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与转化.pptx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课件-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土肥

土壤肥料学课件-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土肥

影响因素:
植物种类:油料作物 > 豆科作物 > 禾本科作物 生 育 期:生育前期 > 生育后期 器 官:幼嫩器官 > 衰老、繁殖器官 > 营养器官 种子 > 叶片 > 根系 > 茎秆 生长环境:高磷土壤 > 低磷土壤
2、 分布
与代谢过程和生长中心的转移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期:集中在幼芽和根尖(具有明显的顶端优 势) 生殖生长期:大量转移到种子或果实中。再利用能力 达80%以上 细胞水平:细胞质---液泡 区域化现象
三、土壤中磷的形态与转化
(一)形态: 土壤无机磷 50-80% 土壤全磷 土壤有机磷 20-50%
1.植 素 2.核酸类 3.核蛋白 4.磷脂类
无机磷:主要由土壤中矿物质分解而成 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土壤无机磷可分为: 1.水溶性磷: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土壤中,可被植 物直接吸收利用 2.弱酸溶性磷:能被弱酸(2%柠檬酸)溶解,但不 溶于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3.难溶性磷:不能被水和弱酸溶解,作物不能直接 吸收利用,但可溶解于强酸,主要是 石灰性土壤的磷酸八钙,磷酸十钙等
第七章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主要内容

土壤磷素营养 植物磷素营养 磷肥性质与合理施用
第一节 土壤磷素营养
一、土壤磷来源 二、土壤磷含量 三、土壤磷形态与转化
一、土壤磷来源



土壤磷来源于成土矿物和含磷肥料。 成土母质 气 候:北方少雨,淋洗作用弱,含磷量 高,南方土壤含磷量低 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含磷量高 质 地:无机磷多吸附于土壤粘粒上, 质地粘重土壤含磷高
※某些种植作物产生缺P的症状的旱地,改为水田后缺 磷症状会消失!
☆ 淹水后磷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土壤肥料》课件——4.3.1土壤磷素

《土壤肥料》课件——4.3.1土壤磷素
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水合氢氧化物,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 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磷的固定
包括: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态固定和生物固定。 磷的吸持固定
磷的吸持固定是指土壤液相中的磷酸根离子被土壤固相所吸持的现象。 • 土壤对磷的吸附:磷酸根离子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现象 • 土壤对磷的吸收:吸附于土壤固相的磷酸根离子部分地、匀地深入土壤固相内部的现象。
P P P
P
吸附
P P P
吸收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磷的固定
包括: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态固定和生物固定。 磷的生物固定
磷的生物固定是土壤微生物吸收水溶性磷酸盐构成其躯体,使水溶性磷暂时被固定起来的 过程。 • 特点:暂时性固定 • 对磷的植物有效性没有影响; • 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它物质对磷的化学固定等过程的发生,保持了磷肥在更长时间内的植
• 肌醇磷酸盐:大部分占50%
分 类
• 核酸:< 3%
• 磷脂:含量很低
2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无机态磷
• 含量:占土壤全磷量的50%~90% • 来源:磷灰石的风化、化学磷肥的施用
包 括
• 土壤液相中的磷 (以H2PO4-和HPO42-为主) • 固相的磷酸盐
• 土壤固相上的吸附态磷
2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无机态磷
根据磷酸盐的溶解性
土壤中 的无机 态磷
水溶性磷 能溶于水,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磷。
弱酸溶性磷 能够被弱酸溶解,但不溶于水的磷,如磷酸氢钙等。它们不能被植 物直接吸收。 难溶性磷 不能被水和弱酸溶解的磷。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转化
土壤中可利用态磷转化为难利用态磷的过程

