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义封面目录及第一章

合集下载

2024版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2024版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经济学讲义完整版•经济学概述与基本原理•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资源配置与政府干预经济学概述与基本原理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层面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影响经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问题,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稀缺性与选择问题稀缺性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选择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必须做出选择。

选择就要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并考虑各种约束条件。

机会成本与决策原则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并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

决策原则在面临多个可选方案时,决策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大化原则(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和满意原则(选择满足一定标准的方案)。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需求曲线的形状与意义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人口数量与结构等。

需求曲线的应用预测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为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提供参考。

03供给曲线的应用预测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为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提供参考。

01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意义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02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生产成本、技术水平、预期价格、政策因素等。

序言和第一章讲义

序言和第一章讲义

刘晓惠教材和参考书/ pindyck▪经济学原理—帕金▪《微观经济理论》瓦尔特尼科尔森中国经济出版社▪《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第一章序言一、经济学的产生和定义(一)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由此引起的选择▪稀缺---欲望无限,资源和物品有限▪选择------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源---人类社会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几个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组合▪表明:•在给定时间内,产出有个界限;•存在着交替关系•人们可以选择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运用一定的资源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横轴产品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sunk cost):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费用。

▪做决策时,要忽视沉没成本。

(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什麽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核心理论- :价格学说▪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想使某些人的状况变好,只能以其他人的状况变坏为前提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核心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试图排斥一切价值判断,是什么”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应该是什么”微观经济学大部分为实证分析-----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最小代价,最大利益;(合乎理性,精于计算-)▪完全的市场信息(大部分章节)四经济学的表达方法文字方法算术方法几何方法函数方法五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六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七、微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18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马歇尔,均衡价格说,微观体系初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仑,不完全竞争说,微观体系最后完成第二章供求基本原理第一节需求一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demand )-------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影响需求行为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price )消费者的收入(income)▪正常商品--- 收入增加,需求增加▪低档商品--- 收入增加,需求减少相关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减少▪一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该商品的需求?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价格的预期(expectation)需求函数:Q d x = f(P,I,P y,e)Q d x:商品的需求量;P:商品自身价格:I:收入;P y:其他商品价格;e:预期二需求法则需求法则:(the law of demand)其他条件不变,物品自身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需求函数:Q d= f(P)=a-bp=10-2P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法则的例外---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用于显示消费者身份、地位的商品---所谓的例外吉芬商品(Giffen goods)---真正的例外▪吉芬商品:违反需求法则的低档商品•生活必需品•该商品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大三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起因不同:▪需求量变动-----商品的自身价格▪需求变动-----其他因素反映在图形上不同:▪需求量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整条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四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图形函数第二节供给一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supply):-----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最新[经济学]第一章绪论教学讲义ppt

最新[经济学]第一章绪论教学讲义ppt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什么?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怎样学习 经济学语言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萧伯纳: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 约翰斯罗曼:经济学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萨谬尔森认为:
在) 个人:支付能力的稀缺性和时间的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本,土地) 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和保障的需 求——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效率(efficiency):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可能性 A B C D E F
(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稀缺和效率
(以社会生产的大炮和黄油为例,见下表) 1、为什么社会能生产的大炮和黄油是有限的:稀缺性
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和自然资源) 稀缺性(scarcity):即资源的有限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
而言,生产这种物品所需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即资源是稀缺的。 两个命题:资源是稀缺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稀缺性普遍存
产出(outputs):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物品和劳务, 它们用于消费或进一步生产。
2)生产可能性边界P21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简 称PPF):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所处时代最先进的 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下表和下图) 问:G点和H点表示什么意思?
资源利用: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 出更多的产品 。
资源利用包括三个问题: 第一,充分就业。 第二,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 第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生版)必修1第1章课堂讲义2017版

(学生版)必修1第1章课堂讲义2017版

必修1,第一章圆梦教育蒋老师,张老师合编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2)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 (2)第2课时蒸馏和萃取 (8)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3)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一一摩尔 (13)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16)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9)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重点1化学实验安全常识.2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等)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应用.3.常见离子(SO42、CO32)的检验方法.4•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5.—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二)难点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2.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即有关基本计算公式:n= N / N A、n= m / M、n = V/ Vm、n= cV等的综合应用.3.离子检验的方法及试剂的添加顺序.、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常用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实验室里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的•了解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和烫伤的处理、中毒的处理、如何防止化学灼伤、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办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报警电话等.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包括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气体收集等。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包括:有害气体、废液、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思考题]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注意什么?浓H2SO4稀释时应如何操作?、过滤和蒸发1.过滤(1)概念:将(不同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2)主要仪器及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⑶装置图紧贴低于低于—紧靠紧靠紧靠注:(2)必要时洗涤沉淀物(3) “定量实验”要无损2.蒸发(1)概念:分离溶于溶剂中的固体溶质的一种方法.(2)主要仪器及用品: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第1章 总论图文课件

