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理解贝尔不等式

合集下载

贝尔不等式判定,证伪爱因斯坦观点,物质与意识之间没有物理隔离!这个世界可能是虚拟的

贝尔不等式判定,证伪爱因斯坦观点,物质与意识之间没有物理隔离!这个世界可能是虚拟的

贝尔不等式判定,证伪爱因斯坦观点,物质与意识之间没有物理隔离!这个世界可能是虚拟的1687年,牛顿完成了物理学的开山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本书标志着,一门用数学法则来描述万物的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正式诞生。

可以认为,牛顿之前没有物理。

万物自有其规律,如果物理法则与万物的规律重合,则物理定律被称证实,否则被证伪!宇宙自有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的物理学定律是两件事,物质的运动规律是其诞生以来具备的,只受周围物体的影响,与人类的观测无关,这被称为物理学的“定域性原理”。

整个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都是默认物理学的“定域性原理”无条件成立。

20世纪初,量子力学兴起,并且蓬勃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00年的时间!人类已经解决了大多数的物理学难题。

但是还有一些详谬和悖论,漂浮在物理领域的上空,时刻的提醒着人们,乌云并没有散去。

》爱因斯坦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因为这些悖论和量子力学的主流派~哥本哈根学派,分道扬镖。

爱因斯坦通过光电效应,证实了电磁波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电磁波实际上是大量光子的统计效应。

同时爱因斯坦也认为,微观粒子之所以表现出波粒二象性,是因为量子力学的法则不完备。

由于和哥本哈根学派,展开了量子力学是否具有完备性的争论,爱因斯坦和他的学生们共同设计了Epr佯谬实验:同时制备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分别放在两个地方,观测其中一个电子。

如果量子力学是完备的,那么观测一个电子,对另外一个电子瞬间会产生影响!事实上,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爱因斯坦是信心满满的。

因为根据物理学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一旦发生将违背物理学的一个很基本的原理:定域性原理!违背“定域性原理”,意味着当年牛顿在做所有的物理学实验的时候,都可能会受到遥远星空的外星人的支配。

然而事实的结果就是:观测一个电子,另外一个电子瞬间产生了状态的变化。

这就是微观粒子的鬼魅般的纠缠现象。

对贝尔不等式的误解

对贝尔不等式的误解
可 以追 溯到 自旋相 关 函数 的经 典表达 式 和如下命 题 : B :任意 给定单 位矢 量 ab, , c和 ,, ) ∈{ , }存在 函数 F ,,) 0 使得 , 1 一1 , ( yz > , 1
P ( = 盯 =Y r盯 , 6 )=∑F , ,) ( Y ;
P ( = 盯 = )=∑F( Y,) r盯 , , ;
P ( 6 Y 盯 = )=∑F , ,) r盯 : ,。 ( Y .
根据这两个定理我们得出结论 : 贝尔不等式只不过表明经典概率论 中的事件运算的布尔代 数规则不适
用于微观过程 , 既与定域性原理无关 , 也与隐变量理论无关. 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 : 为什么人们会得出贝尔定理呢?本文将考察这一问题.
[ 关键词] 贝尔不等式 ; 经典概率论 ; ・ 吉 洛查 克 [ 中圈分 类号 ] O 1 4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7 9 2 (0 7 0 0 0 —0 6 2— 0 1 2 0 )5— 0 1 4
[ 作者简 介] 谭天荣( 95一) 男 , 南湘 乡人 ,9 8年毕 业于北京 大学物理 系. 岛大学 物理 系教授 , 13 , 湖 15 青 主要

