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合集下载

从“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到哲理诗人--20世纪20—40年代冯至诗歌创作简论

从“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到哲理诗人--20世纪20—40年代冯至诗歌创作简论

钟》 的四个编辑者思想不尽相 同, 性格更为悬殊 ,
写 作风 格也 不一 样 , 是 他们 有 一个共 同看法 , 但 即
艺 术理 想 与 现 实 生 活 之 间存 在 着 不 能 调 和 的矛
盾 。他 们把 艺 术看 作 是 至 高无 上 的 , 会 现 实 则 社
与文艺为敌 , 处处给文学艺术布置 障碍。 _㈣。 ”2 ] 另据冯至言 , 浅草》 沉钟》 《 和《 的风格 大不相 同, “ 人 的关 系来 看 , 以说 浅草 是 沉 钟 的前 身 , 从 可 因
《 日之歌》 昨 收录冯至 12 至 12 年 间所创 9 1 96
作 的诗 歌 5 2首 。这些 作 品最 初 多 发表 于《 创造 》 季 刊 、 浅草 》 刊 、文 艺 旬 刊 》 《 钟 》 报 等 《 季 《 和 沉 周 刊 物 , 新 书局 12 北 97年结 集 印行 。
该 集 中脍 炙 人 口的爱 情 诗作 有 《 是 一 条 小 我
“ 术 至上 ” 艺 的倾 向 , 无 论 私 人 生 活 是 多 么 的辛 “
挚的《 怀友人 Y H 》 还有怀念远方友朋爱人 的 .., 《 遥遥 》:你 那 儿 的 芦 花 也 白了 ,我 这 儿 的芦 花 “ /
也 白了。/ 凝神 将 芦 花 细 数 ,像 是 一 里 一 程 地 我 /
走近 了 你 ;我 数 尽 了无 数 棵 ,却 终 于 是 怅 怅 / /
地—— 千里外 , 是 遥 遥 啊 !/ 你 那 儿 的夕 阳也 真 /
要落 了 ,我这 儿 的夕 阳也 要 落 了。/ 金 色 的在 / 黄 云里 ,恰 似我 那 昨 宵 的 梦 。/ 带 模 糊 的 青 山 , / 一 / 轻 轻 描 上 了 我 的 心 头 —— / 里 外 真 是 遥 遥 千 啊 !/ 你 那儿 的果子 也熟 了 ,我这 儿 的果子 也熟 / / 了。/ 色 的失 去 了希 望 ,红 色 的尽 都 凋 落 了 : 绿 / / 相思 到 了 这 般 境 地 ,也 只 有 听 那 流 水 般 的 殷 / 殷— —/ 千里 外真 是遥 遥 啊 !《 步 》 内心 的 孤 ”夜 写 独 与忧 伤 , 感 孤 单 的抒 情 主人 公 只 能 与苍 苍 的 倍 烛光 和 茫茫 的星 光 为 伴 , 与横 无 涯 际 的空 虚 惆怅 为伍 。“ 一支 烛光 苍 苍 地/ 那 寂 寞 的窗 内— — / 在 既不 照 盛筵 绮席 ,更 不照 恋人 幽会 。/ 几粒 星 光 / / 茫茫 地/ 映在 这死 静 的河 内—— / 既无人 当做 珍珠 串起 ,更无 人 当做滴 滴清 泪 。/ 光 啊 , / 烛 你永 久 苍 苍 ,星 光 啊 , / 你永 久 茫茫 ;我 永久从 这 夜色 中/ / 拾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冯至刚登上诗坛,就以清丽幽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

《沉钟》创刊后,他的新诗意蕴更为深远,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从数量上看,冯至的新诗不算高产,但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

《昨日之歌》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是诗人20年代初期的诗作,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探求激情与艰难地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态。

诗集上卷主要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四首叙事长诗。

青春、爱情、生命是诗集的主旋律。

《我是一条小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新颖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缠绵惆怅的情思,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都像小河流水,来得那样自然而又不容置疑。

顺着这种情致,小河历经曲折坎坷,终于汇入大海。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

情感与意象的交替升华,并把真切的感受和语言的情感诉诸具体的形象,这是冯至诗作的特点。

他的另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蛇》,借蛇的联想,来写一种奇妙的寂寞之情,其中蛇的游动、蛇的形态以及有关蛇的联想,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无言的寂寞的内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奇特的感受,无论在意象的新颖,还是在情感内涵的深沉方面,都堪称诗坛奇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

