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文献综述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

陈向阳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张晓青,任建兰,武珊珊.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比较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2,(第2期).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我

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和我国5所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总结了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方向划分相对自由、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全球变化和突出人文关怀、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和重视实践、门数繁多且授课灵活多样等特点。以此为鉴,提出我国高校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乡土地理概念,作用:

1.王秀花.乡土地理教学之策略[J].宁夏教育,2014,(第6期).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

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一方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环境中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特性,因此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都应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

2.邓清南.论乡土地理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4期).从乡土地理在地理学传统中的地位、实施乡土地理教育的教育心理基

础及一些国家乡土地理教育概况三方面讨论了乡土地理教育的有关问题。

乡土地理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1.彭晴.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第3期).当前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于抽

象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地理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直接感观,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本文以青海为例,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2.孙炳越,张立峰.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第5期).随着2003年国家新课程标

准的提出,乡土地理教材被列为地理教材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理论方法的推动作用,野外实地考察对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方法的实践作用。通过以上方面主要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学生学习地理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3.王杰华.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基本问题研究[J].吉林教育,2015,(第7期).针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特殊背景,本文通过对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现状的探讨、研究,分析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方式。旨在学好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新一代学生准备好参加家乡现代化建设。

乡土地理运用到地理课堂:

1.邹静.利用乡土地理优化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时代,2014,(第19期).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应

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家乡的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2.吴晓琴.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4,(第8期).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

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宋志扬.如何巧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J].地理教育,2014,(第10期).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

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4.金冠华.融入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4,(第19期).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

巧妙融入乡土地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5.屈国权.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第1期).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世界地图、经度纬度、天文知识等进行学习外,乡土地理知识同样重要。学生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归属感。地理教学与乡土教学巧妙结合,如案例教学、野外考察、研究学习等,让教学的方式变得多样丰富。

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材设置研究:

1. 徐红兵.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第4期).课题研究背景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目前我们所教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将参加未来家乡的生产建设,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是未来家乡的建设者,非常渴望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地理的学习就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出力的宏伟壮志。

2.地理新课程教学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深切地感受到开发乡土地理课程的重

2.张海.我国乡土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思考[J].地理教学,2014,(第10期).乡土地理教材是乡土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乡土地理教育的主要依据。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对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热情高涨,已开发出来的教材数量非常庞大,但总体质量却并不高。乡土地理教材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力与其应有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过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必须给予格外关注

3.廖荣华.师专乡土地理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1990,(第4期).近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开始普遍重视乡土地理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乡土地理课程应运而设。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合格初中地理教师为目标的师专地理专业,理所当然开设此课程。然而,囿于条件,特别是乡土地理本身的地域差异性,导致师专执教乡土地理的同行未能充分合作和交流,只能独立摸索。1989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师专地理教研会”第二次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至关紧要,建议举行全国师专乡土地理教学研讨会,促使乡土地理教学规范化。笔者试图在理论、实践上,对乡

4. 张晶香,杨胜天,黄大全,朗杨.我国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地理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第30期).运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获取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区域地理课程的课程结构、学分设置等方面的现状,通过现状抽样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地理课程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仍有课程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缺失、乡土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重视,以及学分设置较为混乱等缺点,为此建议应努力规范区域地理课程群门类、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及重视乡土地理教学.

5.杨载田.高师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探索[J].福建地理,2003,(第1期).乡土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和教育性很强的区域地理课程。为加强新时期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乡土地理教学,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本文就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6.秦耀辰,张广花.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第11期).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优秀的专业化的地理师资。教育类课程是促进培养目标实现、充分体现师范特色的重要专业课程。然而,多数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仍然存在所占学分比例偏低、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衔接不够等状况。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河南大学的实践,探讨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其他高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7.左登华,吕学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第2期).本文从社会需要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厚基础、重实用、突特色角度,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把该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操作实践课五大板块,并对具体课程板块的时间结构进行划分。

