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桥 汉藏语研究

合集下载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对于这一点,现在许多人都相信了。

不过,也有一些音韵学家不信此道。

例如1957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的一条脚注中批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最后,他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拟测出一系列的复辅音,那也是根据谐声来揣测的。

例如'各'声有'路’,他就猜想上古有复辅音kl-和gl-。

由此类推,他拟定了xm~, xl-,fl~, sl~, sn-等。

他不知道谐声偏旁在声母方面变化多端,这样去发现,复辅音就太多了。

例如'枢’从'区' 声,他并没有把'枢'拟成k「,大约他也感觉到全面照顾的困难了。

”王力先生不相信复辅音声母说,因此它的《汉语史稿》只列有三十二个上古单辅音声母。

直到1985年他的《汉语史稿》,除了增加了一个单辅音声母外,仍然坚持不承认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

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它的《同源字典》(1982)中,许多明显的同源词不被判为同源,例如:“老:考”(《说文》:“老,考也。

”又:“考,老也。

”藏文“老w rgas<*gras, 安顺苗语kalu, Savina神户所记东京苗语Cro)“址基”(《说文》:“止,下基也”又:“fit,基也。

址,fit或从土。

”参梅祖麟《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1983)“贪:婪”(《说文》:“婪,贪也。

” 乂:“林河内之北谓贪曰t札”段玉裁注:“1#与女部婪音义同。

”杨剑桥《同源词研究和同源字典》,1988)等因而上古汉语的同源词被表现得支离破碎,一盘散沙,不能形成若干个同源字族;同时,在被判为同源得词语中,乂有许多不合音理得“邻纽”,例如“命: 令”(来明邻纽)、“处:所”(昌生邻纽,“昌”谓章系声母,“生”为庄系声母,上古甚远)、“苗:灾”(庄精邻纽,王氏系统中照系为tG,庄系为tj,精系为ts)。

即使如此,在极少数同源词上,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某些复辅音声母,例如“墨:黑”,他说:“'黑'得古音可能是mxak,故与'墨'mok同源。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涉及词汇、句式和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并探讨了词汇表达和句式结构的翻译难点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

结合挑战与解决方法,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加深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理解,为未来的翻译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表达问题、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挑战与解决方法、思考、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藏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结构,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面对词汇表达、句式结构、文化背景等诸多挑战。

深入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对于促进藏文经典作品在汉语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为提升藏文经典作品的翻译质量和深化藏汉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通过对藏文和汉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探讨藏汉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旨在拓展翻译研究领域,促进汉藏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与困难。

通过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词汇表达的翻译问题、句式结构的翻译挑战、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策略的探讨,旨在深入剖析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还希望能够总结出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进行思考,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藏汉语言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推动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期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2. 正文2.1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藏汉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挑战。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主要包括词汇翻译问题、语法结构转换困难、文化差异影响等方面。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意译、形似翻译等。

尽管有这些努力,依然存在着诸多表达上的问题。

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寻找更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学作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表达问题、词汇翻译、语法结构、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汉藏语族包含众多语言,如汉语、藏语、藏语等,其翻译涉及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

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各种问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研究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翻译难题,更是为了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传统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完全表达原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因此急需寻求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不断探讨、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汉藏语言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1.2 研究意义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涉及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有助于增进对藏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推动藏文学作品在汉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探讨翻译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确保翻译成果忠实地传达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拓展跨文化交流的领域,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届国际汉藏语研讨会

届国际汉藏语研讨会

40屆國際漢藏語研討會黑龍江大學2007/9/26-29廣韻韻類辨識法駱嘉鵬台灣清雲科技大學講師‧新竹教育大學台語所博士生luo@.tw‧g9438102@.tw【論文摘要】語音的演變,有其一定的規律和方向。

因此,同族系的兩種相關語言(或方言)之間,不論其關係為祖孫、叔姪抑或是兄弟,其音韻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對應規律。