第五章 土壤中磷的测定PPT

第五章 土壤中磷的测定PPT
中性、微酸 性、石灰性 土壤
酸性、强酸 性土壤
双酸法
HCl-H2SO4
1:5;25℃
钼锑抗比色法
酸性土,森 林,土壤
30 min
Mehlich 3 法
HOAcNH4NO3-
1:10;25℃ 钼锑抗比色法
NH4F-HNO3-
EDTA
各种类型土 壤
防止消化过程中溶液蒸干,以利消化作用的顺利进 行。 本法用于一般土壤样品分解率达97%~98%,但对红 壤性土壤样品分解率只有95%左右。
二、待测液中磷的测定
(一)重量法
(1) 磷酸铵镁法:先使P生成NH4MgPO4·10H2O↓, 再灼烧成Mg2P2O7(焦磷酸镁),称至恒重。此法 曾作过标准方法,但繁琐、费时,现很少采用。 (2) 磷钼酸喹啉法:为黄色沉淀。精密度和准确 度都高,多用于肥料中P的测定。
它可以相对地说明土壤的供磷水平,可以作为一个 指标判断施用磷肥是否必要,亦可作为施肥(磷) 推荐的一个方法。
三、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评述
简单地说,土壤有效磷的测定就是选用适宜的浸提 剂将土壤中存在的磷的有效形态提取出来,然后加 以定量。其关键在于将固相中容易转入液相中的磷 提取出来。因此,对于酸性土壤和石灰性土壤来说, 由于磷酸盐的存在形态不同,因而在浸提剂的选择 上就应该有所区别。
二、待测液中磷的测定
(二)比色法
磷的比色测定有两个比色体系,即钼兰比色法和 钒钼黄比色法。
钼兰比色法:一般测定微量元素的磷,常用于土壤 磷的测定,该法灵敏度较高。
钒钼黄比色法:一般测定含磷量较高的样品,如肥 料、种子等
1、钼兰比色法的原理
在含磷的溶液中加入钼酸铵试剂,在一定的 酸度条件下,待测液中的正磷酸与钼酸根络合形 成磷钼杂多酸。

《土壤磷素转化》课件

《土壤磷素转化》课件

1
吸附及固定
有机磷和无机磷在土壤颗粒表面结合并固定。
2
溶解及解吸
磷素溶解于土壤水分中,并逐渐解吸供植物吸收。
3
矿化及矿物转化
有机磷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磷,或与矿物质发生转化。
土壤磷的形态及特点
无机磷
包括磷酸盐和磷酸,是植物 可直接利用的形式。
有机磷
来自植物和动物残体,需先 被酶类分解为无机磷才能被 植物吸收。
增加作物产量
充分利用土壤磷素转化,可显著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磷素转化的应用与展望
1
肥料改进
开发出更高效的肥料,降低磷素浪费和环境污染。
2
微生物改良
利用有益土壤微生物增强土壤磷素循环和利用效率。
3
磷素回收
研发技术以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中的磷素资源。
2 固定
采取适当措施,如磷素施 肥和土壤改良,可有效固 定土壤中的磷素。
3 循环
优化磷素循环系统,如合 理农田排水和产业废料回 收。
土壤磷素转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激活酶活性
磷素的转化过程可以促进植物酶 的活性,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促进根系生长
优质土壤磷素转化有助于根系生 长和扩展,矿物转化才能供植物利 用。
土壤磷的来源
• 有机物分解:植物和动物残体分解释放出有机磷。 • 化肥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中含有高浓度的磷素。 • 土壤岩石矿物:土壤中的磷矿物经过风化和分解产生无机磷。
土壤磷的损失与保持
1 流失
土壤侵蚀和径流可以导致 磷素流失,损失对植物生 长有负面影响。
《土壤磷素转化》PPT课 件
土壤磷素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本 课件,我们将深入研究土壤磷素的循环和转化机制,并探讨其应用和未来展 望。

