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哲学的邀请读后感》
推荐些人生哲理的好书

推荐些人生哲理的好书人活一世,忙忙碌碌的日子,茶余饭后,我们也会静下来,读一读书,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寻寻觅觅中走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推荐些人生哲理的好书,欢迎阅读。
人生哲理的好书篇11、《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特立独行的猫武汉出版社赵星的文字时而温暖,时而犀利,时而搞怪,时而打“鸡血”,时而还很爷们,看后激励人心,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彰显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更重要的是,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颗努力追求梦想的心。
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在庸碌的生活面前不会低头,同时她的生活因为梦想而熠熠生辉。
——meiya2、《你的时间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日)熊谷正寿同心出版社《你的时间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是熊谷正寿十五年成功管理人生的经验总结,他独创的“超级时间整理术”、旨在通过“记事本”实现自己的圆梦计划。
他所倡导的时间整理术是一个以记事本为核心的系统,通过人生金字塔未来年表和三种记事本来管理时间,以此来实现人生的梦想!7节课3个步骤21个方法,助你确立梦想、管理时间、掌控人生!(推荐书:)3、《不抱怨的世界》 (美)威尔·鲍温湖南文艺出版社“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这项影响深远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600百多万人的命运,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你能读到这本书,并不是偶然,它将带给你人生正向的力量,让你升级为这世界一个疗愈的细胞。
——美国《时代》周刊4、《人生没岔路》 [美]约翰·D·斯普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一本书,不是教你成功,而是不想你在世界到处碰壁;这一本书,涉及很多课题,求职、婚姻、人际、理财;这一本书,是这位74岁的老富豪,希望后辈能得到的人生智慧。
5、《100个基本》(日)松浦弥太郎湖南人民出版社《100个基本》是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对其生活哲学的最高诠释,一本精致实用的人生箴言录。
哲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哲学的邀请读书笔记【篇一:《哲学的邀请》读书笔记】《哲学的邀请》读书笔记一、死亡——一切的开端意识到“我”的“有死”,让我们真正成为了人,这本身就是死亡本身的一部分。
这本身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我”的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无关他人。
很多人可能会接受自己所在的“类”的死亡这个现实,但是落到个人头上却显得那么难以接受,这也是一种矛盾和悖论吧。
二是“有死”。
有死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即“活着”。
但“并不是所有会死亡的都是有死的,只有意识得到且确定自己会死的才是有死的。
”这就提示了我们关于“人”和“动物”与“神”的区别所在。
首先,个体对于死亡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即明确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终结,使我们变得人性化。
不同于神的生命不朽,人是有朽的。
或许在神身上都不应该用上“生命”二字,更为确切的说,只能算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因为“生命”指称的对象应该是“活物”。
一个无死的人,某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无生的人。
摘录“生命”的哲学定义:“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人之区别于动植物,在于前者具有“生存发展意识”,即具有精神过程的存在,而后者仅仅是一种生理存在的生物过程,如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去做任何哲学性的思考,他们仅是本能的存在着,完成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生理过程,然后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然后周而复始,又有新生的后代接替同样的流程。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它们不是“有死”的,尽管他们也会消亡,但是因为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会死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会死的,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开始思考生命。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完成一系列的生物过程,而是为了追寻精神实现;不是为了当一部好机器,而是为了创造幸福并享有幸福。
史铁生在《扶轮絮语》中写过这样的话:“一次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这是读《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之后的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哲学家Stephen Cave在TED演讲中以“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为开头,通过四个故事来探讨如何处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不可避免,而公开探讨死亡或许可以使我们能更理智的面对这一话题,因此卡根教授开设了这门关于死亡的课程。
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中间是死亡,周围扩散出去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各个元素,包括:“我”、肉身、灵魂等等。
卡根教授用了许多设问句来详细探讨每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元素,试图将一个完整的死亡呈现。
“我”作为一个将要经历死亡的主体,是最开始就要讨论的。
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实体,只有了解人的特性,才能根据特性来分类并逐一讨论如何使其对死亡产生影响。
卡根教授展开肉身与灵魂的二元论思考,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无法证明二元论。
尝试各种哲学分析,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
在看《耶鲁公开课:死亡》视频的过程中,令我惊讶的并非卡根教授讲课方式的随意,而是他敏捷的思维。
常常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不断的抛出问句,每一句话都极具思考性。
卡根教授提到一个曾经他课堂上的学生,在大一时便查出得了癌症,却选择要完成耶鲁大学的学业。
那位学生选了卡根教授关于死亡的课程,这也一度使卡根教授思考,在已知死亡和未知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生活有何不同。
同样Stephen Cave提到,分别给两组实验对象(皆是不可知论者),一组让他们思考死亡,而另一组思考孤独,实验结果是,思考死亡的那一组会更相信耶稣。
