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独特”两字是必不可少的。
正因其“独特”,他的诗歌没有被划归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任何一个流派之中。
多年以来,对于冯至诗歌的研究,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这种“边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冯至的地位虽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但总的说来是学者的光芒超过了诗人的光芒;二是指对其诗歌的评价,多重在诗艺的创新方面。
却少有对其诗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发掘。
正如郑敏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认为冯先生的十四行诗至今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他的十四行诗受到很多尊重,而真正理解他的十四行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的文字十分朴素,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层的文化积淀,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他所崇拜的杜甫的情操。
他的诗是深厚的文化产物,达到了中国新诗的最高层次。
”这里谈冯至的标志性,主要是指《十四行集》的标志性。
特别肯定这部诗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光芒四射的中心位置。
《十四行集》标志着诗与哲学的结合,标志着现实和艺术的结合,标志着中西文化观的结合,标志着中西诗艺的结合,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
(一)诗与哲学的结合《十四行集》是一部诗集,却真真切切地体现了一种生命哲学。
在这部由27首十四行诗组成的诗集中,我们可以很深刻地领悟诗人对于生命的形而上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
他在对于生命、生存、生死问题的认识上都达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
但它们又的的确确是真正的诗,真正的好诗。
让我们来仔细读读其中的第三首《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在这里,“有加利树”成为生命永恒的象征,诗人以此肯定人的生命的自觉有为,肯定生命的坚韧充实,表现了正视生命、超越生命的哲学态度。
但全诗以“树”的形象展开,用朴素而帖切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生命的庄重和永恒,没有任何一个抽象的哲学术语,却给人以深刻的哲学启迪。
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

DOI :10.19867/ki.writing.2021.01.009第1期2021年2月No.1Feb.2021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
1923年,18岁的冯至加入北京大学文学社团浅草社;1925年,冯至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
在冯至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个明显的创作停滞期,那就是赴德留学之后的十年。
经过十年的沉寂,回到国内的冯至创作出了《十四行集》。
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源自欧洲的十四行诗体,也称“商籁体”。
十四行诗的典范——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此后十四行诗的名家如莎士比亚、普希金,都十分注重十四行诗音韵,基本上以形式工整、音韵和谐优美为基本规范,又各有自家特色。
里尔克《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则表现出对世界、存在、生死的思考,诗行也体现着一种音乐美和造型美。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诗人对存在的探讨以及对存在的表达。
诗人在表达细腻而具体的诗思时,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表述。
要探究其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就需要对其语言进行反复揣摩。
燕卜荪将诗歌语言中的含混现象分为七种类型,并认为“对含混的应用是诗歌的根基之一”,从而一反学界对于语言含混现象的贬斥态度①。
含混,也即朦胧,从“语病”到“诗歌的根基”,对含混现象的理解和厘清,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的含混理论对冯至《十四行集》中的具体诗篇进行文本细读。
一、意象对比:展现生命之张力《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是冯至《十四行集》的第一首。
从“岁月”“生命”“一生”“整个的生命”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萧映张雨凡摘要:冯至1930年赴德国留学,受到诗人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1939年后创作的《十四行集》将人与物的存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展现了在抗战环境下沉淀的哲思——大时空背景之下人类与世界的命运。
选取《十四行集》的第一、二、三、十六、二十七首五首诗,结合英国新批评派燕卜荪的含混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冯至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诗人的存在主义思考。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十四行诗集》冯至译本文体语言评析

平顶山教育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郭婕