第6讲土壤磷素转化ppt课件

第6讲土壤磷素转化ppt课件

2.2 磷的解吸
—是指吸附状态的磷重新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是吸附的 逆过程。
解吸开始阶段速率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吸附态磷的解吸 比吸附过程要慢得多。所以,土壤磷素的解吸等温线并不与吸 附等温线重合,发生滞后现象。原因为:
1) 吸附后胶体与磷酸根离子形成双齿键,双齿结合的磷酸根比 单齿结合的磷酸根要难以释放;
2.1.2、影响磷吸附的因素
磷的吸附反应开始时进行的很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速率 逐渐变慢。
(1)矿物种类、结晶程度和含量
不同的粘土矿物种类对磷吸附能力差异很大,其中铁、 铝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吸附能力最强。
1:1型粘土矿物吸附磷的能力大于2:1型粘土矿物; 吸附磷的能力:铁铝氧化物>高岭石>蒙脱石>方解石
有机质在铁铝氧化物表面形成胶膜,抑制胶体对磷的吸附;
有机质及其分解产物如胡敏酸、富里酸和有机酸等与磷酸根 竞争吸附位点,从而减少磷的吸附。其中简单有机酸阴离子的竞 争能力按下列顺序递减:柠檬酸>酒石酸>草酸。
但是,也有不少资料表明,酸性土壤中磷吸附与土壤有机质 含量呈正相关。认为:有机质能够稳定铁铝氧化物,从而增加其 对磷的吸附;有机质本身的羟基也可能被磷酸根所取代而产生磷 的配位吸附。
反应(3):发生第2次配位交换,被吸附磷酸根取代活性铁铝中另一个OH-基,结果进 一步释放OH-,呈双齿吸附,并形成六边形结构。
从这3个反应来看,总的结果是释放一个OH-,所以酸性 条件有利于这些反应的进行,最后形成磷的双齿吸附,它 比单齿吸附要稳定得多。
试验证明,这种双齿吸附可以在pH3-11.9范围内形成, 也就是说,在几乎所有常见土壤pH范围内,被吸附的磷都 会随着时间的单齿吸附向双键吸附转化。
所有能进行阴离子吸附的阴离子,在理论上都可与磷酸 根有竞争吸附作用,从而导致吸附态磷的不同程度的解吸。

土壤全磷的测定PPT课件

土壤全磷的测定PPT课件
第30页/共64页
植物吸收的磷
土壤有效磷 土壤无效磷 土壤有效磷与植物吸收的磷要
第31页/共64页
(1)Olsen 法(NaHCO3法) 在国内外都得到良好结果和广泛应用,
钼兰比色法
一、测定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试液中的P(正磷酸盐)与钼酸形 成配合物-磷钼杂多酸(又叫磷钼酸杂聚配合物)。 H3PO4 + 12 H2MoO4 = H3P(Mo3O10)4 + 12 H2O P多时呈黄色,少时无色 在一定酸度下,加入还原剂后,杂多酸中的Mo被 还原,产生特殊兰色-钼兰,其中一部分Mo6+被还 原成Mo5+或Mo3+,或Mo3+、Mo5+都有。在钼兰的 吸收光谱曲线中有两个吸收峰(660nm或880nm)。 测定时可以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性能选用。我国GB
第8页/共64页
二、试液中P的测定: 1、重量法:
(1) 磷酸铵镁法:先使P生成NH4MgPO4·10H2O, 再灼烧成Mg2P2O7(焦磷酸镁),称至恒重。此法 曾作过标准方法,但繁琐、费时,现很少采用。
(2) 磷钼酸喹啉法:为黄色沉淀。精密度和准确度 都高,多用于肥料中P的测定。
第9页/共64页
致,所以要求严格按照操作手续进行。
第21页/共64页
第22页/共64页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本章重点: 1、掌握土壤有效磷的概念。 2、了解不同土壤(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
有效磷测定的适合方法。 3、掌握Olsen法,Bray 1法和Mehlich 3法的
浸提原理及条件。 4、熟悉浸出液中磷的定量方法,重点掌握钼
土壤全磷的测定
一、 存在形态: 1、无机P:占全P的50-80%
Ca-P:即磷酸钙(镁)的化合物,主要有:磷灰石、 磷酸一钙、二钙、三钙、八钙

