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第一篇: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作为一个安徽的学生,首先我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徽州以及其文化现象,再者我也有把它发扬光大,让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徽州文化受到广大人民和文化爱好者以及国家重视的义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了解它,离不开旅游,但旅游,又不一定能让人真正的了解它。
它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这不是重点,我要通过我的描述让大家更加了解重视它。
一:徽州的一些常识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
其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徽州,简称“徽”,安徽的“徽”字就是取了徽州的简称。
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而现在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称徽州府,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镇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7乡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
徽州被张冠李戴,“从此黄山不徽州”。
徽州的方言称为吴语或者徽语,又称徽州话。
徽州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值得大家去游玩一下的:徽州古城、牌坊群、呈坎古村落、潜口民宅、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屯溪老街、齐云山、西递、宏村……它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的有歙县、绩溪;,省级的有黟县。
还有不少历史著名人物,如汪华、朱熹、胡宗宪、戴震、胡适这些都是值得徽州骄傲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它的古老神秘每年吸引着大批游人涉足,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且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安徽区域文化是指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安徽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安徽区域文化的浅谈。
一、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境内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如黄山、庐山、徽州古城等。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神奇的山峰、石海、云海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徽州古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造,展示了徽派建造的独特风格。
二、地理文化安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有的地理文化。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安徽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水乡文化。
安徽的农耕文化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农耕习俗等方面,如安徽的稻田文化、农民的农事节庆等。
安徽的水乡文化体现在水乡体面、水上交通、水上生活等方面,如安徽的古运河、古桥梁等。
三、民俗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安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反映了安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恭敬和怀念之情。
四、艺术文化安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如安徽的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泛博观众的爱慕。
皖剧是安徽的另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其豪放的表演和激情的唱腔而独树一帜。
徽派书画是安徽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而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总结:安徽区域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业提供价值根基
在新安理学影响下的儒商精神是徽商的文化核心,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入 了很多文化审美的成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都市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信仰层面的 追求,单纯的商品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渐渐使我国的商人逐渐缺失了人 性中的某一面。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思维提供良好的模板,并促进 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徽商在做好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 地反哺本地的教育事业,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商业人士过 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因而有必要效仿徽商,在经济 建设的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建设。然而徽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人本质也依然能够 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扬弃徽商精神,建设现代商业,带动文化教 育产业,是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商业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三) 宗族文化有利于现代人重拾乡土情结
乡土社会观念宗族文化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成员组织化的主要原因。费孝通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与之间的关 系也是比较复杂的网状关系,社会的习气和风俗也是以熟人为认知基础的,因而形 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关系思维。在熟人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和活动成了彼此 之间的牵绊,形成了一种具有封闭性的关注人的观念,并作为中华民族主流的思维 观念传承至今。然而现阶段,连接起来的单个个人是现代社会人的一大特点,彼此 之间关系淡漠、人情淡薄,使现代社会人在忙碌的个人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群体意识 和交往能力,因此为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提供一个可供集体交流的平台和网络很重要 。虽然宗族文化是特定家族的历史文化样态,但是这样的文化样态对散居于城市各 个角落的个人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宗族文化或是宗族文化的变形样式可以改 善城市人际关系,扩大人与人的接触面,扩大整体的社会交往。有效地激发宗族文 化的现代意义,尝试建设文化活动区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浅谈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文化浅谈徽州文化姓名:汪兴兴学号:21106061072班级:11自动化2班授课指导教师:曲晓红“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
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
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
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
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
徽州文书是一种民间档案的遗存,它是由历史上的徽州老百姓在其具体的和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地、真实地形成与产生的,产生之后又是作为了一种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档案而保存下来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因此,真实性应是徽州文书首先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
徽州文书是一种历史实态的直接写照,这种直接的写照甚至是不加修饰的,是作为了一种原始事件、事态以及情态、心态的直接和最初的反映。
它比历史上所有的正史、也是、小说等都要真实。
徽州文书的内容涵盖了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涵盖了几乎全部的文化领域,恰恰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农村社会实态,准备了不可多得的极为经典和丰富的资料。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徽州文化图文结合调研报告

徽州文化图文结合调研报告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徽州文化,我进行了一次图文结合的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我从徽州建筑入手进行调研。
徽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在调研中,我参观了徽州的古建筑群,如黄山市的西递、宏村,以及居庙拜神的歙县古城。
这些古建筑无论从布局、构造、装饰还是风格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徽商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同时,我通过拍摄照片记录了这些建筑的美丽景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徽州建筑的魅力。
其次,我对徽州的文化艺术进行了调研。
徽派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木雕、徽派书画和徽州剪纸。
在调研中,我参观了徽派木雕博物馆,欣赏了众多精美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雕刻技法、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我还参观了徽派书画展,欣赏到了徽派书画的独特韵味。
最后,我还学习了徽州剪纸的技巧,并亲自动手制作了几幅剪纸作品,深入了解了剪纸的艺术魅力。
此外,我还进行了一些采访,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徽州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大部分居民都表示很自豪地说自己是徽州人,对徽州文化充满热爱和敬意。
他们认为徽州文化是他们的骄傲,是徽州人的身份标志。
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传承徽州文化,将它发扬光大。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理解了徽州文化对当地人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图文结合的调研,我对徽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徽州建筑、文化艺术以及当地人的认同感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州文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
徽州文化考察报告 ——从宏村说起

徽州之行考察报告——从宏村说起在大学期间,全班同学一起到徽州进行考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考察中徽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被徽文化的意蕴所折服。
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丘陵山地,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原始江南古陆。
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
徽州地处丛奥,崇山峻岭环峙,分布四境的高山,64%平均海拔1332米,境内36%的高山海拔1131米以上。
在其境内陵谷又穿割围合形成大小不一、为数不少、山环水绕的谷地、盆地,整合成若干片山岭环峙的群落,成为各县的境域。
“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即山为城,因溪“为隍”。
山势具有城垒性。
由于徽地多山,“天目之巅”仅及“黄山之趾”,境内江河自四境奔腾外注如悬布之势,“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
人叹“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徽州境缘高矗,地势又呈高台性。
徽州地理上的这种四面环山、高台城垒式的自然环境,陆路交通不便,自然屏障相对闭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高的农耕社会,给人以一种稳定感,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其生、乐其土。
而四射的江河水系又把徽州人和外面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是徽州人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徽州位于地球北纬30度圈,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湿润,气温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
纵观环球,地球北纬这个30度圈,多年来已被科学界人士称做世界自然奇观集中的神秘地带。
在这个30度圈上,徽州境内的黄山风光尤以它的秀美奇绝闻名于世。
黄山,它的自然风光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佛光六绝著称于世。
黄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而且云烟造景变幻无穷,随处可见气势磅礴、幻若仙境、巧夺天工的立体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
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
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
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
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
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
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
”意为“财不外流”。
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
三者合起来,终生平
静也。
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
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
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
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
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
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
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
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
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
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
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
“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
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
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
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
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
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
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
大概是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
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
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
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
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
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
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
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
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
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
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
子轰动了整个泗州。
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
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
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
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
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
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