维普资讯
1 贝尔的误解

贝尔对贝尔定理的原始推导用到一种 由一组公理来定义的隐变量理论. 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处于单态的 对电子所组成的系统 s 可以得 出如下结论 : ,
I在 .的自旋态函数之上添加一组记作 A的隐变量 , 以确定第一个 电子的 自旋在 a 向的投影 叮 、 s 可 方 。
B( , )=一 b, . bA A( A)
再根 据 I 有 Ⅱ,
P a6 -一 ( ,) ( ,)( )A ( ,)= l aA A bAP A d . A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
苏晓强
• 哥本哈根: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但可能是 非定域的 • EPR: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概率性来源 于我们对系统的了解有限,有一些尚未被 发现的所谓“隐变量”决定了测量结果
• 1964年,Bell得到一个不等式来定量化的描 述这种分歧 • 贝尔分析了EPR模型的玻姆简化版,发现 如果一个理论基于如下两点假设:
Aa, 1
Bb, 1
隐变量
• 两个测量之间的关联
Aa, Bb,
• 定义关联函数:P(a,b)表示沿(a,b)两方向测量结果 的关联函数
Pa, b ( )A(a, ) B(b, )d
其中,ρ(λ)为隐变量分布函数,满足:
• 根据反关联性: B(b, ) A(b, )
• 且满足:
A2 (b, ) 1
则,上式右边科写成:
d ( ) A(a, ) B(b, ) A(a, ) B(c, ) d ( ) A(a, ) A(b, ) A(a, ) A(b, ) A(b, ) B (c, ) d ( ) A(a, ) A(b, ) 1 A(b, ) B (c, )
• 注意: A(b, ) B(c, ) 1
A(a, ) A(b, ) 1
d ( ) A(a, ) A(b, ) 1 A(b, ) B(c, ) d ( )1 A(b, ) B(c, ) 1 P(b, c)


b B

b b AB
b A
B
b
b b AB

B A a A
b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展开全文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根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根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 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贝尔不等式 知乎

贝尔不等式 知乎

1什么是贝叶斯不等式
贝叶斯不等式(Bayes's Inequality)是来自十八世纪英国数学家贝叶斯提出的数学不等式,它可以给予概率变量之间的不确定性最大、最小值上限,研究了概率空间中概率变量之间的联系。

2贝叶斯不等式的公式推导:
令$X$和$Y$是离散型离散变量,其关系可写为:
$$P(X<Y)=\sum_{x<y}P(X=x,Y=y)$$
又由马尔可夫的独立性,有:
$$\sum_{y}P(X=x,Y=y)=P(X=x)P(Y=y)$$
再使用贝叶斯定理可求出,
$$P(X=x)=\sum_y P(X=x,Y=y)$$
上式代入$P(X<Y)$可得,
$$P(X<Y)=\sum_x\sum_y P(X=x,Y=y)$$
也就是贝叶斯不等式,
$$P(X<Y)\ge P(X)P(Y)$$
可推出最大上限,
$$P(X<Y)\le1+P(X)P(Y)$$
当两个变量完全独立时:$P(X)P(Y)=P(X)P(Y)=P(X,Y)$,那么贝叶斯不等式有:
$$P(X<Y)\ge P(X,Y)$$
3贝叶斯不等式的应用
贝叶斯不等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算法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机器学习起到一个前提的作用。

应用到回归和分类学习中,用于计算目标变量和特征变量间的关系,用来判断某个属性是否为有效特征,也可用于特征选择中。

尤其是在病理学中,可以基于它进行疾病检测,只要把判断概率和贝叶斯不等式相结合,就可以把症状做出一定的判断来帮助诊断和医治。

它在贝叶斯预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出预先未知信息的最大可能性,在很多理论和实际研究中有着丰富的应用。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限制了量子态之间存在的任何可能的非局域联系。

意味着如果存在非局域联系,则会违反贝尔不等式,因此,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对于证明量子力学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在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这个定理,他认为如果两个系统在某种方式下有一种量子纠缠状态,那么他们之间的测量结果是有一个上限的。

换句话说,这个定理极大地限制了量子纠缠状态之间存在非局域联系的可能性。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一直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贝尔不等式被证明是正确的。