第1章 总论图文课件

总论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3.2 会计要素
3.2.1 益
资产与权 2 负 债
负债的特征: 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 时义务,潜在的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偿还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 负债一定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
总论
负债的进一步划分: ——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划分标准:小于等于1年和超过1年的1个营业周期
即从经济利益流入方面的收入,从经济利益流出方面的费用,作
为二者比较结果的利润或亏损。
总论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3.2 会计要素
3.2.1 资产与权益 1 资 产
资产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由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总论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3.2 会计要素
3.2.1 益
总论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5000 金
库存现
10 000 银 行 存 资 款
产 10 000 应 收 账

40 000 库 存 商
品 100 000
35 000 固 定 资
负 短期借款 20000 债 长期借款 40000
所有 者 权益
实收资本 35000 盈余公积 5000
100 000
总论
•【例】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属于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发 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是指不应计入 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
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总论
第三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 利润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资料-完整版(1~26章)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资料-完整版(1~26章)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

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保险学讲义完整版

保险学讲义完整版

保险学第一章风险及保险第一节风险的概述一.风险的概念一> 定义; 风险即风险事故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二>构成; 不确定性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损失是否发生不确定性;2.损失何时发生不确定性;3.损失发生地点.不确定性; .4.损失程度;不确定性;二.与风险相关的几个概念一>风险因素1.定义促使或引起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以后及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扩大的条件2.类型 <依其性质分类>实质风险因素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指品德修养有关的一种无形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指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另一种无形因素二>风险事故.定义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然事件。

三> 损失1.定义非故意非计划. 非预期的经济价值减少的事实.货币衡量; 满足三非2.分类;直接损失风险事故对于标的本身所造成的破坏事实.间接损失是由于直接损失所引起的破坏事实.3.三者的关系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导致损失三. 风险濒率与损失的关系二者是反向关系四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 事故是由于客观原因所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偶然性; 必须是偶然的和意外的3.可变性风险性质的变化;风险量的变化;新风险的产生五风险程度就是已经发生的实际损失与预定损失的相差数占预定损失的比率风险程度=实际损失与预定损失之间可能的变异/预定损失×100%六危险单位1.定义指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2. 分类地段危险单位;一个投保单位为一个危险单位 ;一个标的为一个危险单位.第二节风险的分类一.按风险损失的对象分类1.财产风险是指各种物质财产的损毁灭失或贬值的风险2.信用风险是指债权人因债务人不履行合同而导致损失的风险.3.人身风险是指人因疾病.衰老.意外伤害等致残,死亡的风险4.责任风险是指团体或个人因忽或过失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照法律应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二. 按风险的性质分类1.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2. 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三. 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1.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不规则作用或人的过错.恶意导致损失的风险.2. 政治风险是指在对外投资和经济贸易过程中,因政治因素或其他订约双方所不能控制的原因所导致损失的风险.3.社会风险是指个人或团体的故意或过失行为所导致损失的风险4.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经营行为或者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损失的风险.5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风险.四. 按风险发生的程度划分1.重大风险是指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风险,或影响整个社会或社会主要部门的风险.2. 特定风险是指只影响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风险.五按风险是否承保划分1.可保风险保险人予以承保的风险.. 其条件: 风险发生必须是偶然的,事先的不确定的; 可保风险必须是大量的,而且是同质的; 风险发生必须是意外的客观原因引起的; 风险事故发生导致损失规模适度.2. 不保风险保险人不予以承保的风险; 如道德风险巨大风险.第三节风险的代价与管理一.风险的的代价即风险的经济成本,是指因为风险的发生和存在而造成物质上精神上的损失。

