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合集下载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文|小贝壳来源|网络导读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法演示操作“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一、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

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º角斜刺,进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

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二、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印堂(EX-HN3,经外奇穴)、上星(Du23,督脉)、百会(Du20,督脉)、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内关穴、三阴交穴操作手法同主穴之方I。

三、醒脑开窍针刺法辅穴1、腧穴组成:患肢极泉(HTl,手少阴心经)、患肢尺泽(Lu5,手太阴肺经)、患肢委中(BL54,足太阳膀胱经)。

2、规范操作:极泉,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①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②极泉穴部位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③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提高脑神经的活力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常用的醒脑开窍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通天穴等。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2. 消毒准备: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将针头进行消毒。

3. 穴位定位:用手指找到选择的穴位位置,或者使用针灸定位仪进行定位。

在找到穴位后,可以用眉笔在皮肤上做一个标记。

4. 针刺操作:将消毒好的针头慢慢插入皮肤,一般插入深度为0.5-1.5厘米。

插入针后,可以适度转动或提插针头。

5. 发出灵魂出窍:
- 刺激穴位:可以轻轻拧动或敲击穴位,以增加刺激效果。

- 注意感觉: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6. 拔出针头:一般针刺时间为15-3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在针刺结
束后,慢慢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住穴位数秒,以防止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请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法是一种通过针刺来恢复脑窍及其连属组织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治疗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使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针刺手法是醒脑开窍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关穴的针刺深度为1.0~1.5寸,操作时需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人中穴的针刺方向是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使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穴的针刺方向是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穴的针刺方向是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使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穴的针刺方向是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的针刺方向是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使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舌根1.5~2.0寸,使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穴的针刺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穴的针刺方法是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在操作醒脑开窍针法时,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等工具,必要时还需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包括备齐用物、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感觉、消毒进针部位后选取合适的毫针,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牛宝宝文章网> 醒脑开窍> 中医诊断学“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

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1.1 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学理论。

但是,现代医家对“辨证施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临床中的缺陷。

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1.2 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辨证施治”理论。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经证中共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8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

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同样抓住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麻黄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充分体现了将疾病共性病机和个性病机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

1.3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1.4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调节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针刺可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发挥脑 保护作用,使脑细胞的功能和形态损害减轻。
研究显示缺血区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 酶,针刺内关及人中可明显改善缺血区两种酶 的脱失;针刺可改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ATP酶 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钠钾跨膜转运动能, 从而有效地减轻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改善脑血管的机能。
配穴:
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 穴施手法1min;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 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 然伸展为度;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配穴: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毫升;
主治:①头痛 眩晕 晕厥 ②中风不语 偏瘫 癫狂痫 不寐 ③脱肛 阴挺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
之中间。 主治:1 头痛、头晕
2 鼻渊、鼻衄、 目赤肿痛、颜面疔疮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操作: 主穴: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
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 为度。 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 穴后,针炳旋转90°,转速20~160次分, 行手法1分钟。 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 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加,激发
一系列病理过程,导致脑损害。 针刺可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防止由
此引起的一系列损伤。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抑制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增强脑组织的修复 能力

醒脑开窍技术总结

醒脑开窍技术总结

醒脑开窍技术醒脑开窍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病进行醒脑开窍特殊配穴的针刺技术。

在选穴上以取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亦可用于神志、精神疾患、厥闭脱证、顽固性疼痛病症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选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手法内关:直刺13~25mm,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分钟。

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7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25~37mm,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25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3~25mm,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50~63mm,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37mm,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37~50mm,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37~50mm,局部酸胀为度。

(三)治疗时间每日针2次,14天为1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醒脑开窍治疗(一)中风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中风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

中风并发症有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语言不利、便秘、肩周炎、癃闭、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血管性痴呆等。

