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诗歌艺术特色.x

合集下载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冯至的十四行诗!冯至的十四行诗啊,那可真
是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独特闪耀呢!
他的诗,有时候就像一首悠扬的曲子,缓缓流淌进你的心里。

比如
说这首诗,“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哎呀呀,这比
喻多妙啊!就好像寂寞真的变成了那条在你身边默默游动的蛇。

再看看,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定和憧憬,真让人热血沸腾!“我
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表达呀!
冯至的十四行诗还特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那些细微的情感
和瞬间,被他用文字完美地呈现出来。

就好像他有一双神奇的眼睛,
能看到我们平常忽略的美好。

比如在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
们都让它化作尘埃”,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深的思考。

他的诗也不总是那么高深莫测,有时候也很接地气呢!就像和你聊
天一样亲切自然。

这难道不就像咱身边的好朋友,会和你分享快乐,
也会和你倾诉烦恼?
冯至的十四行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啊!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
品味,反复琢磨。

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能让我们的心灵
得到滋养。

这就是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独特而迷人,不是吗?
我的观点就是,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是诗歌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欣赏和学习。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3篇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3篇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3篇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1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确实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当说还是有肯定道理的,但是假如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好像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当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淫亵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心情,痴情、温顺、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行,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遗忘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经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妙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觉了生命的美妙。

或许,这两个意象的妙处就在于可正可邪,可文可野,正所谓的"经学家观察《易》,道学家观察淫,才子观察缠绵,革命家观察排满,流言家观察宫闱秘事'(鲁迅评《红楼梦》语),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无限的解读的可能性,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回到这首诗歌,更妙处在虚与实、静与动、散与韵之间的互相结合,思念、孤独本是虚物,化成蛇、化成花朵,虚的情思化成虚的乡思,实的乌发成了实的草原,虚实之间没有了界限,好像万事万物在情爱的世界里,浑然成为了一体。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冯至刚登上诗坛,就以清丽幽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

《沉钟》创刊后,他的新诗意蕴更为深远,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从数量上看,冯至的新诗不算高产,但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

《昨日之歌》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是诗人20年代初期的诗作,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探求激情与艰难地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态。

诗集上卷主要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四首叙事长诗。

青春、爱情、生命是诗集的主旋律。

《我是一条小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新颖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缠绵惆怅的情思,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都像小河流水,来得那样自然而又不容置疑。

顺着这种情致,小河历经曲折坎坷,终于汇入大海。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

情感与意象的交替升华,并把真切的感受和语言的情感诉诸具体的形象,这是冯至诗作的特点。

他的另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蛇》,借蛇的联想,来写一种奇妙的寂寞之情,其中蛇的游动、蛇的形态以及有关蛇的联想,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无言的寂寞的内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奇特的感受,无论在意象的新颖,还是在情感内涵的深沉方面,都堪称诗坛奇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

如叙事长诗《帷幔》, 它以哀婉的传说为素材,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愚昧,歌唱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叙事诗创作较早的成果,显示了诗人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融合的艺术水准,对黑暗的诅咒和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表现,表明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冯至的诗歌

冯至的诗歌

冯至的诗歌特点:冯至早期的诗歌表现出“热烈”而“悲凉”的抒情主调。

由于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冯至早期的创作表现出淳美自然的抒情色彩和舒展自如的艺术风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至20世纪40年代。

冯至受到德国里而克哲学、诗学的影响,创作的《十四行集》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创作走向成熟。

《十四行集》自然谙练。

韵脚音节和谐确切。

风格清新淡雅。

诗中的意象大多平常。

诗人却从中发掘出它们与人生价值、历史命运间紧密相连的寓意,为哲理的思考与广阔的现实找到了接合点。

《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

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其在新诗史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并表明中国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

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这部诗集凝聚了作者在学习西方诗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汉语写作的成果,为中国新诗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冯至抒情诗

冯至抒情诗

冯至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古典审美趣味。

他的诗歌作品注重意象新颖,重视想象,情感内敛沉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至的抒情诗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诗歌《南方的夜》中,通过描绘南方的静夜和燕子给人们讲述南方的静夜的场景,表达了对南方夜晚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在诗歌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浪漫和抒情的气息。

此外,冯至的抒情诗还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来表达对生命和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总之,冯至的抒情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冯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昨日之歌》的浪漫抒情、《北游及其他》的沉郁顿挫以及《十四行集》的哲理沉思。

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一、孤独的诗人情怀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

冯至在其第一首诗歌《绿衣人》中就已对生存的孤独给予了关注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人人都是冷漠孤独的,都可能遭遇不幸。

诗人描绘了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被社会隔绝、被人群漠视的悲哀,从而由一种个体的小孤独达至人类普遍的大孤独。

《晚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孤独我们是同样的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1]这种由己及人,由个人而及人类的思想极具哲理意味。