如叙事长诗《帷幔》, 它以哀婉的传说为素材,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愚昧,歌唱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叙事诗创作较早的成果,显示了诗人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融合的艺术水准,对黑暗的诅咒和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表现,表明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

[论冯至《昨日之歌》的新诗史意义] 冯至的诗昨日之歌关键词:冯至《昨日之歌》节制哲思摘要:1920年代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在现代新诗史上的意义,与其说是为诗人日后《十四行集》的成功作了注脚,不如说是在白话新诗创作初期,在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从形式上为新诗重建规范时,冯至以其曲折幽婉的情感表达和冷峻深沉的哲思凝想,为探索中的白话新诗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

一《昨日之歌》是冯至在1927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诗人在1921年至1926年间所写52首诗歌。

这些诗都写在冯至21岁以前,那时候诗人还没有从北京大学毕业,因此完全属于青春少作。

另外,由于诗人自己对于这些早年的诗歌曾作过出这样的评价:“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一点意义,那就是从中可以看出‘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

”①因此,《昨日之歌》里那些只写“狭窄的情感”和“个人的哀愁”的青春少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重视。

事实上,冯至上述这段话是上世纪50年代说的,这样说除了自谦之外也有当时文化环境的原因,因此决不是盖棺之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本诗集,研究也渐渐走向深入。

但综合起来我们却发现,这些研究一般都在以下三种框架内论述:一种是对《昨日之歌》内的个别名篇(如《蛇》《我是一条小河》等)进行解读;第二种是在考察诗人一生的诗歌创作时,作为第一个创作阶段的主要作品谈及,这种情况下论者的讨论对象除了《昨日之歌》,还会有冯至的另一本诗集《北游及其他》;第三种是在研究冯至1940年代能代表其诗歌创作高度的成熟之作《十四行集》后,追本溯源时才谈到《昨日之歌》的,所论一般都带上了寻找证明的色彩。

站在冯至一生的诗歌创作这条纵线上考察《昨日之歌》,得到的结论无非是为冯至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找到一个注脚,但在这些研究中《昨日之歌》从未真正独立过。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诸种研究的不足,我们准备换一种视角,把这本诗集放在1920年代的诗坛上做一个横向考察:《昨日之歌》自身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它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谈论?这样做的意义与价值又在哪里?二让我们首先回到最初的阅读感受。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姚国建【摘要】This article makes concrete discussion and statement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eng Zhi's poems on the basis of his poetry creation from 1920s to 1940s. Because Feng is good at exploring the unique poesy from daily life and pays much attention to pursuing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his poems possess simple and meaningfu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flexible and ingenious designing, Feng employs simple words and structure to convey rich implications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inner structures. Furthermore, Feng pursues the kind of language that is simple and elegant, implicit and meaningful.%文章联系冯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诗歌创作,对其艺术特征作了具体的探讨和论述。

认为他的诗善于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独特的诗意,注重追求诗的哲学意蕴,有着质朴隽永的艺术风格;他的诗外观朴实而充满内在智慧,有着灵活巧妙的艺术构思,重视意境的创造和内在结构的安排;在诗的语言上,他追求一种质朴自然、淡雅含蓄、极富韵味的语言。

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

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

DOI :10.19867/ki.writing.2021.01.009第1期2021年2月No.1Feb.2021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

1923年,18岁的冯至加入北京大学文学社团浅草社;1925年,冯至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

在冯至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个明显的创作停滞期,那就是赴德留学之后的十年。

经过十年的沉寂,回到国内的冯至创作出了《十四行集》。

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源自欧洲的十四行诗体,也称“商籁体”。

十四行诗的典范——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此后十四行诗的名家如莎士比亚、普希金,都十分注重十四行诗音韵,基本上以形式工整、音韵和谐优美为基本规范,又各有自家特色。

里尔克《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则表现出对世界、存在、生死的思考,诗行也体现着一种音乐美和造型美。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诗人对存在的探讨以及对存在的表达。