8.唐敏.高中课程改革新背景下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对策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8.现代社会要求国民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已正式列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中学地理教师开始承担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任。作为中学地理师资最主要培养源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如何积极有效地发展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本文以我国东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在研究地理科学相关学科及地理教育新近发展动态、调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培养方案并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分析高师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反思其产生原因。从思想理念、教育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与教学能力、学生实践活动等不同层面,初步探讨了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优化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为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地理信息

9.刘桂芳,卢鹤立,杨康.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第14期).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轻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同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探讨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加强教育类课程的途径,以期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师范素质,技能培养:

1.段小芳.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师范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4,(第1期).目前,大部分师范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全部改称为环境学院、社会与资源需要等,明显减弱了学生师范素质的教育,使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学生培养目标不清晰,最终导致师范学生到达教学岗位之后,出现欠缺专业师范素质,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人文地理素养方面。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分析了师范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人文地理素养培养现状上,提出了提高其人文地理素养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叶松林.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人文地理素养是高校地理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一科学科基本素养,是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维系其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理新课程强调了人文地理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重了人文地理课

程内容在基础地理教育中的分量。然而,近年来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范教育出现“边缘化”倾向,地理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与观念陈旧等问题便是明证。加之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新进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层面的新突破等,都突显出现有的人文地理教育已不能满足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文地理教育迫切需要改革,需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培养。

3.胡再新课程下的高校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挺进。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师教育应该调整和改革师范生培养方式,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高师院校师范生地理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从教学技能的概念、分类、培训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当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此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二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内涵探讨。该部分在界定地理教学技能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主要特点,并进行分类,为后文现状调查和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概括和总结了支持本研究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教育传播学、新课程改革等相关理论,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现状研究。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对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新课程下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该部分针对前面调查分析得出的主要问题,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增设技能课程、内化课程理念、优化习得模式和改革实践环节等四方面提出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第六部分,结语。主要介绍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前瞻。

其他:

1.吴岱峰,徐中合.乡土地理背景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09~2014年高考安徽卷为例[J].地理教学,2014,(第18期).本文以安徽省2009~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乡土地理背景试题为例,探讨乡土地理背景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一、自主命题省市高考考查乡土地理背景试题的依据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

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

2.李春红,张学国.基于价值取向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第1期).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有利于各地方和学校发展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地理学习需要,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地理教学改革,丰富地理科学和教学理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当今课程与教学,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开设与去留的争议,积极引领和疲于管理的明显反差,手段和目的的错位,独钟发现学习与直接经验的偏颇,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窠臼,评价仍是课程与教学的掣肘,教师为代表的"课程与教学共同体"专业发展与现实需求之间矛盾深刻等。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 陈向阳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张晓青,任建兰,武珊珊.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比较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2,(第2期).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我 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和我国5所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总结了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方向划分相对自由、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全球变化和突出人文关怀、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和重视实践、门数繁多且授课灵活多样等特点。以此为鉴,提出我国高校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乡土地理概念,作用: 1.王秀花.乡土地理教学之策略[J].宁夏教育,2014,(第6期).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 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一方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环境中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特性,因此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都应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 2.邓清南.论乡土地理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4期).从乡土地理在地理学传统中的地位、实施乡土地理教育的教育心理基 础及一些国家乡土地理教育概况三方面讨论了乡土地理教育的有关问题。 乡土地理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1.彭晴.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第3期).当前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于抽 象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地理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直接感观,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本文以青海为例,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2.孙炳越,张立峰.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第5期).随着2003年国家新课程标 准的提出,乡土地理教材被列为地理教材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乡土地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理论方法的推动作用,野外实地考察对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方法的实践作用。通过以上方面主要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学生学习地理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3.王杰华.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基本问题研究[J].吉林教育,2015,(第7期).针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特殊背景,本文通过对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现状的探讨、研究,分析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方式。旨在学好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新一代学生准备好参加家乡现代化建设。 乡土地理运用到地理课堂: 1.邹静.利用乡土地理优化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时代,2014,(第19期).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应 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家乡的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2.吴晓琴.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4,(第8期).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 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宋志扬.如何巧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J].地理教育,2014,(第10期).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 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4.金冠华.融入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4,(第19期).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

