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膜分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
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1950年W.Juda 试制出选择透过性能的离子交换膜,奠定了电渗析的实用化基础。
1960年 Loeb和Souriringan首次研制成世界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非对称反渗透膜,这在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
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
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几种主要膜技术发展近况大致如下:微滤在30年代硝酸纤维素微滤膜商品化,60年代主要开发新品种。
近年来以四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制成的微滤膜已商品化,具有耐高温、耐溶剂、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使用温度在-100~260℃。
目前销售量居第一位。
超滤从70年代进入工业化应用后发展迅速,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日本开发出孔径为5~50nm的陶瓷超滤膜, 截留分子量为2万, 并开发成功直径为1~2mm, 壁厚200~400的陶瓷中空纤维超滤膜,特别适合于生物制品的分离提纯。
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技术主要用于苦咸水脱盐,近年市场容量也近饱和。
80年代新型含氟离子膜在氯碱工业成功应用后, 引起氯碱工业的深刻变化。
离子膜法比传统的隔膜法节约总能耗30%,节约投资20%。
90年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近140套离子膜电解装置投产, 到2019年全世界将1/3氯碱生产转向膜法。
60年洛布(Loeb)与索里拉简(Sourirajan)发明了第一代高性能的非对称性醋酸纤维素膜, 把反渗透(RO)首次用于海波及苦咸水淡化。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引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物理或化学的分离方法,利用膜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在不同组分之间实现传质、分离和浓缩。
膜分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化工、环保、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离技术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膜材料的发展膜分离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膜材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膜材料也在不断发展。
膜材料的关键指标包括选择性、通量、稳定性等。
传统的膜材料包括有机膜和无机膜。
有机膜的选择性较差,对一些高分子的渗透有限。
而无机膜通常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通量较低。
因此,近年来,新型膜材料开始得到关注,如纳米膜、多孔膜、复合膜等。
这些膜材料具有高通量和良好的选择性,对分离、纯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膜结构的改进膜结构是决定膜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通过改变膜的孔径、孔隙率、孔结构等,可以调控膜的分离性能。
然而,传统的膜结构改进方法往往限制了膜的通量和选择性。
因此,新型的膜结构设计思路被提出,如层状膜、纤维束膜、铺砌膜等。
这些新型膜结构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高的通量,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三、膜分离过程的模拟与优化在膜分离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膜分离过程,为工艺的优化提供指导。
传统的膜分离模型通常是基于扩散机理,而忽略了流体流动和膜表面阻力对分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可以建立更精确的模型,考虑流体流动、膜表面阻力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
通过优化模型参数和工艺条件,可以实现膜分离过程的最佳化。
这将提高膜分离过程的效率和经济性,并为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展望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气体分离、药物纯化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膜分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无机膜分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无机膜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特定溶液进行分离实验,验证无机膜在分离过程中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效率。
实验主要针对无机陶瓷膜进行操作,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赖氨酸发酵液(含赖氨酸、短杆菌、菌体蛋白质、颗粒杂质等)- CO2混合气体(含N2、CF4、C3F6等)- 工业废气(含SO2、NOx、颗粒物等)- 无机陶瓷膜(孔径约0.4~0.6μm)- 聚四氟乙烯(Teflon AF 2400)-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2. 实验设备:- 膜过滤装置- 气体分离装置- 工业废气净化装置- 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恒温水浴锅- 高压气体钢瓶三、实验方法1. 赖氨酸分离实验:- 将赖氨酸发酵液通过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分析滤液中赖氨酸的含量,计算提取率。
- 观察滤液悬浮物和浊度,评估过滤效果。
2. 气体分离实验:- 将CO2混合气体通过Teflon AF 2400制作用于分离氮气、四氟甲烷和六氟丙烯的气体分离无机膜。
- 分析分离后气体的成分,计算分离效果。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将工业废气通过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进行净化。
- 分析净化前后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评估净化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赖氨酸分离实验:- 经无机陶瓷膜处理后,赖氨酸提取率可达80%以上。
- 滤液悬浮物小于0.5%,浊度在10 NTU以内,过滤效果稳定。
2. 气体分离实验:- N2/CF4的理想选择性为88,N2/C3F6的理想选择性为71。
- 聚四氟乙烯层对沸石层的密封作用是获得较高选择性的原因。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对工业废气中的SO2、NOx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 净化后废气中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净化效果明显。
五、实验结论1. 无机陶瓷膜在赖氨酸分离提取过程中具有稳定、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赖氨酸分离提取的理想膜材料。
气体分离无机膜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不同组分气体的分离 气体分离 " 尤其是高温气体的分离是无机膜应用
的一个重要领域 & 无机膜气体分离是一种高效且经济 的方法 " 是 !* 世纪 8* 年代发展起来的关键分离技术 之一" 能广泛用于混合气体的分离& 美国能源部的
!!!
