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04 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决战2020年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附解答: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

决战2020年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附解答: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

重难点专练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诗歌,尤其是近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类文本的重要一环,已经走出“学得不考、考得不学”的误区,登上了山东等地新高考的模考试卷中,给广大考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也给学校的教与学工作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以考促教,希望考生重视近现代诗词的复习备考工作。

除了思想内容的答题技巧之外,现代诗歌的手法运用也是重要的知识点,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

【满分技巧】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如:艾青《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虚实结合;(2)虚写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祖国。

这片叶子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

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了,就缩小了。

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

这就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

3.篇章结构。

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2020届高考语文考试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分析

2020届高考语文考试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分析

现代诗歌练习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运用设问方式,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是因喜悦而流泪,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B.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他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

C.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D.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8.诗人说“为什么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诗歌多用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6分)6.D D项诗人以鸟自喻。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重难点04 新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

重难点04 新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

重难点04 新高考·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专项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从现在高考趋向于综合性的趋势看,诗歌对比阅读成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给出的诗歌和学过的诗歌对比,一种是列出两首古诗进行确定一个方向进行比较。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方法提示】该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本的诗歌分类进行整理归纳。

【限时检测】一、(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皎然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③不异沧洲叟。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

③翛(xiā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的景象。

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

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中沙洲,萋萋春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③蕙,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原卷版+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原卷版+解析)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知识精讲】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跟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现代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分析并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方法就点论点,就面论面;针对要求,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探究鉴赏,可以是“点”,可以是“面”。

作为探究鉴赏题的设置,在“面”上设问的会多一些,但也不排除在“点”上设问。

答题的原则:就点论点,就面论面,但不能出现“点”“面”相违的情况。

探究鉴赏艺术手法,难免会用到概念,要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性;探究鉴赏艺术手法,一般都离不开效果的表述,要注意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统一性。

这类题会提出具体指向、具体要求,我们必须针对题目的指向和要求,分点列出答案。

2.步骤第一步:确定艺术手法。

第二步:审清题目潜在的命题意图。

第三步:观照全诗,探究该手法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3.答题规范指出艺术手法名称,解说该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该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效果),有几点就分列几点。

【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长城谣席慕蓉①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②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九七九年【注】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

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高频考点)2020高考语文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精练 附解析

(高频考点)2020高考语文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精练 附解析

2018年2017年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14,用典,5分9,铺垫,6分北京卷16,写作手法,3分16,听觉+视觉,3分山东卷14(1),修辞,4分天津卷14(3),艺术手法,3分14(2),表现手法,3分江苏卷11,表达效果,5分10,选材效果,5分浙江卷20,点染手法,6分20,叙述+对比,6分22,叙事特色,4分【调研1】(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04 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诗歌,尤其是近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类文本的重要一环,已经走出“学得不考、考得不学”的误区,登上了山东等地新高考的模考试卷中,给广大考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也给学校的教与学工作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以考促教,希望考生重视近现代诗词的复习备考工作。

除了思想内容的答题技巧之外,现代诗歌的手法运用也是重要的知识点,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

【满分技巧】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如:艾青《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虚实结合;(2)虚写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祖国。

这片叶子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

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了,就缩小了。

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

这就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

3.篇章结构。

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试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结尾一句与首句呼应,从视觉上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的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限时检测】一、【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答案】C【解析】“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答案】D【解析】“节奏急促紧凑”错误。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答案】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解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解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即可,本题不难作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回答问题。

壮士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第一节中,“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着两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是什么?【答案】一个是热烈的梦境和凄凉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对比手法的使用。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第一节的内容,分析诗歌中选取的意象,从而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组合意象的目的。

第一节第一句“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方又说明时间,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与上一句作映衬,写壮士虽在沉睡中仍然向往着热烈的行动。

这是第一层对比。

枕一卷兵书,一支剑,写壮士身份,让我们联想到壮士当年征战沙场的勇猛;而“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这是第二层对比。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第二节中,“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这三句,壮士错把深夜木鱼当做催人的战鼓,这反映了壮士怎样的心情?【答案】反映了壮士想要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联系题目、诗歌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

壮士错把深夜木鱼当做催人的战鼓,从梦境到冲向战场,没有彷徨,由此可以看出他地为理想而战的执着和对实现梦想的热烈向往,从而突出了壮士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1.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好在哪里?【答案】首句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彩,呈现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极具形态的动感和内在的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诗句赏析题是诗歌鉴赏常考题型,这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有必要的是要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或作者的态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说火焰摇曳,实则是在写绿色的状态,摇曳是动景,形象的写出了绿色的静态,这样更加形象的写出了绿意葱葱的状态。

此诗的起首两句铺排在春天的热烈与奢华上,“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春草如绿色的火焰燃烧,鲜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机,呈现出一种令人恍惚的动态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紧张的情绪。

2.诗的结尾两句有什么作用?【答案】结尾两句借助“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对突破和开放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诗句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来看问的是:诗歌的末尾两句的作用?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这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解,进而解释诗歌的主题,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可以从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进行作答:结构上是对前文春的特点进行照应。

从主题上此诗表达的主题是“在生命的限制中对自由的张望”,说得更妥帖一点,就是“在生命的被限制、被禁锢中对自由的张望”。

春天在诗中是一片布满象征情致的幕布,投射在其上面的风物和景致都饱含着对自由的深切渴求,却又被抑制在春天幽深的暗影中。

这大概是诗人内心处境的流露,有一种铁质的坚硬和柔软。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一一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答案】“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大海象征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然后圈出描写“小河”和“大海”的句子,分析二者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二者的象征义。

诗人以人拟物的手法,把多情的男子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诗中的“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而在小河最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现实黑暗,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