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容量约束下的中国煤炭总量控制
环评师辅导: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1)

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
⼤纲的要求: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概念: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定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标,对排⼊区域内的污染物实⾏总量控制,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烟尘、粉尘、SO2。
⑵对开发区进⾏⼤⽓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质量⽬标。
⑶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⑷结合当地地形和⽓象条件,选择适当⽅法,确定开发区⼤⽓环境容量(即满⾜环境质量⽬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⑸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环境容量与废⽔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化学需氧量(COD)、氨氮、TN(⽔温T条件下的⾮离⼦氨)、TP(⽔温T条件下的总磷)等因⼦以及受纳⽔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
⑵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⑶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的⽔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域,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质标准要求,选⽤适当的⽔质模型分析确定⽔环境容量(或最⼩初始稀释度);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环境容量。
关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法探讨

关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法探讨作者:赵超王慧梅来源:《科技与企业》2015年第10期【摘要】这两年来大范围的、长期性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全民的关注,每天人们都会看一下今天的PM2.5值是多少?空气质量如何?显然大气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的首要民生问题。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从总体上来控制大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改善区域大气环境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更优化的评价环境容量是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大气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空气质量;方法探讨1、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概述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排放总量,并优化分配到源,来确保控制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相应的环境目标值。
如何对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将允许排放总量进行合理的分配是总量控制的关键。
2、大气环境容量概述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定的气象条件、一定的自然边界条件及一定的排放源结构条件下,在满足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大气环境容量的两个重要特征为动态性和资源性。
动态性体现在大气环境容量与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气象条件、季节、能源结构、污染源布局及污染物排放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大气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有偿使用等方式为经济建设服务。
3、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法介绍日本对SO2排放采用K值控制,将排放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
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旨在到2010年SO2的排放比1980年的排放水平削减1000万吨,其“酸雨计划”明确规定:在电力行业实施SO2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政策。
美国选用借助市场的总量控制思想,由早期的“泡泡”政策发展为“多泡”政策,再进一步建立“排污交易”系统,以经济手段来推行总量控制措施。
通过多年的总量控制实践,我国已建立了一些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分配方法,如较早的A—P值法、多源模型法结合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经济数学方法的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
我国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与对策3.1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增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加1.68亿吨标准煤,按照这个速度,到“十二五”末,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0亿吨标准煤,这样的消费模式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十五”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5%。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23.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3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3%。
其中,我国能源消费第一大品种煤炭2010年的产量为32亿吨(实物量),是2005年的1.5倍,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5%,产量居世界第一。
第二大品种原油2010年的产量稳定在1.9亿吨左右,而消费量突破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
2000~2020国家规划G D P增加4倍,能源消耗增加1倍,能源系数为0.5,而近几年的能源系数均超过1,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工业已进入重化阶段。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要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按照我国确定的“十二五”能源总量控制目标:一次能源年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
其中,煤炭年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左右,净进口2亿吨;石油年消费总量控制在5亿吨左右,净进口3亿吨。
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内能源、资源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制约将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3.2能源结构问题突出我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甚至2050年,煤炭仍是我国主力能源,虽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75%~60%),但其总量仍会增加。
2009年,中国国内煤炭产量上升了9.2%,达到15.5亿吨油当量,然而也首次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进口国,煤炭进口量激增了211%。
煤炭能源具有诸多问题:首先,环境污染严重,煤炭直接燃烧产生了70%~80%的SO2、N O、H g、C O2、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地表生态地下水破坏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回收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立工程、区域开发方案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展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3、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根底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7、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8、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 =mi/ci9、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0、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1、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12、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开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4、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到达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展合理的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15、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论文: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思考——浅谈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XXXXXXX[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新能源是指能可持续使用或可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现在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