这 方 而 西 方 文 学 比 较 讲 究 ,而丨丨.遵擗的规 矩 较 多 ,和 我 国 近 体 诗 的 格 律 有 些 相 似 人 冯 至 译 作 生 涯 中 的 经 典 ,诗歌语言格律 学 者 李 广 m 在评论巧至的这部诗歌集时认 谨 严 ,显 示 了 冯 至 高 超 的 文 本 转 换 技 巧 , 为 : 冯 至 的 诗 歌 整 沐 结 构 复 杂 却 T 整 ,通 成为冯至诗歌艺术的顶峰《 十四行诗集》 过 平 实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可 以 看 做 是 诗 人 的 生 合 体 验 、沉思的深化 在 表 现思想感悟的过程中是最为恰当的 和升华本文对莎士比亚的《 十四行诗集》 之后李广田先生对诗人冯至对丁•韵律的准 文体与语言进行闽释 确把 M 乂 作 了 极 尽 赞 赏 其 十 四 行 诗 体 是 关键 词 :莎 士 比 亚 冯 至 诗 歌 创 作 在 吸 取 西 方 传 统 诗 歌 精 华 的 前 提 下 ,结合 《 十 四 行诗 》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5.001 7*中 国 汉 语 的 特 色 揉 合 而 成 , 滋 养 f 我 N 诗歌文学的土壤与此同时冯至也在这个 引言 创作过程中不断成熟与熟练这种文学创 诗 人 冯 至 的 一 生 之 中 创 作 r 非常多的 作上的转变离不开冯至的个人经历及莎十 比亚文学对只:的影响 诗 歌 作 品 ,莎 士 比 亚 《 十 四 行 诗 集 》是其 追 溯 “ 十 四 行 诗 体 ” 的 发 起 源 头 ,发 中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这 部 诗 歌 作 品 在 他 - 生 诗歌创作过程中影响非常重大^《 十四行诗 现 这 种 诗 体 最 早 是 在 民 问 所 流 传 的 ,主耍 集 》这 部 诗 歌 作 品 集 中 包 含 了 二 十 七 首 诗 是 为 r 抒发人们心中情感的一种诗歌体裁 最 初 汗 始 r •意大利民间流传,没过多久就 歌.饱穴了诗人冯至早期对于生命的体验 和思虑的表达.这二十多首诗歌的格律非 被 文 人 发 现 并 运 川 到 义 学 创 作 中 ,文学界 最 早 运 用 这 种 诗 体 的 诗 人 是 彼 特 拉 克 ,他 常 严 谨 ,技 巧 / / 面 也 是 异 常 的 高 超 ,从各 方而反映了诗人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造诣 是最1 f!• 运 州 这 忡 诗 体 的 作 者 直 到 十 六 世 纪 初 期 ,文 学 界 得 知 了 这 种 诗 体 才 使 得 ; H 、 : 一、当 诗人冯至“ 遇 见 "莎 士 比 亚 发展变得迅猛起来我们熟知的莎丨:比 亚、 噚 莱 、济慈等诗人先后都创作存十四行诗 冯 至 生 于 二 十 世 纪 初 期 ,他逄一位在 从 结 构 方 而 看 ,英国文学界所创作的丨- 四 卜 ' I L i 生命体验的毯•础丨: 进行 诗 歌 创 作 的 诗 行 诗 具 有 两 方 而 的 类 別 ,分 別是 彼 特 拉 克 人 ,他 的 一 卞 . 之 中 创 作 了 很 多 的 诗 歌 • 每 式 和 莎 士 比 亚 式 具 体 来 讲 ,彼 特拉克式 一 首 都 是 他 对 生 命 、人 生 体 验 的 反 映 ,他 的 十 叫 行 诗 注 重 细 节 方 面 的 描 写 ,主要分 的诗歌在表现手法方而不同于其他的诗歌, 成 两 个 部 分 组 成 , 而这 两 个 部 分之 叫 的 思 属 于 基 于 人 生 体 验 前 提 的 创 作 手 法 ,所以 想意境和丨v 奏 之 间 必 须 保 持 着 某 方 而 的 带给人以无限的深思. 在现代诗歌史上也 致 性 将 首 行 和 永 行 的 韵 律 连 接 起 来 ,每 拥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冯至的诗歌创作 八 行 构 成 一 个 节 奏 ,中 间 没 苻 停 顿 ,但是 不 是 连 续 的 . 他 的 创 作 时 N 中 N 可能会停 在第八行未尾时出现明显的节奏变化和停 滞了丨•几年,这 一 点 仵 他 的 诗 歌 创 作 时 间 顿 ,而且停顿的地方会出现一个小的高潮, 1 ■以清楚地 t 出 来 ,二 十 年 代 他 创 作 r 一 使得诗歌的思想意境作这一个停顿和转折 作 诗 歌 作 品 ,之 后 等 到 十 年 代 才 有 新 的 处 达 到 顶 点 ,随 着 下 一 个 节 奏 的 开 始 逐 渐 诗 歌 作 品 问 世 ,然 后 是 四 五 十 年 代 又 创 作 回 落 之 后 便 是 每 六 行 形 成 - 个 章 p ,描 r 一 部 分 作 品 ,之 后 一 直 沉 寂 下 来 , 没有 写 新的 思 想 意 境, 节奏方面也偏简笮一些, 创作新的诗歌造成冯至这样创作的原因 u : 读 荞 明 w 感 觉 到 诗 歌 就 要 结 束 r , 最后 主嬰是他本身对于人生社会的体验与诗歌 面的两行诗句之间可以没有韵律 创 作 没 有 寻 找 到 完 美 的 契 合 点 .当 他 读 到 但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明显和彼特拉 莎 士 比 业 的 《 I •四行诗集》后 幵 始 对 诗 歌 克 式 卜 四 行 诗 不 其 结 构 非 常 简 单 ,主 创作有所顿悟他矜经说过“ 如果作者本 耍 是 每 隔 一 句 话 就 有 一 次 押 韵 的 格 律 ,最 身 没 布 饪 接 体 验 , 耶 么 就 无 法 创 作 诗 歌 , 后的结束行诗句山•是耍押韵, 诈明确整部 甚 至 是 - 句 也 不 能 写 ” w 为 对 于 他 来 讲 , 诗 歌 的 主 题 莎 〖 :比亚丨•四行诗完全不找即 使 是 最 爱 的 诗 歌 ,也 必 须 同 他 本 人 的 个 有 彼 特 拉 克 诗 内 部 的 节 奏 感 , 也不具备诗 人体验与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句 N 诗 句 之 间 的 芘 好 配 合 ,而且诗句的卨 《 丨•四行集》是 冯 至 4 0 年 代初创作的 潮 部 分 也 不 在 中 间 ,而 是 位 于 结 尾 部 分 代 表 作 之 一 ,向读者展 现 他从 浪 漫 主义 到 总 结 h 述 分 析 得 知 ,这 两 种 诗 体 而 言 ,所 象征主义的蜕变.读者能从这本诗集中读 追 求 的 0 标 不 同 , 一 个 是 平 铺 直 叙 、嬋娓 到冯至步入中年的心理变化从诗中的内 道 来 的 莎 士 比 亚 诗 体 ,一 个 是 虽 然 结 构 复 容 和 情 感 流 露 h 来 研 究 ,《 十 四 行 集 》是冯 杂却显得十分工整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体 至 人 生 经 验 及 思 想 的 汇 总 这 个 时 候 ,冯 至 正 迈 人 中 年 ,人 生 阅 历 及 知 识 经 验 已 积 三 、《 + 四行诗集》冯至译本文体语言 尜 很多,此 诗集 一 反 冯至 早 年 作 品 的 心态 W此 ,后 人 i f 价他的创作技巧来源于岁月 在 表 达 莎 翁 《f 四 行 诗 集 》这 部 诗 歌 集 中 . 冯 至 依 然 发 挥 r 抒 情 的 格 调 ,并且 和 经验. 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 直 传 承 下 来 ,得 到 了 艺 术 方 面 更 多 的 进 步 “丨•四行诗” 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诗 二 、《十 四 行 诗 集 》的 文 体 特 征 分 析 人 本 身 在 真 实 生 活 中 真 切 地 发 生 r 同生命 相 关 联 深 切 情 感 的 人 和 事 ,在二十年代初 “丨•四行诗” 是 一 种 诗 体 的 写 作 方 式 ,