诗人在表达细腻而具体的诗思时,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表述。

要探究其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就需要对其语言进行反复揣摩。

燕卜荪将诗歌语言中的含混现象分为七种类型,并认为“对含混的应用是诗歌的根基之一”,从而一反学界对于语言含混现象的贬斥态度①。

含混,也即朦胧,从“语病”到“诗歌的根基”,对含混现象的理解和厘清,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的含混理论对冯至《十四行集》中的具体诗篇进行文本细读。

一、意象对比:展现生命之张力《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是冯至《十四行集》的第一首。

从“岁月”“生命”“一生”“整个的生命”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萧映张雨凡摘要:冯至1930年赴德国留学,受到诗人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1939年后创作的《十四行集》将人与物的存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展现了在抗战环境下沉淀的哲思——大时空背景之下人类与世界的命运。

选取《十四行集》的第一、二、三、十六、二十七首五首诗,结合英国新批评派燕卜荪的含混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冯至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诗人的存在主义思考。

冯至抒情诗

冯至抒情诗

冯至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古典审美趣味。

他的诗歌作品注重意象新颖,重视想象,情感内敛沉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至的抒情诗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诗歌《南方的夜》中,通过描绘南方的静夜和燕子给人们讲述南方的静夜的场景,表达了对南方夜晚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在诗歌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浪漫和抒情的气息。

此外,冯至的抒情诗还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来表达对生命和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总之,冯至的抒情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论冯至早期叙事诗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论冯至早期叙事诗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 键 词 】 冯 至 ;叙 事 诗 :抒 情 性 关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 被鲁 迅 誉 为 卜 “ 国最 杰 出的 抒情 诗 人”的冯 至 ,其 抒 中 情 诗 以及 十 四行 诗 可谓 成 就 卓著 ,影 响 巨大 ,但 冯 至 的叙 事诗 同样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有 人甚 至 认 为冯 至 在 “ 事 诗 叙 的 创作 方 面… 甚 至 超过 了一 向受 到赞 誉 的 抒情 诗 ” 冯 至 早期 创 作 的四 首长 篇 叙 。 事诗 《 吹箫 人 的 故事》 《 、 帷幔 》 蚕 马》 、《 、 《 门之 前 》 写于 12 .9 5年 闯 ,其 寺 , 9 312 中前三 首 被 朱 自清 先 生选 入 《 国新 文 中 学大系 ・ 诗集 》 朱 并称 赞 冯 至 的 “ 事 , 叙 诗 堪称 独 步 ” 王 瑶 先 生在 《 国 新文 学 。 中 史 稿》 中也 认 为冯 至 的 “ 篇叙 事 诗 尤 长 称 独 步” 。再加 上 诗人 在 2 0年 代创 作 的 诗剧 ( 《 如 河上 》 《 人 》 , 在 5 鲛 ) 0年 代 创 作 的叙 事 诗 ( 《 波 砍 柴 》 《 皮 如 韩 人 鼓》 )所 取得 的 成就 ,就 像 袁可 嘉 先 生评 价 的那样 ,冯至 的 “ 事 长 诗在 新 诗 史 叙 上 开风 气 之 先 , 独特 的地 位” 有 ,可 以说 这 位 杰 出 的抒情 诗 人 的叙 事 诗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 同样 具 有独 特 的 价值 和 不 可 忽视 的地 位 。 中 国是 诗 歌 的 国度 ,文 学 是 语 言的 艺术, 诗歌 作 为~ 种最 古 老 的文 学形 式 , 可 以说 是 语 言 艺 术 的结 晶 。从 《 经 》 诗 到 《 楚辞 》 ,从唐 诗 到宋 词 ,无 不 深深 地 熏陶 和 影 响着 中 国 的诗 人们 。而 冯 至也 自觉 地 从 中国 传 统文 学 中继 承 艺 术 的养 分 ,将 带有 中 国文 学 艺 术特 色 的 语 言风 格 运 用 到现 代 叙 事诗 之 中 。冯 至 在 《 诗 文 自选 琐 记》里 就 说 ,他 是 “ 晚 唐诗 、 在 宋 词 、 德 国浪 漫派 诗 人 的 影响 下 写 抒情 诗和 叙 事诗 ” 的 同时 , 诗人 还 得 益于 德 国叙 事 谣 曲 ,这 几 首 叙 事 诗 的结 构 、 语 言形 式 、艺 术 风 格 等 都 深 受 其 影 响 , 在 这 方面 , 们 已作 过相 当 深入 的 研 究 , 人 在此 不 加赘 述 。 下面 我 主 要谈 中国 古典 诗词 对 这 几首 叙 事诗 在 语 言风 格 上 对 的 影 响。 诗 人 采用 重 章 复唱 的 形式 ,回 环往 复 ,缠 绵悱 恻 , 不仅 增 强 了诗 歌 的 音乐 美 ,而 且 强化 了情 感 ,达 到 反复 抒 情 的 目的 。重 章叠 旬 是 中 国 古典诗 歌 常 用 的 手法 ,最 典型 的代 表 即 是 《 诗经 》 。 先 看 重章 ,这 在 《 马》 … 诗 中 体 蚕 现 得 最 为 明显 。 全 诗共 有 三 大节 ,每 ~ 节 都 在 反复 咏 唱着 :“ 我说 ,姑娘 啊 ,蚕 儿正 在初 眠 ,( 第二 节 为 “ 眠”第 三节 三 为 “ 茧” / 的情 怀 可 曾觉 得 疲倦 ?/ 织 )你 只要 你 听着 我 的歌 声 落 了泪 ,/ 就 不 必 那 探 出窗 儿 问我 ,“ 是 谁 ?” 从 “ 眠 ” 你 初 到 “ 眠” 三 ,再 到 “ 茧 ” 织 ,只换 了这 ~ 个 词 。 白马对 少 女 一 片深 情 ,可 是 这 感 情 她 … 点 也不 知 晓 , 从这 反 复 的独 自和 咏 唱 中, 我们 可 以体 会到 白马对 于 少 女 的 缠绵 情感 。 以及 它 内心 的焦 急 和 无奈 它 声声 对 少 女诉 说着 它的 爱 :“ 娘 啊 , 姑 我 为你走 遍 了天边 !” 它 从 内心 里发 出声 声呼 唤 : 亲 爱 的 “ 姑娘 ,你 不 要 凄凉 ,不 要恐 惧 !/ 愿 生 我 地 落 ,/ 树 的 叶 儿 , 凄 凄 地 红 ,/ 翕 枫 风 翕 ,雨疏 疏 ,/ 她开 了窗儿 ,等候 着 ,/ 等 着 吹 笛 的牧童 。 这 几句 ,使 人不 由得 ”读 想 起 李清 照 的词 句 :“ 寻寻 觅 觅 , 冷 清 冷 清 ,凄 凄惨 惨 戚戚 ” 这 一节 语 言传 神 , 。 蓄 情 ,生动 ,字字 反 映 出人 物 凄凉 、忧 闷和 难平 的 心 绪 。语 音 上和 谐 悦耳 ,韵 律 协 调 ,带 给 读者 强 烈 的情瞎 体验 和 心 灵 的 感染 与 共鸣 。 那依 依 飘落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冯至诗歌艺术特色

