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温胆汤的方解

温胆汤的方解
温胆汤,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中草药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调理情绪、舒缓紧张等功效。
温胆汤的配方主要包括黄柏、芍药等中草药,并经过一定的炮制和煎煮方式方能发挥最佳疗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温胆汤的方解与制作方法。
温胆汤的方解
主治
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情绪失调、易怒、健忘、失眠等症状,具有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的效果。
主要成分
1.黄柏: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利湿的功效;
2.芍药:芍药性味苦涩,具有活血止痛、调经养血的作用;
3.山药:山药性味甘平,具有滋阴润肺、补脾益肾的功效;
4.黄精:黄精性味甘寒,具有滋阴清肺、益气生津的作用;
5.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具有和中健脾、缓急止痛的功效。
制作方法
1.取黄柏、芍药各9克,山药、黄精各12克,甘草6克;
2.将草药清洗干净后,放入煮沸的清水中,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
3.待药液浓缩至1/3时,即可出锅;
4.将药液滤去渣渣,保留药汁;
5.分三次服用,每次温服一小碗。
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体虚者慎用;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3.连续服药7天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通过温胆汤的适当煎煮和服用,可以有效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对于温胆汤的方解有所帮助。
温胆汤泡脚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泡脚功效与作用温胆汤是一种中药泡脚的配方,由多种中药材组成,可以起到温补肾脾、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等多种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胆汤的配方和制备方法温胆汤的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黄芪、山药、淮山、党参、茯神、山茱萸、酸枣仁、丹参、黄连、柴胡、半夏、生姜、大枣等中药材。
这些中药材具有温补肾阳、养胃元气、活血祛湿、消食和气、舒肝理气等功效。
制备方法如下:1. 将中药材洗净备用2. 将上述所有中药材混合在一起放入一个煮锅中3. 加入适量的水,把中药材煮滚4. 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0-30分钟5. 熄火,盖上锅盖闷炖10分钟6. 过滤中药渣,将药液取出,稍稍晾凉即可用于泡脚二、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1. 温补肾阳: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可以缓解肾阳不足的症状,如手脚冰冷、腰膝酸软等。
泡脚时,药物渗透皮肤,经经络进入体内,对肾阳起到温补作用。
2. 养胃元气:温胆汤中的山药、淮山等中药具有养胃元气的功效,可以缓解胃寒胃冷的症状,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3. 活血祛湿:温胆汤中的柴胡、茯苓等中药具有活血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湿气重、水肿、痛经等症状。
泡脚时,药物能够通过脚底的草穴、经络进入体内,对湿气进行排除。
4. 消食和气:温胆汤中的茯神、山茱萸等中药具有消食和气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5. 舒肝理气:温胆汤中的半夏、柴胡等中药具有舒肝理气的功效,可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如情绪低落、易激动、怒气冲天等。
泡脚时,药物能够通过脚底的草穴、经络进入体内,对肝气进行调理。
6. 提高免疫力:温胆汤中的黄芪、党参等中药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感染等疾病。
7. 改善睡眠:泡脚时,温胆汤中的药物能够通过脚底的草穴、经络进入体内,起到调理气血、养颜美容的效果,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三、使用温胆汤泡脚的适应症1. 肾阳不足:如手脚冰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等症状。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主要用于调节体内胆囊功能,改善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等。
下面分享一些个人关于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成分
温胆汤通常由黄芩、栀子、龟板、僵蚕、赤石脂、枳实、鱼腥草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有着清热解毒、理气行胆、疏肝理气的功效,对于胆汁分泌不畅、胆囊炎、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温胆汤的应用场景
•胆囊炎:温胆汤可以帮助清理胆囊内的淤积物质,缓解胆囊炎症状。
•消化不良:温胆汤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肝郁气滞:温胆汤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有助于舒缓情绪、缓解情绪紧张引起的脾气暴躁等问题。
