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近1.1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每年因糖尿病而致残和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指导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糖尿病进行科学、规范的预防和治疗。
一、患者筛查和评估2型糖尿病往往在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因此需要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评估。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础信息;2.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指标;3.心电图、眼底检查、足部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
应当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饮食应当多样化。
患者应该远离高糖、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
2.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和临床症状,降低代谢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以上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
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静坐。
3.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控制血糖。
建议根据BMI值进行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减轻体重应当慢慢进行,每周不应该超过0.5kg。
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血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式降糖药。
常规药物治疗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药物、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最新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点(四)

阿司匹林作 为一级预 防。③具有潜在 出血不 良反 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
应可不推荐 阿司匹林 。如 阿司匹林过敏 、有 出血 应用 阿 司匹林 的活 动性 肝病 患者 。④ 氯 吡 格 雷 生 率 。对 于 阿 司 匹 林 不 能 耐 受 的 患 者 ,也 可 考 虑氯 吡 格雷 作 为替 代 治疗 。 ( 运 动 量增 加 :运 动 前应 增 加额 外 的碳 水 3 ) ( 酒 精摄 人 ,尤其 是 空腹 饮 酒 :酒 精 能 直 4 ) ( 低 血糖 反 复发 生 者 ,应 调 整糖 尿病 的治 5 ) 疗方案或适 当调高血糖控制 目标 。
个或多个危 险因素 的年轻 患者 ,或无危 险因素 逐渐增加剂量 ,谨慎 的调整剂量 。
的老年患 者 ,或 1 O年心血管 风险 5 1% 的患 %~ 0
者) 的患 者 可 以考 虑 使用 小 剂 量 f ~ 5 g I 定量进餐 , 7 10m / ) 5 d 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 ,
2 以下人 群应使用 阿司匹林 作为糖尿病 患者 ≤ 3 m o L . . m l ,且有低 血糖症状 ;( 无症 状性低 9 / 3 ) 心 血管 事件一 级预 防措施 : ① 具有 高危 心血 管 血糖 : 血糖 ≤3 m oL 但无低血糖症状 。 . ml , 9 / 此外 , 风险 f 年心血管风 险 > O 患有糖尿 病 、心血 部 分患者 出现低血 糖症状 ,但没有 检测 血糖 f 1 O 1%) 称
曰疾治 I 病 !防
④ 中华 医学会 糖尿病 学分会
( 上期 ) 接
3 胰 岛素的强化治疗 .
脂蛋 白胆 固醇 、甘油三酯增高及高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 用调脂药物治疗者 , 。 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
糖尿病管理的创新与实践-1474-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474-糖尿病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糖尿病营养治疗1、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的治疗措施()A、饮食治疗(抗氧化疗法)B、音乐治疗[正确答案]C、口服降糖药D、注射胰岛素E、心理与护理2、以下关于糖尿病的分型,说法错误的是()A、1型糖尿病B、2型糖尿病C、妊娠糖尿病D、高血压性糖尿病[正确答案]E、其它类型糖尿病3、以下关于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说法错误的是()A、40以上成年人,常伴肥胖B、发病率80-90%C、症状很典型,发病较明显[正确答案]D、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E、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有效4、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的临床症状()A、三少一多[正确答案]B、皮肤易长疖或痈,特别在天冷时也长C、妇女有外阴搔痒,老年人皮肤搔痒D、在怀孕过程中曾出现过糖尿,或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生出时特别大E、年人在餐后3小时后出现心慌、微汗和饥饿感5、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人食谱的烹调要点()A、避免糖调味B、用肥肉、鸭肉、胆固醇[正确答案]C、用大量豆粉、油D、、调料不宜多E、汤渣计算在内6、以下关于1型:胰岛素依赖型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B、多为中老年人[正确答案]C、发病率5-10%,症状典型D、有效治疗为胰岛素注射E、多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7、要选“血糖指数,GI”低的食物少用精制糖,糖尿病患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高GI食物,<55为低GI食物A、30B、40C、70[正确答案]D、90E、1008、以下关于糖尿病摄入适量碳水化物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占总能量55-65%B、轻体力劳动250-300克C、中体力劳动300-400克D、多糖占总能量90%[正确答案]E、重体力劳动400-500克9、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B、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C、高脂血症[正确答案]D、乳酸性酸中毒E、低血糖10、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的病因()A、遗传因素B、社会因素C、饮食因素:营养不均衡D、免疫因素:自身免疫-5型糖尿病[正确答案]E、因素:感染、应激、妊娠、绝经、药物(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解读1、糖尿病的治疗,要控制的多重危险因素,错误的是()A、高血糖B、心脏病[正确答案]C、血脂异常D、超重肥胖E、高血压2、糖尿病长期随访,未达标管理者,随访频率下列正确的是()A、每1-2周B、每2-4周[正确答案]C、每3-4周D、每2-6周E、每1-4周3、典型糖尿病症状,叙述错误的是()A、烦渴多饮B、多尿C、多食D、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E、失眠[正确答案]4、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它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低血糖B、消化道出血C、血尿D、血便E、胃肠道反应[正确答案]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糖尿病的管理工作,描述不正确的是()A、健康教育B、筛查C、诊断D、治疗E、二次诊断[正确答案]6、糖尿病长期随访,已达标管理者,随访频率下列正确的是()A、每1个月一次B、每2个月一次C、每3个月一次[正确答案]D、每4个月一次E、每5个月一次(三)糖尿病的教育、管理及治疗1、门冬胰岛素峰值时间是()A、无峰值B、5-7hC、1-2h[正确答