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

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作者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所在学院 XXX学院

专业(系)英语教育

班级(届) XXX级X班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8 日

Twisted love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By

XXXX

Pro. XXXX, tutor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 in English

At XXXX University

May 8th, 2013

iii

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written by Faulkner, is one of the best short stories in America.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Forum, in 1930. In 1979, the magazine Foreign Art published this story, and the scholars at home began to study Faulkner deeply of his stor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man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A Rose For Emi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aulkner’s complex of the South; the Gothic and terrifying sense; the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black slave; the image of the elder generation; feminist study; the ways of narration; comparative study and so on.

The story of “A Rose for Emily” is about a southern lady, who liv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rals, after getting rid of the restrain of her despotic father, tried to pursue her love, but finally was betrayed. At last she killed her lover Homer and slept with his dead body for the rest of her time. It is a horrible story with twisted love and gothic sens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gic sense of this work, the twisted love in terms to Emil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that account for Emily’s traged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twisted love of the town’s people, of her father, and twisted love between Emily and Homer.

Key words:Emily twisted tragedy causes

摘要

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起初是在1930年发表于《论坛》杂志中。在1979年,中国的《外国文艺》发表了这篇文章的译文,中国的学者开始深入地研究福克纳及其小说。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福克纳的南方情怀;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对文章中黑人角色的研究;对老一辈的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小说的叙事方法;与其他小说主人公的对比研究等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关于一个南方女性艾米丽的故事。他生活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在摆脱了专制父亲的控制后,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最后被她的爱人背叛。于是,她杀死了荷默并且在她的余生,与他的尸体同眠共枕。这是一个夹杂有扭曲的爱和哥特式恐怖的故事。

本文试图通过艾米丽身上体现的扭曲的爱,分析小说的悲剧色彩,进而来发掘导致艾米丽悲剧的深层原因。文章通过三个章节:镇上居民对艾米丽扭曲的爱,父亲给艾米丽的扭曲的爱以及艾米丽和荷默之间扭曲的爱,来阐释艾米丽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艾米丽扭曲悲剧原因

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01)

ChapterⅠ.Twisted Love of the Town’s People (04)

A. From the Instinct and Helpless Love (04)

B. Choking Love of the town’s people (05)

ChapterⅡ.Twisted Love of Father (10)

A. Despotic Love of His Father (10)

B. Influence of His Despotic Love (13)

Chapter Ⅲ. Twisted Love of Homer and Emily (16)

A. Passionate Love of Homer and Emily (16)

B. Faded & Eternal Love of Homer and Emily (18)

Conclusion (22)

Notes (23)

Bibliography (24)

Introduction

William Faulkne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s in 1920s, is famous for his Yoknapatawpha County, where he set most of his work. He is very good at describ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traditions in the wide south of America. Faulkner was introduced to the readers in China in the 1930s. Then came an interruption of his study. In the late 1970s, our scholars began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him. 1990s saw a summit of the study on Faulkner in China.

Among the 129 short stories he wrote, only about 40 have been translated. Compared to the study of his long novels, this field remains a large part of blank. The study of Faulkner in our country began late and som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main to be explored.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on his short stories, in much more original ways. It was after he wan the Nobel Prize in 1950 that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began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hi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rapid growth has appeared in the study field on Faulkner. Now more and more young scholars begin to study Faulkner, and their methods are more original and novel than before. More papers about Faulkner appear, from the analysis of his technique of writing, the themes of the works, even from the comparative point. Great figures in this field are Li Wenjun, Tao Jie, Liu Daoquan, Gao Fen and Ji Lin.

Then let’s have a brief review of the Faulkner study in America. Before 1970s, the critics in America held different ideas to him, some supporting him and some other people against him, especially between the 1930s and the 1950s. Some critics admit the creation of novel in its forms, but they neglect the history sense and theme of the stories. Some think that it is not proper for Faulkner to focus the hatred to women and the black. These comments are lacking of objection, the attack reaching to the summit. The attempt of Malcolm Cowley and Robert Penn Warren make people regard and reconsider Faulkner fairly. Warren noted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the black, the symbolism, the feminism, and so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are the main position where American scholars study Faulkner. Many work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ome into existence, such as Linda Wagner Martin’s “William Faulkner: Six Decades of Criticism (2002)”, Charles Hannon’s “Faulkner and the Discourses of Culture” “William Faulkner, Gavin Stevens, and the Cavalier Tradition and so on. Since 1974, Faulkner’s annual meeting has been held over 30 years, which put forward many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In modern times, scholars are trying to explore new thought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great significance.

