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1.07

合集下载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课题:“俄罗斯名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课型:音乐鉴赏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的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是整个西方专业音乐发展脉络的一部分。

这节课将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这首幻想曲描绘出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换面,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

3、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聆听作品中,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主要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胡主席与几位歌唱家共同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视频,让学生带问题去看,看完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知道胡主席所演唱的歌曲是哪个国家的民歌吗?你们所了解的关于这个国家的民歌还有那些呢?学生看完视频,思考后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总结,然后导入新课《俄罗斯民族风情》。

(二)授新课简介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荒山之夜》,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

难点: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将欣赏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重点曲目,浏览性的聆听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教学资源建议】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为核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绘画、语言表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你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了吗?
2、通过学生预留作业的完成,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全面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

3、通过探讨题:(在同一首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了表现什么?),让学生善于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共1课时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人音2003课标版评论(0)1教学目标1.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欣赏,体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特点的成因,并能够对俄罗斯音乐感兴趣;2.通过分段聆听、对比音乐主题情绪风格,哼唱主题旋律,根据作品风格排序等手段,识记并能演唱两个音乐主题,了解其曲式结构;3.熟悉作曲家格林卡及创作影响。

评论(0)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交响乐这一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或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情况,《卡玛林斯卡亚》全曲长达6分钟,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赏析过程精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学唱《卡玛林斯卡亚》的音乐主题,明晰《卡玛林斯卡亚》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两个音乐主题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通过情景创设导入课堂1.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请同学们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2.同学们还知不知道俄罗斯有哪些音乐体裁?评论(0)活动2【导入】总结铺垫总结铺垫: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如:钢琴、小提琴、芭蕾舞都自成一个学派,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手风琴、踢踏舞影响广泛,成为标志性的艺术种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感受俄罗斯的音乐魅力,走入——《俄罗斯民族风情》。

评论(0)活动3【活动】《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堂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第一个音乐主题:1.思考:主题体现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俄罗斯民间婚礼的情景或画面?2. 教师范唱,同学们学唱。

评论(0)活动4【测试】聆听乐段A.B(一)乐段A①主题出现几遍?它是怎样变奏的?②主题每次出现演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④情绪是怎样的?(二)乐段B1. 请同学们倾听乐段B,对比乐段A,回答问题①主题变奏几次?②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情绪是怎样的?比A段有什么不同?评论(0)活动5【讲授】体验第一个音乐主题环节总结2.同学们说的特别好,两个主题的旋律悠长、舒缓,带着淡淡的哀伤。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案主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美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俄罗斯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俄罗斯产生兴趣。

2.教师用地图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

二、核心活动:1. 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服饰文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中国的传统服饰有何区别。

3.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学习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如饺子和地瓜煎饼等),并分组进行制作。

三、展示活动: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俄罗斯传统美食,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口感。

2.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俄罗斯传统服饰秀,展示自己穿着俄罗斯传统服饰的形象和姿势。

四、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自己在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和穿着传统服饰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评价和肯定。

2. 学生通过展示和发言,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比如俄罗斯的芭蕾舞和音乐等。

2. 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或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和想法。

教学资源:1. 录制好的关于俄罗斯的视频。

2. 地图、图片等视觉教具。

3. 俄罗斯传统服饰和传统美食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接着是三个变奏。

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蒋素娟
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教学设备:电视、电脑、音响、钢琴、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
自备教具:俄罗斯歌曲CD、教学光盘、教学VCD、俄罗斯国旗(烟盒)、地图、俄罗斯画册、书籍、作曲家画像、普希金挂盘、饰品(三角琴)、小
提琴、长笛、口哨、俄罗斯文化衫、水兵帽、列宁像章、照片多幅等
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
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
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
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
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
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
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
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
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
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
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
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
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中速 3/4 (曲谱略)
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
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
快板 2/4 (曲谱略)
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有18个,形成全曲高潮。