文献综述最终结束版

乡土教材在个体德育中的作用 ——运用质的研究方法 [前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城乡差距的一步步拉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提出文化强国的背景里,乡村文化也该占有一席之地。而当前乡村文明呈现破碎和凋零的状态。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乡村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在塑造文化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乡土教材,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中国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对乡土教材的关注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也是利用农村教育自身的优势发展教育。 通过查阅发现,这几年从事乡土教材研究开发的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术交流也非常广泛,而乡土教材本身也在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研究视角。 【文献分类】 1、以地理和历史知识为内容的乡土教材研究文献 福建师范大学高福平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2006)【1】,以《泉州地理》编写研究为案例,探索乡土地理的编写如何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东北师范大学姚凤华的《泉州市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研究》(2009【2】,提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了,教材内容由于时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运用乡土历史特别是挖掘乡土历史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材这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乡土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桑梓情环,激发爱乡爱国的热情,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根”。2、以音乐、体育和美术知识为内容的乡土教材研究文献 罗源县实验小学林敏芳的《挖掘乡土教材、弘扬民族音乐—畲族音乐进课堂的探索》(2004)【3】,指出进行乡土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福建师范大学李红梅的《福建省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2006)【4】,以福建省中学生和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地把民俗体育项目把纳入到学校体育课中,与篮球、足球等融合在一起,它将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发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以语文、英语为内容的乡土教材研究文献 广西师范大学龙明州的《广西河池市中学语文乡土课程资的开发利用研究》(2007)【5】,以广西河池市中学语文乡土课程资的开发利用作为研究个案,当地教师把本地民俗民风、民族语、民族服饰、本地山歌等资源都加入语文乡土课程。苏州大学蒋萍的《在培养英语口语能力乡土教材应用的研究》(2008)【6】,研究中小学的乡土英语教学,指出开发切合孩子运用英语参和具有英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的乡土教材对提高学生英语口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可可的 开题报告

郑州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中学区域地理活动课程的研究 院系: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B13地理科学班 学号: 134108030068 姓名:辣手翠花 指导教师姓名:赵永强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教务处制

二O一六年十月 郑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其他 命题来源□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命题□教师科研课题 拟完成时间 2017年2月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区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其中人处于支配地位。这种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同区域中表现的内容的强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初中区域地理教材分析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不同区域中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七到九年级地理课程是整个地理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七到九年级地理学习的重点部分是区域地理的学习,从地理课程看的设置和内容来看初中主要是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是5个课时左右,包括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还有乡土地理,没有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现行的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这两个方面都从根本上说明了学科的价值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区域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研究、旨在研究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是以某一区域为载体,认识了解此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和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理念。初中地理虽然不参加中考,但是初中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特别是高中区域地理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及反思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情境教学 的创设及反思 摘要:对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下新高考改革的重要 内容之一,这就对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批判性和 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出发,通过 地理思维习惯养成、联系乡土地理和时事热点、角色扮演、图像学习、创设和谐 的学习氛围等教学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地理学生的兴趣和提升学生地理学生效率,并最终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现状写实 笔者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比较 重视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情境创设。可见,教师已逐渐形成新 课程理念,主动改进与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付诸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现象: 1.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功能认识还有待完善 当前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情感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对“促进知识 的迁移”和“发展学生思维”等情境创设的上位功能认识不足。这势必会造成教 师难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情境素材中具有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情感要素,所创设的 情境缺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意境。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上,多数都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情境材料本身”,但仍然忽视学生的知识 能力水平、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与情境素材的有效地结合。教师在情境创设上, 比较注重创设形式,对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性重视不够,过分 强调情境的素材,导致忽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探讨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策略

