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专)论文要求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凝聚地域文化的艺术展现形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地域文化影响民歌唱词内容和民歌曲调形式。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我国民歌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的音乐非常的浑厚,而江南水乡的音乐非常悠扬。
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性的根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歌风格;民歌文化音乐是被文化洗礼的声音。
作为艺术作品呈现的民歌,也渗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极尽笔墨地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以致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失偏颇,但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一、民歌风格的特点“风格”意义广泛,在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艺术领域中,“风格”指的是作品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
民歌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积淀,在发展的人类社会中得以流传,在迥异的地理环境中得以发展,慢慢地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色鲜明的民歌风格。
民歌风格是民间歌曲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统一的、相对稳定的艺术作品呈现。
民歌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完整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民歌风格并非独立存在的单一体,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紧密的统一体。
民歌风格既包括内容的展示,还包括形式的呈现;民歌风格既表达了民歌形成的客观要素,也衬托出了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民歌风格既有外显性,也有内隐性。
从构成要素来看,民歌风格包括歌词、曲调和演唱方法三个要素。
歌词从内容方面表达创作者的情怀和意境;曲调从韵律方面展现艺术构思,是听众获取音乐内容的主要媒介;演唱方法则是对歌词内容和曲调的完美演绎。
如果演唱方法不科学,那么民歌风格就有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曲解。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班级学号:1001014101姓名:项洁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安地域文化论文

西安地域文化论文西安地域文化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体现了西安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西安的地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古代建筑和文物。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兵马俑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们融合了汉、唐、宋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建筑也见证了西安作为古代首都的辉煌历史,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帝王的气派和智慧。
除了古代建筑,西安的地域文化还表现在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中。
西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陕北民歌和秦腔等音乐形式在这里繁荣发展。
陕北民歌以其深情质朴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而秦腔则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此外,西安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如皮影戏、灯谜、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西安的地域文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西安人民崇尚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在西安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和石头巷子,这些建筑代表了西安人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和珍视。
西安人民热爱美食,尤其是面食,如肉夹馍、凉皮、葫芦头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体现了西安人民对美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当然,西安的地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安的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例如,西安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为西安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同时,西安也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电影、音乐、时尚设计等,为西安的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西安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既有古代建筑和文物的辉煌,也有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的精彩。
地域文化对艺术重要影响论文

地域文化对艺术重要影响论文地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民族特色,这些特点都会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上。
例如,在西部地区的表现形式多为壮观、开放和豁达,而东部地区则偏向于内敛、细致和精致。
另外,由于地区之间的民族和文化差异,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绣花、刺绣、挑花等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其次,地域文化还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产生影响。
首先,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会影响作品主题的选择。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中原地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常以原生态生活和传统民俗为主题。
其次,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作品的内容。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当地居民常以宗教和神话为创作素材,创作出了众多具有独特气息的艺术作品。
最后,地域文化还对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和价值观念会塑造艺术家的个性和审美取向。
例如,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学、书画和音乐都注重“内敛”、“含蓄”和“雅致”,而江南地区则强调“柔美”、“清丽”和“风雅”,这些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地域文化对艺术家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创作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影响艺术家的视角和创作思路。
总之,地域文化对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域文化是构成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一环。
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都会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主题和内容,甚至对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影响。
因此,艺术创作需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独特气息和风格。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等等。
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研究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方面。
一篇地域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考察,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如地方语言、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3.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探讨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如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等。
5. 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地域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在撰写地域文化论文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以丰富论文的内容和深度。
最后,注意文献引用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使论文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选取三秦名山一例,介绍其景点、相关传说,并发掘其文化内涵。
3.介绍一位三秦古代诗人,并以其主要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成就。
4.介绍一下家乡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
左装订线0.5cm
2.装订顺序:封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3.中文摘要:【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摘要行距为固定值25磅。
4.正文:
(1)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2)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1.5倍行距;
(3)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4)二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5)三级标题格式: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6)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
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
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
格式如下: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