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夜莺颂

夜莺颂

09英语3班陈辰200915310303 分数95《夜莺颂》赏析摘要:用形式主义对济慈的诗《夜莺颂》进行细致明晰的分析,立足诗歌语言与实际语言的差异力图全面探析陌生化技法在《夜莺颂》中具体体现及其带来的诗意化审美效果,从而深化对诗歌《夜莺颂》形式美层面的理解和感味。

关键词:诗歌语言颂歌修辞技巧《夜莺颂》这首诗承取的是一种颂歌形式,颂歌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是一种结构精巧,题材缜密,语言绮丽,篇幅颇长的抒情诗。

》《夜莺颂》悄悄将颂歌这种诗歌构拟形式全部优秀处变现的淋漓尽致,是颂歌极致美演绎的典范之作。

《夜莺颂》全诗共八节,每节共十行。

每一大节为一大主题,与邻节形成某种意脉上的关联对比。

前四行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前四行的韵脚,后六行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后六行韵脚。

《夜莺颂》的韵律参差糅错,腾迭起当,轻重缓急,声请绵邈。

诗行的韵律结构和委婉节奏给人一种谐美和抑扬顿挫的舒心感受。

从语言方面看,诗歌运用了种种语言结构和修辞技巧,构筑了不同于实用语言的审美诗歌语言:1.倒序。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哎.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在这里.梢一思索就充满了……”状语从句放在主句之前.这种几乎有规律的倒序,产生了诗歌结构的建构中独具特色的排偶现象。

也点明了诗人要逃避现实世界的炽烈情感力量和对现实世界忧闷的无比僧恶。

2.反复。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伙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在以节省材料为原则的实用语中,我们通常只会用一个语词去修饰形容客体对象.反复地连用语词去修饰形容无疑是对情感起伏的强调.是对被反复的词的情感意义的加强。

诗人对现实人间嫌恶的心怀通过反复性的情感强化得到了浓墨重彩深度的渲染.诗人意欲羽化登仙般的蝉蜕人世苦忧的极乐情境在反复情绪的抒叹下也得到了极其炫心的再现。

3.明喻。

“我的心在痛……有如饮过毒鸿.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夜莺颂》的前景化特征与诗歌主题建构

《夜莺颂》的前景化特征与诗歌主题建构

《夜莺颂》的前景化特征与诗歌主题建构车明明;杜佩【摘要】偏离和平行是前景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在创造意象、给读者提供独特审美体验以及呈现诗歌主题等意义建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约翰·济慈的《夜莺颂》大量运用了偏离和平行这两种鲜明的前景化手段,基于前景化理论分别从偏离的三个层面(书写层、词汇层和语义层),以及平行的两个层面(语音层和词汇句法层)对该诗歌的前景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偏离和平行的前景化特征构成了《夜莺颂》独特的表现方式,达到了别具匠心的美学效果,亦强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约翰·济慈;《夜莺颂》;前景化;偏离;平行【作者】车明明;杜佩【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前景化’是从绘画艺术中引进的,指人们在感受视觉艺术的过程中需要把立体与其背景区别开来”。

[1]34作为一种文体手段,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方面通过“偏离”(deviation)或违背语言常规(departure from the norm)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以便给予读者陌生、新鲜、惊奇的感受,并营造作品的审美主题,另一方面,前景化还凭借“平行”(parallelism)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实现作品特定的美学效果,从而使读者得到不同凡响的美学享受。

因而,前景化既包括对常规(norm)的偏离,又包括对常规的遵守,偏离和常规互相依存,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正如利奇(G. F.Leech)所指出的,规则性的前景化(并置)和不规则性的前景化(偏离)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因此二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

[2]73前景化作为诗歌语言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偏离和平行两种语言特征。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高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寓意深刻,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希望借助诗歌以脱离世俗的痛苦与烦恼,到达夜莺的优美歌声所代表的极乐世界中去的梦想。

在这一梦想通过诗人的想象得以实现时,诗人却毅然在这美好的想象世界和严酷的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以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本文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高艳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841
【相关文献】
1.陌生化中的诗意审美——浅析济慈《夜莺颂》 [J], 罗克凌
2.妙语韵天和--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J], 王虹
3.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J], 黄学静
4.济慈、雪莱诗的"宇宙精神"浅析--析《夜莺颂》、《灿烂的星》和《阿多尼》
[J], 文妮佳
5.寓于爱物愤世中的美——济慈及其《秋颂》和《夜莺颂》 [J], 黄修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121鉴 赏浅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赵 享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大约四十年光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繁盛期。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赏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其一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二是比较分析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创作特色。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活跃的是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为首的老一派浪漫主义诗人,而后一阶段则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三位诗人为代表的新派浪漫主义诗人。

这一时期的诗歌语言既其共同特性,又各具特色。

一、浪漫主义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是对英国18世纪发展到极致的新古典主义的颠覆,是一场文学上的革命。

