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指导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是要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注重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内涵、基本要求、指导作用、启示、密切关系、坚持。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的深刻改革和转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和推动改革进程的发展,保证改革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要立足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精髓。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认识真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教案章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哲学形态、哲学范畴、哲学方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案章节:第二章物质与意识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3.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物质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社会性。
4.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
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
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
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
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
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
“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
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
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
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
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
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
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
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
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1. 引言1.1 介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著作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基础之一。
这部文献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人的思想”的基本观点。
通过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观念进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提出了以实践为中心的全新世界观和认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展和积累知识,探索真理,实现社会发展。
实践观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深刻阐释了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阐述实践观的重要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实践观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实践是理论的实践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的发展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真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实践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只有真正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
实践也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着实践者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实践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成果,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
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
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社会实践,同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
可以说,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社会存在有着人的实践活动,它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抽掉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就无异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指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当然,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存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
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
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但这并不影响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根本上的同一性、一致性。
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对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物质关系和物质过程的静态总括,而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则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体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都是以实践这种方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它们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
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特殊本质,就不能理解全部社会生活。
任何物质客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客体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实践这一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中,世代绵延,生存和发展的。
离开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当然也就谈不到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怎样具体地理解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呢?首先,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由于出现了劳动这一崭新的的活动方式而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
没有劳动这一活动方式,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
动物界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对周围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
这种本能的、消极的适应性的活动方式,还谈不到真正的劳动。
但是,在高级动物(猿类)中,已能使用简单的、天然的物件,猎取食物,敲击果实等。
这些简单的活动,孕育着人类劳动的萌芽,我们可称之为原始的劳动,如马克思所说的,是“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
古猿从利用现成的自然工具和猎取现成的自然物,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粗糙的工具,创造了向自然力作斗争的新的物质手段和活动方式。
与此相适应,随着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向真正的自觉的劳动的过渡、飞跃,猿类也就最终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人类,出现了新质事物------人类社会。
劳动是人的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它使动物对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转变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自觉的积极的改造。
这是崭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它(真正意义下的劳动)为人类所独有,而一切动物,包括最高级的动物都是不具备的。
所以,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这种初始实践的基础上,在这种新质的存在活动方式中开始的。
其次,人类社会不仅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的。
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东西。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创造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的生活资料。
生产实践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不仅是因为它是社会各种活动时刻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因为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从事生产实践,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劳动。
正如毛泽东所指明的,无论在没有阶级的社会,还是在有阶级的社会,每个人(或阶级)都要以社会(或阶级)的一员,同其他社会成员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没有生产实践这一活动方式、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是决然不能生存和延续下去的。
第三,社会和自然、社会内部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通过社会实践,以实践的活动方式加以解决的。
应该看到,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产生的,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同时,这些矛盾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离开社会实践,既不理解这些矛盾何以产生,也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内部关系的调整、改革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阶级斗争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矛盾,社会自身的内部关系、矛盾,以及这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实践的主体(人)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的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力既体现着社会和自然的矛盾,是解决社会和自然界矛盾的活动方式,即通过发展生产力的办法,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实践对象)进行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产关系则是社会内部的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基本方面,在阶级社会里,则突出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并通过它使生产关系得以调整和更新。
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上层建筑,也是社会内部复杂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改革和更新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方面。
不难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体现着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也体现着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
这些矛盾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又要靠社会实践,即要靠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第四,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合理地理解为社会实践在各方面的展开,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形式。
毛泽东说:“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里进一步表述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深刻思想,指出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在人所参加的、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就是说,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以及每一领域中的各种具体活动形式,如政治、教育、科学和文艺等等的思想文化活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都是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不同方式。
应该看到,社会意识,人的认识的活动,如果不是在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范围内,而是把它们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必要过程、形式和环节,那么,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活动,归根到底,也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
例如,要征服自然,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除生产活动外,还要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活动;要改造社会,解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除了政治斗争以外,也还要从事艺术、伦理、哲学和教育等等的活动。
以上几点说明,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正是社会实践给人类社会贯注以生命的活力,成为社会生活诸方面、诸领域的以及它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使社会有机体这一复杂的、庞大的活的机器得以正常的运转。
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把人类和动物、把社会和自然区分开来,但社会实践却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规定。
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离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奥秘也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
正因如此,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把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它的基本观点,把社会实践的范畴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这是我们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社会有机体的重要地位中应该作出的结论。
科学的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这说明,实践的范畴、实践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他们在解释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时候,直接引入了实践的概念,指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既用实践解释意识的形式、观念的东西,又用实践解释历史的动力,而且首先是把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认识论,但包含了另一极为深刻的思想:即科学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历史观,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的;要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首先必须有科学的历史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缺陷,主要不在于它的自然观,而在于它对人类社会没有唯物辩证的理解,根源于它没有科学的历史观。
这里的关键,则在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社会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解,不懂得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认识论上不能不是以直观为基础的消极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