温胆汤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温胆汤是中药饮片,需要先将药材煎煮成汤剂,然后分次饮用。
建
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随意服用。
补充注意事项
•孕妇、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服用中药前必须请医师指导。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
•中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应遵循医嘱合理使用。
总之,温胆汤是一种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能够帮助调节胆囊功能、改
善消化问题等。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服用方法、服用剂量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保健养生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中药进行调理。
以上就是对温胆汤的应用经验的一些分享,仅供参考。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配方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配方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主要用于清热燥湿、疏肝解郁、舒肝利胆等方面,有助于改善胆囊炎、胆道疾病等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配方制作方法。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燥湿: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有效排除体内
湿热,有助于改善湿热引起的黄疸、口苦口干等症状。
2.疏肝解郁:温胆汤中的成分能疏肝解郁,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烦
躁、易怒等症状。
3.舒肝利胆:温胆汤能够舒肝利胆,促进胆汁排出,有助于改善胆汁
淤积引起的胆道疾病,如胆囊炎等。
温胆汤的配方
1.黄连:6克
2.黄芩:6克
3.木香:6克
4.枳实:6克
5.柴胡:6克
6.生地:12克
7.竹叶:12克
8.茯苓:12克
制作方法
1.将以上药材洗净后放入药锅中。
2.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
3.待药液浓缩至一半时即可完成。
服用方法
将温胆汤制成的药液分次饮用,每日3次,每次一碗。
需连续服用一周以上,
以达到最佳疗效。
以上是关于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制作配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
有不清楚之处,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师。
温胆汤的配方功效主治

温胆汤的配方功效主治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苍术、黄连、当归、茯苓、陈皮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经过科学配比,具有一定的药效和功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温胆汤的配方、功效及主治方面。
配方1.苍术:理气健脾、祛湿胃气,并能顺气化湿、活血祛瘀。
2.黄连:清热胜湿、疏肝胆、解毒,对黄疸、口苦、心烦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妇女痛经、产后血虚等疾病的治疗。
4.茯苓:利尿化湿、健脾益胃,用于肾虚腰痛、湿热蕴结等症状。
5.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行气化滞,常用于消化不良、食积积滞等情况。
功效温胆汤中的药物配方经过研究与实践,具有以下功效:1.调节胆囊功能:温胆汤能够帮助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2.清热解毒:黄连在温胆汤中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
3.祛湿化痰:苍术和茯苓对于湿热痰滞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和痰涎。
4.平稳情绪:温胆汤中的成分有助于平稳情绪,缓解心烦、烦躁等不适情绪。
主治温胆汤在中医中有着多种主治作用:1.黄疸:温胆汤能够清热利胆,对黄疸病人有很好的疗效。
2.妇科问题:对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温胆汤也有调节作用。
3.胆囊疾病:对一些胆囊疾病,如胆囊炎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消化不良:温胆汤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综上所述,温胆汤的配方经过科学搭配,具有调节胆囊功能、清热解毒、祛湿化痰、平稳情绪等多种功效,适用于黄疸、妇科问题、胆囊疾病、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
但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用药,并遵医嘱使用。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组方,其主要成分包括秦艽、白芍、茯苓、炙甘草等。
温胆汤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温胆通腑:温胆汤主要作用于胆囊和胆经,具有温通作用,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改善胆道功能,预防和改善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