和声背景屡经转换,法国号、小号、不时发出不协和长音,产生幽默效果。

上述变奏中配器变化很突出,如婚礼歌曲用木管变奏,借以模仿民间芦笛音响,舞蹈歌曲中用弦乐器拨弦模仿三角琴(巴拉莱卡)的演奏。

最后,像一般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乐器背景,好象
更多人参加到舞蹈中来。

当情绪最热烈时,乐队突然静息,只听到舞
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一击结束。

教学重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唱熟、背出、领会两个主题。

教学难点:第一主题的32分音符(1/8拍)第二主题前松后紧的节奏,加速度和突然终止,两种节奏、速度的强烈对比,两个主题的两种情绪,两
种性格。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俄罗斯歌曲音乐)铺垫
——上课
——导入(提问前一课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斯美塔钠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过渡本课:欧洲最早最有影响的民族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题目(板书)“俄罗斯民主风情”
由柴柴可夫斯基引入格林卡(1804——1857)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及
强力集团5人作曲家小组
光盘介绍:格林卡及强力集团。

格林卡年轻时的画像(列宾画),俄罗
斯民族音乐之父、俄罗斯交响乐奠基人(普希金瓷盘,俄文学始于普,
音乐始于格)。

——鉴赏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重点)(板书)
格林卡最有名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俄交响乐奠基之作,被柴誉为“孕
育所有俄交响乐”。

——曲式:双重变奏曲式(光盘:曲式结构图)
主题1、2:先了解两个主题,再完整欣赏。

听唱主题1,两次,视唱两次(难点:弱起32分音符、装饰音、三拍子)
听唱主题2,两次,视唱两次(难点:前松后紧节奏、4分音符、装饰音、二拍子强起)
——完整欣赏:带三个问题:1、第一主题三个变奏有何变化?2、两主题之间有何变化?3、高潮何处、特点?
——学生回答:有讨论,可不同意见。

——对比鉴赏:除前面同学说的两个主题,节奏节拍、速度、歌曲舞曲的不同、还有何深层对比?
——学生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课堂播放(影象)
——进一步探讨:为何柴说它孕育了所有俄的交响乐?
两首歌曲、舞曲反映了俄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代表了俄民族最典型的两种性格。

——老师唱(学生伴奏):格林卡“远方的星”婚礼歌曲一段,学生体验其中的忧伤情感
忧伤是一种民族性格,是一种宗教情怀,是一种历史的忧患,是一种文化传统艺术气质(不是心灵脆弱,不是萎靡不振,是明亮的忧美)
——学生再唱:第一主题(体验抒情而略带忧伤)
俄民族除忧伤性格外,还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陶醉于忧伤之中,但不会在压力下一蹶不振,谁都不可能像他们一样,从心灵备感痛苦
和折磨忧伤中迅速转为狂喜!精神分裂?)
——学生体验第二主题:拍手,脚踏节奏(由慢转快)(口哨、欢叫、长笛、小提琴模仿民间乐器)
——拓展讨论:从已知的俄音乐中,也能反映两种强烈对比情绪,性格的作品(学生发言: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卡林卡、悲怆……)
——学生自学:俄“强力集团”音乐知识
老师强调:“强力五人作曲小组”中,仅有一位是专业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其余四位中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居伊是陆军工程兵大将,穆索尔斯基作过御前近卫军交通部职员,里姆斯基,科沙可夫作过海军军官。

此四人的身份说明了俄军人的艺术素质非常深厚。

美国人总结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类第一棵5人造卫星的创举就是因为俄国人的文化艺术素养高超从而开始加强美国的艺术素质教育,而俄国人从小就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浏览欣赏:穆索尔斯基的讽刺歌曲《跳蚤之歌》(VCD)
——探究问题:柴可夫斯基与格林卡,强力集团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为何不属于民族乐派?有特点?
——小结:恰逢中俄两国去年的“俄罗斯文化年”和今年的“中国文化年”
活动,两国的总理还在11月6日观看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闭幕式演出。

我们今天学习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等于在更广的范围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我们不仅了解了格林卡等人的名作,还了解了俄罗斯人的忧伤中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值得学习的是俄罗斯人重视艺术素质教育的优良文化传统,使我们对学校的艺术素质学习更加重视,从而增强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推进人才培养。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