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主题,提高思想觉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培养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3.感悟课文主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情节,理解课文主题;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涵。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重点句段;(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2)讨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启示;(3)讨论如何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段;(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3)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插图;4.相关背景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将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背景、作者和主要情节,能够概述出故事梗概;掌握其中重要的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文学要素。
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起基本的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将通过对小说《最后一课》的学习,深刻体验到母语教育的珍贵和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
通过对主人公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将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震撼和影响,从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重要文学要素,包括背景、作者、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体验小说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难点:由于小说《最后一课》涉及到的背景和主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刻画也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母语教育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出小说《最后一课》的课题。
2.授课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3)情节分析: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和重要转折点。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包括母语教育的珍贵性、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等。
(5)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创作风格,包括独特的叙事角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等。
3.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小说的重要文学要素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引导阅读、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背景;通过引导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法国沦陷区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4.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呈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某某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某某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
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都德,(1840-1897),国作家,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投降,法国战败。
1871年5月10日,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本文的故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字词检测:
郝叟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思量喧闹踱步
三、目标一: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别的情境,引起了最后一课的想象,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求:朗读课文,列出小说的
人物,划出环境描写的语句,批注
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给小说划分层
次,并概括层意。
方法:按照要求,做好圈点勾
画,标注。
时间:10分钟
自学检测一
1、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
郝叟老头
2、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
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
牌”
3、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
局)
或
一、上课路上(1-6)
二、上课前(7-10)
三、上课中(11-23)
四、下课后(24-29)
四、目标二
自学指导二
内容:人物在小说中中的作用
要求:独自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
士心理的句子,想想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
的变化?
(2)、浏览全文,思考小弗朗士
是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小说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方法: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
画,思考上面问题,在练习本上作
答。
时间:10分钟
自学检测二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心
学生能依据
小说三要
素,找出人
物、环境描
写的句子,
梳理基本情
节。
学生能通过
思考、回答
问题,梳理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线索人
物)
情节(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理的句子,想想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
变化?
上学路上——“我想就别上学了”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
词用法有趣多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课,害怕被提
问
课前——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
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从平时与今天的气氛、学生、教师
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疑惑、诧异
课中——“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
难受、懊悔
下课——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
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
大”
悲愤,懂事。
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
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
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这是一个人对即将逝去
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
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
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
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
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
体意识。
(2)、小弗朗士是不是小说中的
主要人物?他在小说中起什么作
用?
首先,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
情节的线索作用。
通过他的行踪,
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
的地点: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
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没
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地点就很难
小弗朗士心
理变化,探
究变化原
因,学习细
读课文。
探索人物心理变
化的答题方法:
1、找心理描写语
句。
2、抓住关键词。
3、不遗漏。
人物在小说中的
作用:
1、贯穿情节的线
索作用。
2、深化主题的作
用。
组织成为一篇作品。
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
这样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朗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起到了震撼心灵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D.戒尺溜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能判断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在全文中的作用。
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答案:
一、A
二、B
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