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赏析

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赏析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其中不乏女子。
这些女子虽然没有盖世英雄那样受到后代人们广泛的关注,但也总能让人从她们身上发现闪光点。
有人说:“江南多才女,秦淮尽佳丽”,而我则认为:“清朝一个女子,便足以让人对其敬佩不已!”这个女子就是冯至。
他用自己最美好、动听的语言,写下了最为真实感人的文字——《鼠曲草》。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鼠曲草》,你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
作者将笔触伸向大千世界里各种生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体味着万事万物所带来的思索。
这首诗,仿佛就像作者内心情绪的最直接反应,完全摆脱了形式化,单纯而又热烈,充满着活泼欢快的生命气息,细腻而富于变幻的节奏韵律。
此外,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所拥有的朴素的美学理想与人道主义情怀,即我们可以看见并感觉到一种深刻却又平易近人的温暖色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杰出的散文诗。
通过此文,使我更加明白了何谓写作。
所谓写作,就是要把内心所渴望的美的东西或是善良无私的精神品质用语言传
递给别人;写作,还意味着一颗赤诚的心;写作,是灵魂对肉体诉说的方式……这就是作者,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是谁唱出了春天的歌谣?是百灵鸟!——当阳光照耀着肥沃的土地时,她在花丛中欢快地跳跃,弹奏着春天的乐章;是雄鸡,啼叫出旭日东升般的灿烂;是杜鹃,将五彩缤纷的锦缎撒满山野;是布谷鸟,催促农民耕耘播种,播撒希望……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了春天的华
丽与生机,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新的生命——充满着希望和收获的未来。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赏析
·借描叙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来探求人生的真谛。
·鼠曲草对平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间为追名逐利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的默默否定,从对它的高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着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
·对高洁的人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
十二、《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饿,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可怜的形象。
赏析
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心人民、痛惜祖国江山破碎、呕心沥血地唱着悲壮哀歌的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
诗人通过对杜甫形象的塑造呼吁知识分子对民族与时代危难的担
当精神。
冯至《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的思想艺术特色

冯至《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的思想艺术特色
冯至的《昨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1)对青春、爱情的歌颂,对生命的沉思。
如《我是一条小河》。
(2)从平凡的生活中窥见社会与人生的真貌。
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不平之鸣,也表达了知识者的苦闷。
(3)叙事诗的创作是冯至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独到贡献。
如《帷幔》从中国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取材,反封建的色彩尤为浓烈。
冯至的叙事诗,融抒情于叙事,为新文学叙事诗的起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艺术特色: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
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
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
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
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
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
”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