Among the novels Faulkner wrote, the short stories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by their profound themes and delicate diction. As we know, he created the Yoknapatawpha County, and his famous sh 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published in 1930, is a part of this series. It tells us a story, in which a beautiful young lady, Emily, was born in a southern noble family. With the impact of her father, she missed the best time for a marriage. When her father died, she totally broke down, and refused to admit the reality of losing her beloved relative. She locked herself in the house for years, losing touch with the outside world, until a northern worker, Homer, came here. Though they fell in love in the eyes of the town’s people, Homer seemed to reject her request. Then one day, she poisoned him and slept with the body to her death. In this story, Faulkner represents the decline of the old system, thus it is called the allergy of the south. With the end of the Civil War, the advanced northern civilization impacts the southern traditional one. The period Faulkner lived in is the transitional one in which people love and worry about the south,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t avoid accepting the commercial culture of the north. People are in a contradictory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the turn of the history and the breakdown of the southern cultivating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man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A Rose For Emi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aulkner’s complex of the South; the Gothic and terrifying sense; the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black slave; the image of the elder generation; feminist study; the ways of narration;

译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知识讲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一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弗生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打1894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象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处去一趟。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他们敲敲门,自从八年或者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从那里再由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不透气,这屋子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里面摆设的笨重家具全都包着皮套子。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这时,便更可看出皮套子己经坼裂;等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象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象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她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他们这时才听到那块隐在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嘀嗒作响。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发表时间:2011-09-29T14:14:13.94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仪淑云 [导读]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仪淑云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87-01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根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9565063.html,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根源 作者:贾红王雨容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描写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自身性格三个方面解读苔丝的悲剧根源;其悲剧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也与她的自身性格息息相关。 【关键词】苔丝;悲剧;根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曾说:“《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 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1]哈代塑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形象,苔丝形象的塑造格外鲜明,她的悲剧命运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共鸣;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们。 苔丝的不幸,不仅有来自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因素。聂珍钊先生曾明确指出:“直接决定这个女子悲惨命运的是她的贫穷、社会上虚伪的伦理道德和不公道的法理制度。” [2]苔丝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其悲剧的前提条件,贫穷的家庭时其间接因素,双重的个人性格是其悲剧的直接因素。 一、前提因素:社会环境 19世纪后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盛;给贫苦农民带来 了深重灾难,给工业文明和社会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也让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民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遇。然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故苔丝命运悲剧,是社会进步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必然。[3] (一)社会制度:给予身体打击 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律对其不公正待遇是重要因素。她的悲剧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当时正处男权主义社会,虽然富家子弟亚雷侮辱苔丝,将苔丝一步步推向苦难;但当时的社会并未保护弱势群体。世俗不仅没有给予苔丝应有同情,其反而却遭到人们的讥讽和嘲笑;亚雷不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逍遥法外,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至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其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必然。 (二)社会道德:给予精神摧毁 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宗教信仰的腐朽是另一重要因素。“当时英国的社会,是以男权主义思想的社会;男人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的主宰。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无

