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析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改进

试析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改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国之一。
但与此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也给渔业经济带来了挑战。
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改进的建议,对于促进我国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1.渔业资源丰富中国拥有五大洋海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我国海水养殖面积居世界首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经济区。
我国内陆水域也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
总体上,我国渔业资源的种类繁多、数量大、产值高。
2.渔业产值不断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渔业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渔业产值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据统计,2019年我国渔业总产值达到3.1万亿元,占全球渔业产值的比重超过20%。
3.面临的挑战我国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滥捕滥渔等问题引发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渔业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严重,导致了一些国外市场对我国渔业产品的不信任。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也给渔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二、创新改进对策针对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我国应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捕捞的执法力度,控制渔业资源的开发强度,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渔业环境保护,改善水域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2.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安全针对渔业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我国应加强渔业产品质量监管,完善渔业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加强对渔港、渔船和加工企业的监管,提高渔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国外市场的信任度。
3.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应加强渔业气象预警和灾害防范能力建设,提升渔业渔民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渔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监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前制定适应措施,促进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淡水鱼养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淡水鱼养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1. 市场概述淡水鱼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业中的一种,近年来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淡水鱼养殖行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带,其中以广东、浙江、湖南、江苏等地最为发达。
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全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情况报告》,全国淡水养殖面积达到26.29万公顷,产量为619.67万吨,产值为2.3万亿元。
2. 行业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淡水鱼的需求量逐年攀升。
尤其是在传统节假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淡水鱼作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市场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
(2)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
养殖业发展也需要在生产技术、环保措施、品质管理上面不断创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淡水鱼休闲钓鱼、观光旅游业等相关产业,以增加淡水鱼价值,促进淡水鱼业的发展。
3. 竞争分析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龙头企业较少。
具体来说,广东、浙江、湖南、江苏等地都有一些地方品牌的企业,但总体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较弱。
此外,近年来,一些外来品牌也开始涉足中国淡水鱼养殖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
4. 行业发展建议(1)提升品质管理水平注重提升养殖技术和质量,严格把控水质和饲料质量,在生产环节、育种等方面加强品质管理,生产出更优质的淡水鱼产物。
(2)增强品牌影响力建立可信赖品牌,抓好产品宣传和包装,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消费者认可度,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3)创新销售模式发展新零售渠道,如电商销售模式、寄售模式,增加销售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5. 总结淡水鱼养殖产业市场需求很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受到龙头企业缺乏和品牌影响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升品质管理、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创新销售模式,可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41207[收稿日期]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02EFN214201149)[第一作者简介]罗相忠(1965),男,湖北武汉市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罗相忠,邹桂伟潘光碧,杨国庆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摘要]对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本世纪初我国本领域重点发展趋势应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5)05009805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淡水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淡水渔业在中国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的渔业文明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淡水渔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政策的指引,加之市场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渔(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淡水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2]。
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头20年举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面对我国加入WT O 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淡水渔业也面临着更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此,笔者综合相关材料,结合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提出其发展的几条主要应对趋势,期望与水产同仁们共同探讨,合力促进水产事业的进步。
1 淡水渔业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渔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渔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总产量约占国内渔业产量的4成;在世界渔业中,其池塘养殖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处于世界首位(不包括工厂化、流水和网箱养鱼单产);以占世界6.7%的淡水泾流量生产了世界43.5%以上的淡水养殖产量。
淡水鲈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淡水鲈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淡水鲈鱼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淡水鲈鱼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淡水鲈鱼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淡水鲈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淡水鲈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淡水鲈鱼产量逐年增加。
特别是自1985年以来,随着淡水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淡水鲈鱼养殖规模和产量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淡水鲈鱼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2.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淡水鲈鱼以其肉质鲜嫩、口感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高蛋白、低脂肪的鲜鱼需求不断增加,这为淡水鲈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淡水鲈鱼养殖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饲料残渣等物质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淡水鲈鱼的生长和品质,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4.疫病防控成为重要问题淡水鲈鱼养殖中常常面临疫病的威胁,如鲈鱼水生动物病毒性坏血病、细菌性病害等。
疫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鲈鱼数量的损失,还会带来经济损失和产业不稳定。
因此,疫病防控成为淡水鲈鱼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淡水鲈鱼产业发展趋势1.养殖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传统的淡水鲈鱼养殖模式往往采用自然养殖的方式,规模相对较小、效益有限。
而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现代化淡水鲈鱼养殖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
现代化养殖模式以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特点,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改善产品质量。
2.鲈鱼养殖将更加生态友好鉴于淡水鲈鱼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未来鲈鱼养殖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养殖技术将更加环保,并且通过农田多种经营、水产养殖和农业有机结合等方式,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减轻对水域和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破坏。
2023年淡水鱼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淡水鱼行业市场分析现状淡水鱼行业市场分析现状淡水鱼行业是一项重要的养殖业,随着人们对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食品的需求增加,淡水鱼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淡水鱼行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行业。