2. 调节情绪:温胆汤中的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3. 改善消化功能:温胆汤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预防和缓解消化不良、胃脘痛等症状。
4. 清热解毒:温胆汤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
5. 调理女性生理周期:温胆汤中的成分对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调节月经,缓解经期不适症状,如经痛、月经不调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胆汤是一种中药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个体差异较大,不同人使用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另外,温胆汤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过敏反应、孕
妇、哺乳期妇女等应慎用或禁用。
因此,在使用温胆汤前,建议咨询中医医师。
温胆汤治疗腹胀中药方案

摘要:腹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由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
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清热化痰的功效,在治疗腹胀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温胆汤的组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腹胀提供参考。
一、温胆汤的组成温胆汤源于《金匮要略》,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六味中药组成。
具体组成如下:1. 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2.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中止呕的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具有健脾利湿、渗湿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
4.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5. 生姜: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6.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
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二、温胆汤的药理作用1. 疏肝理气:温胆汤中的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能够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腹胀。
2. 健脾燥湿:温胆汤中的茯苓、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所致的腹胀。
3. 清热化痰:温胆汤中的半夏、陈皮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能够缓解痰湿所致的腹胀。
4. 调和脾胃:温胆汤中的甘草、大枣等药物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腹胀。
三、温胆汤在临床治疗腹胀中的应用1. 脾胃虚弱型腹胀:表现为腹胀、纳差、乏力、大便溏泄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党参、白术等药物以增强健脾益气的作用。
2. 湿阻中焦型腹胀:表现为腹胀、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苍术、厚朴等药物以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
3. 气滞血瘀型腹胀:表现为腹胀、疼痛、便秘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川芎、丹参等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
1. 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胆囊、帮助消化等功效。
主要成分包括猪胆、黄柏、栀子、黄芩等药材。
这些药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调理肝胆,改善消化功能,清热解毒,有助于缓解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
2. 温胆汤的组成配方
•猪胆: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肝胆的作用。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抑菌消炎的作用。
•栀子:有清热解毒、舒肝理气的功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3. 温胆汤的制作方法
1.将适量的猪胆洗净切碎备用。
2.取黄柏、栀子、黄芩各适量,分别清洗干净。
3.将所有药材放入煮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4.用文火煎煮2小时,至药汤呈淡黄色。
5.过滤取汁,分数次饮用。
4. 温胆汤的适应症
•胆囊炎:清热解毒,有助于缓解疼痛。
•胆结石:调理肝胆,有助于溶解结石。
•消化不良:帮助消化功能,促进食欲。
5. 注意事项
•孕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但在使用时应注意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药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人方•卷六》温胆汤
温胆汤 痰气火并结于中宫,在上则眩晕,干呕作酸; 在下则腹痛便燥 半夏3钱,橘红1钱5分,枳实1钱,黄连1钱,天麻2钱, 苏子1钱5分,厚朴1钱,黄芩1钱,竹茹1钱,生姜汁5匙 (泡用)。 上水煎泡,加姜汁午前后服。
