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 容,改革选官制度
节省军费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制改 革 科 举
为变法的顺利进行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Biblioteka 变法的影响积极影响:
优化探究p25页
三、结果:失败
下列措施中哪些引 起了最大争议呢?
措施
青苗法
内容
政府低息贷款
作用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12677万余贯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集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冗兵、冗官 冗费
增加财政负担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贱子息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巩固练习1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C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 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B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整 顿强 军兵 队
缓解内忧外患, 改变积弱局面,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①“省兵”,精简军队 归并军营,减少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 容,改革选官制度
节省军费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制改 革 科 举
为变法的顺利进行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Biblioteka 变法的影响积极影响:
优化探究p25页
三、结果:失败
下列措施中哪些引 起了最大争议呢?
措施
青苗法
内容
政府低息贷款
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名师优质课件}】(共30张PPT)

减轻农民负担, 调动农民积极性, ...... 这些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发展生产
变法内容
强兵之法
省兵法 保甲法
精减军队 编定保甲,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保马法 将兵法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
废恩荫择优录用 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 打破按资升迁,提拔有志改革官员 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
王安石诗一首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一)
通过下列的情景和材料分 析,哪些因素促使北宋产生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王安石变
法?
情景一:温故知新 一、背景 • 必修一:北宋中期“三冗、二积”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 必修二: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 响?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 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纵容兼并土地
改革太学
王安石诗三首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晚年,王安石一直住在 钟山,《梅花》是他心境的 写照
新法的失败
宋徽宗时,宰相 1085年,哲宗继 位,司马光出任宰相, 蔡京竟借新法聚敛钱 新法尽废,史称 “元 财,新法完全变质了。 佑更化”。
情景探究
王安石的BLOG空间
阶级矛盾
情景二:危机四伏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 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为此, 范仲淹被指责引用朋党,遭罢官。从 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 一个重要内容。
宋 代 形 势 图
统治阶 级内部 矛盾尖 锐
民族矛 盾尖锐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变法内容
强兵之法
省兵法 保甲法
精减军队 编定保甲,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保马法 将兵法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
废恩荫择优录用 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 打破按资升迁,提拔有志改革官员 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
王安石诗一首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一)
通过下列的情景和材料分 析,哪些因素促使北宋产生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王安石变
法?
情景一:温故知新 一、背景 • 必修一:北宋中期“三冗、二积”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 必修二: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 响?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 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纵容兼并土地
改革太学
王安石诗三首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晚年,王安石一直住在 钟山,《梅花》是他心境的 写照
新法的失败
宋徽宗时,宰相 1085年,哲宗继 位,司马光出任宰相, 蔡京竟借新法聚敛钱 新法尽废,史称 “元 财,新法完全变质了。 佑更化”。
情景探究
王安石的BLOG空间
阶级矛盾
情景二:危机四伏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 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为此, 范仲淹被指责引用朋党,遭罢官。从 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 一个重要内容。
宋 代 形 势 图
统治阶 级内部 矛盾尖 锐
民族矛 盾尖锐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41张)(共41张PPT)

流有之司猥言,:祠减禄天之下增多冗设,吏日十大增九量月万益五官,千遂余僚至人机不。可所构纪减,极者。如造真此宗,成咸未冗平减四者官年可(知1也00。1年),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
扩充军队造成冗兵
材料二 北宋士兵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北宋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养兵养官、战争赔偿造成冗费
论从史出 回顾历史
作用:保证农业生产,但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大官僚、大地主由于免役特权收到限制 ,强烈反 对新法。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精简军队,裁汰老 弱士兵,归并军营, 缩减编制,减少军 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节省了军费开 支,改变了宋 军原有的编制, 使宋军的战斗
力有了一定的
保甲法、保马法、将 提高
兵法
3、取士之法
“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
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 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 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 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 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归纳王安石变法 的内容、作用,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
积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收入,保证农业生产,打击高 利贷盘剥。 局限: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导致百姓负担 更加沉重。
募役法
概念阐释
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 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 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越是大户人家, 出的钱越多。
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
扩充军队造成冗兵
材料二 北宋士兵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北宋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养兵养官、战争赔偿造成冗费
论从史出 回顾历史
作用:保证农业生产,但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大官僚、大地主由于免役特权收到限制 ,强烈反 对新法。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精简军队,裁汰老 弱士兵,归并军营, 缩减编制,减少军 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节省了军费开 支,改变了宋 军原有的编制, 使宋军的战斗
力有了一定的
保甲法、保马法、将 提高
兵法
3、取士之法
“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
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 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 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 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 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归纳王安石变法 的内容、作用,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
积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收入,保证农业生产,打击高 利贷盘剥。 局限: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导致百姓负担 更加沉重。
募役法
概念阐释
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 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 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越是大户人家, 出的钱越多。
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历史作用。
五代十国形势图
北宋的统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神宗
1100667-7-85
英宗
1063-67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真宗
997-2
仁宗
1022-63
钦宗
1125-27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民族矛盾: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四.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 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
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变法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
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 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结果:夭折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 相,决定开始新的变法
1069年, 起
用王安石 为参
知政事
二﹑王安石变法
社会矛盾尖锐
1.前提:
原因 王安石的个人素质
起用王安石
宋神宗的愿望
标志: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富国之法 2.主要措施: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中心:富国强兵
思考: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和经历对变法有 何影响?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宋初期科举制的发展
1.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2.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 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天子门生”)。 3.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科目。 4.考试方法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5.录取名额比唐大增。
宋代的糊名、誊录
三.变法的夭折及其原因
措施 青苗法
富 募役法
国
之 法 (
农田水利 法
理 方田均税
财
法
措
施 市易法
)
均输法
内容
P36
作用
政 府 收 入 增 加 国, 库充 裕 积, 贫大 改
局限性
青苗法 (1)积极