最早的实验是在1972年由阿尔泰尔和吉舒尔进行的,他们使用了一对纠缠态的光子。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实验已经被多次重复,从而加强了人们对贝尔不等式正确性的信心。

一个典型的实验过程是通过光子间的纠缠来进行测量。

首先,将一对光子放置在物理检测系统中,使其处于量子纠缠状态。

在某个时刻,分别测量两个光子,记录它们的自旋数据。

这样可以得到实验结果,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贝尔参数。

如果贝尔参数的值小于某个特定的阈值,则说明两个光子之间没有非局域联系。

如果贝尔参数的值大于阈值,则说明存在非局域联系,并且贝尔不等式被违反了。

在实验中,物理学家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物理系统。

例如,有些实验使用了电子或质子,而另一些则使用了光子或量子比特(qubit)。

不同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正确性。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量子密码学中,量子比特之间存在的非局域联系可以用来进行信息传输和保密通信。

此外,在新型技术的开发中,利用量子纠缠状态来进行量子计算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总之,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尽管许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正确性,但我们仍需不断地进行更精准更严谨的实验,以完善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一、概述贝尔实验是指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的一种实验,用于检验量子力学中“局域实在论”和“量子纠缠”的概念。

在贝尔实验中,通过测量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验证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质,从而对“爱因斯坦-波尔斯基-罗森佩克”(EPR)悖论做出回答。

二、贝尔实验的基本原理在贝尔实验中,通常采用的是“贝尔不等式”,该不等式用于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实验结果违背了贝尔不等式,那么就可以推断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纠缠态系统是非局域的。

三、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是由约翰·贝尔在196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贝尔不等式可以被满足。

然而,当涉及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系统时,贝尔不等式往往会被违背。

四、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质。

其中,包括了实验室内的光子纠缠态系统实验、原子的双粒子自旋实验等。

这些实验均取得了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从而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系统是非局域的。

五、量子纠缠的应用量子纠缠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利用纠缠态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以及量子计算中的并行计算等优势。

六、结论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质,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量子纠缠的应用也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对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而推动未来信息科技的发展。

七、贝尔实验的挑战和未解之谜尽管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量子纠缠的本质,即使通过实验证据证明了其非局域性质,但是其具体的物理机制和作用方式仍然不完全清晰。

科学家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量子纠缠的本质,以解开这一悬而未决的谜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EPR悖论,到贝尔不等式——灵遁者在写这一章之前,我要用费曼的话来做开头:“我确信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

”你现在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有所赞同。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熟知的概念有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概率云等,但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定理,那就是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在量子力学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就好像迈克尔莫雷实验对于物理学的影响是一样的,是具有划时代性的发现。

所以我有必要先一步来介绍贝尔不等式,为我们后面理解量子世界打下基础。

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卓越的物理天才吧。

读读他的简介,我确实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贝尔全名约翰·斯图尔特·贝尔。

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11岁时便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6岁时便从贝尔法斯特技术学校毕业。

之后进入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就读,1948年取得了实验物理的学士学位,隔年再取得了数学物理学位。

接着他到了伯明翰大学研究核物理与量子场论,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

这段期间里,他认识了在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的物理学家玛莉·罗斯,两人在1954年结婚。

1964年,他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贝尔不等式,对EPR悖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了,什么是EPR悖论?大家大概都知道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一对物理界的冤家,他们之间的争辩很有名。

其中EPR论文之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当然这种争论多多益善,因为EPR之争,促进了新思想,新思路,新发现。

上面所说的贝尔不等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虽然贝尔发现贝尔不等式的时候,爱氏已经去逝,但这依然是对他最好的礼献。

来了解一下什么是EPR悖论?EPR悖论是E:爱因斯坦、P:波多尔斯基和R: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佯谬)。

