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4课安塞腰鼓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14安塞腰鼓教案

14安塞腰鼓教案

14安塞腰鼓教案篇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

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生字。

投影:(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1)自由读这段话。

(2)指明范读,画出节奏。

(3)自由读,注意语气。

(4)再指名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表情。

(2)学生范读,画出节奏。

(3)自由读,同位指导。

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

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熟悉《安塞腰鼓》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学会表演《安塞腰鼓》的基本舞蹈动作和鼓点;2.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应该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团队协作和表演技能;•总结归纳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应该能够:•学会欣赏和理解古老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听取老师讲解和示范;•听取学生发言和意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料和影像;•分组学习和讨论;•集体练习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2. 知识讲解和理解(25分钟)老师通过幻灯片、视频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地位。

3. 听歌词、学节奏(20分钟)老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音乐,让学生听歌词、学习节奏,一遍一遍地跟着唱和拍,逐渐熟悉旋律和节奏,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感性认识。

4. 学动作、练鼓点(3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让学生一起练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现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和形体美感。

5. 总结归纳和展示(15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展示学生的表演成果,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安塞腰鼓》这一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及文化价值;
2.学会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安塞腰鼓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3.教学重点:强调安塞腰鼓的节奏感、动作特点以及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4.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安塞腰鼓的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主动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导入: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
2.课文学习:带领学生阅读文本,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安塞腰鼓的特点、文化价值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反馈,促进成长: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其激昂的节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引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3.课堂讲解与示范:
-教师针对重点词汇、句型进行讲解,提供实例,帮助学生掌握;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思想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与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与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安塞腰鼓》、幻灯片、课件、小黑板、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们对腰鼓表演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腰鼓表演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听过关于腰鼓的故事?Step 2: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将幻灯片上的《安塞腰鼓》的标题展示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预测故事内容。

Step 3: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安塞腰鼓》,并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

2. 学生独立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阅读理解题。

3.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纠正答案。

Step 4:理解复述(10分钟)教师提问:故事讲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合作讨论。

然后学生逐个回答问题,并向教师提问。

Step 5: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情景再现《安塞腰鼓》的部分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觉得鼓手的选择对吗?你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打算放弃升学机会吗?为什么?Step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达成共识。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安塞腰鼓》的读后感。

Step 8:课堂展示(5分钟)学生按照自己的读后感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评价。

Step 9: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并展示一份优秀的读后感。

Step 10:课外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鼓乐相关的图书、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与腰鼓相关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赞美之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好处;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思考的能力;4.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
学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理解主要情节,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 难点: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塞腰鼓》课文。

2. 备课手册:包括课文讲解、重点解析、词语解释等内容。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学习:分段讲解《安塞腰鼓》的内容,解释生词生字,引导学生
分析文本。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表演《安塞腰鼓》的片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合作精神。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总结
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
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安塞腰鼓》,属于古代诗歌篇目。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腰鼓起源、介绍腰鼓的表演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腰鼓的起源与历史渊源。

2.学生能够背诵《安塞腰鼓》。

3.认识和了解腰鼓的表演形式。

4.学生能够模仿腰鼓表演的节奏和方式。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腰鼓表演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3. 教学难点1.演员的技巧和表现方式。

2.学生通过模仿来表演腰鼓。

4. 教学方法1.大课思路带领学生整体了解腰鼓与《安塞腰鼓》。

2.分小组互相学习和表演。

3.教师通过小组表演带领学生共同的掌握腰鼓表演技巧。

5. 教学准备1.准备正文《安塞腰鼓》的课文和课外了解资料。

2.准备腰鼓器乐等表演工具。

3.小组分配工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范围,让学生投入到本次课程中。

第二步:课文朗诵教师请学生共同诵读《安塞腰鼓》。

随着学生们的阅读,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第三步:了解腰鼓教师介绍腰鼓的历史和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腰鼓的来源和渊源。

同时,教师准备展示表演工具,如腰鼓器乐等,并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表演。

第四步: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共同研究和预演腰鼓表演,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掌握表演技巧。

教师也会逐一检查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与表达。

第五步:大课表演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表演呈现出来,让每个小组实时进行互动演练和练习。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向学生讲解腰鼓表演的要点和技巧。

同时,让学生回忆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反思1.教学存在不足。

本次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对于腰鼓表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最终的表演还需要合理的场景和表现。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性需要加强,强化课堂中的合作模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4安塞腰鼓|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4安塞腰鼓|苏教版

《安塞腰鼓》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经过描绘气概恢宏的安塞腰鼓,踊跃颂扬了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让人感悟到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迈的气派和精神,催人奋进,给人以震惊和激励。

针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达到预期的教课成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指定了以下教课内容。

一、教课目的: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短句描绘场面的方法。

2、把“读”的训练作为要点,让学生联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经过“读”来领会安塞腰鼓激动的气概,雄伟的场面,感觉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进而理解作品包含的感情和深意。

3、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情赞叹,感觉此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味。

二、要点、难点频频朗读课文,注意句与句、短语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概;经过视觉资料,睁开想象,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感情和深意。

三、教法学法设计:1、教法:为达成本课的教课目的,突出要点,击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经过打破要点词句,图文联合,频频朗读等教课方法进行教课。

学法:与教法相当合,指引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

(写安排在第二课时)经过读(配乐范读、有感情的朗诵)感知课文内容;经过思,即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思虑,从深层次长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经过议,进行信息反应和沟通,查验读和思的成效;经过写,训练本文的写作方法,达到对课文的巩固。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准备U盘。

五、课型:授新六、教课过程: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天津位于九河下稍,悠长的历史孕育了天津绚烂丰富的民间文化。

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天津有哪些民间艺术?(泥人张、相声、快板、杨柳青年画、风筝、戏曲等)。

同学们看老师有一幅图片,这是什么?(腰鼓)谁来谈谈相关腰鼓的知识?(生踊跃讲话)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乏落伍的土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凝聚!升华!人, 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 茫一片……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 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 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 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的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 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 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 为观止 。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 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 奋了。
默读12 、13小节,用 “____”划出直接描写后 生们击鼓的语句,好好读 一读,品一品,想一想, 你感受到了一群怎么样的 后生?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 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十四课
安塞腰鼓
默读课文,思考: “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尽量简洁的语言)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 命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