艾米丽1

因为艾米丽是生活在“我们杰弗生镇上”有名有姓的真人。但她与普通人又不同,因为“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3 在杰弗逊镇人的眼中,艾米莉不仅是南方贵族的代表,而且是旧南方的象征。她是南方贵族的“纪念碑”。小说中两次提到她像“神像”:在楼上时,她的“上半身一动不动犹如一尊神像[1]; 在楼下时,她“像壁龛里的神像,是否在看我们,我们无法知道”。这两处描写使她极为神秘,宛如某种活着的神之化身。正如踞于墙角的神像一样,艾米莉也被抬上了象征旧南方的那个宝座,作为一个“纪念碑”让人参拜。她是过去价值的理想化身,是高贵的代名词,因为她“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 新一代镇政府官员对沙多里斯的举措颇有微词,便给爱米丽邮去税款单,并两次写信通知她面谈纳税一事。但爱米丽对此事置若阁闻,不予作答。镇政府当局遂派代表团前往爱米丽住处,与她商谈纳税事宜。至此,作者将爱米丽与杰弗逊镇当局的冲突更为具体、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庸置疑厂公民依法向政府纳税,这本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爱米丽却蔑视新政府,拒不承认自己拖欠任何税款,并命男仆托比将代表团赶出寓所。在这场冲突中,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爱米丽冥顽不化、固守旧秩序的心态。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冲突的末尾,爱米丽咄咄逼人,硬要代表团去找沙多里斯,这时,福克纳借故事叙述者之口道:“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这句置于圆括弧中的话,看似附带交待一笔,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沙多里斯死了近十年,爱米丽竟一无所知,个中原因,或许是她长期足不出户、孤陋寡闻所致。然而,这篇小说,乃至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主题,是揭示新旧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拘执愚顽的心态。因此,笔者以为,这句附带语恰恰切中爱米丽固守旧秩序,抵制新事物的心态:在她眼里,死人至尊至圣,而活人则不屑一顾。笔者作如此分析,尚另有佐证。且看另一事件—爱米丽死守父亲尸体。爱米丽父亲死后第二天,全镇所有的女人都前去帮她料理后事。但爱米丽却将她们堵在门口,声称她父亲并没有死,硬是不让大家抬走尸体。尽管牧师、医生费尽口舌,但她执意不允。双方僵持了三天。正当人们要诉诸法律,强行抬尸时,爱米丽精神崩溃。只是在这时,镇上人才赶紧将尸体抬走埋掉,爱米丽死守尸体一事同样具有深刻的寓意只作为没落贵族阶级的最后一员,爱米丽已是两手空空,过去的荣耀、地位已是风流云散,一去不返。守旧的心态促使她死抱着父亲的尸体不放。(附带提一笔,这又为后文死守情人尸体埋下了伏笔。)正如叙述者所言:“我们当时并没有说她疯了。我们相信她只能这样做……我们也知道她已一无所有,只得死死抱住剥夺了她一切的那个人··….”爱米丽与荷默之间的恋情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所在,因而构成了新旧对峙在另一层面上的、更为具体、尖锐的矛盾冲突。美国内战以后,原退出联邦的南方各州进行了改组并重新加入了联邦,大批北方人南下挣钱谋生。这批南下大军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 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 一、引言 (1) 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 (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 (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 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 (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 (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 (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 总结 (1) 参考文献 (2) 致谢辞 (3)

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

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 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及《一桶白葡萄酒》文学评论

Review of a Rose for Emily A Rose for Emily is a very popular short story because of its style, climax, and plot. The author, William Faulkner, was a Southern writer from Oxford, Mississippi. Faulkner bases this story on the tale of Oxford's aristocracy Miss Mary Neilson. She married Captain Jack Hume, the charming Y ankee foreman of a street-paving crew, over her family's shocked protests. The style of this story is false romance. Miss Emily's father, before his death, would run off every man that tried to court her. Because of this, she felt any man she loved would leave her. After falling in love with Homer Baron, she feared he would run off like the others. To keep this from happening, she poisoned him and kept his body upstairs in the bedroom. The climax focuses on the room where the corpse was found. After Miss Emily's death, the town people were cleaning up the house and found a room that was locked. They had to break down the door.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 Homer Baron's corpse lying in the bed dressed in a night shirt. As the story progresses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at he had died. When they found the toilet things sitting on the dresser with initials H.B., it was well known that the corpse was Homer Baron. I first thought it was her father in the bed, but I realized that her father was