膜表面改性 由于某些膜随温度等使用条件的变化 " 膜的孔径
等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影响膜的热稳定性 ’
#!$!$ 气体分离无机膜的种类+-!/,
无机膜是指以金属 # 金属氧化物 #陶瓷 # 碳 # 多孔玻 璃等无机材料制成的膜 ! 常由 01#23#452##652##7#657 等材料组成 " 按照膜的孔结构 !无机膜可分为两类 ! 即 致密膜和多孔膜 " 多孔膜主要有多孔陶瓷膜 8如 0$#23#
+$,
"
气体分离无在以下几个方
面 & 膜及膜反应器设计及制备工艺的研究 ! 膜表面改 性 #膜结构及性能的测试与表征及其应用等方面 "
"!!
膜设计 膜设计 技 术 $#% 包 括 膜 材 料 和 膜 结 构 形 态 研 究 # 微
孔大小与均匀分布的控制方法研究 !膜的制备的研究 "
收稿日期 ! !""!#"$#!% "
452#’# 多 孔 玻 璃 膜 "652#9# 多 孔 金 属 膜 " 如 多 孔 不 锈 钢 膜 9# 分子筛膜等 ! 多孔膜具有较大的渗透通量 ! 但渗透 选择性较差 " 致密膜主要包括金属膜 " 如钯膜 # 银膜等 9 和固体电解质膜 " 如稳定的氧化锆膜 # 钙钛矿型致密透 氧膜等 9! 致密膜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很高的分离因子 !
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无机膜是一种由无机材料制成的薄膜,具有高渗透性、高选择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能,特别适用于分离、纯化和浓缩化学物质。
目前,无机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食品、环保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无机膜的制备涉及材料选择、膜形成和表面修饰等多个方面。
首先,材料的选择关系到膜的性质和应用,目前常用的无机材料有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钛等。
其次,膜形成过程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前者包括蒸发法、离子束打靶法、溅射法和喷雾法等,后者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气相沉积法等。
最后,表面修饰技术可增强膜的选择性和抗污染性,一些已开发的修饰方法有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压造孔法和分子印迹法等。
然而,无机膜的分离性能并不完美,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通量降低、分离效率下降和膜的污染。
通量降低可由膜的结构、材料和制备条件引起,如过高的温度和压力会导致膜表面烧结而降低通量;分离效率下降主要由膜表面的残留物或杂质导致的,此时可采取化学洗膜或加强膜的表面修饰以提高膜的选择性;膜的污染主要由外来污染物、沉淀物或微生物生长等引起,污染对膜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洗。
为了提高无机膜的分离性能,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致力于探究新的材料、表面修饰和反应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
此外,一些新的应用方向也在逐渐展现,如在医学领域中,无机膜可制成人工肾脏、医用材料和药物传递系统等;在环保领域中,无机膜可用于水污染溶液的过滤处理,特别适用于高浓度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这些新方向的发展将带来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无机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总体而言,无机膜技术是当代化工、材料科学和环保等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其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也在日益扩展和改变。
未来,无机膜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改良以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
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分离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利用特定的膜材料对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分离,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在化工、环保、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各类膜材料的性能特点,探讨膜分离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膜分离技术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与特点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膜的选择性渗透原理,用于分离、提纯和浓缩溶液中的不同组分的高效分离技术。
根据其分离机制和操作原理,膜分离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并各自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微滤(Microfiltration,MF):微滤膜通常具有较大的孔径,能够有效截留溶液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细菌等。
其特点是操作简单、高通量、低能耗,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制药等领域。
超滤(Ultrafiltration,UF):超滤膜的孔径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能够截留分子量较大的溶质和胶体物质。
超滤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对热敏性物质损伤小等优点,常用于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纳滤(Nanofiltration,NF):纳滤膜的孔径较小,能够截留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和无机盐。
纳滤技术具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的高效分离能力,且能在较低的操作压力下实现较高的分离效率,适用于水软化、废水处理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反渗透膜具有极小的孔径,能够截留溶液中的绝大多数溶质,实现高纯度水的制备。