冯至诗歌艺术特色

冯至诗歌艺术特色冯至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冯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昨日之歌》的浪漫抒情、《北游及其他》的沉郁顿挫以及《十四行集》的哲理沉思。

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一、“孤独”的诗人情怀“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

冯至在其第一首诗歌《绿衣人》中就已对生存的孤独给予了关注:“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人人都是冷漠孤独的,都可能遭遇不幸。

诗人描绘了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被社会隔绝、被人群漠视的悲哀,从而由一种个体的“小孤独”达至人类普遍的“大孤独”。

《晚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孤独”:“我们是同样的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1]这种由己及人,由个人而及人类的思想极具哲理意味。

诗人还营造了大量孤独无依、漂泊无根的象征性意象,如风雨飘摇的“小船”、灰色城里的“孤云”、走向暗森森巷中的盲者等。

这些意象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产物,既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又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境遇。

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

在著名的《蛇》中,冯至赋予了“孤独”更为形象的外衣,他大胆而奇特的呼喊道:“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如蛇的寂寞,带着冷血动物特有的冰冷、光滑,寂静无声地来到诗人的梦中,渗入诗人的灵魂。

而这种深邃、凄冷的孤独感恰恰来自对爱的渴求:“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正是爱的火热使诗人倍感孤独的冰冷。