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诗人们用其独特的语言赞美自然,追求自由,歌颂爱情,抒发激情,探寻美的境界,为诗歌创作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语言通俗易懂浪漫主义诗人摒弃了文坛中长久盛行的“诗意辞藻”,及新古典主义追求的刻板句法,对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

他们普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力图以平凡的语言抒发高尚而强烈的情感。

华兹华斯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以“真实”来规范诗歌创作,提倡写诗要使用散文式的诗意自然,舍弃华丽的藻饰,要将语言深入到大自然中,深入到最淳朴的田园间。

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更朴素又更强调”,“更永久,而且更哲学化”。

同样是描写太阳,在柯尔律治的刻画下,太阳是“The bloody Sun”“Right up above the sky”“No bigger than the Moon”,用词简单,却蕴意深远,几乎人人都可读懂。

相反,在18世纪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笔触下,太阳是“the reddening Phoebus”“golden fire”“amorous descant”,即红脸的太阳神、金色的火焰、火热的情歌,诗词用繁复的辞藻将神话与修辞融合。

我想莫不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便难以赏鉴吧!(二)想象力的丰沛想象力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主题之一。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人开始被夜莺的歌声吸引, 准备进人梦幻世界。“ c o o l ’ d a 是通过意象的描述来刻画的。最能体现幻境之美的是在第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 — d e l v e d e a r t h ” 中“ d e e p — d e l v e d ” 生动形 w e a r i n e s s , t h e f e v e r , a n d h t e f r e t ” 中“ f e v e r a n d f r e t ” 头韵的
出的目的。
《 夜莺颂》 中诗人较多选用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 最为显著的是引用了希腊、 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专有名词, 这
些词语本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同时为创造梦幻般
( 1 ) 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 由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 的交替 出
的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一节中, 诗人开篇即描述了自己在痛苦和麻木中 中冥府的一条河流, 死者的魂灵喝了这条河的水就能忘记
饮此泉水可以获得诗的灵感。两个专有名词在 《 夜莺颂》 每个诗节的十行中, 前四 行采用莎士比 亚十四行 上的灵泉, 诗前四行的韵脚 a b a b , 后六行采用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十 此分别指花香和美酒, 刻画出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幻境。 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 c d e c d e 。选取第一诗节为例 , 每行结
元韵模式在诗中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每节诗行 用的都是普通词汇, 选取的意象也是普通事物, 却组合成一
结尾一般都是押元韵, 如第二节中的“ b e e n , g r e e n ” “ e a r t h ,
( 3 ) 省音。

m i t r h ” “ S o u t h , m o u t h ” “ H i p p o c r e n e , u n s e e n ” “ b r i m, d i m ” 等。 t h i c k e t , f r u i t — t r e e w i l d ” , 还有田野中的“ h a w t h o r n , e g l a n —

【优质】夜莺颂赏析-范文word版 (13页)

【优质】夜莺颂赏析-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莺颂赏析篇一:夜莺颂赏析关闭窗口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_夜莺颂_的主题表达.pdf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

打印 | 下载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夜莺颂》的主题表达X张杨莉(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 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济慈《夜莺颂》的艺术技巧如措词、句法、修辞、意象以及象征等的分析发现,《夜莺颂》通过对歌手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的刻画,描绘了诗境与尘境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了理想与现实、永恒与死亡的对立,并由此揭示了理想的斑斓与现实的残酷。

关键词: 《夜莺颂》;济慈;艺术技巧;主题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6154(201X)05 - 0071 - 03约翰〓济慈是英国19 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1] 。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2]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 P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P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4]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5]下面,我们就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夜莺颂》中艺术技巧的分析,探究其主题的表达。