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课件

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课件

3.闭蓄作用 闭蓄作用:是土壤磷酸盐被不溶性的铁(铝)质或钙质
胶膜所包被,使其失 去有效性。
它是铁(铝)质或钙质胶体在凝聚时,把溶液中的磷酸盐 包裹在凝聚体内或包裹在磷酸盐和其他含磷固体的表面
4.生物固定作用
当有机残体的碳磷比值(C/P)大于300时,微生物在分 解有机质过程中。就需要从土壤吸收速效性磷组成其有机体, 从而发生磷的生物固定作用。
专性吸附:土壤中水溶性磷与土壤胶体上的配位 基团进行交换,而被土壤胶体吸附的过程;
磷的生物固持:无机磷转变为有机态磷的过程;
磷的化学固定作用有两种类型: 1)钙镁所控制的转化体系,它主要发生在石灰性土壤和中性
土壤上。 2)铁铝所控制的转化体系,主要发生在酸性土壤上。
石灰土上: Ca(H2PO4)2
(二) 氮磷配合施用,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缺磷的土壤往往缺氮,根据最小养分律,任何一 种限制因子不改善都会影响作物产量。一般来说 谷类作物需氮较多,氮磷配合比例大致1:0.5左 右,豆科作物在氮磷配合中应以磷为主,另还要 注意和钾肥、有机肥及微量元素的配合施用。
二、磷肥的残效与累积利用率
(一)当季利用率? (二)累积利用率
解吸
吸持
作用
固定
吸附态磷
矿物矿化
土壤有效磷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施肥 (有机、无机)
矿物 矿化
植物吸收
土壤有效磷
难溶性 磷释放
生物固定
化学沉淀 闭蓄态固定 淋失 吸附固定
第三节 磷肥的有效施用
• 磷肥利用率当季为10%-25%,利用率低于氮肥。
• 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立即测定,有30%的磷不溶, 1小时后, 40%不溶于水 1天后, 60%不溶于水 1月后, 80%不溶于水

