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nomics安倍经济学PPT-(课件精选)
安倍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安倍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3年第8期文/陈艳2013年伊始,“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这个名词迅速窜红,不停地出现在各大财经新闻的醒目位置,其对国际外汇市场,国际商品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的直接作用更是将日本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亚太市场的近邻,中国在日本这一轮全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之下可能会受到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
安倍将其经济刺激计划比喻为“三支箭”,分别是:第一支,让日本央行配合发钞票,通过日元贬值,创造通胀;第二支,是大规模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由政府发国债,央行印钱去买,政府拿到钱后,再将资金注入经济领域;第三支,给企业减少束缚,推动民间投资。
其目的首先是要迫使日本央行力争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并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创造更多流动性或多印钞票的另一种说法,其次是试图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最后一点则是一个模糊的结构性改革承诺。
迄今为止,安倍经济学最直观的效果体现在日元大幅贬值和股市大幅上涨。
通过大量的印钱,日元从去年12月安倍上台以来,贬值幅度超过20%。
同时,日经指数却节节走高,到目前为止已经上涨超过60%。
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出口大国,日元贬值和股票市值飙升对日本企业业绩的提振效果明显,东京证券交易所一板上市公司公布的上财年决算财报中,超过七成企业上调了经营利润。
日元贬值令日本交出了5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0.1%的亮丽成绩。
而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国内民众的消费意愿也大大增强,日本5月份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0.8%,是5个月来首现同比增长,一季度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9%,其中新车销售﹑服饰﹑珠宝等高端消费品销售红火。
6月10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1%,高于此前3.5%的初步预测。
安倍晋三

政治方面
●积极修宪
战后的日本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该宪法明确表示日本放弃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 承认国家交战权。安倍晋三力主将日本“和平宪法”,修改成一部被日本在野党所称的“走向战争的宪法”,说 “我国的安全保障与宪法之间的背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曾公开表示,日本现行宪法第九条有关“放 弃战争”的条款是日本“正常化”道路上必须搬掉的“拦路石”。2006年9月1日,安倍晋三明言:“如果成为自 民党新总裁,我将在修改宪法的政治日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2016年2月3日,安倍晋三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提及有必要修改规定“不保持战力”的《宪法》第九条 第二款。安倍晋三称“七成宪法学者持自卫队有违宪嫌疑的观点,有意见认为应当改变这一状况,抱着应由我们 自己改变的信念公布了自民党的修宪草案”,并指出宪法“制定于被占领期间,有的内容已不符合时代”。关于 日本自卫队,安倍晋三强调“自创设以来,长达60年在国内外开展各种活动,如今已获得国民毫不动摇的支持”。
2013年1月30日,再次成为首相的安倍晋三在众院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考虑对规定修宪条件的宪法第九十 六条进行修改。根据自民党提出的宪法修正草案,将第九十六条规定的修宪所需条件由分别获得参众两院2/3以上 议员赞成票放宽至过半数赞成。2013年2月15日,安倍晋三出席自民党宪法修正推进总部会议时称,将修宪定位 为“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表现出其在任期内实现修宪的强烈意愿。
197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成蹊大学政治学科;1993年,首次当选日本众议院议员;2006年9月20日,首次 当选自民党总裁;2006年9月26日,当选第90代日本首相,次年9月12日辞职;2012年9月26日,再次当选自民 党总裁;2012年12月16日,带领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于2012年12月26日出任第96 代首相,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第二位再度拜相的政治家;2014年12月24日,连任日本第97代首相;2015年 9月8日,“无投票”连任自民党总裁;2017年11月1日,第四次当选首相;2018年9月20日,第四次当选自民党 总裁;2020年8月28日,宣布辞任首相,于9月16日正式卸任并离开首相官邸。
“安倍经济学”三支箭,偏离靶心

在5月17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封面上,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以一种“惊艳”的造型亮相——他被画成了一个飞向未来的超人。
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低迷的日本股市出现了反弹,一度创下日本经济5年来的新高,似乎让很多人看到了日本经济在沉寂20年之后出现复苏的迹象。
但从5月下旬开始,日本股市又连续出现暴跌,再度成为“熊”冠亚太的股市。
在这过山车式的股市动荡中,一个新名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安倍经济学”。
安倍面临疲软经济1954年出生的安倍是第一位生于战后的日本首相,其家族在日本政坛声名显赫——外祖父岸信介及其胞弟佐藤荣作均在日本战后担任过首相。
1977年,安倍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系政治学专业毕业,随后赴美就读于南加州大学。
1979年,他进入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纽约分公司工作。
3年后,他给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父亲当政治秘书,步入政坛。
2006年9月,安倍当选自民党第二十一任总裁,6天后成为第九十任日本首相。
然而,在上台后的一年中,安倍组建的内阁丑闻不断:行政改革担当大臣因涉嫌虚报资金被迫辞职,农林水产大臣自杀……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自民党在2007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只获得37个议席,失去了第一大党地位,安倍也随后宣布“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
之后几年中,日本政坛动荡,经济举步维艰。
2012年9月,安倍再度当选自民党党首,并在12月26日被任命为首相。