反渗透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产水水质高、操作稳定等优点,是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的首选技术。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电渗析技术利用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实现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分离。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引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不同物质在膜表面的选择性传递性质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由于其高效、节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膜材料的研究进展1. 有机膜材料有机膜材料是膜分离技术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研究者通过改变有机膜的孔径、孔隙度和表面性质等方面,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
此外,利用聚合物材料合成的有机膜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使得膜在分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高压、高温等条件。
2. 纳米孔膜材料纳米孔膜材料是近年来膜分离技术中的研究热点。
由于其孔径处于纳米尺度,能够实现更高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研究者通过控制纳米孔膜材料的孔径大小和形状,实现对溶质的高效分离。
此外,采用辅助添加剂改善纳米孔膜材料的稳定性和抗污性,进一步提高了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前景。
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展望1. 水处理领域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以反渗透膜为主要技术的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未来,随着膜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将能够更高效、更节能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2. 生物医药领域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纯化、血液分离和细胞分离等方面。
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膜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高效分离和回收,从而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3. 食品工业领域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浓缩、分离和提纯等方面。
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果汁、奶制品和酒精等食品的浓缩,同时去除其中的杂质。
此外,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和色素等的提纯过程。
未来,随着膜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创新,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
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membranes,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filtration, desalination, water treatment, energy production, biotechnology, medic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以膜材料为分离介质,通过膜表面的微孔或膜孔来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背景介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分离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随着工业、环保、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膜分离技术已经成为了水处理、能源生产、生物技术、医药、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等。
其中,海水淡化是膜分离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得到纯净的水。
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市政污水处理,通过分离和净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膜分离技术在能源生产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燃料油生产、燃煤发电、水力发电等。
其中,燃料油生产中使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蒸馏和萃取等,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和水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稳定性。
在燃煤发电中,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烟气脱硫和脱硝,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在水力发电中,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水轮机叶片的防垢和阻垢,提高水轮机的效率和稳定性。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发酵、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
其中,生物发酵是膜分离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和纯化发酵液中的细胞和细胞代谢产物。
在生物医药领域,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药物提取、药物合成、医学检验等,提高药物的纯度和疗效,以及检测疾病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 18世纪,而真 正得到发展是在 20世纪中后期,但因为研究人数不 多且投资较少,在研究成果上并不丰硕,但给后续的 研究奠定了基础。到了 21世纪初期,随着工业的发 展,膜分离在包括医药、食品等众多行业中发挥了举 足轻重 的 作 用。我 国 膜 产 值 在 2015年 已 经 达 到 790亿元[1],预计到 2020年可以到 1500亿,政府对 膜分离更是全力支持,据估算,在“十二五”期间,国 家对膜产业的总投资数就达到数十亿元 。 [12]
除已提及的因制备材料不同的有机膜和无机膜 外,其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无机膜内 部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单载膜和非单载膜等,在 此不作赘述。随着分离要求的日益严苛,如高温高 压和辐射 环 境 下 的 分 离,有 机 膜 已 不 能 满 足 需 求。 与传统有机高分子聚合膜相比,无机膜有许多优点:
Inorganicmembraneseparationtechnology anditsresearchprogress
GONGZhibao,SUNWeizhen,LIPengzhou,LIQingsong
(StateKeyLaboratoryofHeavyOilProcess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 (EastChina),Qingdao266580,China)
Abstract:Focusingontheinorganicmembraneinmembraneseparation,thecharacteristics,currentsitua tion,developmenttrend,researchprogressandcorrespondingevaluationofinorganicmembraneseparation technologyarereviewed.The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inorganicmembraneare proposed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 Keywords:membraneseparation;inorganicmembrane;compositemembrane
第 48卷第 8期 2019年 8月
应 用 化 工 AppliedChemicalIndustry
Vol.48No.8 Aug.2019
无Hale Waihona Puke 膜分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龚之宝,孙伟振,李朋洲,李青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以膜分离中无机膜为重点,综述了无机膜分离技术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研究进展和相应的评估等,并 根据实际情况对无机膜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膜分离;无机膜;复合膜 中图分类号:TQ0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19)08-1985-05
应用。电话:13061362591,E-mail:13061362591@163.com 通讯联系人:李青松(1963-),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0532-86981853,E-mail:licup01@163.com
1986
应用化工
第 48卷
(2)韧 性 好,机 械 强 度 大,可 在 高 压 环 境 下 工作。
(1)化学 性 质 稳 定,耐 腐 蚀,耐 强 酸 强 碱,耐 有 机溶剂,且抗微生物污染与降解。
收稿日期:20181210 修改稿日期:2019012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CX06111A);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YCX2017028) 作者简介:龚之宝(1994-),男,安徽六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硕士生,师从李青松教授,研究方向为无机膜以及
(3)热稳定性好,适用于高温体系。 (4)寿命 长,可 对 其 进 行 反 冲 使 膜 再 生 而 多 次 利用缩减成本。 (5)孔径及分布可控,分离选择性好。 目前市场上的无机膜除了上述优良特性外,受 限于制造水平、技术、材料等方面,也存在着质脆易 损坏、制造成本偏高等不足,这是目前无机膜在推广 应用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和未来需要不 断改进的方向。 1.2 无机膜的制备 1.2.1 溶 胶凝 胶 法 20世 纪 中 期 时 溶 胶凝 胶 (solgel)法[4]便得到分离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因 其制备得到的微纳米粒子的粒径以及基于该法制得 的无机膜的孔径均较小且过程可控,故无论是以纳 米材料的制备为目的还是以制备无机膜为目的,溶 胶凝胶法已经在新型材料制备领域中拥有不可或缺 的地位 [57]。Solgel法 制 备 无 机 膜 是 指 利 用 高 活 性 的化学物质作为前驱物,以水为反应物,同时加入一 定量的分散剂(如无水乙醇)和抑制剂(如 HNO3 或 者冰醋酸等 ),通 过 水 解 缩 合 等 反 应 过 程 形 成 透 明 稳定溶胶,无机膜的制备便是将相应的膜支撑体浸 入到溶胶中,让溶胶粒子充满整个支撑体,过程中可 以加入合适的增粘剂,将溶胶均匀涂膜在支撑体表 面,因分子间作用力和溶胶胶团间形成的静电作用 力,故胶粒会自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胶体网络,经 过烘干后可将微纳米粒子固定在支撑体上,再通过 一定的温度对支撑体焙烧便可形成孔径均匀分布的 无机膜。该过程中膜孔径取决于粒子粒径,故对粒 子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是关键环节。此外,根据前 驱物和制备途径的不同还可将其分为胶体凝胶法和 聚合凝胶法,两者的步骤如图 1所示。不同的是在 聚合凝胶法中作为高活性的化学物质都是醇盐,这 样在一定 pH条件下便可以在该前驱体的活性基团 发生亲电加成反应从而在该活性物质上生成羟基基 团,接着生成的相应醇化物便发生相互间的缩合反 应,并 通 过 化 学 键 的 作 用 聚 集 成 胶 体 网 络[89]。 solgel法在制备 ZrO2 溶胶时因其精核生长速度和 其静电吸引力等原因,使得到的粒子粒径较大,故而 导致制备的无机膜孔径较大,因此 Lu等 研 [10] 究人 员针对 该 问 题 改 良 了 溶 胶 凝 胶 法。他 们 利 用 Zr (NO3)4 和 钛 酸 四 正 丁 酯 作 为 前 驱 体,以 丙 三 醇 为 分散剂,在水解过程中加入适量的 CH3COOH或其 他有机酸,用以和前驱体生成螯合物从而抑制水解, 同时用 PVA调节黏度,配制成涂膜液以后同样利用
膜是一种选择性透过的材料,在流体流经时其 可允许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其他物质被截留,从而 达到分离、纯化等目的。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分离 膜为有机膜,但存在着不耐酸碱腐蚀,韧性和机械强 度差,无法在高温高压下作业等短板,难以满足高速 发展的工业需求。而同有机膜相比,无机膜有着有 机膜难以企及的优势,部分无机粒子如 TiO2、ZrO2 等可以抵御酸碱腐蚀,耐高温高压等,可以弥补有机 膜应用中 存 在 的 问 题,因 而 有 着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本文综述了无机膜分离技术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及
其研究进展和相应的评估等,并对无机膜的发展和 应用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1 无机膜及其制备
1.1 无机膜 无机膜的发展可追溯至二战时期,主要用于分
离 UF6同位素。到 20世纪 80年代,无机超滤膜和 微滤膜逐渐进入工业领域,主要用于牛奶和葡萄酒 的浓缩分离[3]。到了 21世纪初期,因为工业发展需 求使得无机膜应用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实现在液 体分 离、气 体 分 离、膜 催 化、水 处 理 等 领 域 的 广 泛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