一冷一热的对比之下,诗人的寂寞就别具意味了。

表面上是在描绘对爱情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现实压抑下的理想的热望,这是虚幻梦境中开出的一朵爱之花,梦境的飘渺苍白、花的鲜艳娇丽,赋予这“孤独”以深刻的内涵———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不屈!在孤独的外衣下,深藏着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夺渖霖内容摘要: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 力。

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

另一方 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 作变得隽永味醇。

关键词:冯至抒情诗语言张力主体性张力<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 为杰出抒情诗人”,其诗作影响深 远。

冯至的抒情诗被如此赞誉的 原因有很多,如幽婉含蓄的抒情 风格、对中国抒情传统的追求与 创新等等。

但这些原因都呈现出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歌的张力,冯至抒情诗的张力效果使其诗作 变得隽永味醇。

以冯至《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当中 的早期抒情诗为研究对象,借用 英美新批评的关于张力的相关理 论,对冯至诗歌的张力进行实质性 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从张力的艺 术特色方面论析冯至的抒情诗作。

张力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诗 歌内在情感张力、结构张力与形 式张力,文本与外部世界所构成 的话语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精神 张力与思维张力等。

本文主要从 语言张力与主体性张力两方面浅 析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一.语言张力诗作在诗歌内涵与意象逻辑 外延的统一中形成张力,陈仲义 先生在《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中提到诗语的生成机制,“首次引人 诗语的内在映像与外化定型过程 张力所形成的两极动力:一极是 以与生命本真同构,几近半自动 言说的‘语感’;另一极是以超语 义、混沌为表征的‘语义偏离’,两 极动力构成现代诗语生成的基本路径”1。

并将语言张力的特征系统化,主要有:含混——模糊中的歧义多义;悖论——互否与互斥的吊诡组合;反讽——基于表里内外的“佯装”、“歪曲”;变形——“远取譬”畸联;戏剧化——紧张中的包孕、包容等。

这些特征既凸显张力的本色又源自其强大的支撑夂冯至的抒情诗歌的语言张力主要体现为“远取譬”畸联的变形。

其抒情诗作中常带有迥异于传统诗词的一些“异质性”的因素,诗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对日常语言习惯和搭配的“偏移”,或是将两个不具备直观“相似点”的意象出人意料地结合与比较,主要体现为这种“语义偏移”的变形造成了语言的内在张力。

以冯至诗歌《蛇》为例,“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作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诗人将寂寞比喻成“一条蛇”,在读者的惯性思维中,鲜有将寂寞与“蛇”这一意象相联系。

但当“蛇”与诗人从寂寞延伸的复杂情感发生相碰撞,如忠诚的伴侣、热烈的乡思、如草原一般的乌丝、梦境、绯红的花朵,这些与“蛇”并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整首诗作带给了读者极其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就是诗歌语言所产生的一种张力效果。

将寂寞比作“蛇”,是对日常语言习惯和搭配的一种“偏移”,也可称作“远取譬”,但由这种变形所带来的张力会指引读者寻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将两者尽可能地联系起来。

为何用蛇来象征寂寞?或许是因为蛇是一种神秘的生物,习惯于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在阴暗的草丛之中游走。

又或许是因为蛇“冷血”的天性,带给人一种看得见却又不敢触摸的距离感。

总之,当我们深人了解蛇的习性与特点,会发现将“蛇”这一种极其有质感的奇特意象与“寂寞”放在一起是符合意象的逻辑外延的,“蛇”与“寂寞”是相互统一的。

除了《蛇》之外,还有许多冯至早期的抒情诗作,如《海滨》中的将“蝉声”比作“火焰”,用“一座”修饰“太阳”;《满天星光》中将“星光”比喻成“泪珠”,等等。

这些都是异质性带来的张力,尽管意象与中心形象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但是这种矛盾并不会使其内涵意义失去作用,反而这种变形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好奇,启发读者更为深人地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从而带给诗058歌一种“张力”,开创新的艺术空 间。

二.主体性张力当鲁迅将冯至誉为“中国最 为杰出抒情诗人”时,我们自然而 然会想到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另一 位抒情诗人一徐志摩。