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经济局面: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散,2011年“3·11”大地震又重创日本经济,企业经营受困……最大的问题是,受日元剧烈升值的影响,企业出口严重受挫。
日元升值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美国开始警惕日本快速扩张的脚步。
1985年9月,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了“广场协议”,承诺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以此刺激美国的贸易出口,平衡贸易逆差。
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非常“合作”,说“美元贬值20%都ok”,这使得日元迅速升值。
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中文名:安倍经济学概括:安倍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实施时间:2012年底提出者:安倍晋三一、产生背景:2008全球金融海啸过后,欧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争相反复推出的量化宽松,更创造出巨额的国际资金。
国际资金最有兴趣的投资地区是报酬率远比欧美来得高的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
身为全球主要货币之一的日元,自然相对于美元欧元,吸引了更高的兴趣。
二、具体内容:安倍经济学在日本被称作(三支箭)(一)扩张的金融政策1.无限制的货币宽松2.促进日元贬值3.修改银行法(二)激进的财政政策1.政府大量举债增加公共支出2.增发国债,日本银行大量印钞购买政府国债。
增强国债流动性。
(三)促进日本经济成长战略1.降低对商业的监管(减少商业税)2.增加女性雇佣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5.促进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晋三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
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
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200%,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也是高风险。
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自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至2012年12月,日元相对美元升值23.62%,对照韩国在同样一段期间内,仅小幅升值0.22%。
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其中以2%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已引发韩国、中国等的不满。
韩日企业在海外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局面,而虽然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与日本企业竞争,但出口产品重叠的领域仍不多。
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和日本五十大出口产品当中26个重叠。
该协会进一步预测:如果日元对韩元贬值10%,韩国出口额会减少4.1%。
受最大影响的无疑是汽车行业,据韩国汽车产业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在日元对韩元贬值10%的条件下,韩国汽车出口额将会缩减12%。
然而,无论是G7还是G20都默许了日元的暴跌,因为它们大多不会受到日元贬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安倍经济学”外溢性风险及对策

“安倍经济学”外溢性风险及对策2012年底,安倍晋三出任日本第96任首相,其为摆脱日本经济困境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旨在通过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机动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让日本经济走上发展正轨。
然而,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却导致潜在风险积聚,并产生了一系列外溢性风险。
一、“安倍经济学”主要内容安倍经济学包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此三项又称“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第一支箭”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量化宽松和质化宽松,前者是增加日元市场流通总量;后者是增加长期日元,减少短期日元,也称为“扭曲操作”。
“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包括短期内扩大财政支出和中期内的财政健全化。
“第三支箭”是结构性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以发展医疗产业和促进女性就业为核心的第一轮经济增长战略;第二步是以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发展农业和改革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轮经济增长战略;第三步是“日本再兴战略”,包括设定GDP增长目标、刺激企业设备投资和设立“国家战略特区”等。
二、“安倍经济学”潜在风险日经指数的剧烈波动、GDP增速下滑、长期国债利率的上升以及贸易逆差屡创新高使“三支箭”渐失光泽,政策的有效性减弱,同时政策措施与经济现状矛盾突出,“安倍经济学”潜在风险凸显。
(一)巨额债务违约风险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了储蓄率下降、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支出增加,这使债务率全球最高的日本政府不堪重负,其依靠国民储蓄支撑债务的模式也难以为继。
同时,抗通缩政策的有效性在货币和财政当局合作的情况下能得到大幅的提升,而230%的债务率必然导致日本“灵活的财政政策”捉襟见肘,使宽松货币政策失效。
(二)经常账户再平衡风险目前,全球经济处于有效需求较为低迷的弱复苏阶段,旨在通过日元贬值改善贸易逆差的策略收效甚微;而日本国内的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和海外产业回归动力不足也将阻碍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促使日本贸易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
浅析安倍经济学之_三支箭_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泡沫开始破裂并一步步下滑,之后日本经济进入衰退阶段,被称为“失去的20年”。
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更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12年12月,在安倍晋三第二次当选日本首相组建内阁之际,又重新宣布推行他的“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以期重振日本经济,摆脱通缩。
众所周知,所谓安倍经济学提出的经济政策主要由“三支箭”构成。
第一支箭是指“大胆的”金融政策,第二支箭是指“灵活的”财政政策,而第三支箭则是被称为成长战略的结构性改革。