土壤全磷的测定ppt课件

土壤全磷的测定ppt课件
分别准确吸取5mg.L-1磷标准溶液 0、1、2、3、4、5、6 ml于 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约30 ml。加入钼锑抗显色剂5ml,摇匀定 容。即得含磷(P)量分别为0、0.1、0.2、0.3、0.4、0.5、0.6mg.L-1的标 准溶液系列。摇匀,于15℃以上温度放置30 min后,1cm光径比色皿 700 nm波长比色,用0 mg.L-1磷标准系列显色液作参比液,调节吸收 值到零,由稀到浓测标准系列显色液的吸收值,以吸收值为纵坐标, 磷浓度(mg.L-1)为横坐标,绘制标准准曲线。
称取通过100目筛孔的烘干土样1.0g置于100 ml消化管底部(勿将 样品黏附在瓶颈上)。先滴入少许水润湿样品,在加浓硫酸5ml,摇 匀放置30min(或放置过夜,可缩短消煮时间),然后加入60%高氯 酸10滴,摇匀。消化炉上加热消化,直至消化液转为白色,表示消化 完全,继续消化20 min(如长时间消化,溶液仍为黑色或棕色,则可 将消化管取下,冷却,补加高氯酸1~2滴置消化炉上继续消化),全 部消化时间约2.5小时,取下,冷却,将消化液无损的转移至100ml容 量瓶,冷却至室温后定容,放置澄清后吸取清液供磷的测定。
录数据入表
LOGO
15
LOGO
9
吸光度值
磷标准液在700nm处的标准曲线
0.5 0.45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y = 0.7339x + 0.006 R2 = 0.9993
0
0.2
0.4
0.6
0.8
磷标准液浓度(mg.L-1)
LOGO
10
4、结果计算
V
土壤全磷含量测定(g/kg)= 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这也是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化学固定
肥料施入土壤,肥粒 从外界吸水, 磷酸一钙溶解或水解
磷酸向四周扩散
溶解了土壤铁铝钙盐,形成活性离子
与磷酸作用,形成Al-P、Fe-P、 Ca-P沉淀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二、土壤磷素与磷肥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与转化
1.土壤中磷的含量 自然土壤中全磷含量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风化程度和土壤中磷的 淋出情况。 耕地土壤全磷含量还受到人为因素如耕作、施肥等过程的影响。 土壤全磷含量大体在0.2-5 g/kg范围内,平均0.5g/kg,我国土壤的全磷 含量大部分变化在0.2-1.1g/kg之间。 土壤全磷含量只是反映土壤磷的贮备增况,它和土壤有效磷供应之间相 关性并不好。
土壤中量元素与 中量元素肥料
土壤微量元素与 微量元素肥料
复混肥料 作物营养失调症
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主要介绍土壤氮、磷、钾、中 微量元素及复混肥料的种类、成分、性质、施用方 法与技术。
营养元素缺乏时植物会出现典型的症状--缺素症。 各种元素施入土壤后,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的作用下进行转化。
合理施用肥料,需提高其利用率,需从作物种类、 土壤条件、肥料性质和施用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刘艳侠/2014.02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教学单元6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
子单元1营养元素 与作物生长发育
子单元2合理施肥 的原理与方法
子单元3化学肥料 的性质与施用
子单元4有机肥料 的积制与施用
子单元5配方施肥 技术
单元小结
实验实训
有机肥 化肥
N
降雨
N
NO3-N
生物肥料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子单元3 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
子单元3主要内容 土壤氮素与氮肥 土壤磷素与磷肥 土壤钾素与钾肥
➢以上时三可类被磷强化酸合溶镁物解M在g。(土H2P主壤O4要中) 是可2等:以,互多相以转离化子。态存在,这是作物易 水溶性磷和弱酸溶性于磷吸收在的土形壤态中。含量很低,且不稳定,易被作物吸 收➢氧,在化也酸物能氟 铝性胶转磷石土膜化灰[A中包成石l(许裹难O[H多而溶C)但a2难形性1·土0溶(成磷H中P2性O所,P含4O)磷谓二46量]·酸闭者、少F盐蓄统2粉。和]态称红、少磷为碱氯量,土铁磷弱这壤矿灰酸种速[石溶F形效[e性C(态磷aO磷1H的。0)酸(2磷P·盐O很H4常)2难P6常OC释l4被]2放]等铁、出,铝磷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吸收什么形态的磷?土壤中磷的形态怎样
➢正磷酸(H3PO4、H2PO4- 、HPO42-、PO43- )可直接吸收。其中吸收H 2PO4- 最多。 ➢偏磷酸HPO3、焦磷酸H4P2O7需转化 成正磷酸后才能同化利用。 ➢有机态磷也可吸收,但量较少。如已糖磷酸脂、蔗糖磷酸脂、核酸和 甘油磷酸脂。
• 土壤溶液中的磷:是植物最直接的磷源。 • 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常用来表征土壤供磷能力。 • 主要以HPO42-和H2PO4-形态存在,其相对数量取决于溶液的pH。 • 土壤溶液中还有或多或少的有机磷化合物,也可以被作物根系吸
收利用。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来被作这物类吸形收态利的用磷。含量最多,但作物难以吸收利用。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3. 磷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与释放两个基本过程 • 磷的固定—水溶性磷的化学固定、吸附固定和生物固定等几个方面 • (1)土壤中有效磷的固定 • 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化学固定——通过化学反应使磷形成沉淀而发生固定作用的过程 • 是最常发生的固定作用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2.土壤中磷的形态
水溶性磷酸盐
无机态磷
50%-90%
有效磷
10%以下
全磷
100%
迟效磷
99%以上
弱酸溶性磷酸盐
有机态磷10-15%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2.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中磷的形态按化学分类分为:有机磷、无机磷两大类 (1)土壤有机磷: 占全磷的比例多在15%-80%。我国土壤有机磷一般占20%-50%, 土壤有机磷常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土壤有机磷分为三类:肌醇磷酸盐、核酸和磷脂。 已知的仅占一半。 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之间同样存在矿化与生物固定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大多数有机磷 → 无机磷 → 作物吸收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营养环境教学单元/化学肥料的性质与施用子单元/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2)无机态磷: 是土壤磷的主体,旱地土壤可占全磷量的70%以上。 长期施磷肥形成各种含磷化合物,种类复杂。 土壤中的无机态磷有30多种,根据作物对磷的吸收程度可归纳为以 下三类: ①水溶性磷: ①水溶性磷 ②弱酸溶性磷: ② 等③弱 ,难酸他溶溶们性性能磷磷被:弱:酸主溶主如要解要磷是,有 酸碱但碱 二土不金 氢金溶属 钾属于磷 (的水酸K二H。盐2代P这O或磷4)类碱酸、形土盐磷态金,酸的属如二磷的C氢也a一H钠能P代ON被4磷a、H作酸M2Pg物盐OH4P吸、,O4 收利用。③难溶性磷磷:酸不氢能二被钾水K和2HP弱O4酸、磷溶酸解一,钙作C物a(不H2能PO吸4)收2、利磷用酸。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