《保险法讲义》PPT课件

《保险法讲义》PPT课件
25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将保险法纳入商法典中,主要有法国、日本、比利时、西班牙等; 2.制定单行保险法律,主要有德国、瑞士、瑞典、丹麦、英国、美国等; 3.将保险法作为民法典的一部分,放在民法债编中,采此体例的国家主要有意
大利、原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
26
第二节 保险法的历史流变
• 一、保险法的形成 • 二、大陆法系保险法的历史流变 • (一)法国法系国家的保险法 • (二)德国法系国家的保险法 • 三、英美法系保险法的历史流变 • (一)英国保险法 • (二)美国保险法
保险事故发生时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31
• 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 保险合同的特征是在保险合同与其他民法上合同
相区别而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法上合同 的属性。 • (一)保险合同是债权合同 • 保险合同不能直接促使权利发生、变动或消灭, 是债权合同非物权合同。 • 保险合同属债法上合同的一种,但因保险合同所 生之债系属特种之债,故民法上有关债的
40
• 式合同,实务中有利于便捷地完成交易,切合效率价值的要求,亦能满足当 事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若必须等到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单证后才能成立, 则不利于上述价值的实现。其三,若采要式说,在实务中则必须等到签发保 险单或其他保险单证后合同才能成立。
41
• (六)保险合同是格式合同 • 格式合同是指由当事人一方为与不特定多数人订
35
• (三)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 • 合同以当事人取得权益是否须付出相应代价为标
准,可分为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两种。若当事人 一方取得合同约定的权益,须向对方当事人偿付 相应代价,则为有偿合同。若当事人取得约定的 权益,无须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相应代价,则是无 偿合同,。 • 区分的法律意义在于:其一,订立合同主体的要 求不同。其二,当事人的责任轻重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卫生部“十年百项”适宜推广技术项目全国肺功能基础与临床新进展学习班讲义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目录肺功能发展史与展望.............................................陈荣昌 (1)肺功能仪测定原理................................................郑劲平 (11)肺功能实验室的建立.............................................郑劲平 (17)肺容量检查.........................................................李靖 (23)肺通气功能测定...................................................郑劲平 (29)肺弥散功能测定................................................... 李靖 (45)支气管激发试验...................................................郑劲平 (57)支气管舒张试验...................................................郑劲平 (70)运动心肺功能测定................................................黄思贤 (74)儿童肺功能测定...................................................邓力 (99)气道阻力测定及脉冲振荡肺功能(原理)及应用.........夏力 (113)肺功能监测在机械通气时的应用..............................黎毅敏 (122)呼吸肌肉功能测定................................................陈荣昌 (130)呼吸系统核素检查................................................陈萍 (148)基层医院肺功能的开展..........................................陈荣昌 (151)肺功能数据评价及资料管理系统..............................安嘉颖 (153)肺功能常用参考指标与参考值.................................郑劲平 (156)授课老师:郑劲平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陈荣昌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黎毅敏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陈萍广州医学院附一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邓力广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李靖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王红玉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周明娟广东省中医院医师安嘉颖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技师第一章肺功能检测发展史与展望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一.肺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史肺功能的研究与检测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1679年已有记录Borelli首先进行肺容积测量,在室温下成人肺容积为3.3~4.9L。

1800年Davy已经尝试用气体稀释法测定肺残气量。

1813年Hutchinson率先应用水封式肺量计,并提出肺活量的概念;发现肺活量与身高相关,并可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与肺内疾病而改变。

1915年Krogh已有尝试应用单次呼吸法测定肺弥散功能的报道。

1919年Strold首先提出用力呼气肺活量(FVC)这一检查方法。

1932年Jansen等建立最大呼吸量(MBC)的测定方法。

1933年Hermannsen 直接测定了最大通气量(MVV)。

1947年Tiffaneace 首先提出第一秒时)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并发现其对气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间肺活量(FEV1到50年代,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Dubois首先应用体积描记法和强迫震荡法测定气道阻力。

Forster和Olgilvie对Krogh提出的弥散功能测定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用于临床检测。

Leuallea等提出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的测定方法。

Tiffeneace等提出气道高反应性的测定可用于哮喘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价。

到60年代,随着对气道阻塞性肺疾病发展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在1967年Dollfuss提出小气道疾病概念与小气道功能的特点。

其后小气道功能的检测方法,如闭合气量(CV)、闭合总量(CC)、用力呼气流量曲线(MEFV)和肺动态顺应性等检查方法亦相继问世,并提出了小气道功能改变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的观点。

到70年代,随着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检查方法的规范化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1979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召开了肺功能的专题讨论会,拟定了肺功能测定的操作规范;后来又于1987年对该操作规范加以补充修正。

上述的工作,为现代肺功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最近30年来,无论从临床应用的资料积累还是肺功能仪的发展和完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