”[1]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
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
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
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
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
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
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
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
何谓“从相反的方向看”?因为冯至这时尽力想摆脱他早年诗歌的悲剧意识[4],转向对自我生命的承担。
但透过他的诗歌的表面,我们仍然能够解读出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
也就是说,冯至此时对生命的观照充满着悲剧意识。
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来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生存与毁灭的矛盾冲突中;同时,焦虑、绝望、恐惧的心理始终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主体[5]。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十四行集》中潜藏的悲剧意识——1.生命的渺小与短暂冯至从那些小昆虫的生命历程中认识到渺小个体的严峻的现实处境:那些小昆虫仅仅“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的一生。
”(第1首)再如诗人在有加利树面前,感觉它“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第3首)。
单从诗歌文本来看,似乎是赞颂有加利树的崇高与圣洁(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但冯至在别处曾写道:“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月夜里,我们望着有加利树,越望越高,看着它生长,不由得内心里悚惧起来。
”(《冯至全集·第三卷》第48-49页)诗人为何会感到“悚然”、“悚惧”?那是因为,冯至在它面前,越发看到了人的生命的渺小。
与有加利树的“崇高”形象相反,鼠曲草则“躲避着一切的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第4首),连它的名称都不为人所知,它只是生长在偏僻的角落里,默默地自生自灭。
同样,在狂风和暴雨面前,“我们”也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渺小: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第21首)“我们”的生命存在竟然要靠这点微弱的灯红来证实!可见生命在“狂风”和“暴雨”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与脆弱!而且在冯至看来,生命也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存在只不过是“暂住”而已。
而且“这点微弱的灯红”随时都有可能被“狂风”和“暴雨”熄灭!那么,在比这自然中的狂风和暴雨远为猛烈和严酷的各种各样的狂风暴雨面前,我们的生命就更是“暂住”而已!2.生命的孤独与无助里尔克对于生命的孤独和无助这一点,有着深切的认识: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
一个个体的人在世上好似花袄锏哪切┎⑴抛诺氖鳌Vχσ兑兑残碛行┖粲Π桑撬堑母桥探嵩诘叵律闳∮ 母锤鞑幌喔桑殖辆灿止碌ァ#?/span>冯至:《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序》)这是冯至所理解的里尔克的孤独意识,更是冯至对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也即是说,人是本然性的孤独存在;而且人是无助的,“不能容一些儿代替”,没有任何人能帮你。
这种生命的孤独意识和无助意识渗透在他的十四行诗之中。
比如,那些生长在偏僻的角落里的鼠曲草(第4首),水城威尼斯上的一个个岛,都象征一个个孤独的生命个体:“一个寂寞是一座岛”(第5首)。
其实,人的个体生命本就是无比孤独的。
比如那些在原野里哭泣的村童或农妇们——…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第6首)每个人的存在就是一个框子,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框子里,“框子以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这个“框子”的比喻是非常生动而贴切的,它写出了人的个体存在的本然性的孤独与无助的处境。
诗人还写道,在敌机空袭时,人们都躲到郊外,暂时“像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大海”,但是,只要危险一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第7首)。
“河水”象征着孤独,“海水”象征着交流;“河水”的存在是本然的,“河水”融成“海水”是暂时的,人的个体生命本质上是孤独的。
渺小的生命如此,伟大的人物同样是非常孤独的。
比如英雄——“一个战士”,他“在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但回到“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在的“堕落的城中”,却只能“永向苍穹,/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第9首)。
这个孤独的战士,令我想到了尼采笔下的“超人”,也令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过客”和“这样的战士”。