(2)消极 免役法 (1)积极 (2)消极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 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 担依然很重.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
巩固练习
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
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
法 系,发展生产 税法、均输法 财政收入
强 兵 之
为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保马 巩固封建统治秩 法、将兵法、 序和整顿加强军
节省了政府开 支,提高了军 队战斗力,增
法队
加了武器装备
取 士 之 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改革科举制度、
培养和使用,为 整顿太学、重视
变法造舆论
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 发挥其才干 为变法起了 舆论作用
复习
(2002年上海卷)
1、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
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2001年全国卷)
2、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 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A
第6 课
(熙宁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 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 增加了政府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负担,许多人 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防洪(有些在 后代还有用,如木兰陂);耕地(北方淤田; 南方圩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 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清查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 分农民免除了赋税,得到了实惠. 市易法和均输法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引发更激烈斗争直接;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原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因
守派重新得势
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⑤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根本原因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 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 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集中军权、行政权 皇帝 和财政权
积贫
国家财政负担 沉重入不敷出
冗兵﹑冗官 冗费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 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 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最大限度地把政权、财权、军权从地方 藩镇手中夺取过来,收归中央,集中到朝廷 皇帝手里,以达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防 止地方割据势力复辟的目的。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目的:挽救统治 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中心: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措施: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 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 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 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 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 正相类。”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 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 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 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①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 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 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具有“三不足”精神(“天 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 (见教材P36)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 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 有利于减轻人
国 之
调整封建国家、 利法、免役法、 民的负担,发 地主和农民的关 市易法、方田均 展生产,增加
五代十国形势图
北宋的统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神宗
1100667-7-85
英宗
1063-67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真宗
997-2
仁宗
1022-63
钦宗
1125-27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民族矛盾: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四.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 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
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变法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
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 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结果:夭折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 相,决定开始新的变法
1069年, 起
用王安石 为参
知政事
二﹑王安石变法
社会矛盾尖锐
1.前提:
原因 王安石的个人素质
起用王安石
宋神宗的愿望
标志: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富国之法 2.主要措施: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中心:富国强兵
思考: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和经历对变法有 何影响?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宋初期科举制的发展
1.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2.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 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天子门生”)。 3.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科目。 4.考试方法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5.录取名额比唐大增。
宋代的糊名、誊录
三.变法的夭折及其原因
措施 青苗法
富 募役法
国
之 法 (
农田水利 法
理 方田均税
财
法
措
施 市易法
)
均输法
内容
P36
作用
政 府 收 入 增 加 国, 库充 裕 积, 贫大 改
局限性
青苗法 (1)积极
(2)消极 免役法 (1)积极 (2)消极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 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 担依然很重.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
巩固练习
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
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
法 系,发展生产 税法、均输法 财政收入
强 兵 之
为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保马 巩固封建统治秩 法、将兵法、 序和整顿加强军
节省了政府开 支,提高了军 队战斗力,增
法队
加了武器装备
取 士 之 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改革科举制度、
培养和使用,为 整顿太学、重视
变法造舆论
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 发挥其才干 为变法起了 舆论作用
复习
(2002年上海卷)
1、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
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2001年全国卷)
2、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 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A
第6 课
(熙宁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 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 增加了政府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负担,许多人 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防洪(有些在 后代还有用,如木兰陂);耕地(北方淤田; 南方圩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 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清查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 分农民免除了赋税,得到了实惠. 市易法和均输法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引发更激烈斗争直接;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原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因
守派重新得势
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⑤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根本原因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 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 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集中军权、行政权 皇帝 和财政权
积贫
国家财政负担 沉重入不敷出
冗兵﹑冗官 冗费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 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 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最大限度地把政权、财权、军权从地方 藩镇手中夺取过来,收归中央,集中到朝廷 皇帝手里,以达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防 止地方割据势力复辟的目的。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目的:挽救统治 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中心: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措施: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 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 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 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 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 正相类。”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 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 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 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①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 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 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具有“三不足”精神(“天 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 (见教材P36)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 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 有利于减轻人
国 之
调整封建国家、 利法、免役法、 民的负担,发 地主和农民的关 市易法、方田均 展生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