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培训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阴性菌,目前已知的致病性大肠 杆菌:
a)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b)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d)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e) 聚集性大肠杆菌 f) 扩散黏着性大肠杆菌
(五)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 (Shigella)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无芽孢。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变形杆菌(Prote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无处不在
手的清洗消毒效果:
不良习惯掠影:
(十)致病性细菌预防措施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 芽孢,在30-37℃、 pH 7.4~8.2生长良好。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 主要污染食物是海产 品。
wk.baidu.com
(八)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 不耐热,容易被消毒剂杀死。
(九)其他致病菌还有: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
✓ 防止食品原料受到污染 ✓ 加强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的卫生管理 ✓ 防止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 ✓ 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适当的温度控制) ✓ 防止毒素的形成 ✓ 必要的杀菌措施 ✓ 其它
二、病毒
病毒象致病菌一样到处存在,主要来源于 人和各种动物肠道,赖于食源性病毒有关 的是污染的食品原料、生产生活用水,不 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病毒污染食品通常与 不良的卫生状况有关,病毒可从带毒人粪 便排出,带毒人员生产加工食品时忘记洗 手,并未适当消毒,将病毒传递到食品上。
这里的危害只指引起致病或伤害,它不包括与 食品安全非直接相关的因素,例如:头发、污 物、经济欺诈等,这些违反食品管理标准的因 素,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 将其纳入HACCP计划。
危害分析是HACCP体系的第一步,但在分析危 害之前,必须了解哪些是潜在的危害,这是建 立HACCP体系的基础。
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肉毒毒素,具有很 强的中毒或致死作用。
(三)沙门氏菌属 (Salmonella)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 兼性厌氧菌,产生肠毒素, 食物中毒率较高。
生长温度20-30℃,繁殖最 适温度20-37℃,不耐热。 普遍存在于家禽产品中。
(四)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 E. coli)
(三)疯牛病病毒(BSE):又称牛海绵状脑病病毒, 是一种高致死性侵害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类病毒。该 病毒于1986年3月20日在英国首次发现。食用患疯 牛病牛的产品(牛肉、血清等)就有可能被感染;
(四)口蹄疫病毒(FMD):能够引起动物主要为 偶蹄兽和人的感染。主要通过接触而传播,其临床 特征是在口腔粘膜、蹄(趾)部等部位皮肤发生水 泡和溃烂;
第二章 食品安全 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一节 食品的生物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二节 食品的化学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三节 食品的物理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目的
了解食品中危害的概念。 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及其预防控
制措施。
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害:是指食用时引起消费者不安全的各种生 物、化学和物理的因素。
致病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它们可以在 土壤、水、空气和各种食品原料中生存, 因此,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不卫生的加工 场所及不良习惯的加工人员都是引起食品 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 见菌种。
生长温度6.5-46℃,最适30-37℃,最适产毒温度 21-37℃。在20-37℃下放置4-8h便产生足以致中 毒的肠毒素,可致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胃肠炎 等。
食品中的危害分为三类,即生物、化学和物理 的危害,由他们引起的危害在流行病学暴发中 依次占93%、4%和3%。
生物危害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生物 危害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真菌、霉形体、 衣原体、螺旋体、病毒)和寄生虫等;化学危 害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有意加入的化学物 质、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包括 玻璃、金属等。
最适生长温度37℃,耐寒不耐热。
(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s)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在0-45℃ 、 pH 4.5~9.0可生长、冷冻条件下可存活。
产生毒素,致病、致死率较高。
(七)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emolyticus)
二、病毒
(一)甲肝病毒(HAV):通过生产加工操 作人员、受污染的生产用水、贝类等引入; 该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 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二)诺沃克病毒(SRSV):通过海产贝类 摄入,被认为是引起非细菌性肠道病(胃肠 炎)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恶心、呕吐、腹 泻为特征;
二、病毒
(五)禽流感病毒:接触受禽流感感染的禽类;
(六)轮状病毒: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或人传播。
(七)病毒性危害的预防措施
食品中的病毒难以检测,所以防止病 毒性危害的措施是严格控制食品及其 原料受到病毒的污染,如加强食品生 产水源、操作人员、加工车间和设备 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SSOP规范, 防止交叉污染。
第一节 生物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能够对食品安全产生危害的主要有致病性微 生物、寄生虫及媒介昆虫等。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真 菌)、衣原体、霉形体(支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氏体等;寄生虫包括绦虫、线虫、孢 子虫等;媒介昆虫包括啮齿动物(老鼠)、 苍蝇、蚊子、蟑螂等。
一、致病性细菌及 其预防措施
产生的肠毒素热稳定性很强。在水分、蛋白质和 淀粉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中较易繁殖并产生毒素。
(二)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在20-25℃可形成 椭圆形的芽孢(pH值低于4.5或高于9.0、温 度低于15 ℃和高于55 ℃不能形成),芽孢具 有很强的热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