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当时无论园圃种植业、林业、 渔业、或者畜牧业都广泛的从事商品生产, 并且在许多行业有所扩展,出现了一些专 门化的农户。
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进一步 发展。其中经济作物茶叶、棉花、桑麻等 生产进一步扩展。此时,农业生产商品化 最重要特点是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经济 传统与现代并存是近代中国社会农业制度和 经营结构的特征。 一方面中国的地主一般是出租土地,坐收地 租,而不是雇工自行经营其土地,并且与买办资本 和商业资本高利贷这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经济中 占着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已经发生、并有所 发展,这是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现代化的一种表现。

3、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特征 (1)当代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复杂性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历史发展阶段, 同时并存于中国社会,他们挤压在一起, 互相制约,使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 极其复杂的局面。原来历时性地展现聚焦 在一起,共时地表现出来,加大了解决矛 盾的难度,加大了社会转型的难度。






二是农产品商品值在国内商品市场中的 地位。 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商品中的比重(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47年 全部产品商品值 92· 46 168· 07 145· 61 农产品商品值 39· 09 75· 33 66· 58 所占比重 42· 29% 44· 82% 45· 75%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自身积 累和发展能力的增强,它对农业剩余特别 是农产品的为代表的农业剩余的抽取减少。 相反,政府以投资、价格及扶贫开发等方 式加大对农业的返还。这是否就意味着中 国农业剩余外流减少了呢? 否!! 第一,乡村工业体系建立吸取了农村中 的剩余。




同计划经济时代农业剩余向外转移相比,农业 剩余向农村工业化的转移具有后发性和形式多样 性,由原来的被动性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性。 第二,地方政府工业化和各种达标建设。 农 业剩余流出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 除农民在工业化的利润刺激下,自愿将农业剩 余资本转向非农产业, 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重点,一是由中央政府转 向地方政府,二是由过去的“剪刀差”为主转向 多样化的形式。

三、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小农经济为主体 以自耕农和佃农为主; 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经营小块土地; 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简单再生产; 很强的脆弱性;

(2)精耕细作特色 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型农业。 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精耕细作特色的形成: 第一,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第二,多元交汇结果。 黄河流域创造了农田沟洫体系,在防旱保墒的 农业实践中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的耕 作体系。江南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圩 田体系。



c. 畜牧业中,以养猪为主,羊和大牲畜为 辅。 d. 渔业结构是以海水产品为主,淡水产 品为辅。 总体特征: 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广度 和深度不够。


(5)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从横向考察,主要表现:一是农业商品生产的 专门化。 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河北;大豆主要在 东北;花生主要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芝麻 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烟叶主要在河南、山东和四 川等省;蚕丝主要在浙江、江苏、广东、和四川 等省;茶叶主要在浙江、湖南、福建、江西、江 苏、安徽等省。


农村手工业和农业种植业的结合构成了中国 传统社会和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这种 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对于商品经济的成份 有很大的抵制作用,对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 个严重的障碍。
(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 近代中国,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租佃制度,这 种租佃制度有很强的弹性,适应性很强。




C、国家通过控制农业品的进出口权,迫使 农民为工业化出口创汇。 1950-1978年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 口情况 。 农产品及其主要加工品占全国出口创汇 总额的比重高达85· %,最低达61· 98%。这 表明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外汇资源,全国 有68· 6%的份额由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 的。






这其中有部分还是传统的租佃关系的。有人研 究认为,抗战前,三种经营方中,雇工经营部分 占总耕地面积的10%。解放前夕以上三种经营占 8· 5%左右。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中,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缓慢, 中国农业转型十分艰难。为什么? (一)生产力角度的分析: 近代中国农民长期处于极端贫困和落后的状态, 他们既没有生产积极性,又没有学习和掌握农业 科学技术的可能性。
wenku.baidu.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农业经 济衰退论提出了挑战。 西方学者(罗斯基、布兰德、)认为中 国农村经济自19世纪末到1937年抗日战争 前夕,一直是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黄宗智、帕金斯等为代表提出了“内卷化”和 “停滞论”。他们的中心观点是中国近代农业并 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与国家市场和 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一些农副业生产部门因国家市场的需求 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又因为国外产品 的进口受到打击。


4)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商品化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内向型发展态势。

秦汉时期,园圃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盛产桑麻、桔柚、 枣栗的乡村。中原地区的经济作物种类不断增多;边疆和 内地畜牧业商品生产也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族大地主田庄从事粗放式的多 种经营,北方农户进行精耕细作的的园圃生产。南方经济 作物的种植发展强劲,北方则保持畜牧业发达的传统优势。