那么冯 至的抒情诗较之徐志摩的诗又有 什么不同呢?简要来说,徐志摩的 诗歌侧重于个人体验的留痕,展 示的是自身极强的感受能力。

而 冯至则善于展现情感背后思想的 丰富性与奇异性,这也侧面体现 了冯至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以及内 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

因而冯 至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建构在 其诗作中呈现出一种主体性的张 力。

其一体现在物质世界与精神 生活的对立中所形成的张力。

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 战,社会动荡不安时,诗人面对这 样的外界环境内心充满了紧张与 焦虑,这种情绪通过诗歌传达出 极富张力。

首先可以谈谈冯至的第一首 抒情诗《绿衣人》,“一个绿衣邮夫/低着头儿走路/也有时看看路旁/他的面貌很平常/大半安于他的生 活/不带着一点悲伤/谁也不注意 他/日日的来来往往/但是在这疮 痍满目的时代/他手里拿着多少不 幸的消息/当他正在敲人家的门时 /谁又留神或想/‘这家人可怕的时 候到了!嚷这首诗作中“绿衣 邮夫”面貌的平常、神情的淡漠与 手里悲伤的消息形成对比与冲击,使其形象较为复杂。

之所以冯 至在看到邮递员后会写出这样的 内容,并传递给读者较为复杂的 情感体验,主要是由于诗人当时 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动荡 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冲击之下,诗 人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在诗中呈现 白热化的表达。

因而尽管邮差送 信是一件极小的日常琐事,诗人 却借用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反映出 整个时代的境况,从而使得诗歌 富有极强的张力。

除了《绿衣人》这首诗作外,还有许多诗作也呈现出诗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碰撞中所形成的张力。

如《湖滨》中“天国的晴朗”与“地狱的阴森”、“深沉的衷曲”与“宁静的湖心”都体现了诗人在与命运对峙时所承受的灵魂与肉体的自我矛盾与紧张,这种情感上的张力不断扩展了诗歌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其二体现在“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碰撞形成的张力。

冯至与其它抒情诗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与感觉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强烈碰撞。

以《狂风中》为例,“无边的星海/要象狂风一般激荡/几万万颗的星球/一齐地沉沦到底//剩下了牛女二星/在泪水积成的天河/划起轻妙的小艇/唱着哀婉的情歌//愿有一位女神/把快要毁灭的星球/一瓢瓢,用天河的水/另洗出一种光明 '诗作开篇“激荡”的“狂风”、“几万万颗的星球”都是充满力量的意象,而到中间诗节,诗人突然描绘出“‘牛女二星’划着‘轻妙’的小艇、唱着‘哀婉’的情歌”的柔情画面,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在前后两个诗节的刚柔碰撞之中爆发于最后一个诗节。

在这种张力之下,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希望大自然的风雨能将黑暗的人间冲洗出一片光明的焦急、迫切之感。

又如《琴声》中弹琴人哀伤的内心本应吹奏出“沉逸的哀音”,但却偏要“变为响亮”。

在这里,弹琴人内心的“柔”与外面的“刚”形成冲突对比,释放出感情的张力,让人更感哀伤。

此外,在《别友》、《雪中》等诗作中,都体现了诗人内心“柔”与“刚”碰撞之下的张力,向读者展现出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体验。

冯至曾在《歌德与杜甫》一文中谈道,“杜诗中反映出收缩与扩张的规律”,或许这个评语也适用于冯至自身的诗作。

概言之,冯至抒情诗歌的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上。

一方面,诗人善于釆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从而使作品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语言的弹性与®性。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都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

因而,冯至抒情诗的张力带给读者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阅读体验与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1] 冯至.冯至全集(第一卷)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 冯至.冯至全集(第二卷)西郊集十年诗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 冯至•冯至全集(第十二卷)书信自传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 冯至.昨日之歌[ML北京:北新书局,1927.[5] 冯至.北游及其他[M].北京:北平沉钟社,1929.[6] 冯至.西郊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7] 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8] 陈仲义.张力:现代汉语诗学的“轴心”[J1文学评论,2012(5):212-220.注释1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9:10.ii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9:10.iti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文选集》时略做改动,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iv原载1923年5方《创造》季刊第2卷第1号;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选》时,改动较大,后收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v原载1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1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

初收《昨曰之歌h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作者介绍:李沛霖,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___________2019.01文学敎育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