诗人还营造了大量孤独无依、漂泊无根的象征性意象,如风雨飘摇的小船、灰色城里的孤云、走向暗森森巷中的盲者等。

这些意象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产物,既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又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境遇。

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

在著名的《蛇》中,冯至赋予了孤独更为形象的外衣,他大胆而奇特的呼喊道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如蛇的寂寞,带着冷血动物特有的冰冷、光滑,寂静无声地来到诗人的梦中,渗入诗人的灵魂。

而这种深邃、凄冷的孤独感恰恰来自对爱的渴求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正是爱的火热使诗人倍感孤独的冰冷。

一冷一热的对比之下,诗人的寂寞就别具意味了。

表面上是在描绘对爱情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现实压抑下的理想的热望,这是虚幻梦境中开出的一朵爱之花,梦境的飘渺苍白、花的鲜艳娇丽,赋予这孤独以深刻的内涵———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不屈!在孤独的外衣下,深藏着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

诗人还饱含热泪地写下他是我旧日的梦痕,又是我灯下的深愁浅闷;当你把花儿向他抛散时,便代替了我日夜乞求的泪落如雨──《如果你……》在黄昏深巷中形影相吊的孤独者,是诗人的旧梦,是诗人忧愁情绪的具象,更是诗人自己。

他宛如鲁迅笔下荷戟独彷徨的斗士,斯人独憔悴地走上一条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路,但却走得果敢坚毅。

诗人的眼泪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最后,孤独是冯至对生命本身的深切感悟。

他将孤独看作诗人最根本的生命体验和创作源泉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尼采、屈原,是我们人类最孤寂的人中的两个,他们的作品却永久的立在人类的高峰之上,绝非普通一般人所可仰及。

[2]170-171这种天才式的孤独是诗人所特有的,是其显著于世的根本特质。

在这里,孤独是不同流合污的高昂姿态,是保持人格独立的有力武器。

正如诗人所写的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南方的夜》天才的诗篇恰似这珍奇花朵,必得在二十年的寂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非寂寞无以绚烂,非孤独无以璀璨。

冯至笔下的孤独,既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又是群体的普遍境遇;既是现实的冷漠,又是理想的热切;既是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思,又是每一个天才成就自我的根基。

二、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从幽婉佳作《昨日之歌》到现实诗篇《北游及其他》再到沉思的诗《十四行集》都贯穿着冯至的哲学思考。

尤其在《十四行集》中,冯至以一种普遍联系和相对论的观点积极思考、探索并追问生与死、有限与无限、宇宙与人生等哲学命题,他因此被称为现代诗国里的哲人。

这种哲思是于自然万物的启示中对于生命本质的明心见性。

1?转化与更生的生死观对生与死的追问是诗人哲性沉思的焦点,是其对人之生存本质的诗意诠释。

诗人多次描写了死亡,如《秋战》中战士的壮烈死亡,《最后之歌》中的母亲之死,《在阴影中》则探索了死亡的神秘。

无论是为了死亡、为了秋天的战士、洁白花朵般的母亲,还是在地狱深层里望向光明的我,都历经了死亡的洗礼而获得了崭新的生命与灵魂。

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死亡之悲,用一种全新的笔触探寻着生命的真谛在死的背后是对生的热切渴望,生死并非截然对立,死中孕育着生。

生和死,是同样的秘密一个秘密的环他们套在一起我在这秘密的环中,解也解不开,跑也跑不出去。

《北游》冯至的理解十分独特生与死并非对立,它们本是一体,共同构成了生存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北游》纪录了一场污秽的地狱之行这真是一个病的地方,到处都是病的声音。

然而黑暗的现实更激起诗人精神的蜕变和灵魂的苏醒否定腐朽之死,呼唤蓬勃与欢腾的生!如在《我只有……》中营造了一系列对比的意象希望与失望、婚筵与坟墓、生产与死亡等,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归宿生命的欢腾!诗人对生的力量发出了由衷赞叹。

在《十四行集》中,诗人延续其一贯的哲理思索,力图在生与死的转化中发现永恒。

他竭力歌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静美,死与生一样华美壮丽、一样激荡人心。

《我们准备着》诗意地描绘了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体的必然归宿,但是生命强力的迸发却能赋予死亡意义,诗中的小昆虫虽然最终死去但却经历了生命的高潮,这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这种生死交融与转换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歌德蜕变论的影响。

蛇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传说中的凤鸟从自焚中获得新的生命,是歌德惯用的比喻。

[3]5在歌德看来,自然界万物都在生长变化,蜕变是一切生命的必经历程。

从自然生物的蜕变到人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使生命获得新生。

蜕变不是自我否定与重复,而是自我更新。

这种蜕变的思想在冯至《十四行集》中随处可见歌声从我们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诗人把未来的死亡比作一段优美的乐曲,死亡不是瞬间的凝结和静止,而是不断蜕变的过程,就像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最终达到一种永恒的静默,获得宁静的美感。