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醒脑开窍法治疗

醒脑开窍法治疗

时间:每天一次,必要时每天两次。15天 一疗程。 二 使用原则 1 高血压脑病 ,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小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 急性期时就可以针刺。 因此以上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都 可以使用。而且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2 大量脑出血 有脑疝出现 一旦脑疝消失就可以采 用本法治疗,消除脑组织水肿减少其软化 灶。所以针刺可以消除脑水肿,改善脑组 织形态学改变,运用于急性脑出血或急性 梗塞改变脑组织。 3针刺时以“醒脑开窍”法主穴为主为先, 副穴和配穴根据血管发生意外的部位及所 出现的后遗症选择使用。

我国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很高,同 时死亡率也不低,约有70%的生存者有不 同程度的残疾。这就大大影响了其生活质 量,国家每年也为此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

就此而言,中风病的治疗,尤以早期治疗 为佳,特别是在中风先兆期,如有眩晕、 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先兆症状 时,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可以预防及减少 脑卒中的发生。当然,若脑卒中已发生, 那么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在这里我就个 人的临床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只要血压平稳在140/90 mmHg以下者多用百会,头针的运动区、 感觉区 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以及配相 应的体针,如风池、曲池、合谷、内关、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也可用舌针治 疗。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 以阳明经为 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 主,辅以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 醒脑开窍 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 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 上肢瘫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 谷等穴 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解溪、昆仑等穴。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 的井穴,予三棱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一、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

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º角斜刺,进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

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二、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印堂(EX-HN3,经外奇穴)、上星(Du23,督脉)、百会(Du20,督脉)、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内关穴、三阴交穴操作手法同主穴之方I。

三、醒脑开窍针刺法辅穴1、腧穴组成:患肢极泉(HTl,手少阴心经)、患肢尺泽(Lu5,手太阴肺经)、患肢委中(BL54,足太阳膀胱经)。

2、规范操作:极泉,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①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②极泉穴部位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③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根据极泉穴的解剖特点,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其延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

直刺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º,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

委中,取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四、醒脑开窍针刺法配穴1、腧穴组成: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完骨(GBl2,足少阳胆经)、双侧天柱(BL10,足太阳膀胱经)。

2、规范操作: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1~1.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20~30分钟。

双侧完骨、双侧天柱,直刺1~1.5寸,手法同风池。

五、吞咽障碍1、腧穴组成: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完骨(GBl2,足少阳胆经)、双侧翳风(TEl7,手少阳三焦经)、咽后壁点刺。

2、规范操作风池、完骨、翳风,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2~2.5寸。

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20~30分钟。

令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体压下,使咽后壁充分暴露,以3寸粗针或圆利针在患者咽后壁两侧点刺8~10点。

六、手指握固或手指功能障碍1、腧穴组成:患侧合谷(LI4,手阳明大肠经)、患侧上八邪(EX-UE9,经外奇穴)。

2、规范操作合谷,针向三间穴方向(既第二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握固的手指自然伸展或食指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再取1.5寸毫针1支,仍在合谷穴位置针刺向第一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拇指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合谷穴两针均留针30分钟以上。

上八邪,分别在2~3、3~4、4~5指掌关节上1寸,向指掌关节基底部斜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各手指分别不自主抽动3次为度,留针30分钟以上。

七、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1、腧穴组成:上廉泉(RN23,任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EX-HN12、EX-HN13,经外奇穴)。

2、规范操作:上廉泉,位于任脉走行线上,舌骨上缘至下颌之间1/2处,向舌根部斜刺,进针2寸,施用提插泻法,以舌根部麻胀感为度。

金津玉液,用舌钳或无菌巾将患者舌体拉起,在舌下可见两支静脉,用三棱针点刺舌下静脉,以出血1~3毫升为度。

八、足内翻1、腧穴组成:患侧丘墟透照海(GB40,足少阳胆经;KI6,足少阴肾经)。

2、规范操作:首先将患者内翻的患足强迫白放成正常的生理位,患者用砂袋固定;或者术者以手将其固定。

在患足处于生理位状态下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过程应该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深度为2~2.5寸,以照海穴部位看到针尖蠕动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30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1.5寸,留针30分钟。