案]D、2-4hE、1-4h2、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策略包括()A、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B、强化生活方式干预C、我国指南不推荐使用药物干预的手段预防糖尿病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3、甘精胰岛素作用持续时间()A、长达30h[正确答案]B、13-16hC、4-6hD、5-8hE、14-24h4、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是()A、噻唑烷二酮类B、DPP-4抑制剂C、二甲双胍[正确答案]D、GLP-1受体激动剂E、以上都是5、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A、≤5.3mmol/L[正确答案]B、≤7.8mmol/LC、≤6.7mmol/LD、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E、以上都不是6、妊娠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A、≤5.3mmol/LB、≤7.8mmol/LC、≤6.7mmol/L[正确答案]D、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E、以上都不是7、糖尿病综合控制的策略包括()A、糖尿病教育B、控制、合理饮食C、监测、药物治疗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8、“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属于2型糖尿病的()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正确答案]C、三级预防D、四级预防E、五级预防9、仅用于单纯饮食、运动疗法或加用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未能得到满意血糖控制,推断为有胰岛素抵抗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A、噻唑烷二酮类[正确答案]B、格列奈类C、伏格列波糖D、DPP-4抑制剂E、SGLT2(四)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1、下列()不是冠心病的报警信号A、胸前压榨感B、呼吸困难C、头晕,冷汗D、腹部不适[正确答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1. 膳食管理膳食管理是2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量,并均匀分配到每日三餐。
建议主食选择为杂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等,以控制血糖升高。
同时,推荐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如鸡肉、鱼类和豆制品等。
此外,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如甜点、油炸食品等。
2. 运动锻炼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推荐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等。
此外,力量训练也是重要的,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肌肉的代谢能力。
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遵循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原则,并在运动前后及适当时候测量血糖。
3. 药物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常见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对于轻度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可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并减少胰岛素的阻抗。
对于重度患者,需要胰岛素注射来补充胰岛素的分泌。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肾功能等。
4.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对于控制2型糖尿病非常重要。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血糖检测,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等。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5. 心理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
因此,给予心理支持是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支持小组、进行心理咨询或寻求亲友的帮助来减轻压力。
同时,积极的心态也对疾病的控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6. 应对并发症患者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并积极预防。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疾病等。
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如心电图、眼底检查和尿常规等,及时发现并控制可能的并发症。
7.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患者应了解疾病的病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并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胰岛素注射器等。
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

男<25 女<24
<4.5 >1.1 <1.5 <2.5
一般
7.0 10.0 6.5-7.5 >130/80~ <160/95 男<27 女<26
4.5 1.1-0.9 <2.2 2.5-4.0
不良
>7.0 >10.0 >7.5 >160/95
男27 女26
6.0 <0.9 2.2 >4.0
这些数据来自欧洲,体重指数和血脂应在各自国家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内
自我监测包括: 血糖的自我监测,尿液的自我监测 (只有在
无法检测血糖的情况下进行),并记录。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良好
血浆葡萄糖 空腹 4.4-6.1
mmol/L 非空腹 4.4-8.0
糖化血红蛋白(%) <6.5
血压(mmHg)
<130/80
体重指数 (Kg/m2)
总胆固醇 (mmol/L) HDL-c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LDL-c(计算值)
作用
•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改善血糖情况 • 适当降低体重 • 轻度降低血脂 • 增强体质
运动治疗
注意事项
• 运动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心肺功能及体力等多种因素) • 注意调整进食及药物量,以防低血糖 • 注意防护,避免损伤(特别是脚)
药物治疗
①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双胍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②胰岛素
可与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 酶抑制剂药物联合使用
单独使用较少引起低血糖
(二)双胍类药物
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二甲双胍、美迪康片)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8版
Dr Q
.
我国指南的发展历程
2003年版
2007年版
2010年版
.
2013年版
2017年版
我国指南的发展历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 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2018年12月第1版发布,常规每3年修订一次。
本指南的重要声明
1.适用
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 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 生院、村卫生室。
