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现代诗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诗歌解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诗歌解读
笔趣阁 https://
关于仲裁,下例说法正确的是。A.当合同约定了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则争议发生后双方只能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B.合同约定通过诉讼解决争议的,但争议发生后双方又达成仲裁协议时,也只能通过诉讼解决C.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 患者,女性,25岁,戴镜(-2.00D)4年。眼部检查未见有器质性病变,调节力为6D。她的远点是()A.眼前16.7mmB.眼前10mmC.眼前50mmD.眼前25mmE.眼前12.5mm “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这10个汉字占用个字节。A.10B.18C.20D.12 文物修缮保护工程的勘察Kit@位、施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A.工程质量B.工程进度C.文物完好D.恢复原样 下列关于同居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B.同居又叫姘居C.同居则为非婚同居关系D.姘居不是非婚同居关系 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由决定的。A.压力B.比容C.热力常数D.温度 压力容器容积 不同的病变需要优选最适宜的检查方法。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最好的检查方法是A.X线平片B.CT冠状位扫描CT横断位扫描D.矢状面重建E.MRI 素质发育特点中,表述错误的是A.速度发育较早B.速度耐力发育最晚C.腰腹肌力发育较早D.下肢爆发力居中E.臂肌、静止性耐力发育比较晚 反映骨骼、肌肉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综合测量指标是格考核认定,或参加全国统考取得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可在范围内以二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A.全国B.本省C.行业D.工程项目 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资金收益或成本时,对负债而言是收益,对资产而言是成本。A.正确B.错误 试述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以下属于非对抗性工程造价争议解决办法的是。A.友好协商解决B.调解解决C.仲裁D.诉讼解决E.仲裁或诉讼解决 露天爆破需设避炮掩体时,掩体应设在危险范围之外并构筑坚固紧密,位置和方向应能防止飞石和炮烟的危害;通达避炮掩体的道路不应有任何障碍。A.辐射波B.超声波C.冲击波D.电磁波 信息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步骤是A.定义活动目录角色、确定组策略管理安全性、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管理委派B.确定标准性、规范性、可控性、整体性、最小影响、保密性原则,确定公钥基本结构C.确定安全需求、制订可实现的安全目标、制订安全规划、制订系统的日常维护计划D.确定安全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凭《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销售本企业生产的民用爆炸物品。A、可以B、不可以C、需当地公安部门审批 血浆的相对密度为。A.1.030~1.060B.1.050~1.078C.1.080~1.095D.1.090~1.111E.1.025~1.030 对洋地黄中毒后处理不正确的是A.补钾B.立即停药C.电复律D.阿托品E.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请将+1.00DS/+2.00DC×90根据透镜能光学恒等变换原则转换成另外一种球柱联合形式。A.+1.00DS/+2.00DS×180B.+3.00DS/-2.00DC×180C.+3.00DS/-2.00DC×90D.+2.00DS/+2.00DC×180E.+2.00DS/-2.00DC×90 蒸发脱水塔能否兼具预分馏塔的拔头作用? 3.5岁男孩。进食蚕豆后次日突发面色苍白,小便呈红茶样来院急诊。查体:体温37℃,神萎,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率130次/分,可闻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及腹部无特殊,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有G-6PD缺陷,确诊为蚕豆病。G-6PD缺陷尚与下列溶血性贫血也有关,但不包括A.遗传性球形红细 汽轮机为什么必须维持额定转速运行? 气管内吸痰时,每次插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A.5秒B.10秒C.15秒D.1.5分钟E.15分钟 客服中心培训的目的是让客服代表掌握更多的,提高。 棉褥制品的干燥消毒可采用或,温度℃,分钟。 患者,女,20岁。溺水,救出时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即由两人行心肺复苏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频率为()A.10~12次/分B.12~16次/分C.18~20次/分D.20~24次/分E.30~40次/分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A.单独存在,互不联系B.相互联系,互不渗透C.相互联系,不可分割D.相互联系,可分可合E.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小血管包括A.韦格纳肉芽肿病B.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C.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D.局灶节段纤维素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科学管理的原则 下列药物中成瘾性极小的是()A.吗啡B.喷他佐辛C.哌替啶D.可待因E.安那度 TAE-100A/30离心式压缩机油压应控制在。 以下矿山事故叙述不正确的有。A.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接到死亡事故或者一次重伤4人以上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报各自的上一级主管部门B.发生伤亡事故,矿山企业和有关单位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事故,需要移动现场部分物品时,可不作 患者,男性,28岁,2周来上前牙咬物不适,喝冷、热水引起疼痛。近2日来,夜间痛影响睡眠,并引起半侧头、面部痛,痛不能定位。检查时见右侧上、下前牙见多个充填体。应进行检查中,哪一项最可能出现异常()A.X线片检查B.温度测试C.叩诊D.松动度E.牙周袋探诊 以下哪项不是制作暂时固定桥的目的A.防止基牙过敏.B.防止牙龈炎症C.防止基牙折裂D.恢复美观及咀嚼功能E.保持牙弓稳定性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社会分工在不断地扩大,学科专业在不断的扩大,高考之后所学的专业过了几年之后,也许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概括诗歌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概括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