在卫生保健等领域亦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肺功能检查的研究与应用尽管相对较晚,但亦已有60多年历史。

1939年蔡翘等首先报告大学生及中学生肺活量的测定。

1951年吴锦秀测定6414名健康学生的肺活量。

1956年吴绍青等发表了通气功能检测方法以及中国人通气功能的数据。

从1956年以后,吴绍青、张仲扬、汪士、高启文、何国钧、薛汉麟、王呜歧和陈民孝等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残气的测定、时间肺活量的测定、最大通气量的测定、分测肺功能测定等。

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我国的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文革期间,肺功能检查的研究受到严重的影响。

直到1978年以后,肺功能检查又重新得到重视。

1979年卫生部在杭州举办了“全国肺功能学术讲座”,促进了肺功能的普及开展。

此后,许多单位在肺功能检查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在70年代末,对小气道功能与测定方法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到80年代初期,肺功能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在一些单位,为了配合临床研究的需要,开始开展气道反应性测定,肺弥散功能测定、呼吸肌肉功能检测、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等项目的检查。

到90年代,穆魁津等编写了《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和《肺功能检测原理与临床应用》2本专著。

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二.肺功能设备的发展史肺功能仪的研究已有200多年历史。

早在1718年James Junrin用气囊收集呼出气,测得自己的肺活量为3610mL,潮气量为650mL。

1749年Danie1、Bernonilli描述了水置换的肺量计。

1813年Hutchinson正式开始应用重量平衡的水封式肺量计,其设计原理与现代的水封式肺量计基本相似。

1904一1916年Tissot Bohr与Krogh相继设计备有图形记录装置的水封式肺量仪,并提高了准确度与精密度,从而为肺容量测定与研究奠定了有利基础。

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元件的不断发展,肺功能仪器也日趋精密和完善。

水封式、楔形式、滚筒干封式肺功能仪不断更新。

随着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检测流量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转叶型、热敏电阻型和比托管型的流量测定,逐渐发展为目前应用的层流压差式流量传感器(Pneumotachography)和热线式流量传感器(Hotwire)。

通过流量的积分可以很好地算出容量,从而替代了容量型肺量计,成为目前肺功能仪的主流。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促使测定方法更为精度、简便、快速。

一些需要比较复杂计算的检测方法,如体积描记法(测定气道阻力和肺容量)和强迫振荡法(测定气道阻力),亦得到较好的发展。

而且应用技术的简便快捷,为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肺功能检查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熟。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使许多检查方法,如强迫震荡法测定气道阻力等,变得简便快捷。

亦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查方法,如无创性心排出量测定、能量代谢、床边肺功能监测等。

对正常预计值的计算变得完全自动化,还能按需要选择和编辑预计值的计算方程式。

多数肺功能仪能提供结果的自动分析、判断和管理的软件,方便了临床的工作。

总的来说,肺功能仪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有向一体化、简便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趋势。

三.肺功能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1.肺功能检查的意义和临床应用:肺功能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呼吸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推断呼吸系统的病变性质,协助和论证临床的诊断。

另外,肺功能检查在观察病情的变化、反映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预测疾病的转归、鉴定劳动能力、研究环境污染与卫生保健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

肺功能检查可分为下列几方面的内容:1)通气功能检查;2)肺容量测定;3)气道阻力测定;4)弥散功能测定;5)气道反应性测定;6)气道阻塞的可逆性评价;7)通气功能动态监测(如PEF监测等);8)运动心肺功能试验;9)其它:如肺顺应性测定,床边肺功能监测,血气分析等。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的范围广泛,常用的临床指征有: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支气管哮喘;3)间质性肺疾病;4)咳嗽的病因分析;5)呼吸困难的病因分析;6)手术耐受能力的评价;7)肺功能损害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评价;8)药物或疗法的效果评价等。

2.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国外,肺功能检查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必要的检查。

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许多方面,都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

然而,在国内,目前仍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

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了临床表现、影像学、生化和病理学的检查,而忽视对其生理学的检查和评价。

甚至有些医院,对喘息病人从来不作肺功能检查,对心肺手术的病人,手术前亦不作肺功能检查。

等到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去找原因。

目前肺功能检查工作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1)肺功能的知识普及不足:不少的医务人员,包括部分呼吸专科医生,对肺功能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甚少。

加强肺功能知识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各项检查的要求、临床意义、检查的指征、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有利于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开展。

(2)对肺功能检查重视不够:满足于临床经验的判断,忽视了肺功能的检查,也是常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