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生死观
20世纪文学作品关于生死的文章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20世纪,众多文学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对生死的思考和表达,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介绍几部20世纪文学作品中关于生死的精彩篇章,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这一主题。
1.《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汗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生死、成长和救赎等主题。
其中,对生死的思考贯穿始终,最经典的情节莫过于主人公为了拯救朋友哈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风筝比赛。
这一场景既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对友情和责任的坚守。
作者通过这一场景深刻表达了人在面对生死时内心的挣扎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
2.《活着》- 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揭示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生与死始终贯穿着整个故事。
尤其是在主人公的亲人相继离世后,对生死的思考更是触目心酸。
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描述了一系列奇幻又真实的故事。
在小说中,生与死是永恒的主题,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将生死融入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当中。
特别是布恩迪亚家族世世代代的宿命所致,更是对生死命运的无奈和思考。
这个家族的兴衰和终结,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命的循环和意义。
4.《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是我国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死问题为素材,写就了一系列极具思想性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在面临自己的绝症时,对于生命的理解更是令人深省。
作品中不乏对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探讨,以及对生死的思考和追问,极具震撼力。
5.《人生》- 周国平《人生》是我国作家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抗击疾病、追寻人生意义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生与死、善与恶之间的纠葛。
周国平的生死观

未之死焉之生——周国平的生死观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享受太阳光芒这事太过于自然了,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所以,人们惧怕有一天死亡之神找上门来。
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
很早时候,当我有一天突然明白未来的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遇那白发苍苍、皮肤松弛老化的时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
我怕想,如果是白天,我一定会找其它事情去做,为的是躲避这个令人恐惧的话题;但是,如果是深夜,我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灵魂面对死亡的时刻了。
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关死的认识,因为我深知大家也会恐惧。
如果没有此种心理,那必定就是嘲笑了,然后还会指着街上任何一个人对我说:“你看周围人都心安理得活着,谁像你这般折磨自己。
我们这么年轻,何须挂虑死亡。
”因此,我从不自找麻烦引出这个话题,这成了我青春期的一个秘密,是与任何好友都分享不了的对死的恐惧之感。
直至高中,读了有关史铁生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我才发现,“死”这一问题早就困扰过无数圣贤了。
金圣叹曾说:“我今天想到死的时候这么无奈,在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无奈过了。
我今天所站得这个地方,无数古人也曾经站过,而今天只见有我,不见古人。
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感表达得多准确。
人之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对于宇宙恒定的规律,渺小的人类不可做任何挣扎。
对于死亡,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人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填充了恐惧的内心,使我们无暇顾及死亡。
事业和理想暂时掩盖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阴霾,就像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很多人老觉得幸福在别的地方,老是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天天过的日子里面找不到幸福的话,他到哪里都找不到。
——周国平文/思想食堂明天就是中秋节,当你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时,你是否感觉幸福?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上周六,杭州,在思想食堂第089场通识课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老师就带来了一场关于幸福问题的演讲。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人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对于这个人生哲学问题,周国平老师分成三个层面来讨论:幸福问题、道德和信仰问题,以及生死问题。
幸福问题人活着,怎么样活着是让人满意的,是舒服的,这个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没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西方哲学对幸福的看法:一派是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经典的话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另一派是德性主义,它强调人的精神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幸福是你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最高贵的部分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考的快乐,另一个是道德的快乐。
中国哲学中,儒家比较接近德性主义,道家接近快乐主义。
儒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安贫乐道,安于物质上的俭朴,把精神上的快乐作为快乐的源泉。
道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全性保真”,道家强调的是保护好人的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这就是幸福。
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德性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利益主体与价值观,让人身上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有好的状态。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
快乐主义比较强调生命,德性主义侧重精神,所以,它们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道德和信仰问题我们不但要活得让自己满意,而且要活得高尚,有品格,有品位,这个问题讨论的就是人生精神意义的问题,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周国平优秀文章

周国平优秀文章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其中不少的优秀文章非常受读者欢迎。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优秀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周国平优秀文章篇1:父亲的死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
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
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
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
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
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
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
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
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
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
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
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
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
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
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
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
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
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
周国平的死亡观评析