2.糖尿病评估
目的是评估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是确定糖尿病 治疗策略的基础。初诊时及以后每年建议评估一次。评估内 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
.
糖尿病筛查和评估
(一)病史
要详细询问糖尿病、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的临床症状;了 解既往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糖尿病家族史情况。
2.管理对象
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
指南的制定说明
1.制定目的
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已成 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 著上升,已达到10.4%,且发病日趋年轻化,农村人群患病率增长 快速。糖尿病可以导致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 损伤,是我国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意外和截肢的主要病因, 疾病负担沉重。然而,糖尿病可防可控,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综合 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早死率。
2.配置基本设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必备设备:血糖仪、血生化分析 仪、尿常规分析仪、血压计、身高体重计、测量腰围的软尺、128 Hz音叉、10g尼龙单丝、叩诊锤、视力表、心电图机、糖化血红蛋 白监测仪、眼底镜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
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
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
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1.5 mg/dl),女性>123.8 μmol/L(1.4 mg/dl)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45>[110]、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当eGFR在45~59 ml·min-1·(1.73 m2)-1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110]。
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111]。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
(二)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2]。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40,46,113]。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
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114]。
(三)TZDs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s可使HbA1c下降0.7%~1.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5-117]。
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118-119]。
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四)格列奈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1c降低0.5%~1.5%[120]。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需慎重)。
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瑞格列奈可更显著地降低HbA1c,但低血糖的风险显著增加[121]。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120]。
(五)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天服用300 mg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每天服用1 500 mg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2)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相当;(3)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相当。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TZDs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在中国冠心病伴IGT 的人群中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122-125]。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
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六)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126]。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为:可降低HbA1c0.4%~0.9%[104-105,126-140]。
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126]。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141-143]。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相关[142]。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126]。
我国的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的基础上加格列美脲、格列奇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或阿卡波糖后可以进一步降低HbA1c[144]。
(七)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145-146]。
SGLT2抑制剂降低HbA1c幅度大约为0.5%~1.0%;减轻体重1.5~3.5 kg,降低收缩压3~5 mmHg。
我国的研究与国际研究一致。
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或卡格列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心衰住院率显著下降[81,147]。
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著下降不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81,146,148-150]。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临床使用的SGLT2抑制剂为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
二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151-153]。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154-158],均需皮下注射。
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
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失效后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有效。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研究报道,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在伴有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有益的作用及安全性[8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