但,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
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关键字]能源消费,新能源一、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保证度的评价,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除了煤炭,将来可以依赖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tce,居世界第2位。
能源消费基本走出了1997-1999年的负增长和2000年和2001年的低速增长时期,出现高速增长,超过能源消费量的历史高峰值(1996年的13.89亿tce)。
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达10.6%,较2001年的9.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表1、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总量中所占比重从表1可知,我国是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可是,地球所含能源的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无限制的向地球索取能源的话,地球的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
所以说,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真考虑发展新型能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

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国能煤炭〔2014〕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环保厅、工信厅(经信委、经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炭工业协会,神华集团公司、中煤集团公司:为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进一步提升煤炭开发利用水平,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能源保障,但自身存在的开发布局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效率低、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党的十八大对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了煤炭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民生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约开发、绿色开采,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的发展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推进、科技支撑、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绿色、集约、高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资源适度合理开发,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2%以上;煤矿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矿山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燃煤发电技术和单位供电煤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7个百分点,煤炭转化能源效率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低阶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高效、环保、低耗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4.02•【文号】发改能源规〔2024〕413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4〕413号各产煤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和价格稳定的决策部署,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能管理机制,完善产能储备政策,推动煤炭产能保持合理裕度和足够弹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适应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形成稳定的产能储备支持政策预期,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煤炭储备产能。
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井工煤矿为实施重点,在新建和在建煤矿项目中优选一批产能储备煤矿,积极稳妥组织实施。
保持煤炭产能合理充裕,增强煤炭供给弹性和灵活度,有效应对煤炭供应中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等情形。
大力提升绿色生产素质,促进产能储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安全保障投入,在储备产能日常维护和释放过程中确保安全可靠。
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二、产能储备煤矿建设工作规则产能储备煤矿的设计产能由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两部分组成。
常规产能是指非应急状态下煤矿正常生产的产能,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组织生产,不纳入国家统一调度范围。
浅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_许付仁

生 态 与 环 境 工 程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83 -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由来197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已开始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始进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系统研究,部分城市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一些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总量的控制。
1996年在全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制,其总量控制目标可以按环境容量确定,也可以将某一时段排放量作为控制基数,确定控制值。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某一范围,如一个城市、一个流域、一个功能区、一个行业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和各排污单位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为制定和实现总量控制目标,需要进行总量控制因子的确定、总量控制基数的核定、总量控制目标的规划分配、总量的考核管理、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1996年,国家根据全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大类十二项污染物作为“九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即废水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铅、镉、砷、汞六价铬;废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
“十一五”国家提出主要污染控制因子,即废水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废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
“十二五”主要污染控制因子,即废水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废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3 总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按照总量控制目标的判定方法,总量控制主要分为三种方法。
(1)容量总量控制。
按照受污染环境的保护目标和容量确定环境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规划分配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环境容量:在污染物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或者基准的前提下,某地区所能允许的最大排放量。