釐清並妥善運用這些對應規律,是比較語言學的重要課題。

《廣韻》是研究漢語音韻學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

熟悉廣韻音系是上探上古音韻,下推現代漢語方言和域外漢字譯音的基礎。

關於熟悉廣韻音類,台灣學界最常用的方法是習做《廣韻作業》。

唯此方法曠日費時,單調乏味,往往讓學習者望而怯步,視為畏途。

筆者曾以《廣韻音類辨識法》為題,撰寫碩士論文,探討根據現代閩南語和國語1讀音來分辨廣韻音類的方法,唯其並未受到學界足夠的關注。

本文擬以前述拙作為基礎,說明根據普通話和閩南語和廣韻韻類的對應規律,並配合廣韻音系的聲韻結合特性,所推演出來的辨識廣韻韻類的方法2。

文末並說明筆者以Excel工作表所設計的〈中古音類測試練習檔〉(網址:.tw/luo4/data2/test.xls)的製作及使用方法。

全文分以下數節論述:一、前言二、廣韻的韻母系統三、普通話和閩南語的韻母系統四、廣韻與普通話和閩南語的韻類對應規律五、廣韻韻類辨識法六、〈中古音類測試練習檔〉的製作與使用方法七、結論透過本文的分析,可以讓學習者根據普通話和閩南語讀音,運用簡單的法則,不必查詢韻書反切或《方言調查字表》,即可分辨廣韻的韻類,並且可以把這種方法推廣到各種漢語方言。

至於〈中古音類測試練習檔〉則提供學習者實際演練的工具,以便熟悉本文所分析的方法。

【關鍵字】廣韻音類辨識、韻類、國語(普通話)、閩南語、字音對應規律、資料庫設計、電腦輔助學習1現代漢語普通話,台灣通稱「國語」,以下簡稱「普通話」。

2筆者另有一篇〈廣韻聲類辨識法〉,於2007年7月14日在台灣師範大學「第十屆國際暨廿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宣讀。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大规模汉藏(藏汉)双语语料库构建技术研究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大规模汉藏(藏汉)双语语料库构建技术研究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大规模汉藏(藏汉)双语语料库构建技术研究才让加【摘要】双语语料库建设及其自动对齐研究对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各类汉荚双语语料库以及服务于汉英机器翻译的双语对齐语料库和短语库.为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机器翻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较高起点起步,需要对汉藏双语文本的篇章级、段落级、句子级自动对齐技术进行研究,为开发和研究汉藏机器翻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汉藏双语语料库对齐、汉藏双语词典抽取、双语语料的收集、整理、存储以及检索等关键技术.最终研究结果是藏文编码的自动识别与转换技术,藏语语料库构建技术、汉藏双语词典抽取技术、汉藏平行语料库句子和词语对齐技术,并建立面向汉藏机器翻译的大规模汉藏双语对齐语料库.%The obstruction of bilingual Corpus and its automatic alignment research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o far various types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including substantial sentnece aligned corpus for MT, have been developed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In order to start the MT research involving minority with the state-of-arts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automatic alignments at the discourse level, paragraph level and sentence level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vi-texts are necessa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project on the Sino-Tibetanbilingual corpus alignments, the Chinese -Tibetan bilingual dictionary extraction,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corpus collec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The project has accomplished such technologies as the Tibetan cod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version, thTibetan corpus construction, the Sino-Tibetan bilingual dictionary extraction, the Sino-Tibetan sentence alignment and word alignments, and finally achieving a large-scale aligned Sino-Tibetan bilingual corpus for Chinese-Tibetan machine translation.【期刊名称】《中文信息学报》【年(卷),期】2011(025)006【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汉藏机器翻译;汉藏双语语料库;编码;对齐技术【作者】才让加【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青海师范大学藏文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文信息研究中心,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P3911 序言近年来,语料库资源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巨大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杨剑桥再论s字来源

杨剑桥再论s字来源

杨剑桥再论s字来源闽方言来母 s 声字补论(杨剑桥) ltlt gtgt 在闽西北方言中,一部分中古来母字读为清擦音 s-或 S -这种现象分布在毗连的十六个县市,共三十一个字。

这三十一个字在十六个县市中的读音详情,请参见李如龙 1983 年《闽西北方言来母字读 s 的研究》一文,这里举例如下,同时 s 和 S 都记作 s: 1箩米 2螺螺 3脶指 4李李来母声字箩蛳纹子分布地区举邵武邵武邵武邵武例读音 sai soi soi sJ 5狸狸 6力勤 7露霜 8芦芦 9雷猫劳露苇邵武邵武邵武邵武建阳 sJ sJ so so sui 10类整 11里里 12濑湍 13癞麻 14撩寻理面流风找政和将乐建阳明溪邵武 suE se sue sue sau 15老多 16刘姓 17留 18六 19 割寿邵武建阳建阳邵武永安 sa seu seu su suA 20篮竹 21蓝蓝 22卵鸡 23僆小 24连姓篮靛卵鸡邵武政和邵武邵武建阳 san saN son son sueiN25鳞鱼 26郎女 27 稀 28两两 29聋耳鳞婿疏个聋邵武建阳邵武永安建阳 sEn sN s N s N suN 30笼箸 31笠斗笼笠永安建阳saN se/ 这一现象最早的记录见于乾隆六十年(,,,,)的《建州八音字义便览》,此书把“螺、鳞、露、狸、李、老、郎、卵、聋、篮”等十字归属于“ 时( s-) 声” 之下。

