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刘成章

合集下载

春到山水间刘成章阅读理解

春到山水间刘成章阅读理解

春到山水间刘成章阅读理解摘要:I.引言- 介绍春到山水间这篇文章- 阐述文章主题和作者刘成章II.文章概述- 描述春到山水间的景色-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描绘手法- 介绍文章中的情感表达III.春到山水间的景色描绘- 山水的变化- 春天的气息- 动植物的活跃IV.描绘手法的分析- 细致入微的观察- 生动形象的描绘- 对比和拟人的运用V.情感表达- 对春天的热爱- 对自然美的赞叹- 对生活的感悟VI.结论-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强调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正文:【引言】《春到山水间》是刘成章的一篇描绘春天山水美景的散文。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美丽的春天山水画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概述】《春到山水间》这篇文章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动植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春天山水间细致入微的观察,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春到山水间的景色描绘】春天到来时,山水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变化,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山峦变得苍翠欲滴,绵延不断;- 水流变得清澈透明,潺潺作响;- 春天的花朵盛开,争奇斗艳;- 鸟儿欢快地歌唱,昆虫忙碌地穿梭。

【描绘手法的分析】在描绘春天山水间的美景时,作者运用了多种描绘手法。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主要包括:- 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通过对春天山水间的景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描绘出来的景色更加真实可信。

- 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描绘出来的景色更加具有立体感。

- 对比和拟人的运用:作者通过对山水间景色的对比,以及赋予动植物人类的特质,使得描绘出来的景色更加具有感染力。

【精编范文】读碑 刘成章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4页)

【精编范文】读碑 刘成章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碑刘成章阅读答案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

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

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

它使我怦然心动。

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

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

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

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

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

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

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

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

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

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

刘成章的散文作品阅读

刘成章的散文作品阅读

刘成章的散文作品阅读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刘成章的散文作品阅读,供大家欣赏。

刘成章的散文作品阅读:转九曲踩着薄薄的积雪,我来到赵家沟了。

这儿离延安城八十多里。

村子不大,却新箍了几十孔石窑,老远望去,齐整整、灰蓬蓬的。

清一色的响门亮窗,贴了红艳艳的对联和窗花。

生活的富足、春节的热火以及乡亲们心头的喜悦,像一坛美酒飘出香味,直扑我的肺腑。

村前学校的操场上,已经扫净积雪,有一伙穿着整洁的男社员,正在挖坑坑,栽高粱秆儿。

不用问我就知道,他们是在为转九曲做准备工作。

我是专为观看转九曲而来的。

相传,九曲,又叫九曲黄河阵,是我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后来,陕北民间欢度春节的时候,照此阵法布置华灯,让人们在九曲灯火中转悠徜徉,纵情欢乐,这就叫转九曲。

我的衣胞虽然埋在延河畔上,我又喝延河水长大,可是总也没有机会领略它的丰采。

前些年世事乱哄哄的,谁有心思去闹腾?现在好了,延安地区粮食大增产,群众过上了顺心的日子,这欢度春节的古老习俗,又要在人们心中开花了:城里闹,乡间也闹。

由于多年来舞文弄墨,我偏爱最浓的乡土气息,所以舍近求远,赶到这儿来了。

社员们和我攀谈了一阵之后,熟了,不避我,跟一个小伙子开起了玩笑。

我这才注意到,那小伙子还留着大鬓角呢。

曾几何时,熏熏南窗风,竟也吹到这偏远的山沟。

一个被人们称作杨大伯的老头逗着"大鬓角":"嗨!说你是个男的,头发长了那么长;说你是个女的,又不扎辫辫!"这话引起一片笑声。

"大鬓角"笑着去扭扮怪相的胖后生的胳膊,胖后生绕着人群躲闪。

我看"大鬓角"的一举一动,还是朴实可爱的。

队长三十多岁,长得虎势势的,也跟大伙一起笑。

静下来后,他却严肃地对"大鬓角"说:虬陕把你那头推了!我有言在先:不推头,不准参加转九曲!""大鬓角"不服气地扭了一下脖子,但是他的脸红了,挖着坑坑,低头不语。

刘成章河南周口市郸城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刘成章

刘成章河南周口市郸城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刘成章

刘成章-河南周口市郸城第一高级中
学校长刘成章
【个人简介】
刘成章,男,汉族,1970年10月生,郸城县人,中共党员,教育硕士,在读博士,中学高级教师。

刘成章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校长,河南省九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周口市首届十大名优校长,周口市优秀共产党员,周口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口市十大创新青年,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现任郸城县人大常委会常委、郸城县教体局党组成员、郸城一高
党委书记、校长。