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氏的首字母缩写。

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

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

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

EPR 实在性判据包含着“定域性假设”,即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

人们通常把和这种定域要求相联系的物理实在观称为定域实在论。

如果你仔细读了上面这段话,我相信你大概知道了什么意思。

如果你不知道,也没有关系。

我尽量浅显的为你解释一下。

现代物理学在评判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或成功性时,最重要的标准是该理论本身的自洽性和能否很好地解释实验规律,因此,即使该理论违背了直觉或一些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事实”,那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真正的好的理论或伟大的理论,并不是它能够推翻人们先前对这个世界的某些认识,或是多么晦涩难懂,而是,首先它是自洽的并且能够完美地解释和预测实验,其次它是简洁直观的。

就像EPR论文对量子力学的质疑给出条件,任何成功的物理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物理理论必须正确无误。

2、物理理论必须给出完备的描述。

对于第一个条件,物理理论是否正确,决定于物理理论预测符合实验检验结果的程度。

在这方面,量子力学的预测与实验检验结果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可以很好的描述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似乎正确无误。

那么EPR论文主要聚焦于第二个条件,EPR论文对于“完备性”这术语给出必要条件(完备性判据):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物理理论里有其对应的要素。

换句话说,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必须能够准确描述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

EPR论文又对于“物理实在的要素”这术语给出充分条件(实在性判据):假设在对于系统不造成任何搅扰的状况下,可以准确地预测(即以等于100%的概率)一个物理量的数值,则对应于这物理量存在了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

EPR论文接着开始描述,先前相互作用的两个粒子,在分离之后的物理性质。

EPR论文推论出位置、动量都是物理实在的要素,都能够分别预先决定粒子B的准确位置、准确动量。

但是,这违背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因为位置算符与动量算符不对易,无法同时确定粒子B的位置与动量。

因此,对于位置和动量,量子力学无法给出对应的理论要素。

EPR论文断言,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实在的描述并不完备。

EPR论文最后这样说:“我们已指明波函数不能对于物理实在给出完备性描述,在这同时,我们暂且搁置关于这描述是否存在的问题,然而我们相信,这种完备性的理论可能存在。

”局域论与实在论,合称为“局域实在论”。

EPR作者借着EPR思想实验来指出局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完备性之间的矛盾,这论述就是所谓的“EPR悖论”。

定域论只允许在某区域发生的事件以不超过光速的传递方式影响其它区域。

实在论主张,做实验观测到的现象是出自于某种物理实在,而这物理实在与观测的动作无关。

换句话说,定域论不允许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实在论坚持,即使无人赏月,月亮依旧存在,即与观测者无关。

将定域论与实在论合并在一起,定域实在论阐明,在某区域发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响在其它区域的物理实在,传递影响的速度必须被纳入考量。

简单的讲就是这样的,爱因斯坦等人认为量子力学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不完备的。

就是说你这个理论不自洽,有模糊的地方。

粒子的位置怎么会不确定呢?你必须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因此他们相信会有一个更完备量子理论。

玻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专心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爱因斯坦等人给出的第二个条件的要素要求:“假设在对于系统不造成任何搅扰的状况下,可以准确地预测(即以等于100%的概率)一个物理量的数值,则对应于这物理量存在了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

”开始了他的反驳。

玻尔的思维是这样的,任何测量不可能没有任何搅扰。

也就是说测量系统,测量行为必然会影响测量结果。

玻尔认为测量物体与测量机器本身就是不可分的系统。

这样就说明了爱因斯坦的前提“定域实在论”假设不成立。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举例来说因为万有引力存在,我们不能避免测量系统,测量行为与测量物质的绝对隔离。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能量空间中测量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位置和速度,怎么可能避免能量的搅扰呢!这个我在上面第一章就有提到。