环境容量是一个变量,因地域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要素不同以及环境质量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2)目标总量控制时代。
以某一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基数,规划分配总量控制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al Consumption Cap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Air Purification Capacity
in China
Prof. WANG Jinnan 王金南教授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大气中PM2.5的来源广泛,不仅有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PM2.5,也所形成的二次PM2.5。根据 清华大学的排放清单,2012年与煤炭使用过程相关的一次PM2.5排放量占我 国人为源排放总量的63%,其中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一次PM2.5排放量占我 国人为源排放总量的31%。
锅炉
生活
其他
NOx环境容量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烟粉尘
北天河山内辽吉黑上江浙安福江山河湖湖广广海重四贵云西陕甘青宁新 京津北西蒙宁林龙海苏江徽建西东南北南东西南庆川州南藏西肃海夏疆
古江
以2012年各种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为
基础,全国SO2、NOx、一次PM2.5 排放量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67%、
1.2
1.0
0.8
0.6
0.4
0.2
0.0 1.0 0.8 0.6 0.4 0.2 0.0 Emission ratio
Beijing: SO42-
1.2 1.0 0.8 0.6 0.4 0.2 0.0
1.0 0.8 0.6 0.4 0.2 0.0 Emission ratio
Shanghai: SO42-
2014-11-17
汇报内容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环境容量超载率 二、煤炭消费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红线对煤炭开采和使用的约束 四、燃煤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的大气污染特征:地区差异性显著,局地污染与区域污染相耦合,煤 烟型污染与复合型污染共存 PM2.5成为影响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物
黑龙江 0 0 1 0 4 4 8 8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海 0 0 2 江苏 0 1 3 浙江 0 0 3 安徽 0 0 4 福建 0 0 2 江西 0 0 2 山东 1 2 12 河南 0 0 9 湖北 0 0 3 湖南 0 0 2 广东 0 0 1 广西 0 0 1 海南 0 0 2 重庆 0 0 0 四川 0 0 0 贵州 0 0 1 云南 0 0 0 西藏 0 0 0 陕西 0 0 1 甘肃 0 0 0 青海 0 0 0 宁夏 0 0 0 新疆 0 0 0
2013年主要区域PM2.5年均浓度超标情况
2012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容量比较
250.0 200.0
SO2
150.0
100.0
50.0
0.0 北河内吉上浙福山湖广海四云陕青新 京北蒙林海江建东北东南川南西海疆 古
电力
锅炉
生活
其他
SO2环境容量
200.0
150.0
NOx
基 于 全国 城市 PM2.5年 均浓度 达标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
Shanghai: NO3-
2010年PM2.5省与省年均传输矩阵——百分比
北 京
天 津
河北
山 西
内 蒙 古
辽 宁
吉 黑龙 上 林江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 疆
北京 63 4 24 2 2 0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贵州
福建
2010年排放量超环境容量比率(%)
SO2
NOx
一次PM2.5
NH3
区域传输贡献大,需要联防联控措施
区域传输对PM2.5浓度的贡献可高达1/4
北京PM2.5排放源解析结果
上海PM2.5排放源解析结果
Source: Beijing & Shanghai EPB
区域污染物传输对PM2.5中二次颗粒物的形 成有重要贡献
111 0 211 0 211 0 211 0 111 0 210 0 211 0 810 0 310 0 210 0 100 0 110 0 211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000 0 430 0 110 0 000 0 1 11 0 0 000 0
0 46 27 11 4 0 0 4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50 5 19 0 0 11 4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17 52 8 1 1 6 3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9 2 58 0 2 8 9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6 9 5 59 3 4 2 1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3 10 1 52 4 4 7 5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6 1 5 0 0 59 8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3 0 0 5 63 5 1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2 1 6 0 4 3 10 58 5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3 0 5 2 5 10 61 1 1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2 2 4 5 6 3 2 2 3 65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3 1 3 2 4 5 12 8 54 0 0 0 2 0 0 1 0 0 0 0 0 0 3 3 5 4 5 3 3 4 6 24 4 29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2 0 0 0 69 13 1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14 72 5 1 0 1 1 0 0 0 0 0 0 0 1 0 1 1 2 3 5 0 3 0 4 8 63 6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2 1 3 0 3 9 13 64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5 4 1 0 0 0 2 4 1 0 0 69 3 0 2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3 8 1 0 0 9 67 4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 87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3 1 0 0 3 13 1 6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内蒙古 0 0 3 3 78 2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3 1 0 3 0
辽宁 1 1 5 1 7 67 3 2 0 2 0 1 0 0 8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吉林 0 0 3 1 8 22 52 8 0 1 0 1 0 0 4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汇报内容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环境容量超载率 二、煤炭消费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红线对煤炭开采和使用的约束 四、燃煤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煤炭消费与区域大气污染问题高度相关
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密度(吨/平方公里)
2011-2012年AOD平均值空间分布
煤炭消费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 燃煤锅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行业,SO2、NOx、 烟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0%和80%;
Wang et al., 2011
NO - response 3
NO - response 3
2.0
1.6
1.2
0.8
0.4
0.0 1.0 0.8 0.6 0.4 0.2 0.0 Emission ratio
Beijing: NO3-
2.2
1.8
1.4
1.0
0.6
0.2 1.0 0.8 0.6 0.4 0.2 0.0 Emission ratio
91%和81%。
电力
锅炉
生活
其他
烟粉尘环境容量
以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为约束的 环境容量核算结果
超载率(%)
>150
[100,150) [50,100)
(0,50)
未超载
SO2 NOx 一次PM2.5 NH3
河南、河北、 天津、山东、 安徽、北京
四川、湖北、 湖南、江苏
贵州、上海、 重庆、浙江、 山西、辽宁、
江苏、贵州、
山西、辽宁、 重庆、陕西、
吉林、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甘肃、广东、内蒙古、云
上海、浙江
湖北、四川、
江西、黑龙江 南、青海、福建
湖南
—
河南、河北、 天津、安徽、 山东、北京
四川、湖北、 江苏、湖南、 浙江、上海、
山西、重庆、辽宁、陕西、 黑龙江、吉林、江西、广 西、内蒙古、新疆、青海、 广东、甘肃、云南、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