一、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淡水鱼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庞大,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淡水鱼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呈现增长趋势。
尤其是亚洲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淡水鱼市场需求旺盛,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认知提高,淡水鱼的市场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淡水鱼肉质细嫩、肉质鲜美、富含高蛋白和多种营养物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因此淡水鱼市场在未来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竞争与分析淡水鱼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品牌竞争,二是价格竞争。
在品牌竞争方面,一些养殖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养殖企业在淡水鱼行业市场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产品质量稳定,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口碑良好。
在价格竞争方面,由于淡水鱼市场需求旺盛,一些小型养殖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但是消费者对于淡水鱼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低价产品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限制。
三、市场发展趋势与机遇淡水鱼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机遇。
以下是市场发展趋势和机遇的几个方面:1. 健康食品的推动:淡水鱼作为一种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食品,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淡水鱼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 市场多元化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淡水鱼品种的需求也在增加。
例如,鳜鱼、鲈鱼、鲤鱼等传统的淡水鱼种外,还有一些特色的淡水鱼种,如罗非鱼、虎红等,因其特殊的口感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渔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

渔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渔业行业作为重要的食品供应来源之一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渔业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渔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渔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可持续渔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渔业资源的减少,可持续渔业正逐渐成为渔业行业的主流。
采用科学的渔业管理模式、合理的捕捞配额以及禁渔季节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渔业资源,从而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利用先进技术: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推动渔业行业的发展。
例如,远程监控系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捕捞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3. 水产养殖的增长:水产养殖是渔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将成为渔业行业的主要增长点。
4. 民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正在增加。
渔业行业作为提供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渔业行业的发展机遇1. 内外需市场的扩大: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国内外市场对渔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渔业行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和开拓国内市场来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
2. 政策支持的加强:政府对渔业行业的政策支持将有助于促进渔业的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将为渔业行业提供更多的机遇。
3. 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将推动渔业行业的现代化转型。
新的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将提高渔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4. 加强国际合作:渔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挑战。
加强渔业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开发,有助于推动渔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1. 加强科学管理:渔业行业应加强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管理,合理制定渔业捕捞配额,实行禁渔和休渔政策,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渔业行业概况发展趋势机会和挑战

渔业行业概况发展趋势机会和挑战渔业行业概况:发展趋势、机会和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渔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并且对于许多沿海和岛屿国家来说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渔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渔业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渔业行业的概况、发展趋势以及机会和挑战。
一、渔业行业概况渔业行业包括捕捞、养殖和加工等多个环节,涉及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资源。
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各类鱼类、贝类、虾蟹以及海带、紫菜等海藻类。
渔业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亚洲是主要的渔业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之一。
除了亚洲国家之外,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是重要的渔业产区。
二、渔业行业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的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渔业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开始采取措施,如设立保护区、限制渔业活动和推广渔业认证等,以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
2. 科技创新:科技的进步为渔业行业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高科技捕捞设备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使渔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引发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问题。
此外,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渔业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3.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对于高品质、安全、可追溯的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健康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等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渔业行业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三、渔业行业机会1. 进口和出口市场:渔业产品的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依赖渔业产品的进口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同时也依靠出口渔业产品创造外汇收入。
渔业行业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拓展贸易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渔业经济是指个体渔业经济单位有效取得和利用经济资源及物品,促进自身发展的一切活动。
渔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经济。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一、渔业经济发展现状1、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754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3517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93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8091亿元。
在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826亿元,同比下降14.32%。
在渔业产值中,淡水养殖产值638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47.25%;海水养殖产值3836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8.38%;海洋捕捞产值219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16.26%;水产苗种产值693亿元,占渔业产值的5.12%;淡水捕捞产值404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99%。
2、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2021-2027年中国渔业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2020年,全国渔业总人口1721万人,比上年减少107万人,同比下降 5.88%;在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555万人,比上年减少45万人,同比下降7.50%。
渔业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种职业,从事鱼、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繁殖、饲养和捕捞等工作的人员。
2020年,全国渔业从业人员1240万人, 比上年减少52万人,同比下降4.03%。
3、渔民人均纯收入从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来看,渔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
截至2020年底,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1837元,比上年增加729元,同比增长3.45%。
4、水产养殖面积2020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3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2千公顷,同比下降1.02%。
