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复习课件(第三章)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1.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 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 本对立。 2.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斗争、 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 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 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4)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 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是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 点和归宿.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 1、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 筑的变革,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由基本 适应到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 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首先,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 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方向与过程。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 的更替。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 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 生产方式。
1.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生存和发展永 Nhomakorabea的、必要 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 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 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 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从事物 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生 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 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 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 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三)社会意识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意识,主 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 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 务于特定经济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 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 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 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 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 证。 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 力。 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 量。 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 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 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 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 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 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01 社会基本
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 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和前提。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 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 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 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 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 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 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 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 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 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 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 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 于停滞状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 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 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 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 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 的反映。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 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 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 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 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 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 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 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 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 全部历史的基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 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 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 工具。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 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 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 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 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 治地位。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 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最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 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作用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 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 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