亡的价值 , 向死 而在” 以便重新审视人生 。 “ ,
1 死 亡— — 无 奈 的 选 择
可以说对 于死 亡的敏感 , 国平是 有现实原 因的。周国 周
个基本 事实 : 亡不可避免 , 死 死亡是永恒的存在 。他 说 : 死
平在 《 父亲 的死 》 文 中谈到 : 父亲 死 的很 突 然 , 终 于没 一 “ 他 有能看到我 的孩子 出生。如我所希望的 , 我得到 了一个 可爱
死亡 面前过的第一道 门槛 : 思考死亡是一 种徒 劳。
既然思考死亡还是要死亡 , 那么人们 能做 的就是尽力规 避死亡 。对死亡 的回避使得人们对死讳 莫如深 , 当不得 不谈 论时 , 也采用其他委婉 的说法来表达 。如人们不愿 意将 医学 ] 不治之症 的诊断告诉病 人 , 不愿将 即死 的信息告诉生命
的女儿。谁 又能想 到 , 的女 儿患有 绝症 , 到~ 岁半也 死 我 活 了。 _ 在家人连遭不幸之际 , ”】 : 他道出 了对于死亡 问题 现实 关注 的基本原 因。他 说 : 短短 两年 里 , “ 我被厄 运纠缠 着 , 接 连失去 了父亲 和女 儿。父亲活着时 , 管我也时常沉思死 亡 尽
周 国平的死亡意识近 乎是真实 的生命体验 , 是缘于尘世生 活 的不幸遭际 。这也决 定 了他 今后 的思考 的走 向和特 质 既有
形 上的专业运思 , 又带有 世俗生活 的不尽渊源 。
直到后来 , 在他恢复哲 学家理 性特 质之 后又 一次 谈到 :
亡不可避免 , 但这又 不是徒 劳。相反 , 认为思 考死 对 于生 他 却是有价值的 , 于死 的思 考尽 管 徒劳 , 并 非 没有 意 义 。 对 却
着一种深邃 、 高远而又浓 重 的精 神力量 , 种力 量就 是对 于 这 人类终极归宿的思考 。死亡是人 的生命 终结 , 是人 之生命 又 的必然归宿 。死亡 的必然性 , 曾使世人 为之感慨 不 已。周 国 平 , 为一位带 有浓 重人 文关怀 的哲学 家 , 作 以其独 特 的精神
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

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希望能帮助到您!1、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确实万劫不复。
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2、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间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
3、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
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4、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5、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
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
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6、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7、名人时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
8、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9、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10、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
11、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
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12、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13、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了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了优者。
惟有平庸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
14、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
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5、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得根源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应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16、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

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一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
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
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
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
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
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
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
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
"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
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
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周国平人生寓言份

