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物理基础概念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1 遥感:即遥远感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门技术。

具体讲,是在高空和外层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第五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互相关系的一门现代运用技术科学。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

5色温:用嘴接近回头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是的黑体辐射温度。

6大气窗口:电磁波有些波段通过大气层时减弱较少,透过率较高,这些电磁波段被称为大气窗口。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发射波普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地物波普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包括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

二.简答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凡是吸收热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它的热发射能力也强。

凡是吸收热辐射能力弱的物体他们的热发射能力也弱(1)普朗克定律:(2)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4)瑞利-琴斯定律:5)维恩位移定律: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电磁波包含了从波长最短的r射线到最长的无线电波段,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遥感中所用的为从紫外线到微波波段,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段、微波波段。

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a.温度和波长利用波长乘温度=2897.84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壤的光谱特性曲线与一下因素有关,即土壤类别、含水量、有几只含量、砂等含量有关。

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物理基础

X
10-6m 1nm 0.38m 0.76m 3m 6m 15m 1mm 1m
紫可近中远超微无
射射 外 见 红 红 红 远 波线
线线 线 光 外 外 外 红



1mm=1000 m;1m=1000nm
电磁波谱的划分
紫外波段 可见光波段
紫色光 蓝色光 青色光 绿色光 黄色光 橙 色光 红色光 近红外(摄影红外)波段 近红外(反射红外)波段 中红外波段(热红外)
❖ 灰体:0< α <1,α不随波长而变 化。
❖ 选择性辐射体: 0< α <1,α随 波长而变化。
概念——辐射度量
❖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
辐射能量,Φ=dW/dt,单位W。辐射通量是波长 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谱段辐射通量之和或 辐射通量的积分值。 ❖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 积的辐射能量,E=dΦ/dS,单位W/M2,S为面 积。
普朗克公式表示出了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 度的关系及按波长分布的情况。反映黑体 辐射的三个特性:
E0
6000K 3000K
❖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温度一定 时,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只有 一个最大值
1000K 200K
❖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不同温
度下的曲线不相交。
❖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 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由上式可见(在遥感技术上的意义): ❖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出的总辐射能
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对于一般物体, 可用上式概略推算出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 关系。 ❖ 黑体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而随温度的增加迅速增大——红外测温的 理论依据。

2遥感物理基础

2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的基本出发点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2、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 黑体 普朗克公式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Stephen Boltzmann Law) 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基尔霍夫定律 地物的发射光谱
100-106cm >106cm
用于无线电通讯,分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冯新伟
常用的遥感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0.1---0.38μm,太阳辐射只有0.3--0.4μm到达地面,能量较少;可探测的高度在2000m以 下,目前多用于探测碳酸岩分布,油污染的监测,能提 供土壤水份和作物病类信息。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该波段具有 敏锐的分辨能力,是鉴别物质的主要波段。遥感技术中 主要用摄影和扫描方式接收和纪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 特征,是现在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冯新伟
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 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其能 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心的 密度和温度极高。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 与氦(质量约占27%)。

遥感复习总结

遥感复习总结

遥感复习总结遥感复习总结(⽶杏当年⾃⼰总结的哈,标红是重点,当年还是很多考到了的,不过重点还是看那份卷⼦,绝⼤部分考原题,还有⼀定⼀定要重视最后⼀次实验,当年最后⼀道题就是考最后⼀次实验,还有复习的时候也把每次的实验看⼀下)第⼀章: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即遥远的感知。

利⽤探测仪器,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标或⾃然现象的电磁波信息,对电磁波信息进⾏处理和分析,从⽽获取事物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遥感平台、遥感器)、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传输和接收设备)、信息的处理(图像处理设备)和信息的应⽤⼯作原理:⽬标地物通过发射、反射(太阳辐射)和回射(雷达)作⽤发出电磁波信号,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接受和获取信息源的电磁波信号,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上,送⾄地⾯回收或传输给地⾯的卫星接收站,进⾏⼀系列的信息处理(如光学处理、计算机处理、解译),转换成可供⽤户使⽤的数据格式。

三、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

☆按⼯作⽅式分类: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反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按资料记录形式分类:成像⽅式、⾮成像⽅式。

☆按应⽤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四、遥感的特点☆感测范围⼤,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信息量⼤,具有⼿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还具有⽤途⼴,效益⾼的特点。

五、遥感技术发展简况遥感技术发展趋势:3 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3 ⾼(⾼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3个结合(⼤-⼩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六、遥感技术应⽤领域:林业、农业、⽔⽂与海洋产业、国⼟资源、⽓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考古、军事、突发事件等。