论艾米丽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 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他的尸体放在布置得象新房一样的屋子 里,守了4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层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小姐, 但在艾米丽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掩盖下的是一个心灵分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图从艾米丽 的个性心理和美国南方文化的悲剧性两方面出发,来对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作一剖析。 艾米丽对她的父亲怀有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感?她为什么毒杀他的情人却又死守着他的 尸体过了40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对艾米丽本人的个性心理的解释。根据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其情人关系的隐晦描写,有的评论者得出结论说,艾米丽的悲剧源自她 的恋父情结。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书中少女杜拉患有歇 斯底里症。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情结,即恋父情结。杜拉 在家中因为迷恋父亲,曾与母亲作对,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又称三角关系情结;杜拉即羡慕又忌 恨父亲的情人K女士,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对抗,又形成 另一个三角关系。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中,除了少女和自己爱 恋的父亲外,还有另一个令她忌恨的女人。很显然,不论是在艾米丽与其父亲的关系中,还是 艾米丽与其情人的关系中,福克纳都只字未提另一个女人。因此,是否可以简单套用弗洛伊德 的“恋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艾米丽的悲剧情结,还有待商榷。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情人关系的支离破碎的叙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有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影响着艾米丽对 霍默的态度。小说中写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 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艾米丽小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 上眼”,而她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从上述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艾米丽来 说,她的父亲是高大而又强有力的,就象一尊保护神。艾米丽对父亲既顺从又依恋,父亲就是 她情感的唯一支撑。在对父亲的这种情感支撑下,她感到骄傲又满足,以至于对任何年轻男子

(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2016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2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5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6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7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 8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9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0 英语新闻标题中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 11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 12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3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 14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⑦⑨⑨⑦⑤⑦⑨③⑧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8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19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20 法律英语的特点 21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22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24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25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26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27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 28 29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30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31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翻译 32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 3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34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 3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36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37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8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3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40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

英语论文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z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的悲剧爱情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的悲剧爱情 张燕娟 中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以反抗命运为主题的悲剧,所以多年来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苔丝的悲剧命运上。事实上,这部戏剧中的悲剧性爱情也是这部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悲剧的集大成者,《德伯家的苔丝》如果缺少了这一重要的悲剧元素,它的悲剧效果就 会大大削弱。其中,亚雷的悲剧爱情为全剧的悲剧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亚雷悲剧爱情原型追逐与禁锢幻灭消亡对比 自《德伯家的苔丝》问世以来,研究者纷纷从命运、时代、男权传统、性格等多方面探讨苔丝悲剧的原因。而暨南大学张世君教授认为,三个主要人物分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克莱是典型的重道义、重原则、重精神的“灵性”人物,“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爱意却偏于理想和空灵”;亚雷则是充满原始欲望和兽性的“肉性”人物,是人的自然本能即人性恶的化身;而苔丝是灵与肉二元统一的形象,是理性与情欲、神性与兽性、伦理道德与原始本能的合一。这种不同造成了他们对爱情、对爱人形象的不同理解,从而造成了悲剧。本文在此浅谈亚雷的悲剧爱情。 一、悲剧爱情原型 古希腊神话:阿波罗嘲笑小爱神的箭技,小爱神发怒,给阿波罗射入求爱的金箭,而给河神之女达佛涅射入拒爱的铅箭,于是阿波罗开始追逐她,但她却怎么也爱不上他,并请求河神帮助她摆脱阿波罗。于是河神将她变成一棵月桂树,阿波罗追上她时伤心不已,从树上摘下枝叶做成桂冠,永远佩带在身上。 亚雷正如为爱所迷从而丧失理智的阿波罗。 二、追逐与禁锢 亚雷对苔丝的追逐带有残酷的性质,这种“残酷”不能简单理解为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的姑娘受到资产阶级男人的勾引。”[2]亚雷最初苔丝时,确实是仅为她的美貌所迷,他对苔丝的“勾引”和占有带有明显的花花公子放纵享乐的成分,但随着和苔丝的接触越多,他愈是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苔丝。越到故事最后,他对苔丝的爱情越是超越了肉欲享乐,而逐渐为苔丝的自尊和顽强的品格所打动。如在苔丝遭辱后,坚持离他而去时,他就曾许诺:“苔丝,我拿我这不能得救的灵魂对你起誓,我再也不对你坏了!如果某种情况发生———你明白吧———你有什么困难,不论多么屑碎,你要我帮忙,也不论多么屑碎,只要你写几个字给我,你要什么我马上就给你什么。”[1]