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有许多,但是卡根教授的着眼点是死亡本身。
18位哲学家面对死亡的思考

18位哲学家面对死亡的思考01苏格拉底有个人告诉他:“三十僭主已经判你死刑了。
”他回应道:“随他们吧。
”同样地,苏格拉底将问题扔给了起诉者以及陪审团,声称他们应该自信地面对死亡。
被判决死刑之后,苏格拉底用以下的惊人之语结束了发言: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这句话浓缩了古典哲学对待死亡的态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惧;相反,死还是生之所依。
苏格拉底谜一般的遗言——“克里同,我们应该向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献一只鸡”,表达了死是生之良药的观点。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医药之神,遭受疾病之苦的人们在睡前向他敬献牺牲,希望他能够唤醒患病之人。
所以,死亡,只是一场治疗性的沉睡。
02第欧根尼当被问及他想怎样被埋葬时,第欧根尼说“脸朝下”。
色尼亚德斯(Xeniades)问他为何要这么做,结果得到了一个谜一般的答复:“因为用不了多久,朝下的脸就会翻过来转而朝上。
”03伊壁鸠鲁在遭受了两周肾结石引起的折磨之后,伊壁鸠鲁死于肾脏衰竭的极端痛苦。
但是,在临终之时,朋友和学生围在他身边,他走得很是欣慰。
在写给赫尔马库斯(Hermarchus)的最后一封信中,伊壁鸠鲁写道:在我生命中最幸福也是最后的一天中,我正在遭受着膀胱与肠子疾病的折磨,这些疾病的情况到了最严重的程度。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继续写道:但是,只要想起了我的理性和研究成果,想起它们所带来的灵魂满足感,就足以抵消所有的病痛。
04孔子传说中,当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在梦中出现了如下的绝望场景: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昨暮予梦坐莫两柱之间。
(这个世界失序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理解如何实现的理想。
昨晚,我梦到我坐在两柱之间的祭品之中,棺椁置于其中。
)05庄子当庄子将要去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想要为他筹备一场儒家式的豪华葬礼。
但是他拒绝了,说:“太阳和大地将是我的棺椁。
”学生们表示反对,说道:“我们担心您的身子会被乌鸦和老鹰啄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实用五份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实用五份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1今天,我读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中的《生与死》。
它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但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害怕心爱的人死去》这一章。
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想起一件事来。
去年六月一日,一个欢庆的节日,我的外公却因为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天,我刚上完舞蹈课回到家,突然妈妈打电话来,让我和爸爸马上回乡下一趟。
当我们坐车来到外公家门口时,就听见一阵哭声从里面传来,舅舅和其他几个叔叔表情沉重地站在门外,一言不发。
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便急忙跑了进去。
只见在一个房间里,外婆、妈妈还有几个阿婆,正围坐在床边失声痛哭。
再看床上,用红色被单盖着一个人,是外公!他僵硬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外婆正拉着他的手,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流,一旁的妈妈也泣不成声。
我从来没见过大家这么伤心,一时间呆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直到六岁的小表弟跑过来叫了我一声,我才反应过来。
在外公的葬礼上,我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像丢了什么珍贵的东西似的。
突然,我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总有一天,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会离开我,这个想法让我害怕起来,不由得抓紧了妈妈。
是啊,既然总有一天会离开,那么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呢?正如书上所说,“死亡让我们努力”,我的目光定格在了23页的一张插图上:一具骷髅站在一面墙壁前,身上穿着一件黑斗篷,手中拿着一把大镰刀,显得阴森可怕。
在墙上有一扇门,门里有一个人,正略带歉意地对它说:“啊!死亡,对不起。
请下一次再来吧,我还有很多事要完成呢!”死亡会等他吗?不会。
当死亡来临时,有些人坦然面对,有些人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充满遗憾,很显然,最重要的是面对生活,面对在死亡之前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2暑假,我读了一套书,名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对一些简单的哲学问题,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一知半解,但是在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中,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答案。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2200字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22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观后感、故事大全、名言警句、作文大全、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stories, famous sayings, essays, speech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哲学的慰藉》读后感2200字《哲学的慰藉》读后感2200字哲学对于我来说之所以可怕,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长久以来哲学给我的直观印象是艰涩、远离现实、痛苦,属于不可远观又不敢亵玩焉之物。
哲学的邀请读后感

哲学的邀请读后感《哲学的邀请》读后感。
《哲学的邀请》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哲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哲学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解释。
首先,作者通过对哲学的介绍和解释,让我明白了哲学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并不是一种遥远而抽象的学科,它贴近生活,关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是一种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一种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哲学的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作者通过对哲学思想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哲学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导作用。