以后在黄典诚的《建瓯方言初探》和潘茂鼎等的《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论文中也有明确记载。

后来,梅祖麟、罗杰瑞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探讨了 s 声字的成因。

(梅祖麟、罗杰瑞 1971) 他们认为 : 一、这种现象来源于上古,而不是来源于中古。

因为在这些方言中,来母字大都读 l-,少数读 s-,从中古声母看不出来母有分化为 l 和 s 的条件;同时?庑?s 声字属于内转外转、开口合口、一等三等和平上去入四声的都有,因此从中古韵母也看不出有使来母分化为 l 和 s 的条件。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_冯蒸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_冯蒸
5.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北京:商 务印书馆,1959
按: 本书是从日本 1958 年出版的《中国语学 研究史》翻译改编的, 其“汉语音韵”部分对世界
22 2007年第 5 期( 总第 79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各国研究汉语音韵的情况作了简明的介绍, 有助 于了解 1958 年以前的海外汉语音韵研究史。
15. 冯蒸:《论〈切韵〉的分韵原则: 按主要元 音和韵尾分韵, 不按介音分韵》, 载《语言研究》 1998 年 增 刊 , 164—185 页 。 又 见《 冯 蒸 音 韵 论 集》, 北 京 : 学 苑 出 版 社 , 2006 年 6 月 第 一 版 , 240—262 页
按: 本文有助于 理 解 和 判 断 各 家 对《 切 韵 》 音系的韵母构拟原则和主要元音的数量。
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第三版)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按: 本书是大陆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音韵学 教科书, 但是只讲中古《广韵》音系, 不讲上古音 和近代音。
3. 冯 蒸 :《 汉 语 音 韵 学 应 记 诵 基 础 内 容 总 览》, 连载于《汉字文化》2001 年第 2 期、2004 年 第 4 期、2005 年第 1 期和 2005 年第 3 期
23 2007年第 5 期( 总第 79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的论著, 在国际汉语音韵 学界影响极大, 其声母系统特别是复声母系统的 构拟尤值得注意, 初学者阅读偏深, 应在阅毕 16、 17 王力的论著后再读此书。
19. [ 美] 包拟古:《原始汉语与汉藏语》, 潘 悟云、冯蒸译,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音韵学 界的共识, 对不同层面的音韵学学习者应该记诵 的音韵学基础内容全部列出, 使用十分方便。

汉文专有名词藏文音译的研究与实现

汉文专有名词藏文音译的研究与实现
LI ANG Hu i - f a n g, HUANG He - mi n g, YANG F e n g
( C o l l e g e o f C o mp u t e r , Qi n g h m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n i n g 8 1 0 0 0 0 , C h i n a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6 2 9 X . 2 0 1 4 . 1 2 . 45 0
Re s e a r c h a n d I m pl e me nt a t i o n o f Ch i ne s e -Ti b e t a n Tr a n s l i t e r a t i o n a b o ut Pr o p e r No u n
据 目前汉 藏 的音译 情况 以及 汉藏 拼音相 似性 制定 了汉 藏 音译 的规 则集 一汉 文 对应 的拼 音 和拼 音 相应 的 藏文 对 照 表 。对
于 一个汉 文存 在 多个 拼音 的情 况 , 则要采 用统 计 的方 法 , 依赖 上下 文相关 的词 组等 选 取合 适 的拼 音 , 然 后 再 根据 规则 集 翻 译 出所 对应 的藏 文。在音 译算 法 上 , 文 中在汉 藏音译 的规 则制 定 的基础 上 , 对 于存 在 的约 定俗 成 译法 词 组优 先处 理 , 以及
a n d c o r r e s on p d i n g Ti et b a n t a b l e . F o r s i t u a io t n s wh e r e he t e r a r e mu l t i p l e p h o n e ic t Ch i n e e s a e r u s i n g s at t i s t i c a l me t h o d s , r e l y i n g o n c o n t e x t s e ns i t i v e p h r a s e s t o c h o o s e he t a p p r o p r i a t e P i n y i n, t h e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ol r e s e t o t t r a n s l a t e i n t o Ti b e t n. a On he t t r a n s l i t e r a t i o n a l go r i t h m, O i l he t b a s i s o f r u l e - ma k i n g i n Ch i n e s e a n d Ti et b a n t r a n s l i t e r a i t o n, f o r p r i o r i t y c o n v e n i t o n a l t r a ns l a i t o n o f p h r a s e s , a s we l l a s n a u n d e r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P57-69 硕士一学期赵敏俐
第三节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
西门华德对汉语及藏语进行比较,通过338个汉藏同源词,探讨了汉语和藏语之间声韵对应的关系。