也就是说这种搅扰不是你可以把握的事情。

所以你就不能做到同时准确测量到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我们本身不是粒子。

同步这个词,在量子世界就变的非常玄妙,大家好好想想。

就像玻尔的声明:“没有量子世界,只有抽象量子力学描述。

我们不应该以为物理学的工作是发现大自然的本质。

物理只涉及我们怎样描述大自然”。

帕斯库尔·约当也强调:“观测不只搅扰了被测量的性质,它们造成了这性质……我们自己造成了测量的结果。

”大多数量子学者都持有这观点,虽然这观点也给予测量动作异常奇怪的功能。

但定域实在论是经典力学、相对论、电磁学里很重要的特色,但是,由于非定域量子纠缠理论,量子力学不能接受定域实在论。

EPR佯谬也不能接受非定域量子纠缠理论,因为这理论可能与相对论发生冲突。

我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理论,也是完备理论。

相对论也是正确的理论。

但都有需要修改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不确定性原理,并不与相对论发生“真实”冲突。

《变化》中引力场海洋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同时爱氏场方程的非线性波动性质,也说明了这一点。

非线性物理需要引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而隐变量完备理论才是不存在的。

即爱因斯坦EPR提议,虽然在很多实验检验案例里,量子力学都能预测出非常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际而言,它是个不完备理论,换句话说,可能存在某种描述大自然、尚未被发现的完备理论,而量子力学扮演的是一种统计近似的角色,即量子力学是这完备理论的统计近似。

这句话非常重要,大家体会。

与量子力学不同,这完备理论可以给出变量来对应于每一个实在要素,并且,必定有某种机制作用于这些变量,给出不相容可观察量会观测到的效应,即不确定性原理。

这完备理论称为隐变量理论。

再举例说明,爱氏的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的数值,就和牛顿理论值近似。

但爱氏场方程是二阶非线性方程,连它的解都非常难。

所以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是合理的。

数学上最严格的此问题证明不是量子力学相关的数学推论,正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律。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律如下: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由此可以知道,要在量子系统内去证明量子系统的完备性,可能吗?是不可能的。

可是你难道要在经典物理系统中,去证明量子系统的完备性吗?没有可比,可证的前提啊。

所以说量子系统的不完备性和相对论没有实质的理论冲突。

反而是相洽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我物理宇宙科普书《变化》中说相对论可以和量子力学统一到一个大的非线性系统中。

那么为什么说贝尔不等式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因为他的工作使得争论的天平,倾向了量子力学。

【不是证明,而是倾向。

】但是这样恰好说明了量子力学体系是好的理论。

它符合上面所说的关于好理论的两点要求。

即使在经典力学中,也有悖论。

爱氏曾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就有循环论证嫌疑。

这个我在《变化》中有详细的论述,并且对牛顿第一定律做了修改。

这里就不详细再述了。

贝尔不等式如下图:大家要知道,贝尔不等式是一个有关是否存在完备局域隐变量理论的不等式。

实验表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就说明不存在关于局域隐变量的物理理论可以复制量子力学的每一个预测(即贝尔定理,其数学形式为∣Pxz-Pzy∣≤1+Pxy)。

贝尔推导出局域实体论会产生的结果。

在这导引内,除了要求基本的一致化以外,不做任何其它特别的假定,贝尔发现的数学问题,很明显地不同于量子力学的预测,更不同于稍后得到的实验观测结果。

这样,贝尔不等式排除了局域隐变量为量子力学的可信解释,虽然非局域隐变量理论的大门仍旧敞开无碍。

贝尔在一份名为《物理》的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论EPR佯谬》的论文,提出了他的结论。

某些理论为了确定单独测量的结果,严格要求将额外参数加入量子力学,并且要求这动作不改变统计预测。

对于这些理论,必定存在着一种机制,使得一台测量仪器的运作设定值的改变,会影响到另一台测量仪器的读值,不管两台仪器之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

这和我上面的举例是一致的,我们无法排除测量的影响。

此外,涉及这机制的讯号必需瞬时地传播抵达,所以,这些理论不具有洛伦兹不变性。

也就是说,这也相对论的光速极限有冲突。

在这里,所谓"在量子力学上增添一些参量以确定单次测量的结果的理论就是"隐变量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