【教学成绩】
2016、2016、2016年学校连续3年受到县政府4次通令嘉奖,他本人被周口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被郸城县人民政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6年4月,他作为周口市唯一一位代表,应邀出席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10月,郸城一高被清华大学授予全省15个“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之一,获得1个推荐指标。

在2016年高考中勇创佳绩,郸城一高考生陈威以716分获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23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位居全省第一。

全校一本线以上1078人,上线率31%;二本线以上2126人,上线率60%;三本线以上3101人,上线率88%。

一、二、三本上线人数、上线率均位居周口市第一名。

刘成章14名考生分别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自主招生10~60分加分资格,人数位居全省第1名、全国第27名。

3《安塞腰鼓》 课件(共21张PPT)

3《安塞腰鼓》 课件(共21张PPT)

二、明写作意图
作者写安塞腰鼓,仅仅是要赞 美安塞腰鼓吗?
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
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展 示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 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 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 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 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 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安塞腰鼓
品味 探究
品语言特色
01
明写作意图
品语言特色 悟民俗价值
02
添加目录标题
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 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 文诗。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
一、品语言特色
修忘情了,没命了!
改句 一捶起来就没命了!
原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关于<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 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还有这么厚这 么厚的土层啊!
这是对黄土高原的深情礼赞。黄土 高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土壤,也是 她风雨变迁的见证。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 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安塞腰鼓!(13)
好一个安塞腰鼓!(17)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
反复(间隔反复) 突出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 同时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散文有形式的回环美和 音乐的节奏美。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刘成章读后感一、引言《读碑》是刘成章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碑文的阅读与研究,刘成章深入探讨了碑学的重要性与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对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二、碑学的意义与价值1.历史记录:碑文是历史留下的真实记录,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文化与社会。

2.文化传承:碑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读碑学习先贤的思想与智慧,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语言研究:碑文通常采用传统文言文来表达,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碑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三、读碑的方法与技巧1.识别碑文:首先要学会识别碑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信息,如碑文的标题、作者、年代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内容和背景。

2.注解解读:在阅读碑文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碑文进行注解解读。

比如,通过对生僻字的注解和对典故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含义与内涵。

3.比较分析: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碑文,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碑文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脉络。

四、读碑带来的启示与收获1.思辨能力:通过读碑,我发现碑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哲理。

这要求我们在阅读碑文时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2.审美情趣:碑文通常采用简洁而雄浑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读碑,我对于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3.历史眼光:碑文是时代的见证,通过读碑,我更加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历史的责任。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五、结语《读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通过对碑学的介绍,刘成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碑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碑,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推荐】刘成章《三角梅》初中散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推荐】刘成章《三角梅》初中散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成章《三角梅》初中散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

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我读刘成章XX梅刘成章阅读答案

我读刘成章XX梅刘成章阅读答案

【我读刘成章】梅刘成章阅读答案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XX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

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

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

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

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

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

”这话是真的。

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

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

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案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

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

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

它一来,你再瞅吧:“的庄稼,倒伏于地。

飞鸟撞死在山岩上。

鸡飞狗跳墙。

”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

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刘成章
和成章从未谋面,只有不多的书信往来。

作品倒是读过一些。

他是很“大器”的。

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这里,我来略“读”其人其文。

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

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

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

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

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

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
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

”这话是真的。

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

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
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

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案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

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

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

它一来,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

飞鸟撞死在山岩上。

鸡飞狗跳墙。

”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

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

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着,站不住,走不稳,身不由己,五脏六腑都被摇乱,像鸡蛋乱了黄儿。