• 《万病回春•卷四》温胆汤治痰火,《活人方•卷六》温 胆汤治痰气火,可看出,方证间经《三因方•卷九》胆郁 至《万病回春》和《活人方》的胆郁化火,温胆汤主治 已由胆气虚寒证变为痰火扰胆证,此三方已去原方温胆 之义甚远。但提示胆证有寒热之辨,治法上有温、清之 异。
类方间虽方名均为温胆汤,但主治证有胆寒、胆热 之不同,胆寒宜温,胆热宜清,因此治疗上又有温胆与清胆之 别。 胆司少阳相火而性温和,主升发疏泄。胆寒之时,治以温胆 散寒,如生姜,酸枣仁之类,用药不宜过热,故组方选药时常在 大量温胆散寒药基础上少佐入性凉的竹茹,以适应胆的温和之性。 胆热之时,治以清胆泻火之法,轻则用竹茹,重则用黄芩,此二 药皆入胆经,黄芩苦寒,竹茹甘凉,二者有程度上的差别,可视 胆热程度而定。心胆火旺甚则可加山栀、黄连、朱砂等味。总之 对胆腑病证的治疗应“凉而不遏,温而不热”为宜。
2.《三因方•卷八》及《笔花医镜•卷二》温胆汤主治中
有“失精”、“梦遗滑精”等精之病变。早在《素问•阴 阳别论》中也有胆肾同病的记载。因相火发源于肾,寄居 于胆。若胆气虚寒,可知肾中相火不足,则精道失约而 “失精”。故“精”之病变应为胆腑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
3.类方主治中“气郁生涎”、“顽痰”、“呕痰”、 “口吐涎沫”、“虚烦”、“眩晕”等“痰”证非常常见, 无论病因为何,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气郁或惊恐,最 终均可导致痰涎内生,扰于胆腑,故痰扰胆腑为胆腑病变 的主要病因病机,所以“痰”的病变为胆腑病变的又一临 床表现之一。 4.胆病易惊,惊则气乱伤肝,肝伤则出现面青筋搐之 “风”证,这也是胆腑病变表现之一。
上作1服。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8分,空心温服。 滓再煎。
《明医杂著》卷六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胆气怯弱,惊悸少寐,发热呕痰,饮
食少思
半夏1两,枳实1两,橘红1两5钱,茯苓7钱半,甘草 (炙)4钱。 每服1-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直指小儿•卷一》温胆汤,《医方类聚•卷二十三》温 胆汤,《明名杂著•卷六》温胆汤,此三方均治疗惊悸, 神志不宁之证,提示惊悸、少寐等神的病变为胆腑最为 常见的表现之一;同时在用药上提示温胆汤治疗神的病 变时佐用寒凉竹茹可视情去之,并可增加养心宁志安神 合健脾之味,从全方药物性味配伍来看,更能体现“温 胆”之温养思路。
温胆汤类方间可以看出胆有神、精、痰、 风之病变。类方中除《活人方》温胆汤外,其他方主治 证均涉及有不同程度的“神”的病变,如“虚烦”、 “不睡”、“易惊”、“烦闷”、“坐卧不安”、“惊 悸少寐”、“惊惕不眠”、“怔忡”等,从而说明“神” 的病变为胆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1.“心与胆通”(《医学入门•脏腑总论》),心主的神 明和主见的产生,需胆的决断而后现,故胆腑有病,决断 失常,波及心肝,则易出现“神”之病变。
《备急千金要方》引《集验方》之温胆汤
• 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 (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两、 红枣十二枚)
∙《集验方》温胆汤用治胆气虚寒而致虚烦不得眠之证。胆寒气郁,
痰湿内停,胃气失和为本方病证的病机要点。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伤寒挟惊
半夏1钱,枳实1钱,竹茹1钱,茯苓1钱,甘草3分 (炙),广皮1钱,钩藤钩2钱。
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温胆汤
主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 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缘惊则气乱,恐则气 肝胆同治 结故耳
《普济方•卷三十四》收《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二》“千里流水汤”原方而更名为温胆汤
以上三方的变化主要是竹茹与黄芩的 易换,加配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及温补命 门之火的药物。提示温胆中稍佐清胆,加 配调养心脾以养神气和温补命火助祛胆寒 的思路。
《三因方•卷九》温胆汤
• 温胆汤 悸。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
• 罗东逸论温胆汤,谓本方“肃肺以平木邪,降胃以止胆逆,化痰 湿以降浊,和中气以升清,弗取峻补而气可复,非用猛攻则邪可 退,乃以中平之剂恢复胆府中正温和之气,俾胆气春升,则五脏 元真通畅,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矣! 此乃方名 ‘温胆’ 之旨也”。 • 《集验方》的温胆汤以性凉的竹茹为佐的用药配伍,提示胆司少 阳相火而性温和,主升发疏泄,温和的真正意义是“凉而不遏, 温而不热” • “热则应脏,寒则应腑”理论
• 肝胆相表里,胆的疏泄等各种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作 用,二者关系较为密切,故类方中养血疏郁,肝胆并治。 气乱伤肝有“风”证时,常配伍钩藤祛惊止搐,并适当 加入当归、川芎、香附等养血舒郁之品,以养肝体和肝 用,体用并治,有利于内风的平熄。
• 以神变为主症的胆腑治疗,在温胆或清胆的同时,应从 多脏腑着手。类方中选用了益气补脾、滋阴补肝、养心、 交通心肾、镇心等多种安神药物进行治疗。 • 胆寒之时易出现有“精”之病变,选药常以温胆药物加 配生熟地、麦门冬、石斛、桂心、五味子等滋肾阴、补 肾阳,固精止遗之品,温养兼顾。
• 胆寒、胆热均可导致痰涎内生,所生之痰又可扰于胆腑,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胆腑病变中起着重 要作用。同时在类方间主治证中无论有无“痰”之病变, 温胆汤类方13首中有12首中都选配了大量的理气化痰、 燥湿化痰、健脾化痰的药物,如半夏、枳实、陈皮、茯 苓等,提示加配祛痰药在治疗胆腑病变中的必要性。也 说明祛痰为胆腑病变的治法之一。
• 提示胆气虚寒仅是胆腑病机之一。