注意:在进针和施术的过程中,术者应控制患者下肢,避免出现患侧下肢出现三屈反射,将针体夹弯,甚至出现折针或断针。

九、共济障碍1、腧穴组成:风府或哑门(DU15;DU16,督脉)2、规范操作:风府、哑门两穴每次仅选其一,令患者坐位俯首(低头),以2.5~3寸针,针向喉结。

针体进入皮下后,以震颤手法逐渐进针,每次进针深度不得超过0.5毫米,至患者出现全身抖动立即出针,不留针,严禁针体捻转。

每周仅针1~2次即可。

十、症状性癫痫1、腧穴组成:双侧大陵(PC7,手厥阴心包经)、鸠尾(RN15,任脉)。

2、规范操作:双侧大陵,位于内侧腕横纹中央,于皮肤呈75°角,稍向掌心斜刺,进针0.3~0.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鸠尾,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剑突下。

施术前必须认真触诊,患者是否存在剑突下肝大。

如果肝大,鸠尾穴应避免使用。

施术时令患者双手抱头,将胸廓提起,吸气时进针,直刺1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30秒钟,不留针。

十一、高血压1、腧穴组成:双侧风池(GB20,足少阳胆经)、双侧头维(ST8,足阳明胃经)、双侧人迎(ST9,足阳明胃经)、双侧曲池(LI11,手阳明大肠经)、双侧合谷(LI4,手阳明大肠经)、双侧太冲(LR3,足厥阴肝经)、双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进针1~1.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头维,向后斜刺,进针0.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人迎,位于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直刺1.5寸,视针体随动脉搏动节律而晃动时,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曲池,曲肘90°,位于肘横纹桡侧端与尺骨鹰嘴连线1/2处,直刺1~1.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合谷、太冲,分别直刺0.8~1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双侧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与跟腱之间取穴,直刺1~1.5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法,,即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十二、便秘1、腧穴组成:双侧丰隆(ST40,足阳明胃经)、左侧水道、归来(ST28、ST29,足阳明胃经)、左外水道、外归来(自定腧穴)。

2、规范操作双侧丰隆,直刺1.5~2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左侧水道、归来和外水道、外归来,左侧外水道、外归来分别位于水道、归来旁开2寸。

4穴均直刺,进针2.5~3寸,施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180°;捻转频率为40~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注意:此穴虽属捻转泻法,担用力应轻柔,避免腹膜纤维缠绕于针体,造成牵拉,形成机械性腹膜炎。

十三、小便失控1、腧穴组成:关元(RN4,任脉)、中极(RN3,任脉)、曲骨(RN2,任脉)。

2、规范操作关元、中极,直刺1.5~2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1分钟,针后加温针灸。

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

注意:温针灸时在针体与皮肤接壤处应该放置隔热垫,防止患者皮肤烫伤。

曲骨,直刺1~1.5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1分钟。

留针20~30分钟。

十四、肩周炎1、腧穴组成:肩髃(LI15,足阳明大肠经)、肩髎(SJ14,手少阳三焦经)、肩贞、肩中俞、肩外俞(SI9、SI15、SI14,手太阳小肠经);痛点啊是穴刺络拔罐。

2、规范操作肩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经筋发病,因此,所列腧穴并非重要,主要采用的是肩部经筋围刺。

肩部经筋主要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筋;手太阳小肠经经筋。

以上腧穴均为此亮经经筋走行位置,针刺均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每穴行手法1分钟。

术者为患者做上肢被动运动,认真寻找肩部痛点。

在痛点位置上用三棱针点刺3~5点,加用闪火罐,视其出血状况。

一般出血5~10ml即可。

拔罐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十五、血管性痴呆1、腧穴组成:百会(DU20,督脉)、四神聪(EX-HN1,经外奇穴)、四白(ST2,足阳明胃经)、太冲(LR3,足厥阴肝经)。

2、规范操作百会、四神聪,均向后斜刺0.3~0.5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1分钟,留针20~30分钟;四白,直刺0.8~1寸,施用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20~30分钟。

太冲,直刺0.8~1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20~30分钟。

十六、治疗时间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以上内容系我们跟随石学敏院士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而归纳的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对人体多系统均有良性导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