如今前两支箭已射出一年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而今年6月24日本内阁批准了“日本再兴战略改订2014”,这象征着安倍晋三正式射出了他的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
本文将在对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就前两支箭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第三支箭的要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安倍经济学及其“三支箭”安倍经济学实为由“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醒民间资本”的成长战略———一系列相关政策组成的一揽子政策。
这一揽子政策的主要内容即“三支箭”。
关于这三支箭的目标,首先第一支箭旨在消除通缩,第二支箭是为了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长期内确保财政稳定。
而第三支箭目的则是扩大投资,提高趋势增长。
而有关这三支箭的发射进程,首先日本政府和日本中央银行与去年1月共同宣布了通胀目标,即消费价格通胀要达到2%。
在3月黑田东彦被任命日本央行行长后,4月央行宣布实行“量化加质化的宽松货币政策(QQE)”①,以具体推进通胀计划。
至此,安倍的第一支箭已经射出。
作为第二支箭,去年2月26日安倍内阁制定了2012年度补充财政预算的“通往日本经济再建的紧急经济对策”,5月15日又制定了2013年度财政预算。
关于第三支箭,去年6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了名为“日本再兴战略”的经济增长战略。
②而这一战略因为所提指标多为中长期目标(如10年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加150万日元),而并没有提出实现中长期目标的具体对策,所以一直备受质疑。
[VIP专享]安倍经济学思考
![[VIP专享]安倍经济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6534200f01dc281e53af0d9.png)
安倍经济学什么是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
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造成通货膨胀率增加,日元贬值,出口增加,物价上涨,企业收益增长,员工收入也随之增加,最终摆脱通货紧缩,实现日本经济增长。
[编辑]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安倍经济学”这一系列政策由所谓的“三支利箭”组成。
其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其三是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
安倍希望通过第一支利箭将市面上的纸币量增加至现有的两倍;通过第二支利箭增加大城市及其他地方城市的雇佣;通过第三支利箭激活民营企业的发展。
安倍晋三试图创造通胀预期以扭转日本持续多年的通缩,设想剧本如下: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对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从而带动消费及投资,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如果这样看起来有些抽象的话,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滨田弘一则说的非常直白:如果我们让某人钱包里的钱由1万日元增加到2万日元,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比从前更加积极地消费。
如果大家都积极消费,那么日本的经济就会迅速恢复往日的雄风。
因此作为日本央行将纸币印刷量提升到现有量两倍,这也是促进消费增加的途径。
为此,安倍晋三还将不支持他的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撤掉,换上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支持者黑田东彦。
黑田甫一上任,就出台了新政策:通过把央行债券购买规模和货币基础扩大至现有水平的两倍,在两年时间内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
黑田东彦领导的日本央行不仅在政策方面更加大胆,政策传达的技巧也有提高。
该行在政策声明中指出,预计新政策不仅会通过利率、资产价格等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将显著改变市场预期。
[编辑]安倍经济学的效应[1][编辑]积极效应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提振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安倍经济学的是与非

安倍经济学的是与非作者:邢予青来源:《财经》2017年第11期在稳增长、避免债务危机和推进结构改革等方面,安倍经济学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安倍经济学是安倍政府在2012年12月执政后,推行的一系列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的政策。
它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三支箭。
第一支箭是激进的货币政策,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第三只箭是发掘经济长期增长动能的结构改革。
从安倍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界对它的评价就是褒贬不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提格利茨认为,安倍经济学是他和许多经济学家推崇的,包含货币、财政和结构改革的全面经济政策。
但是,认为安倍经济学是开错了药方,已经“失败”、“破产”的学者和评论家,也不乏其人。
如今安倍经济学已经历了四个春秋。
经过四年多的实验,这三支箭的效果如何,不应该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来看,2013年-2016年这四年,日本GDP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0%、0.3%、1.2%和1.0%。
这个速度不仅无法和中国比,也比美国近几年超过2%的经济增长逊色许多。
然而,考虑到日本面临的劳动力人口不断萎缩的硬约束,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低于0.5%的现状,日本经济连续四年实现了平均1%的增长,表明安倍经济学在实现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日本的失业率已经从四年前的4.2%下降到2.8%。
目前日本劳动力市场需要全职工作的岗位,大大超出了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日本今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愁找工作,平均每个毕业生可以在两个全职工作里选一个。
经济恢复增长,企业劳动力需求增加,是导致失业率大幅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1998年-2012年日本经历了长达15年的通缩。
整体物价指数下降了4.1%。
让日本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实现2%的通胀目标,是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的主要目标。
安倍执政后,任命原亚行行长黑田接替白川担任日本央行行长。
在黑田的领导下,日本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积极向市场投放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