高本汉在认可西门华德这种比较方法的同时提出异议
优点:
(1)所比较的字意义具体而固定
(2)全是极普通极流行的字
(3)这些字避免了方言的嫌疑
缺点:
一个汉语声母可以跟一大串藏语声母联系,一个藏语声母又可以跟一大串汉语声母对应,比较的随意性太大。

汉藏比较语言学中有关汉语上古音的内容
一:复辅音声母
复辅音声母的研究主要依靠谐声字,而很可能某些复辅音声母在谐声时代就已经分化,谐声字无法反映出来;同时复辅音声母的组合类型也是谐声字所无法表现的。

精选可靠的同源词进行比较
李芳桂对汉语和台语同源关系中得出:
汉语有些字可能属于复辅音声母,在台语中正好是复辅音声母:
二:前缀
藏缅语的“s-”前缀在动词词根前有表示命令,使动或强调的意义
藏缅语的鼻音前缀在动词词根前表示持续,不及物或者反身的性质
三:介音
中古三等韵带i» / j介音,这在谐声系统中很少表现出来,一般认为这个介音不参与谐声行为。

在与汉语对应的藏、缅语词中也难得见到它的痕迹。

多位学者根据各种迹象,认为中古三等韵中有相当一部分字的i» / j介音是后起的,在上古本来没有。

这看来是有道理的,不过也还有继续论证的余地。

自雅洪托夫(1960a)以来,二等韵在上古带l / r介音,并与来母有关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在汉藏语比较材料中,确有二等韵字对应带l / r的藏、缅语词,不过也常对应不带l / r的。

到底是对应l还是对应r,为什么有时看不到这种对应,是需要回答的疑问。

俞敏(1984b)指出中古重纽三等字带r介音,麦耘(1992)认为是带含有r的介音。

重纽三等与来母的谐声关系也很密切。

蒲立本(1962)、白一平(Baxter 1977)、余廼永(1985)、郑张尚芳(1987)都假设重纽三等的介音在上古是或者含有r或l。

亲属语言的Cr-/Cl- 与汉语的三等韵字对应,在比较材料中很常见。

照陆志韦(1947)的观点,无重纽的三等韵中的唇牙喉音(除喻四)字、所有三等韵庄知组和来纽字的介音与重纽三等同类,所以,有这种对应的词,只要不是重纽四等、喻四、精章组和日纽字,都与上述假设相合。

四:主要元音
歌、鱼两部元音为a,藏语比较对此给出了肯定的证明。

其他韵腹被拟为a的韵部(铎、阳、月、元、葉、谈等)的字都基本上与民族语言同源词的a元音对应
李方桂(1971)以i元音为脂、质、真三部的韵腹,这能得到汉藏语比较结果相当有力的支持。

王力(1957)把支、锡、耕部的韵腹拟为e,李方桂(1971)则拟为i。

郑张尚芳的汉语上古音6元音系统与之接近,为a e i o uµ。

五:韵尾
古藏文中与汉语阴声韵对应的词,一部分带塞音尾(不过跟入声韵的塞音尾没区别),一部分为开尾。

李方桂把歌部拟为-r尾。

事实上,歌部字常常对应藏文的-r尾字。

而从系统的角度看,与歌部平行的脂部、微部的韵尾应同于歌部。

郑张尚芳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日语古汉语借词,早期梵汉对音,以及藏语同源语证明上古汉语入声收“-b,-d,-g”尾。

六:声调
上古的平声字不带塞音韵尾(但阴声字可能带浊辅音韵尾-b,-d,-g)上声字带- ʡ尾,去声字带-s尾,那么《诗经》中的去,入通押现象就是:
-k:-ks,-t:-ts,-n:-n s,-m:-ms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