遥感的物理基础

遥感的物理基础
• Named for Swedish Astronomer who first named these wavelengths
• 1 nanometer = 10 Ao
Language of the Energy Cycle: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avelength l
遥感原理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
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 热惯量):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
有之保发温射作 率用 就的 小地 。物,一般WWW发W黑黑射率大,反
表面粗糙、颜色暗,发射率高,反之发射率低。 地物的辐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比热、 热惯性大的地物,发射率大。如水体夜晚发射率大, 白天就小。
2. 平流层:较为微弱。 3. 电离层:(中间层、热层散
辐射亮度
L 2(3) Φ / A Ω ( λ)
瓦/米²•球面度 (W/m² • Sr)
遥感原理
四、黑体辐射
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 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 照标准。 1.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 辐射都全部吸收,则 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 2. 黑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 ):黑体的 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黑色烟煤 恒星太阳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遥感原理
4.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的:原

5. 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
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遥感原理
6.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
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满足:频率与波长的乘积是光速
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h与频率f的 乘积

遥感的物理基础

遥感的物理基础


反射现象: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两种介 质的交界面时会出现反射现象,反射现象出要 出现在云顶(云造成噪声)。
遥感基础与应用
大气窗口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受到大气的衰减作用轻重不 同。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 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传感器选择的探测波段应包含在大气窗口 之内。
(2) 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

同一地物,其表面粗糙或颜色较深的,发射率 往往较高,反之,发射率则较小。

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 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
例如水体,在白天水面光滑明亮,表面反射强 而温度较低,发射率亦较低;而夜间,水的比 热大,热惯量也高,故而发射率较高。

遥感基础与应用
结果输出(图、表)
接收 预处理
用户处 理应用
遥感基础与应用
太阳辐射曲线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 在可见光,其中0.38 ~ 0.76 µ 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 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 度位于波长0.47 µ m左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 集中在0.3 ~ 3.0 µ m波段,
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

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 水的各个吸收带(1.4um、1.9um、2.7um处附近 区间),反射率的下降尤为明显。
遥感基础与应用
三种不同类型土壤在干燥环境下的光谱曲线
水的吸收带(1.4um、1.9um、2.7um) 干燥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 与土壤物质组成(成土矿 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 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 反射率就会下降,
遥感基础与应用
不同地物的反射波谱特征
遥感基础与应用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
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的特性
1) 电磁波是横波
2) 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
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 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充分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 偏振等现象中;而光在光电效应、黑体 辐射中则显示出粒子性。
• 在遥感中常用近红外波段确定水体的位置和轮廓, 在此波段的黑白正片上,水体的色调很黑,与周 围的植被和土壤有明显反差,很容易识别和判读。
• 在水中含有其他物质时,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 化,含泥沙时,由于泥沙的散射,可见光波段发 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不同浊度下水体的波谱特性曲线
• 水中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这些 都是影像分析的重要依据。
植物
• 由于植物均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很相似 的反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波段0.55um(绿光)附近有个波 峰,两侧0.45um(蓝光)和0.67u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在 近红外波段0.8-10.um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um附近 有一个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在近红外波段1.32.5u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 大大下降,特别是以1.45、1.95、2.7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 带,形成低谷。
度、速度、测量地形等。
自然辐射源(被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
常用5900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 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即0.3-2.5um。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

遥感教案 1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教案 1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遥感概念的理解

遥感: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 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
全球昼夜温差
98年长江洪水的遥感监测 (雷达与TM影象的复合)
北京地区4米遥感影图 (美国SPACE IMAGE 公司的IKONOS卫星)
北京地区1米遥感影象图 (同时也发布了北朝鲜导弹基地的 1米影象图)




.平流层(stratosphere) 厚度 从对流层顶向上,一直到55km左右为平 流层。这一层集中了大气中的大部分臭氧, 空气密度很小。 气温随高度而升高;平流层顶气温可达3 —-17℃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运行平稳,没 有强烈的对流 水汽和尘埃很少,很少有云,透明度好



4.热层(thermosphere) 从中 间层顶向上,到大约800km左右为热层 (又称热成层、暖层)。其主要特点有: 气温随高度而升高;300km处气温可达 1000℃,顶部可高达2000℃ 空气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与宇宙射线作用 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又称为电离层 (ionosphere)
M B (T) = 0 M Bl (T) dl
由实验及理论都可以得到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M B (T ) = s T
s=
8
4
2 4
5.67 10 w.m .K
推导2 维恩(Wien)位移定律
M B(T) 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为 λ λ
维恩位移定律:
M Bλ(T)
m

