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走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走在人生边上》是一本深刻的哲理读物,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人生的边界和无限可能。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读完《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观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一个观点都让人感悟。
通过这些故事和观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边界,还能够找到自己在人生边界上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观点,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边界。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边界并不是一道高墙,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在这片天空中,我们可以自由地飞翔,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生的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经历而不断变化的。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够发现更广阔的天空,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人生边界的深入思考,作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边界并不是限制我们的束缚,而是给我们指引的方向。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自己在人生边界上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够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对《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边界并不是束缚,而是指引。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自己在人生边界上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够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走在人生边上》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读物。
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观察,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飞翔,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这些故事和观点的深入思考,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边界,还能够找到自己在人生边界上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虽说:“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还要生另外的病。
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净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
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总说“解脱了”。
解脱是谁的解脱呢?总不能说是病人的遗体吧?这个遗体也决不会走,得别人来抬,别人来埋。
活着的人都祝愿死者“走好”。
人都死了,谁还走呢?遗体以外还有谁呢?换句话说,我死了是我摆脱了遗体?还能走?怎么走好?走哪里去?没想到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很肯定,都说人死了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但“薪尽火传”却是说明躯体消灭后,生命会附着另一个躯体继续燃烧,恰恰表达灵魂可以不死。
这就明确证实比喻不能用来判断事物的真伪虚实。
比喻不是论断。
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亚的话:这个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这样一步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好在我一个人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
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走,就什么都没有了?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一、神和鬼的问题有人说,我们的亲人,去世后不再回家,不就证明鬼是没有的吗?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支限于今生今世。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故事,
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指南。
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
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但最终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是否也能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阅读《走到人生边上》,我也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我们无法控制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
像一场旅行,我们可以选择去哪里,但无法选择遇见什么。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和应对。
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
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的边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
长的过程。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边上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但也明白了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愿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边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2篇)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
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
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
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
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
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
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
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
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
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
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
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
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
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脆弱和宝贵。
这本书通过描写主人公
牧野丰的一生,展现了人生中的苦痛、选择、挣扎与感悟。
牧野丰在年轻时热爱自由与音乐,却因冗长的修学旅行错过了一场音乐会,使得他与
音乐渐行渐远。
他性格坚强,富有正义感,但从未想过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总是
在不断地迷失中前行。
一次意外导致他成为一名残疾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妥协,他很快
学会了用脚尖写汉字和自己的名字。
生命的残缺往往培养出意志的坚强,牧野丰弥补自己
的弱点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成为了日本国内外一位知名的残疾
人事务实践家。
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改变人的命运。
牧野丰虽然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他明白
生活可能会不如意。
书中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表现出对命运的淡定与理解。
牧野丰渐渐
地理解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途,我们总是在流连忘返和彷徨中成长,它既有着苦涩和
艰辛,也有着美好和幸福。
生命的美好需要奋斗来换取,不要抗拒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遗憾,而是接受,并且从中寻找生命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与反思。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和失落,我们需要不断
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前行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中的挫折和苦难,以一颗平常之心,用一份执着之心,过一种平淡而有趣的人生,这才是
真正的幸福。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走在人生的边上》是一本由张德芬所著的励志读物,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人生的边缘挣扎求存的故事,以及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的坚韧和乐观所感染,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张德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她曾经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边缘并不是绝望和无助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挑战和机遇。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坚持,选择乐观,选择积极。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将会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在读完《走在人生的边上》之后,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坚定的信念去克服。
就像书中的作者一样,她在面对困境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努力。
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出人生的边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另外,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生。
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要过分沉浸在悲伤和失落中,而是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强。
通过阅读《走在人生的边上》,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而是要用它们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更加坚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的边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通过阅读《走在人生的边上》,我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的坚韧和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是世上的人至少都会问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实际上,我已经问过无数次,问自己,也问别人,但是始终找不到线索。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探索过这个命题。
下面带来《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欢迎阅览!《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1】《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
此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
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
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
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
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
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
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
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
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
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
这一幕非常打动我。
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2】钟老爷子的《围城》晦涩难懂,以为其夫人杨绛先生的书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劲儿打开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发觉远非如此。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她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杨绛先生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
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对于人性、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让我对于这些话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杨绛先生的人生观所打动。
她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她提倡“不争、不抢、不浮、不躁”的人生态度,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她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此外,杨绛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她对于文化和文学的看法。
她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文化。
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经验和见解,让我对于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认为《走到人生边上》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垂暮之年,走在人生的边上,对人生的很多哲理性问题的思考。
《论语》说:“学为己”,读人文之书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功利上的需要。
读书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他们精神的支点。
书中的知识和智慧已经通过深刻的感悟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念,引导他们走向完美的人生。
在杨绛先生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
杨绛先生关于人性提出了三点,人是有灵魂的,是有个性的,是有本性的。
在谈及本性的问题上,杨绛说: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杨绛提到了荀子“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据荀子《性恶》记载:“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
这话正可解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
“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能成为好人。
周国平曾给《走到人生边上》写的书评里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动物,人的身体来源于进化、遗传、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别的动物身体一样是欲望之物。
由诗和宗教的眼光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灵魂有神圣的来源,超越于一切自然法则,闪放精神的光华。
在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彼此纠结、混合、战斗、消长,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这样产生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人性。
所以,人性是神性和兽性互相作用的产物。
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里也有精彩的描述,人性受精神控制,兽性受人类欲望控制,人性的精神世界可以满足,兽性的精神世界无法满足,人性有更美好善良的追求,兽性只是在填充欲望。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
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绛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
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
灵性良知是能够约束并控制肉体的,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却又依附与肉体,肉体湮灭,灵性良知无所附丽,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
灵与肉斗争的对立面是相统一,凭借良心克制肉欲,是为修养,在修养过程中,灵性良心逐渐强化,而肉欲逐渐弱化,但并不是说灵性良心可以完全
消灭肉欲,道商德渤,能克己为人的也不少。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
更富有人情味吧。
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与克制自己相反,肉欲压抑灵性良知也是存在的。
“也有一种人,自我膨胀,吞没了灵性良心。
有一句至今流行的俏皮话:‘墨索里尼永远是正确的,尤其是他错误的时候。
’他的自我无限膨胀,灵性良心全给压抑了。
”杨绛先生举例希特勒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曹操因怀疑而杀了故人吕伯奢一家八口。
若是灵与肉二者难分胜负,则需要妥协,在不断斗争过程中,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自会妥协,而不是力求彻底消灭对方。
人世间大恶大善在少数,大多数还是中间状态,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
“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自以为已经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
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域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
通过体会杨绛先生关于人性的思考,我更深地体会到了人性的灵与肉的斗争是充满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需要我们不断保持自我,不受物欲的引诱,保持灵性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