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农业经济衰退论:20世纪20-80年代。

当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受马克思主义 和俄国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由于农村 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农民生活痛苦,最终会引起 农村革命,从而中国革命在中国必然会取得胜利。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赞成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 观点,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正在衰退,导致衰退 的原因是多方面。

二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农产商品化程度较高;江南比华北农 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沿江地区农产商品化程度高; 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比粮食作物集中种植区农产 商品化程度高。铁路交通沿线商品化程度高;城 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商品化程度较高。
从纵向考察,主要表现:一是主要农产品的商品 量、产值增长和商品率提高。



(2)、农业“失血”过多,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 足 我国有计划地实行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的二元 经济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一切 资源,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国家采取超强制的行政手段将农业中的资金转 移到工业部门。 A农业税收取。1952-1978年我国每年从农业税 中收取了30多亿元的资金。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 入了非农部门。



在这样的重租下,沿用租佃制度即使其 产量比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要低,它对地主 更有利。这是中国农业中传统租佃关系长 期延续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难以发展的 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自然经济分解不充分,商品经 济发展程度不高;市场是由地方小市场组 成,这就限制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资本主义时,出现了一方面 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即贫困的积累,另一方面出 现了农业资本积累缺乏。这样,中国农村商品化 的特殊性及农村阶级分化的特殊性,由此产生了 雇佣关系的特殊性。对中国农村经济是一个极为 不利的因素。 (2)与国家市场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


梁漱溟认为是当时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和 “秩序”的观念体系已经衰落,而新的社会意识 和社会秩序的价值体系却没有建立。
晏阳初有人认为是中国农民的愚、穷、弱、私。


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问题主要在于人口密度高、 自然条件缺乏和家庭耕作小型分散。


建国后,学术界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从鸦片战争 时期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呈现衰落趋势。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剥削和压迫,近代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是以农村 经济的破产为前提。外国工业品的进口危害了中 国农村手工业;洋粮进口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 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经济的上升是农业资本的下 降为代价的。因此,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没有给 中国农民带来利益,反而因为农民进入和依赖农 产品市场和城市劳动力。



(3) 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处在 一种动荡和各种要素重新组合中,虽然它 经历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并且已经不再处于 传统经济的平衡中,,但是,新的平衡没 有建立起来,一直到1949年它始终处于一 种不平衡的状态中。


(4)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 a. 农村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林、 牧、副、渔为辅。种植业在农业值中的比 重。1933年为82· 01%,1936年为85· 90%, 1949年为83· 1%。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 主,经济作物为辅。1914-1946年粮食作物 占耕地总面积一直在80%以上。 b.林业以材林为主,经济林和防护林为辅。



三是农村各阶层对市场依赖加深。 1921——1925年安徽等17省2866处田场 支出中,现金占47· 6%,田场支出中,现金 占58· 1%。 黑龙江流域农家货币支出占57· 3%,货币 收入占总收入的58· 8%。 四川峨眉山一带,货币支出占全部支出 的31· 29%,货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9· 03%。
存在着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二元社 会结构,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由于历史的、地 理的等多种原因,发展也很不平衡, 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农 村人口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 任务还很艰巨。 与此同时,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我国形成和 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我国生产和生活中的 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 极为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既要吃饭又要建设的压力下,各级政 府以各种方式从农业转移资源。如征收农 业税、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牲 畜屠宰税和契税等; 同时向农民收取乡镇提留、村提留、以 及各种收费、集资、摊派、罚没款和不合 理的达标升级活动等费用。

第三,地理环境的特点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形成大大小小 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单元。基于自然条件 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 农业文化,这些文化在经常的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 系。





3)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粮食作物占的比重高 1914-1918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在 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做参考。 类别 产量 百分比 粮食作物 10169· 1 74· 6 经济作物 2323· 4 17· 6 畜牧业 1141· 4 8· 4



B、工农产品剪刀差。 有人利用比值剪刀差计算1952-1978年我国农 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绝对量,26年政府实行低价 政策,农民少收入3917亿元,或者说国家通过剪 刀差从农业手中拿走了3900多亿元。 国家通过控制工业品渠道,人为抬高工业品出 售价格,从农业中吸取资金为766· 4亿元。两项共 计为4600亿元。

地主雇工经营、富农经营、农垦公司三种主要 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但是,他们所占比重并不 高。 解放前夕,地主经营面积占73411千亩,占全 国耕地总面积的5%, 富农经营土地面积占176186千亩,占耕地总面 积12%左右, 农垦公司经营土地面积14442千亩,占1%左右, 以上合计264039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18%。

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吃饭穿 衣外,所剩无几,有时甚至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 活,这是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基本原因。
近代中国林、牧业产值在中国农业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重都很少,种植业产值占比重很大。在 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很小,而粮食作物 所占的比重很大。近代中国农业这种部门经济结 构对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