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三、评价观点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诗化小说系列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诗化小说系列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诗化小说系列专练(附答案解析)诗化小说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

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

其特点如下: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李浩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

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

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

“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

”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

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

“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

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

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修辞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晓:高山。

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

“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

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二、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①苏轼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②。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③,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④。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惠州。

詹使君,指惠州知州詹范。

②玉蛆,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

亦以代酒。

③槐芽饼,即槐叶冷淘,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凉食。

④三余,典出三国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意在强调这些被人们忽略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既点明时节,又描述美食美酒,引出了下文苏轼与詹使君宴饮情景的描写。

B.颔联写诗人用荷叶杯盏,斟满美酒,痛饮一番,来浇空有满腹经纶的胸中块垒。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句子含义专练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句子含义专练课件

解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
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 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 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 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 而不知觉。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碎砚诗
(清)张锦芳 已坠同遗甑①,深耕愧寸田。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 正有文章劫②,甘辞翰墨缘。谁能并投笔,抱璞③得天全。 注释:①遗甑:东汉孟敏扛着瓦甑走路,不慎打破,他头也不回 继续前行,说:“甑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②文章劫: 指乾隆时期的文宇狱。③抱璞:保持本色。璞,包含着玉的石头。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如何理解《题葡萄图》后两句的深刻含义?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画笔之下的逼真的葡萄比 作明珠,“明珠"暗指自己的才能,意思是“我"的才能无处 运用,就像葡萄被抛弃在藤蔓中一样。表现了诗人被闲置、 被埋没的现状,表达了诗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 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鸟飞鱼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 (“飞”“戏”二字生动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嬉戏报 春的情形;“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莺闹燕忙的勃勃 生机。)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现代诗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
深深眷恋之情。

B.诗人描绘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先写外
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
文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
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2.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和“挂霜的葡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诗歌《神女峰》,完成下面小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

B.“挥舞”“收回”“捂住”这三个动作是连续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C.衣裙在风中飘动,以动衬静,既凸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

D.本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

如在第一节中,“我”化为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谁”。

2.如何理解“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各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这句诗?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于1982年移居纽约期间所作)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写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实与淳朴。

B.诗歌开头的“记得”让作品充满了回忆感,使全诗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C.“长街黑暗无行人”既是黑乎乎的“长街”的生活实景,也是对当时惨淡时局的巧妙展现。

D.“日色”“车”“马”“邮件”的意象组合,表现了马车在落日余晖中载着邮件慢悠悠走动的画意。

2.如何理解“从前的锁也好看”?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①,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①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B.“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C.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2.诗中“我来了”“那不是你”这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作答。

参考答案
一、1.B“排比的修辞手法”错,应为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为比喻,“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为拟人,“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为夸张,没有排比。

2.①“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

用“黄金”修饰“相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恋之情。

②“挂霜的葡萄”将人文景观、时代背景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葡萄的成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走向成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1.C “以动衬静”错误。

“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属于以动衬动。

2.这个“美丽的梦”就是指传说中的神女忠贞不贰,宁愿化作石头也要忠于爱情。

这是陈腐的封建道德、男权社会打造出的典型的女性偶像,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使女性千百年受着这些典范的约束与桎梏。

三、1.C “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错。

全诗以“信里不寄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2.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

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疆。

四、1.C“对当时惨淡时局的巧妙展现”分析错误。

诗歌第二节,“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用意象构成了三个生活图景,以象征过去的生活,并不涉及惨淡时局。

2.示例一:与第三节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相结合,“从前的锁也好看”是对爱情的守护
和珍重,是对爱情的抱有期待和坚守的信念。

示例二:与第一节的“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相结合,“从前的锁也好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实与淳朴,是简单纯真的交往(或人与人的交往不必察言观色,不必揣度人心)。

五、1.B “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是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的痛苦和幻灭感逼迫的结果,这是一种难以诉说的痛苦,是大绝望时的痛苦。

“逼迫”是表达诗人急于知道祖国为什么变得如此黑暗的心情。

2.形成鲜明对比。

“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

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