周国平人生寓言(7)份周国平人生寓言 1《告别遗体的队伍》讲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读完这则寓言,我想起很多以前读过的相关内容。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尽管他在20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能离开轮椅,尽管他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在一座衰败的园子里思考__的问题,尽管后来他又饱受尿毒症的折磨,可他依然选择活着,用写作充盈着他的生命,这恐怕是他对命运给他开的一系列残酷玩笑的最好答复。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__却是每个人必然的结局,既然如此,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朱自清在《匆匆》中所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
”古人倡导立德立功立言,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即便做到了,又能怎样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连英雄也不过是一朵终将被历史长河冲刷殆尽的浪花而已,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活着,要好好活着。
因为等待__的过程是漫长而焦灼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等待的同时做点什么,哪怕是织毛衣、拉家常,只有这样,生命才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周国平人生寓言 2“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这个比喻真是奇特。
“从一而终”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坚不可摧的信念。
当时,作者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
我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周国平是以怎样难言的心情写下这些人生寓言的',我只想说:向周国平致敬,向从一而终哲学致敬。
周国平人生寓言 3从哲学层面来说,人生是虚无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因此而抛弃生命。
__是对生命的亵渎,不管为了什么,都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活着,就__。
失恋了,可以再去寻找新的爱人;理想破灭了,可以播种新的理想;被诬陷了,可以寻找澄清事实的机会。
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请珍惜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之死焉之生——周国平的生死观
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享受太阳光芒这事太过于自然了,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所以,人们惧怕有一天死亡之神找上门来。
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
很早时候,当我有一天突然明白未来的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遇那白发苍苍、皮肤松弛老化的时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
我怕想,如果是白天,我一定会找其它事情去做,为的是躲避这个令人恐惧的话题;但是,如果是深夜,我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灵魂面对死亡的时刻了。
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关死的认识,因为我深知大家也会恐惧。
如果没有此种心理,那必定就是嘲笑了,然后还会指着街上任何一个人对我说:“你看周围人都心安理得活着,谁像你这般折磨自己。
我们这么年轻,何须挂虑死亡。
”因此,我从不自找麻烦引出这个话题,这成了我青春期的一个秘密,是与任何好友都分享不了的对死的恐惧之感。
直至高中,读了有关史铁生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我才发现,“死”这一问题早就困扰过无数圣贤了。
金圣叹曾说:“我今天想到死的时候这么无奈,在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无奈过了。
我今天所站得这个地方,无数古人也曾经站过,而今天只见有我,不见古人。
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感表达得多准确。
人之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思考过、
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对于宇宙恒定的规律,渺小的人类不可做任何挣扎。
对于死亡,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人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填充了恐惧的内心,使我们无暇顾及死亡。
事业和理想暂时掩盖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阴霾,就像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中国的圣人说过:“未之生,焉之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之死,焉之生?”从这里可见中西方对待人生问题的不同见解,但却都有各自的道理。
在这里,我不评论熟是熟非,只想强调一点:生与死是必然挂钩的,上帝既然给了我们生命来品味,自然也有收回去的权利。
它的天秤永远是公平的,它先让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呱呱落地,最后安排我们奄奄一息。
即使你有多不愿意死,你都得在有生之年面对死。
许多哲学家都教导:使自己愿意死,死就变得不可怕了。
周国平对此笑道:这不是叫人克服对死的恐惧吗?只有无知的动物才可做到这种境界吧。
如果凡人真能够这样做,或者只把死亡当做人生司空见惯的许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事来想,倒不视为一种准幸福的境界。
遗憾的是,愚者不费力气就可以与动物一起置身于这个境界,而智者却须历经沧桑才能达到。
“当生命力因疾病或年老而衰竭时,死亡就显得不可怕了。
”周国平如是说。
的确如此,当生命带给生者的只有痛苦与挣扎,那死亡可谓是最好的解脱方式。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非来自对生命的欲望,而生命的欲望有来自生命力。
当生命力枯萎时,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只能选择另一条解脱的途径。
当然,人不可能避免肉体的渐渐衰老,而灵魂厌恶这衰老的肉体,终免不了弃之而走。
这时候,死是值得生者欢迎的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个体的生与死会对世界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不可能做到如诗中写的那样: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个体的出生使世界的一切与之息息相关,而死亡必将在地球上留下其曾经生活的痕迹与日后的影响,不管痕迹的深浅与影响的大小。
有时候,我不禁想,出生得愈晚愈好,那样就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属于我了。
但是,具体晚到什么时候又说不清。
不过想到自己无论何时出生,一死便前功尽弃,留在身后的同样是那个与自己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世界时,想法便戛然而止。
除非永生,我想,这样才能摆脱对死的恐惧。
但奥勒留说:“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作为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来说是一回事。
总之,太阳下没有新东西,永生是不值得向往的。
”周国平对此表示赞同,他承认永生是荒谬的。
而我等俗人也只得乐观想:造物者一定是想
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珍惜一切生活中得酸甜苦辣。
人生中的欢乐与美好,因为短暂而珍贵;痛苦和悲惨,也因短暂给人解脱。
人们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但周国平却觉得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
它能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与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人世间的成败祸福。
同时,他认为对死的思考能使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存在的不可代替,会强烈地想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价值。
如此看来,我无需再感叹死亡的无奈了,我应挖掘自身的最大优势,完成此生的愿望,然后在弥留之际,也可以满足、自信离开。
因为我把我认为最好的财富留在了世界,而这个世界,将永远留下我活过的痕迹。
100124班
毛剡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