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还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
哲学思想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正确地处理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哲学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更加明智地行动,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最后,作者通过对哲学的实践和应用,让我感受到了哲学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解释。
哲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己,还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让人们不再盲目地生活,而是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总之,读完《哲学的邀请》,我对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哲学不再是一种遥远而抽象的学科,而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哲学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还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哲学的思考和实践,让哲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指导我思考问题,指导我行动,指导我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预约死亡读后感,小说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预约死亡读后感

预约死亡读后感,小说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预约死亡读后感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是一部十分有影响力的小说,小说内容强烈的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身经历与写作形式,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预约死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喜欢读女作者的文章,好像因为同性之间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吧。
最早喜欢的是冰心、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尤金,港台地区的有很多,也喜欢,但老记不住她们的名字。
最早的还有一个叫做遇罗锦(因为她结过六次婚,又是英雄遇罗克的妹妹)的,戴厚英的等等,最近又迷上了毕淑敏。
记得她的名字是从《素面朝天》这篇文章开始的。
总之是让女人卸下假面以真脸示人。
后来就觉得她是个很高深的人,她的文字总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当中去。
不愧为是中国的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啊。
她的起点并不高,15岁在高原当兵,之后做了卫生员,之后当了军医,之后就当了一位女作家,心理学应该是她的一个兼修的职业吧,而她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儿童医院的院长。
各种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不简单的人。
她素面朝天,然她令人肃然起敬,甚或是闻之生畏。
因为她是医生,所以她能看透人的表面,因为她是作家,所以她能打动人的内心,因为她是心理学博士,所以她就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中去。
任何人见了她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吧,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心事甚至见不得人的阴暗面,而她轻而易举的就能识破这些,并会用她犀利的文笔给表现出来甚至给予一点讽刺。
好在,她是宽容的,她虽有大智慧,但是并不咄咄逼人,非要将人的阴暗面暴晒到所有人面前。
在她的文章当中,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那些阴暗点,但又会舒出一口长气。
幸亏她不是写的我。
幸亏她不认识我。
死亡一向是中国人忌讳谈论的话题。
我们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毕淑敏竟敢深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去进行“死亡关怀”,不能不令人佩服她的胆大。
人之将死究竟是怎样的凄惶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悲凉怎样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去设想当我们老去时的情形,可是哪个人能够不走这条不归路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
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
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面对死亡——《哲学的邀请读后感》
引言
我对于哲学了解并不多,在没有哲学之前以为哲学很深奥,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学科,甚至不知道哲学到底该怎么学,是培养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吗?直到高中政治接触了哲学生活后才发现哲学并不是我想到那样飘渺,它是有实在的确定的体系的,而且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难以理解。
相反因为哲学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它是对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做出系统的总结。
而且对于我们高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认为更加好理解,因为在高中主要学习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看来我们为了应试学的哲学是很死板的,并且中国的马克思哲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以至于有段时间我真的产生过怀疑:哲学的学习真的就像高中学习的这样生硬干瘪吗?它还是我认为的那样具有无限发散性与活跃性吗?但我还是相信,哲学并不是这么枯燥。
只是因为高中学习的哲学主要是学习哲学体系,它可以引导我们运用哲学思维,但必须会有正确的答案对应相应的问题,这多少限制了我们思维的拓展与自主。
直到读了《哲学的邀请》这本书后我才真正被邀请进入了哲学的大门,至少能得窥门径。
从此书中我看到了我很想了解的问题,这本书的探讨,给我呈现了更多角度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会有一些观点的契合,其实是当我对人生尝试进
行更多更深的思考时,我已经多少在做哲学的思考了。
这本书却让我对哲学有了很大改观。
没有大段大段对前人观点的堆砌,作者而是采用了一种启发式的笔调,从我们身边的种种现象入手,引领我们去探寻从未注意过的种种习以为常的事件背后的哲理。
对于我们这些入门者,作者如一个引路者般,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还常有真性情的流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引领着我们自己思考生活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布道者,洗脑式地宣扬自己的大道理。