英美经典文学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分析 论文 名著5000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分析 上个学期我选修了英美经典文学之一门选修课,其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的阅读书目。暑假期间,趁着闲来无事,于是便上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其中一篇给我的影响尤其深刻,那便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绚丽无比。 它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让人全神灌注地把整篇看完,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又多么希望把整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虽然结局令人痛苦不堪,可是发人深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篇以爱为主轴的小说,也许它不浪漫也没有激情,但在某些小地方总不经意的透出一丝感人的气息。 文章所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逊小镇上格里尔生家族的命运。文中的主人公——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直到三十岁还未出嫁。因为她的父亲,作为家族族长的父权倾向严重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在父亲过世后,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建筑公司的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洪亮的荷默很快便俘获了艾米丽小姐的芳心。不久,人们便看到他和艾米丽小姐一起驾着马车出游。镇上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都不相信他俩能成为终身伴侣,人们怜悯艾米丽,作为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中的高贵的淑女居然看中了一个拿日工资的黑皮肤的北方佬。父亲的死于艾米丽而言并不是一种解脱,艾米丽仍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艾米丽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她结婚的时,艾米丽毫不留情地选择了用砒霜毒死了荷默。从此,艾米丽便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艾米丽小姐去世,小镇上的居民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艾米丽小姐最后孤独地死去无疑是为这一悲剧画下了句点。然而所有的悲剧的结尾,总是会有众多的成因,在我看来,原因有四点。 一、父权制与恋父情结 这部小说里,对艾米丽影响之大之深的当属她的专制的父亲。弗洛伊德创立了“恋母情结”,意指男孩对母亲产生的特殊性依赖,同样,他又提出了“恋父情结”,来意指女孩对父亲产生的特殊性依赖。艾米丽自幼丧母,随父亲长大,并且如同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一个有教养、有内涵的南方淑女。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们“把这家人看作一幅画: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岔开双腿,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长鞭,一扇向后开的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而代表着南方淑女的骄傲与尊严的艾米丽小姐孤芳自赏,与世隔绝,她“什么样的青年男子都看不上眼。”世界上除了父亲和与她朝夕相处的黑人奴仆外再也没有其他人能够接近她,了解她。而那个黑人奴仆亦离群索居,扑朔迷离。而艾米丽小姐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可以看出,高大威猛的父亲对于艾米丽而言就像是一个保护神,是她感情的支柱,生命的另一半。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女孩对父亲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赖关系,父亲在女孩的眼中就像是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自己遮风挡雨,而一旦这种稳定的关系被破坏以后,女孩就会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被人剥夺,遭人遗弃的感觉。在艾米丽的父亲死后,她仍然相信她的父亲并没有死——“一连三天她都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要劝说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一无所有,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对艾米丽而言,父亲的死亡预示着支撑她的强大保护伞倒下了,她无法正视父亲的死留给她的空白。迷惘无助的艾米丽又将如何来面对将来的生活。她爱着父亲,因为父亲是她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简要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A Rose for Emily 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begins and ends with the death of Miss Emily Grierson,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William Faulkner divided the story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and last section having to do with the present, and the now of the narration, with the three middle sections detailing the pa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lk about who Emily really was, and to analysis her charact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d not regard Emily as a sick and twist woman as many other people, and aims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story better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character; symbolism; tragedy;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简要分析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讲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两章描写现在,中间三章描写过去,并以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去世情节描写首尾呼应,结构新颖。本文着重对文章主人公艾米丽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她的性格究竟如何进行探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一反前人认为认为艾米丽是一个病态,扭曲的人的观点,旨在希望能从新的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关键词:人物性格;象征主义;悲剧 Introduction “A Rose for Emily” was a horrible and tragic Gothic fiction by William Faulkner,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It was a story about the life of Miss Emily, who was the last aristocrat in the southern America. Emily’s father did not allowed his only daughter to meet anybody who admired her, and sealed her up in their own tower, and regarded as “a tradition, a duty, and a care;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upon the town”. [1]When she finally met Homer Barron, “a Yankee--a big, dark, ready man, with a big voice and eyes lighter than his face”, [2]everybody said they would get married. Then, Mr. Homer Barron disappeared. Poor Emily went to visit the druggist