”陕北刮的这“老黄风”──又
叫“黑小子风”“儿马风”“叫驴风”──这特有的“雄性之风”,真让“章娃”这支笔给写“绝”了!写“风”当然也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

当老黄风肆虐横行、狂奔乱跑、不可一世时,你再看那些汉子、婆姨们,他们却是那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这才是内外相符、表里相映的真正的“陕北魂魄”!看罢此文当知:陕北这方宝地,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幽默、豪气勃发的。

此文的结尾:“它不像沤烂了的红袖章么?”真可谓“神来之笔”矣!《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写最古老的陕北小城,在而今却现出最现代的一道靓丽风景。

写“地域风情”而能点染出“时代特色”,此文可谓著例。

这之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

《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的。

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这之后,他在1988年所写的《山峁》一文把这种诗性笔墨又推进一步──它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

《山峁》在颂赞陕北地貌、风情的同时,把山川和人物,传说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并结合了起来。

读罢《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来
山峁的高大奇伟,恰在于它是一颗质朴而高贵的灵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

这篇作品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扛椽树”,实为一种陕北柳。

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条皆可做椽,每棵树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是一片森林!显然,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刘成章发现了“扛椽材”,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

他写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万年,“太平洋水深万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见,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

《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不仅《老黄风记》《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树》等是真正的“艺术散文”,令人读之难忘;即或像《米脂赋》《陕北剪纸》《望秦俑》和《黄土写意》等随心走笔的
短章散作,在艺术上亦可权备一格。

我想,只此陕北“风情──神韵散文”的大获成功,“章娃”即可无悔无怨矣!
更何况他还写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

不过,这类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影响也不如上述那类作品大。

其中《老虎鞋》写得最早,是写自己刚刚出生在过“满月”时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

叙述“主体”当时是那样地小,故事纯系后来“听说”且在“转述”时费尽心力,但读起来仍感到虚而不实;“同妈妈”(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的特意突出,对“我”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

比较起来继后的《压轿》就好得多了:它写的是“我”六七岁时的一段旧事──因跟着改嫁的母亲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为男孩“压轿”的权利。

在情绪遭压抑、心灵受伤害的痛苦关口,一个比“我”大十岁名叫秦娟的姑娘许下愿来:她结婚时保证请“我”去压轿。

其后果然如约,救治了“我”的一桩心病。

《压轿》在“文体”上无可挑剔──还可以包括《老虎鞋》《我们像珠珠蛋蛋的时候》等,它们都带有某种“自传性”和“儿童性”(适宜儿童、少年阅读),我看这些记写“童年旧事”的篇什不妨以“自传散文”视之。

再拓宽一点说,我觉得《三只雏鸟》似亦可算在里面:它写他的三个孩子,是“俯视”,骨肉亲情,尽在其中。

再拓宽点说,《在古老的土地上》似
亦可包容在内。

它是写“我”和“母亲”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用“仰视”,实乃一篇动情的“母亲颂”!上述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呐喊连绵的鲜碧》《我似云雾山峰》《火葫芦》《洗衣的感觉》《域外亲情》等,在表现深层而真实的“自我”方面──从艺术上看,实在是并不那么“到位”的。

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认识,如他曾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得&lsquo;我&rsquo;哪章新”!从写出独属于“我”的东西(比如那些陕北“风情──神韵散文”)这一点说,他是做到了;从强化“自我”意识、表现“主体”深层人性这一点说,他却又做得并不很够。

这有些奇怪。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怕有两点:一是其思想深处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这样受“十七年”教育出来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对“小我”取回避、淡化态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经历及其心理都较复杂,有一些还颇为“难说”。

其实,这都不是问题。

如能以“说真话”“写真象”的勇气捅开那层窗户纸的话,他那独特的“自我”心灵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这时代的现实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尔不群的。

天赐良机,莫失莫弃!
他当然也还有一些别的散文,有的还很精彩,如《记小猫》《野物启示》《壶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这里就无
须多说了。

(刘锡庆,摘自1999年10月5日《文艺报》第11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