在冯至看来,鲁迅本人何尝不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呢?鲁迅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真理,立志改造中国的现状特别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但鲁迅这个不倦的启蒙战士在整个“艰苦的行程”中始终是孤独的,无人支持,无人响应,甚至还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第11首)。
这首诗深刻地写出了先驱者鲁迅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同样,伟大的作家歌德,尽管在生前身后都倍受世人景仰,然而他“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第13首)。
人们只知道他的伟大,却不知道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冯至关于生命孤独意识的深切体验,一方面,来自他童年时的深刻印象。
当有人问到他对童年的整体印象时,他只用“寂寞”来形容。
所以他早年的诗歌中弥漫着“寂寞”的意绪。
当然那个时候的冯至,对于寂寞的体认更多的是来自自身的感受,所谓“好花开在最寂寞的园里”只不过是一种愤激的说法,他是想躲避到那个“最寂寞的园里”以避免受伤害,并在里面做清凉的美梦;他想逃离社会,保持自身的清高与纯洁。
这含有与社会消极对抗的意味,还没有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生命本体的高度。
另一方面,冯至关于生命孤独意识的深切体验,更多的是来自存在主义者特别是里尔克的影响。
存在主义力图阐明,人无论是单个人,还是族类的人,都没有任何支持和依赖,本质上无比孤独。
不过,冯至此时的孤独意识已经超出了“寂寞”的范畴,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然性孤独状态。
也就是说,冯至此时的孤独已经“转化成了‘静默’,与崇高一道,成为他人生境界的极致”[6]。
对冯至而言,里尔克式的孤独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十分突出,它意味着一种沉静而高傲的精神境界:抵制社会世俗和历史势力的侵蚀,通过语言自身的命名力量反抗人类生活的世俗趋势。
实际上,经过中国诗人的转达,这种孤独凸现了一种本土化的文化内涵:它反映的是中国诗人兼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倾向。
希望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并由此衍生一种独立的精神传统[7]。
3.生命的无法把定性与虚无性冯至是一位非常敏感的诗人,对于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着感情,因为在那些事物上面,曾经有他生活的痕迹。
他多想时间不要流逝,把这一切都保留在自己的大脑里。
冯至问道:“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他当然希望用他的诗歌来安排我们的思、想:他希望他的诗像水瓶一样给“泛滥无形的水”“一个定形”;他也希望他的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把住”那些“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
(第27首)这当然只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而已,诗人其实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生命不可能“把住”任何“事体”。
我们甚至连自身也无法把定:“我们紧紧抱住,/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第21首)所以诗人问道: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第20首)诗人对生命的无法把定感,使他对一切都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感。
诗人不只对外部世界感到陌生,甚至对自身都感到无比陌生:“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第26首)这种陌生感令灵魂都为之颤栗,令人恐怖、毛骨悚然。
生命是虚无的,苍白的,“言语里没有歌声,/举动里没有舞蹈”,如此苍白的生命,真不知那些“窗外飞鸟/为什么振翼凌空”?飞鸟无言,而我们只有在“睡梦里好像听得到/天和海向我们呼叫”(第25首)。
“呼叫”什么呢?向我们“呼叫”生命的色彩么?向我们“呼叫”生命的意义么?诗人感到生命的“狭窄”,就“好像回到母胎”,一片空白,于是诗人“用迫切的声音”“在深夜祈求”:“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第22首)诗人渴望他那苍白、虚无的生命里充满着梦幻和希冀,也就是说,他希望他的生命是“一个大的宇宙”。
4.生命的必死性存在主义对死亡有过深入的探索。
克尔凯郭尔说:“人永远处于死亡的进行中,要死而没有死。
”海德格尔也说过,“人是向死的此在。
”人是有情感有理智的“万物的灵长”,而死神却毫不考虑这一点,在他的眼中,人这个万物之灵和其他任何生命一样,毫不足惜。
而人类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必死性却还得苟且偷生,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所以,自从人类认识到死亡以后,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死亡的恐惧。
雅斯贝尔斯认为,死亡恐惧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恐惧:一是对“垂死的恐惧,也就是对肉体痛苦的恐惧”;二是“对死的恐惧,其实也就是对虚无的恐惧”[8]。
因为人死后是彻底的断灭,这个世界从此与他毫无关系,就像他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归于虚无。
冯至的十四行诗中,多次写到死亡。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第1首)。
其实“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就是指死亡。
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死亡,因为死亡时刻都“悬临”于每个人的头顶上,我们只得“领受”:“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第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