m
=
b
-3
b = 2.897 10 m . K
C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 有差异性。(不同植物)并且地物的光 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马
波段响应函数Γ(λ)是遥感器的固有参数。仪器 出厂时,厂家会给出遥感器各个波段的响应函 数曲线(可以从说明书中查到);在遥感器运 行过程中,随着仪器的磨损,包括波段响应函 数在内的许多光学参数都可能发生变化。
半波高,响应50%处 算作有效信号
例:MODIS 32(11.77-12.27μm)波段响应函数
前向通量、后向通量;向上通量、向下通量
各向同性辐射时亮度与通量的关系
10/14
假设地表为各向同性辐射,即辐射亮度在各方 向分布均一,则其垂直地表向上的辐射通量为 :
dΩ = dσ/r2 =dcosθdφ=sinθdθdφ
微分立体角dΩ展开
r dφ
dσ (球体表面微分面积元)
沿经线边长:r dθ ;沿纬线边长:r sinθ dφ 因此:dσ= r2 sinθdθdφ dΩ = dσ/r2 = sinθdθdφ
波段响应函数(Spectral Response Function/Curve)
辐射强度(I)的单位是瓦/球面度(W/Sr)
5/14
分谱辐射通量
辐射通量是波长λ的函数,单位波长间隔内 的辐射通量称为分谱辐射通量:

Φ (λ) = Φ / λ
射 通

波长
分谱辐射通量的单位是瓦/微米(W/μm)
λ1- λ2间隔内的 Φ(λ1- λ2)? 总辐射通量Φ ?
6/14
分谱???
大气窗口
0%
0.3 μm 1.0 μm 3.0 μm 10.0 μm
1 mm
1 cm
1m
紫外 近红外
可见
氢原子的大小约为1.04埃
中红外
热红外
Ka K Ku X C S L P 微波
遥感分类
依据所感应的电磁波波长,可以将遥感 分为:
• 光学遥感 0.4 μm - 2.5 μm • 热红外遥感 8 μm - 14 μm • 微波遥感 1 mm – 1 m
L L(, s, t, , p)
当遥感以数据形式记录电磁波信号时,数据本身就 隐含了一定的电磁波特性,例如以特定波长的特定 偏振状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观测方向上记录特定空 间范围内的电磁波通量或强度。所以我们所获取的 遥感数据通常是反映目标物特征的全部电磁波信息 的一个子集。
该数据通过转换,可以反射率表示:

F 0()()d
F0 0
0 ()d
以上三个例子中的积分式在数值运算时都可以用加法 替代,上下限可以用给出的Γ(λ)的上下限替代,dλ用 △λ(即Γ函数中的每一小段波长间隔)替代。
冲击(激)函数(Impulse Function)
冲击函数δ是狄拉克最初提出并定义的,所以又 称狄拉克函数。在信号处理中被广泛应用,反映 一种持续时间极短、函数值极大的信号类型。 在定量遥感中通常用来描述物理量只在某一个方 向上存在,以δ(Ω,Ω’)表示。
R R(, s, t, , p)
由上式可以看出,遥感数据是波长、空间位置s、 时间t、观测方向和偏振状态p的函数。
由此我们可以定义遥感数据的五种基本特征,即光
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角度特征和偏振特
征。
有且只有五种特征,正 交,独立
如果我们固定其它特征,而变化某一特征时,就得 到在相应特征维上展开的遥感数据子集。如:
δ
Ω’
Ω
Ω’
Ω
此时冲击函数单位为球面度Sr的倒数,具有性质:

( , ')
, 0,
' '
(,') d1 4
冲击函数具有抽样特性,设某函数 A(Ω)与冲击函数相 乘,并对 4π空间积分,则有:
4 A() (,')d A(')
积分结果得到了函数 A(Ω)在Ω’方向(冲击方向)的函 数值,即将该函数在该方向的值抽取出来,因此称为 抽样特性。
• 在光谱维上展开的多光谱遥感数据 • 在时间维上展开的多时相遥感数据
multi direction
多角度遥感数据是在角度维上展开的遥感数据,它 与在其它特征维上展开的遥感数据共同构成多维遥 感数据。因此集中反映了遥感数据角度特征的多角 度遥感数据是多维遥感数据集合的一个子集,即:
R R
辐射能量(Q)的单位是焦耳(J)
2/14
辐射通量 (radiant flux) Φ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 通量:
Φ=Q/ t
辐射通量(Φ)的单位是瓦特=焦耳/秒 (W=J/S)
3/14
辐射通量密度 (irradiance) E、(radiant exitance) M
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 E辐照度= Φ / A M辐出度= Φ / A
遥感科学
第二章 遥感基础概念
第一节 遥感常用术语 第二节 遥感数据基本特征 第三节 表征电磁辐射的物理量 第四节 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第五节 遥感数据定标中的定量化
1/14
辐射能量 Q
电磁辐射是具有能量的,它表现在:
• 使被辐照的物体温度升高 • 改变物体的内部状态 • 使带电物体受力而运动 ……
入射
反射
反射与透射区别在于电磁 波出射的方向:2π?
吸收使电磁波强度减弱
透射
在热红外和微波区域,还存 在介质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增强电磁波强度。
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由于物体自身成分和结构特点,对于不同波长 的电磁波有选择性的反射。物体反射率随波长 而改变的特性称为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光谱曲线:
植物? 水体? 土壤? 云?雪?
Sensor AVHRR MVISR
JAMI S-VISSR
ETM HRV MODIS
依据遥感平台种类,可以将遥感分为:
• 地面遥感 • 机载遥感 • 星载遥感
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
当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 (scattering)和吸收(absorption),其中散射又 造成反射(reflection)和透射(transmission)。
窄波段数据可以假设为方波,假设光谱仪测试的反射 率数据为ρ(λ),则拟合到具有响应函数Γ(λ)的某一宽 波段上的反射率为:

()()d
0
0 ()d
例3 计算某一遥感器波段的太阳辐射
由于遥感器接收的是地物的辐射亮度,因此该工作主 要用于推导某一遥感器波段上的地物反射率。反射率 定标过程中离不开这一方法。假设已知太阳辐射分布 F0(λ),则在具有响应函数Γ(λ)的某一波段上的太阳辐 射为: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电磁波,形如函数:
F (L, , s, t, , p) 0 方向
式中,L、 分别为电磁波强度和波长,s、t 分别 为电磁波的空间和时间位置, 为电磁波传输电磁波的强度信息, 通过量化,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变换前式,即得 到:
水体+叶绿素? 水体+泥沙? 新雪、旧雪?
地物波谱(特性)
分辨率
• 空间分辨率:平台高度、遥感器瞬时视 场角(IFOV)、成像角度
• 时间分辨率:轨道周期、覆盖范围 • 光谱分辨率:遥感器设计
例: 1. OMIS: 3mrad,1000m, 机下与斜视45度时的空间分辨率?
NOAA-AVHRR瞬时视场角(星下点1.1km, 卫星高700km)? 2. TM、AVHRR重复周期的区别 3. OMIS,0.4-1.1μm范围内64通道,光谱分辨率?
电磁波特性
可以用下列三个参量描述一个电磁波,即: • 强度(振幅) • 波长 • 偏振(极化)程度
此外,为表述电磁波在四维时空的位置及其传输
规律,还需要引入四个参量, 即:
• 时间 • 空间位置(同时包括了相位信息) • 传输方向 • 传输速度
上述七个参量中,除传输速度固定(光速)外, 改变任何一项都可以完整地定义一个新的电磁波, 因此称这六个参量为电磁波的六种特性,即强度 特性、波长特性、偏振特性、时间特性、空间特 性和方向特性。
8/14
小结
辐射度量一览表
辐射量 符号
定义
单位
辐射能量 Q
焦耳(J)
辐射通辐量射通量密Φ度 辐照度 E
(2) Q/ t( λ) (2) Φ / A ( λ)
瓦(W) 瓦/米²(W/m²)
辐出度 M
(2) Φ / A ( λ)
瓦/米²(W/m²)
辐射强度 I
(2) Φ / Ω ( λ) 瓦/球面度(W/Sr)
遥感科学
第二章 遥感基础概念
第一节 遥感常用术语 第二节 遥感数据基本特征 第三节 表征电磁辐射的物理量 第四节 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第五节 遥感数据定标中的定量化
遥感数据的特征
针对复杂的地表状况和变化规律,遥感数据 中存在着多种与目标有关的特征。
遥感是利用电磁波对目标物进行信息采集的,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输时,会与介质发生相互 作用而改变特性,通过观测分析遥感所获取 的电磁波特性,可以识别目标及目标物存在 的环境。因此分析遥感数据的各种特征必须 从分析电磁波特性入手。
遥感器的某一波段可以探测一段波谱范围的信号,例 如MODIS 32通道可以感应11.77-12.27μm的信号。理 想的遥感器应该是“方波”,即对小于11.77μm 、大 于12.27μm的波谱信号响应度为0,而在两者之间的 信号响应度为1。
Γ
1
0 11.77
12.27
λ
理想的遥感器(以MODIS 32为例)
遥感科学
第二章 遥感基础概念
第一节 遥感常用术语 第二节 遥感数据基本特征 第三节 表征电磁辐射的物理量 第四节 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 第五节 遥感数据定标中的定量化
电磁波谱
电磁波信号是遥感研究的对象,区分电
磁波特性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长(频率), 电磁波依据波长轴线的分布称为电磁波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