探讨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策略 藤县第二中学科研处宾旭生2009.09 目前,我校申报立项的课题共十个,其中:广西“十一五”规划区级重点课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困扰及解困策略的研究》(2006—B—130)已于2009年4月结题。 2008年申请并通过立项梧州市教育科研课题共九个: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负责人:宾旭生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学研究》课题负责人:梁广南 《梧州乡土史与历史课改关系研究》课题负责人:莫权增 《梧州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课题负责人:韦肇健 《农村中学生学习物理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梁立炎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解困研宄》吴汉新 《加强农村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高中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欧壮功 《走出聋哑英语的困境—农村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课题负责人:韦华英《农村普通高中数学女生“因性施教”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柳吉锋这九个课题在本学期将申请结题。 回顾这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和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各位教师探讨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的策略。 策略一:提高认识,走科研兴校之路 一、中小学科研的内涵包括: 1.科研的性质以实践性研究为主 2.教育科研包含教研,要改变科研与教研相排斥的状态,实现科研与教研一体化 3.科研起点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4.科研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科研活动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6.科研的途径是课题研究 7.科研的目的在于兴校,为兴校而科研 二、兴校的内涵包括: 1.改变学校的薄弱状况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试论校本研训视野中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的模式

试论校本研训视野中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的模式作者:张卫忠指导老师:明跃玲 (初等教育系08级小学教育专业08级本科班,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随着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家提出了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本研训。尤其在在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开展校本研训更加迫不容缓。校本研训必须与乡土教材有机的集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完美的集合,这是学校课程建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最终体现。 关键词:校本研训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 Abstract:With the putting forward of new curriculum throughout the country,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grasp more teaching techniques. Education has been being relatively laggard especially in area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with facing more and more unsolved problems .So,it is high time for us to launch the "Based-school"training.Thinking of truth of ethnical areas ,"Based-school"training must be combined appropriately with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is not only the demand for constructing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ng but also the ultimate reflecting of the value of teaching . Key words:"Based-school"training education ethnical area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一、校本研训的文献综述 “校本”一词源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后期,由欧美等国率先提出。其英文表达为“School-Base”,从字面上理解具有“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本”等意思,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喜欢学习,善于学习,懂得学习的学生。研究认为,教师只有置身于课堂,教育必须立足于本校,综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最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任何活动要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方向,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才有可能。80年代中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并迅速推广到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21世纪,有的国家发现单纯的校本培训并不能解决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他们从本国教育实际出发,开始尝试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渗透问题研究,形成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团体合作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学术活动模式——校本研训。于是,校本研训伴随校本培训由此展开。[1] 在我国,校本研训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其具体思想和实施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虽然我国校本研训的提出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在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的热潮,有研究怎样在中小学中顺利开展校本研究的,有研究校本教师培训方式的,有研究校本研训的发展方向的,也有研究教师的专业化的等等[2]。这些研究单纯的对教师素养的提高进行研究,而对校本研训中的教材和课程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力度是很不够的,所以笔者以《试论校本研训视野中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的模式》为研究课题,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的现状 乡土教材是指集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集合本地区的乡土地理、历史、音乐风俗和民族礼仪文化等为内容,由地方行政机构和学校及相关人员编写的教材。乡土教材在我国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履行着发扬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其次,在对下一代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文化传递和文化创新的教育功能。[2]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区域认知素养下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下的乡土地理教学案 例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区域认知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在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地理教育的方向和标准,也成为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其中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

源尤为重要。众多学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都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对于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具体研究较少,特别是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很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具有深刻意义。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中学生身边的真实地理环境,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途径包括通过概括乡土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概括能力,通过分析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评价能力,以及通过评价区域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区域预测能力等。 1.2课题界定 乡土地理是指一个小区域(包括省、市、县、乡等)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城市化、工农业生产、商业网点分布、人口、交通、旅游等)的综合。本研究中的乡土地理指湖北省XX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称。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是通过对本地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乡土地理素材的搜集,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将乡土素材编写成具有教学情境,体现所学原理,满足乡土地理教学。换言之,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就是将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提出一些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课程思政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将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时,应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应当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元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引入典型案例,强化实践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模拟、小组合作、互动式讨论等。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合作精神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素质。 应当对融合效果进行实证评估和持续改进。为了确保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证评估和持续改进: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在评估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效果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估。同时,教师也应该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