沿着作者铺就的思路思考下去,我能很惊奇地发现很多高深的主题里面的一些小问题我自己其实也是能想明白的,并且还能引发自己更多的思想,并能反驳他的观点。
哲学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这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已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事的信息,更重要是的我们对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思考,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智慧的思考,不仅仅是科学的信息。
这就是我从书中理解到的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有时候我们会混淆哲学与科学,这也是自然的,老师在课上讲过哲学是很多学问的本源,但随着分支的发展壮大,哲学这个滥觞反而渐渐落寞(这也使我惊叹哲学的伟大)。
相似的是,无论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
但不同的是,科学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哲学只提供各种回答,科学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询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学决意独立思考的人,这使我明白了哲学的学习体系是怎样,它只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辅助,这与我们高中学习的哲学有着本质性的差别。
关于死亡
作者第一章就讲死亡,我很讶异,在我看来,死亡是个无比深奥的话题,甚至我和朋友谈论到这话题时最终都会避开,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个话题是很难讨论开来的,事实上我们自己都没真正想清楚,很大的方面是对着话题甚至有着恐惧感,是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很近的。
但是看完作者的文章后我想通了许多以前一直迷惑的问题,并且能够让我直面死亡,不会再刻意逃避。
死亡是我们都会想到的问题,看了书后发现原来作者的经历和我这么像,哲学家也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思考的。
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死亡是大概十岁的时候,和作者一样,也是躺在床上,似乎是想到奶奶家刚死去的狗,它那么可爱,
就猝不及防的死了。
生命是这么脆弱,奶奶年纪也大了,如果奶奶去世我会怎么办?我该怎么接受?突然一个念头袭来,然我顿时一振:我也是会死的啊,我最终也是会死的,可能很久后,也可能就在下一秒!死亡是什么样的,死亡了就不会有意识了,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我”的存在了,我将会被这世界遗忘。
虽然我死后是没有意识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思考。
但是不能思考更令我害怕,我可曾是活生生的人啊,有那么丰富思想的人,我的思想可以延伸至宇宙、入海洋,一旦死了,就全部没有了。
我再也不会感受到任何事物了,我将永远躺在土地里,我对我经历的一生也不会有意识。
我觉得死亡最令我害怕的就是失去意识,现在有意识的我不能想象没有意识是什么概念,正是因为我的意识我才会想到没意识,没有意识就是什么都不会想吧。
于是年幼的我开始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慌,于是强迫停止自己的漫想,让自己快快入睡。
有了那一次思维的“探险”后,我多年都不敢再想死亡,也不会想和别人讨论。
大家似乎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这是大家的默契,就像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一样,大家因为恐惧而可以逃避,即使遇到一些把死亡当成艺术的观点也不置可否。
直到接触这本书后,我对死亡能够放开了,能够真的去直面地思考,看完后我也很乐意与朋友探讨。
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
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当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
死亡是平等的、必然的、无法改变的、随时可能降临。
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害怕逃避就不会来临,它是注定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的,面对它,逃避它都是一样的结果。
作者有宗教信仰,在他看来人死后会上天堂,我觉得就是有宗教精神鸦片,会限制人们某些思考,比如对死亡的思考,但它也是人们的一种逃避死亡的借口,相信天堂就不会那么惧怕死亡,惧怕死亡剥夺我们的意识。
作者似乎也相信宗教因此不去想死亡后到的不是天堂而是无意识状态,这样想我们真的就不会那么迷茫,不会那么抽象。
不过作者自己是知道这点的,他指出:“宗教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赋予死亡。
”信徒们把解释不了的是都寄托于宗教,死亡就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也是宗教存在的最大意义。
永恒的福礼和永恒的惩罚那只是一种情状的凝固,一种未完成的形式,而不是生命的真实状态。
因此,即使那些极力许诺来时的宗教,也不能保证一种永恒
的生命;它们只是许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或延续,而这与人生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我重新认识了永恒。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永恒只会以物体的形式延续,比如我将永恒与永生混为一谈,看来这本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生命只是永恒的一段存在形式,还有精神思想永恒,或一种我们也不能解释的一种就永恒存在的形态,就像一股气一样。
死亡并不代表着没有了永恒。
我们想起死亡本身时,我们会产生畏惧感,有些人害怕可怕的事,另一些人则害怕虚无,我就是这样。
伊壁鸠鲁说,死亡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因为我们从来不与它共存,与出生之前比较类似。
想想出生之前我们不是也没有意识吗,死亡后的状态就如出生前的状态一样的。
永恒之死是永久性的死亡,永远不会有,我们因为已经生过了,都是逃离了永恒之死的。
既不存在,就没有任何失去的意识,这是生前与死的共性,但为什么人独独惧怕死亡呢?这是因为现在曾活过,就会遇见随着死亡会失去的东西,于是就会有不安,有了意识想到会失去意识,就是这种不安。
现在只要想想死亡后和出生前是一样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害怕死亡了,毕竟出生前是经历过的,我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了。
死亡的作用就在于引发我们思考,但思考的却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哲学思考,也就从这里有了发端。
结语
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段都带给我很大的感悟,读书笔记的主题是死亡只是因为死亡给我带来的启发最大。
看完这本书花了两个月,我看的很慢,因为边看边在自己思考,慢慢理解感受,也会对书里的观念有提问,也会找到它的不恰当,有一点就是作者有宗教信仰,因此有些地方会用宗教术语解释,反而还带有一些宗教思维,而我却是个唯物主义者。
正如书末编后记所讲的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关注周围的世界,期盼人生幸福。
哲学里我们并不遥远,当你对自然或人生中的问题感到惊讶并开始认真思考时,你就在靠近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