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doc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有教无类

本意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私学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办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扩大了受教育范围。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 稷下学宫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应此得名。稷下学宫约与公元前370—前360年间创立,齐国亡而稷下学宫终。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3. 《学记》

《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学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4. 求其放心

本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在此表达了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体现了“人性本善”,是民本思想的基础。

5.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废除,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6. “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隶属于国子监。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7. 师说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师说》于贞观十八年(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8. 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 朱子读书法

所谓“朱子读书法”即朱熹自己以及前人读书经验的的概括与总结,概括为六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记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熹的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与局限的一面。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10. 苏湖教法(分斋教学)

“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学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创立的一种新的教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学所用的教材。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有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蕴育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力求将识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2. 马礼逊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1836.9)设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其宗旨为“以学校或其它方法促进或改善在中国之教育”。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开阔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的视野,形成了他们的近代社会观念基础。

13.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14. 民国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开始实施民国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民国教育思想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15.活教育方针

“活教育方针”是陈鹤琴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活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基础原则。活教育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16. 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7. 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18. 壬戌学制(6·3·3学制)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又因采用的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19. 中庸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20. 小先生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