《直指小儿》卷一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小儿惊悸顽痰
半夏(制)2钱半,枳实2钱半,茯苓半两,橘红1钱半,甘草1 钱半,酸枣仁(温汤浸,去壳)2钱半。
每服1钱,入竹茹少许,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上锉散。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之 温胆汤
温胆汤
定心志
陈皮2钱,半夏1钱半,茯苓1钱,枳实半钱,甘草半 钱,远志1钱,酸枣仁半钱。
君: ------温胆舒郁,散寒化痰之功;四两 臣: ------主入脾胃经,和胃气而通阴阳,又燥湿化痰, 二药相须为用,既散寒饮,又温胆寒,使胆腑得温,胆 气得舒,胃气得和,夜寐得安。 佐: ------理气化痰; 性凉,使全方温而不 热。 使: ------益气和中,扶助正气,兼以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共奏温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一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 去滓,食前服。
,枣一枚,煎七分,
• 《三因方•卷九》温胆汤在《集验方》温胆汤的基础上 减至 五片,而竹茹用量未变。由于用量上的变化,导致药物在方中的 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使生姜在方中已不再是温胆散寒化痰的君药, 而是与大枣相配,调和营卫的佐使药; 其在方中的作用,由 原方的佐制温胆药物,到本方的清胆和胃为君药,提示全方功效 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方证主 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
• 组成: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10g、炙甘草3g、 茯苓5g 加生姜3g,大枣1枚,水煎服。水煎服。[1] • 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主治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证。症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 眩悸呕恶,或癫痫。
温胆汤方解
• 《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 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 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 不燥而胆常温矣。《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 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 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
• 1.温胆汤到底是治疗什么的?
• 2.为什么叫“温”胆?
• 3.《三因方•卷九》温胆汤临床如何加减应用?
• 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 不同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书。考温胆汤最 早出自《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该书在 靖康之后亡佚,《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转载。
•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乎土气。凡十一藏者, 皆取决于胆也。夫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胆 气不升而无春,无春便无夏,也没有秋冬,无始无终。所以温胆 汤关键不在于胆寒胆热,而在于人体气机停滞。 • 刘渡舟: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 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如果痰热 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 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笔花医镜•卷二》
• 温胆汤 治胆气虚寒,梦遗滑精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八分,陈皮、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熟地、炒枣仁三钱,远志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 炙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
• 《三因方•卷八》及《笔花医镜•卷二》的温胆汤, 均治胆寒“遗滑”精的病变,而组方上加配养肝血, 宁心神,健脾气,补肾精,温肾阳等药物,温养兼 顾。
《三因方》卷八之温胆汤
温胆汤 治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 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she),奔气在胸,喘满,浮 肿,不睡。 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茯苓2两, 酸枣仁3两(炒),炙甘草1两,桂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炒)1 两,黄芩1两,萆薢1两,人参1两。 每服4大钱,用长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扬2000-3000 遍,澄清,取2盏,入药在内,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不以时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