青山意象格外动人,山的无限与旷远、坚实与厚重,恰若生命本身的特性。

音乐的动态美与青山的静态美共同铸就了死亡独特的审美意蕴。

又如你知道飞蛾为什么扑向火焰,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它道破一切的意义死和变。

《歌德》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副死亡———蜕变———新生的辉煌图景,落叶谢花、扑火之蛾、蜕皮之蛇,都是自然万物为求新生而进行的变化过程。

人的生命亦是如此,死亡并非单纯的生命终结,而是孕育着某种新生,它是生命的辉煌完成,是生命价值的完美体现。

生命的本质囊括于宇宙万物的生死荣枯之中,诗人在对自然的静观中明心见性,哲理地沉思,诗意地书写。

2?沟通与交融的宇宙意识这种明心见性的哲思在其诗中更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宇宙意识即自然万物都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与交融之中,在这种融合中实现了生命的永恒与不朽。

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都是息息相关的,处于一种经久不衰、和谐统一的状态之中。

在其早期的诗篇中,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就已显露。

如《海歌》,短短八行寄寓无限哲思在海水的那边,是些迷路的灵魂鸟儿没有巢,船儿没有坞。

在海水的这边是些空虚的躯壳巢里没有鸟,坞里没有船。

几组相对照的意象构成了一副奇特的海边画面鸟———巢,船———坞,灵魂———路;自然界的怪异景象喻示着人类世界的不合理,自然万物无法适得其所,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海水的两边构成了隔绝的双方那边所缺的,这边有;这边有的,那边无。

如果将两边联结沟通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正是冯至宇宙意识的显现沟通与交融。

在另一首《桥》中,诗人更通过桥这一具体意象表达了沟通的愿望‘你同她的隔离是海一样地宽广。

’‘纵使是海一样地宽广,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呢,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梁’。

这种沟通交融的宇宙意识表明了诗人对孤独自我的超越。

在经历了早期的浪漫抒情和抨击现实以后,诗人逐步走向更为澄明阔大的境界。

《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蜕变。

在冯至看来,宇宙万物具有相互契合的内在同一性异中有同,隔绝中有沟通。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在这里,诗人把宇宙万物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其中任何部分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宇宙万物紧密联系,人化为物,物化为人,生命与生命相互转化、合而为一。

同时,诗人逐渐领悟到个体的独立并非绝然的自足与排他,而是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的统一与交融。

只有将个体融于群体之中,将人类的有限生命置于无限的宇宙之中,才能获得永恒,这是生命的真谛。

《原野的小路》一诗明确表达了这一观念路是大地的血管,原野的小路象征着人类血脉相传的历史轨迹,代表着一种不朽的生命力。

前人走出来的路,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延续,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在《别离》中诗人描绘了人与宇宙的交融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时序更替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在这样的规律面前,人间规定的年龄何其渺小。

死亡中孕育着新生,别离是为了再见,如同自然季节的循环往复,人的生命也是个不断轮回的圆。

三、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冯至曾说,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4]176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古典诗词与西方诗歌对其创作影响深远,中西合璧、古今结合是冯至诗歌的一大特点。

1?融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诗歌意象冯至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大部分情调和意象都源自古典诗词。

如天河、一钩新月、柳荫、采莲的小舟等,都直接取自传统诗词。

《孤云》中我对望亭亭的孤云,让人联想李白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在郊原》中续了又断的是我的琴弦,我放下又拾起是你的眉盼,它是那红色的夕阳,运命啊淡似青山,眉盼、夕阳、青山等意象,是古典诗词里反复出现的,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到了《十四行集》中,仍是冯至所偏爱的一个意象———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即使是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十四行集》,其中的许多意象依然来自古典诗词,比如青草、秋风、飞蛾、凋零等,借以表达生命荣枯、人世代谢的感受。

冯至诗中的许多意象出自古典诗词,但它们并不只是古典意象的现代白话翻新。

相反,诗人赋予某些意象以独特的自我感受和现代精神。

比如孤云体现的是哀愁与离思,而不仅是闲适空灵、自由飘逸;夕阳与青山也染上主观的愁绪,它们不再只是表达一种时空的无限感,而抒写的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哀愁;别离不再是长亭送别的凄楚,而是生命轮回的美好,这就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意识。

又如《北游》里的荒原意象就更明显地带有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烙印了。

2?古典律诗与十四行诗相结合的诗歌形式这最为突出地体现在《十四行集》中。

冯至曾写到我渐渐感觉到十四行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他诗体不能代替的特点。

[5]96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的借鉴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融合了中国古典律诗的精髓,将十四行诗中国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