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电大网上第二次作业新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讨论】结合中国信用发展状况, 讨论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核目的: 这是一道讨论题, 希望经过师生教学交互和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学习与相互启发,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大家对利率在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其它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又能在微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变量之一, 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经过深入讨论, 能够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 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求:

( 1) 认真研读教材第4~6章的教学内容;

( 2) 掌握有关利率的概念、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 3) 掌握利率在宏、微观经济中的功能与作用, 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 4) 由辅导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 每组5~10人为宜。

( 5) 讨论结束后每人完成不低于600字的作用。

解答: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作为价值尺度, 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 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 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 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 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能够说,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 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 但从主要方面看, 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可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 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 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 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 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 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

动, 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 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 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 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 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 货币是经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 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 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 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这样,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 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 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当然, 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 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 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 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因此,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

中介目标。

为了控制投资的高速增长, 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 被西方金融界称为货币政策”猛药”的存款准备金率一调再调, 而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 却一直没有使用。这让市场感到很意外。我们认为, 央行之因此迟迟没有提高法定存贷款利率, 除了考虑CPI、经济增长速度等正常的经济指标外, 还受到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的约束。在中国利率发挥作用还不具备条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利率政策非常有效, 因而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统计分析显示, 在中国,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利率变动的关系不大。而且, 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存款总量的增长以及增长的速度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之因此出现上述情况, 其主要原因是: 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贷款需求者, 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必然较低; 作为贷款的主要供给方, 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利率敏感性一直较低。另外,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将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涌入到国内, 从而达不到提高利率紧缩信用的目的。因此, 有研究人员认为升息不能解决经济过热问题。

三、中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

利率市场化是指所有利率均由市场决定, 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利率市场化是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利率制度方面, 国家应尽早建立并完善利率决定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制度, 保证利率决定机制在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率风险水平的最小化; 在规范微观主体行为方面, 应首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问题, 加速国有企业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在产权制度和银行治理结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在金融市场方面, 国家应努力朝着建立统一, 开放, 竞争, 有序的金融体系的目标迈进, 为市场上的各类竞争主体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 公正的投融资环境, 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进一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都对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作了原则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远景目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