一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济慈颂歌中的歌手总是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梦一般的幻想的狂喜,在精神上腾飞到达理想的国度,然后又大梦初醒,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夜莺颂》中的歌手也经历了从现实到梦幻又回到现实、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两次心灵之旅。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 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 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 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 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 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 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 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 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 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 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 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 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 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 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 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 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 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 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 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 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 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 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 暗,和藓苔的曲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 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 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 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 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 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 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 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 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3.语法。汉语的语法和西方语言的语法有很大的 不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助虚 词、语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 意义;汉语有着大量的量词、语气词,这是西方语言所 没有的;汉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中,而英语是放在句子 的最后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汉民族在思维习惯、民族心 理等方面不同于西方人的文化特点。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夜莺欢唱的世界。不借酒神 车驾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他也可以飞去那 里。这里的典故运用奔放活泼,衬托出诗人逐渐高涨的 情绪。月为后,群星为侍卫,华丽而温柔的比喻,让人 沉醉。
那里是怎样一幅美景: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 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 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 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夜莺颂》共八节,每节十行。开篇诗人吟道: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 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 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 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 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1]
诗人的“困顿和麻木”,尖锐地与夜莺的“好运” “快乐”对比着。当时他身患肺病,病魔缠身的诗人听 到夜莺充满生命力的歌声,心既被现实的污浊刺痛,又 为这样的歌声所感染,想要走入忘泉,忘却俗世烦恼。 两个意象交叉对立,体现诗人深深的矛盾。用饮过毒 鸩、吞服鸦片以及沉入列斯忘川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 诗人睡昏昏、思离离的精神状态。钱钟书先生曾说过: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精辟的比喻利于作者抒发 情感,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美,给读者带来审 美快感,达到共鸣。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 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 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 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 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 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艺 CHINESE & FOREIGN ARTS
浅析济慈《夜莺颂》中的修辞手法
赵雁
摘要:诗歌素有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和陌生化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优美的。 而诗的语言中,修辞手法极为重要。修辞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恰当地应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 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传世之作《夜莺颂》,被后人推崇为诗歌美的典范,其出色的修辞手法令人惊叹。为了会读 诗、求甚解,有必要弄清楚这首诗歌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修辞效果。
《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围魏救 赵”“笑里藏刀”等;有的成语来自诗文语句,如“爱 屋及乌”(《尚书》)、“妄自菲薄”(《出师表》)、 “奋不顾身”(《报任安书》)等。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着不同,而词汇又受社会 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学习词汇 的时候涉及文化是在所难免的。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 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词汇。
《夜莺颂》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体现理想与 现实尖锐的对立,运用修辞创造出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 梦非梦的情调。读者仿佛在夜莺婉转的歌声中,领略到 一个美丽新世界,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注释:
[1] [ 英 ] 约 翰 · 济 慈 : 《 夜 莺 颂 》 ,査 良 铮 译 , 《 济 慈 诗 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象生动。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拓宽
自己的知识面,这就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还要对外 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汉语课堂上涉及文化因素 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 象和理解,同时还能避免教学中因为不了解学生所在国 的文化从而造成的错误或者尴尬。
最后,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与中国文 化因素相关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学到 承载者文化因素的语言知识,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汉 语的兴趣。而且,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该根据 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内容, 而不能一股脑儿地向学生介绍。
当夜莺曼妙的歌声沁入心脾,诗人不再感觉到自己 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于是他遐想道:唉,要是 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 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 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 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 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我是睡?是醒? 以“失掉了”和上节“失掉了的仙域”照应,结构
自然转合。诗人把这个事实比喻成钟声,把幻想比喻成 妖童,告别歌声中的沉迷状态。终于用醒(现实世界) 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诗,展示诗人无法克制的矛盾 冲突。这个提问,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人生价 值的永恒渴求,也流露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如果说,前面几节的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后几节 他却乐极了,想要灵魂取得无边的解脱与自由:我在黑 暗中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下转44页)
中外文艺 CHINESE & FOREIGN ARTS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因 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推广弘扬中国的文化也是一 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 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树立起语言和文化 密不可分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注释:
[1] 张 斌 : 《 现 代 汉 语 》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年版,第 235页。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 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 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 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 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 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2] 参见杨岂深、孙铢主编《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6年版,第268-271页。
[3] 参见曾庆茂《英语修辞鉴赏与写作》,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197-199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本栏责编:望川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而是通过心灵的眼 睛,通过花朵的芳香、露水的香甜,描绘缤纷色彩。一 片生机盎然的果树、林莽和草丛上,点缀着白枳花、红 玫瑰、紫罗兰和蔷薇。诗人融情入色,赋予色彩以生命 气息,礼赞生命力。有人说:“我把情、理、美称为浇 灌诗歌之花的三塘活水。没有真挚情感、思想深度、生 活美趣的脱离生活之源枯萎的诗歌之花是丑陋的。”[3]而 济慈的花,无疑是娇艳的。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 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 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 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 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 暗,和藓苔的曲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上接14页)
当你正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 但我却不再听/你的莽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诗人一反常理,将死形容为静谧、富丽,像是在黑 暗里看出光明,从死亡里看出解脱。
终于在第七节里,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尽 情涌了出来: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饿的世代无法 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 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 心,使她不禁落泪/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 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 海险恶的浪花。
夜莺欢快的歌声,让诗人渴望饮下醇香美酒。那温 暖的南方有葡萄,男男女女在阳光下作乐,在遍野的香 草与各样的树馨中弹唱。在美酒中,诗人醉了,只想舍 弃自己的困顿和痛苦,与夜莺一同隐没在幽暗的林中。 这样美的画面,有着阳光、欢乐的意境,物与我、情与 景、虚与实有机交融。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 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情景交融。花神、恋歌、阳 光、舞蹈和南国,寥寥几个意象,铺画了与现实截然相 反的天堂。[2]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既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且汉语言中承载了大 量的文化因素。那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进 行文化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自觉地将文 化因素贯穿到语言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汉语 语言知识,学生会觉得汉语课单调枯燥,从而容易丧失 学习汉语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上 的传授以及交流,使得汉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