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千公顷,同比增长0.17%;淡水养殖面积504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千公顷,同比下降1.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07[收稿日期]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02EFN214201149)[第一作者简介]罗相忠(1965),男,湖北武汉市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罗相忠,邹桂伟潘光碧,杨国庆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摘要]对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本世纪初我国本领域重点发展趋势应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5)05009805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淡水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淡水渔业在中国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的渔业文明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淡水渔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政策的指引,加之市场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渔(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淡水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2]。
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头20年举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面对我国加入WT O 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淡水渔业也面临着更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此,笔者综合相关材料,结合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提出其发展的几条主要应对趋势,期望与水产同仁们共同探讨,合力促进水产事业的进步。
1 淡水渔业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渔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渔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总产量约占国内渔业产量的4成;在世界渔业中,其池塘养殖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处于世界首位(不包括工厂化、流水和网箱养鱼单产);以占世界6.7%的淡水泾流量生产了世界43.5%以上的淡水养殖产量。
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自1995年起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产量自1989年起至今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困绕多年的全国菜篮子工程 吃鱼难 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这其中淡水渔业也功不可没。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渔业资源的衰退与枯竭,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趋严峻。
淡水渔业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改良水环境,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与带领广大渔(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3]。
2 淡水渔业现状2.1 发展概况我国的淡水渔业包括内陆所有的工厂化养鱼池、普通池塘(包括流水池、塘堰、家庭庭院水池)、湖泊、水库、河渠、部分稻田等一切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范畴。
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约有1838万hm 2,其中江河面积765万hm 2、湖泊714万hm 2、水库211万hm 2、池塘148万hm 2,这些水域不少都可以!98!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5月第2卷第5期/农学卷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M ay 2005Vol 2No 5/Agri S ci V,Vol25No 2进行渔业开发。
此外,全国还有水稻田2000万hm 2,有难以为种植业利用的1100万hm 2沼泽地、300万hm 2靠近水系的低洼地和盐荒地等湿地资源,也有不少可以进行渔业开发。
特别是水稻田,经过规范化、工程化种稻养鱼、虾、蟹,可使稻谷增产、渔业增收,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3]。
经过水产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1958年我国特有的鲢、鳙鱼人工繁殖首获成功,尔后青鱼、草鱼等人工繁殖也相继成功,紧接着又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池塘养殖 水、种、饵、密、混、轮、防、管 八字精养法,这是中国水产养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完全彻底改变了水产苗种靠天收(捕捞江河天然鱼苗)的状况,从此中国水产养殖发展步入新契机。
1985年全国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群众性渔业的经营体制实行以股份合作制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渔业生产力又得到了彻底解放和强力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有十多片不同区域连片精养鱼池开展了万亩以上大面积的高产试验研究与示范以及推广辐射。
上述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淡水渔业的稳步和加速发展。
据农业部渔业局年度统计报告,200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7061064t,人均占有量37.16kg;其中内陆水产品总产量20204882t,内陆捕捞产量2462148t ,内陆养殖产量17742734t 。
内陆渔业中,鱼类17941904t,甲壳类1389270t,贝类537496t,藻类6055t,其它330157t 。
2003年全国内地养殖面积5571496hm 2,其中池塘2398740hm 2,湖泊936262hm 2,水库1660027hm 2,河沟382170hm 2,稻田1558042hm 2,其它194297hm 2。
2.2 存在的问题虽然淡水渔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其总产量亦大幅提高,但随着市场的相对过盛与饱和、产品单调、需求不旺、流通不畅、加工不深、养殖成本提高、鱼价相对走低,引起渔业的质量与效益下降。
这些也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渔)民养殖水产品的积极性和热情,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当前淡水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养殖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养殖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的淡水渔业目前还是靠传统养殖以投饵、施肥方式为主,养殖设施在渔区除了有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外,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还有很大差距;如在水质净化装置、水产品加工工艺和设施以及工厂化养鱼设施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养殖水产品的劳动强度大,渔民素质普遍不高,多为初中以下,渔民对技术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解放后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况且有很多研究成果还未在生产上完全得到应用,水产科技对渔业的贡献率约在50%。
我国在养殖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池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即池塘动力学研究、健康养殖研究、鱼类种质研究、设施渔业、生物工程等方面还较欠缺。
(2)养殖分散经营、结构不合理、不具规模以及渔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渔民各自为政,政府管理机构和相关服务部门难以组织协调与沟通,造成渔民养殖仅凭经验,往往忽略市场作用,养殖结构单一,形不成产业应有的规模,达不到规模效应。
虽然各地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市场结合,按工厂订单式生产,但远不适应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需求。
(3)渔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水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4]。
我国由于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和修建水利工程,渔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渔业水域正面临生态荒漠化威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河流断流次数增多,湖泊水面日益缩小,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渔业自身污染加重,必然导致鱼类、珍稀水生生物产卵场遭到破坏,其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洄游通道阻断,许多优良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增养殖场渔业功能丧失,资源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资源严重衰退;水华频繁发生、病害肆虐,严重影响和威胁水产品质量。
养殖鱼类向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类资源显著下降。
淡水鱼濒危种类目前达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约10%。
据2002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255次,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环境污染造成内陆天然渔业资源损失8.7亿元;全国每年仅环境污染遭受的损失多达50亿元。
渔业水域保护和水产品的安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如水产品中的残留毒物易被人体吸收。
3 淡水渔业发展趋势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展现,世界高新技术!99!农学卷第25卷第2期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
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3.1 设施渔业前景广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
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
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
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 、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
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
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
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000kg/hm 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
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
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5,6]。
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展较快,如青岛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对虾和人工育苗,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内陆主要是温室养中华鳖、罗非鱼、淡水鲳等。
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
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3.2 生态渔业大有作为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传统的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鱼-猪-菜、稻田养鱼、鱼-萍-稻、鱼-藕-莲、鱼-林-果、鱼鸭混养、水体多品种立体混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