浅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托马斯·哈代擅长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人生, 以悲剧性的感悟及独特的方式来描绘人生的苦难,因此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其代表名作《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命运。任何悲剧的产生都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苔丝;人为因素;社会因素;作家因素 正文部分: 一、苔丝是19 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用现实主 义的笔触鲜明生动地塑造的一个美丽纯朴的农村姑娘。 《德伯家的苔丝》描述了发生在19 世纪的英国的一个悲惨的故事,5 月的一个夜晚,农村赶车汉约翰·德伯菲尔在回家途中,听一位牧师说他是名门贵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他兴奋异常,信以为真,一心想借此摆脱贫贱家地位,便要女儿苔丝到特冉特瑞齐去,向一家冒名德伯维尔姓氏的富户认亲戚。17 岁的苔丝姑娘,纯朴美丽,毫无人生经验,终于去那个“本家”帮佣,结果被恶少亚历克诱骗失身。苔丝悲愤回家,抑郁度日,生下的孩子也未能保住。后来,她来到一个牛奶场当挤奶工,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结识了一个青年安吉尔·克莱尔,两个人产生了爱情。然而苔丝内心矛盾:缠绵的爱情常常让她忘却往事;清醒的理智却又让她记起往事。悲痛的历史好似沉重的十字架压在她的身上,她多次欲言又止。在克莱强烈的追求下,两人终于结婚。新婚之夜,苔丝决心把自己的“罪过”都告诉克莱。不料克莱首先开口,向苔丝吐露了他自己过去的一段荒唐情事,苔丝当即真诚大度地宽恕了他。然而,当苔丝向他倾诉自己的不幸之时,却没有得到同样的饶恕。克莱尔以“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同”,“乡下女人不懂什么叫体面”为由,冷酷地离开了她。之后为了养活全家,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维护所谓“丈夫”的尊严,苔丝又不得不饱受无尽的屈辱到一家农场干着跟男工同样繁重的劳动,并苦苦等候远走巴西的丈夫归来。可没过多久,亚历克又来纠缠她,而这时她的父亲不幸死亡,母亲又重病,房主逼租,全家沦落街头。在失去父亲的痛苦和生活窘况的双重逼迫下,绝望的苔丝再次接受亚历克的保护,答应跟他同居。但是,不幸总是降临到可怜的苔丝的头上。正在这时,克莱尔从巴西匆匆赶回。他让苔丝的生活再次失去平静,她悔恨交加,最终刺死了亚历克,跟克莱逃进森林过了五天幸福生活,之后被处死。苔丝的命运是悲惨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苔丝悲剧的发生?谁是罪魁祸首?苔丝的悲剧命运产生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社会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和作家因素三个方面具体深入的分析苔丝的悲剧成因。 二、导致苔丝悲剧的人为因素。 (一)苔丝的性格决定了悲惨的命运。 苔丝是一个孝顺、善良、纯洁、自尊、富有责任感、勇于反抗的英国乡下姑娘,但正是她的孝顺、善良、纯洁、自尊、责任感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正是她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这是莫大的不公平。 1、苔丝对父母孝顺,对家庭富有责任感。苔丝为了帮助她的父母,她可以付出一切苔丝先后两次失身都是由于家人生计所迫。苔丝第一次失身,是由于家里老马死亡,迫于生活压力和对父母的愧疚之情而去德伯家认亲戚、做帮工,但却遭到亚历克的强奸。苔丝第二次失身是为了家人,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生的:苔丝新婚后遭到克莱尔的遗弃,为了生活,为了维护所谓”丈夫”的尊严而四处流浪打工,参加极其艰苦的劳动,生活极端艰苦,但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