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2、虚与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 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请说说以下诗词中,实写的是什么,虚 写的是什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区别: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不完全相同,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属于衬托 中的反衬 入若邪溪(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鸟鸣,很是热闹,以闹衬静,越是热闹越是 能反衬林子的寂静,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 往之情。
(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 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隐性考查)
【分析思路】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 类;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 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 “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 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
动 静 结 合
动静结合是诗人协调动态和静态两种事物关系的 手段,动静兼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和谐而有生机 的意境。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 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 “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 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 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 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十七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2. 【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衬托。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_________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_________杜_________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倍增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绝句漫兴九首(一)》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情绪。

第一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句是说春色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责怪之辞:花匆匆的开放,莺频频地啼叫,似乎故意来捉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本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中的实际,结果是哀感倍生。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从大的类型来看,情与景有一致和不一致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过吴江有感吴伟业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

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

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

玉树风清,漫披遥卷。

与空无际。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

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

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

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1.比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_________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

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这首曲是作者晚登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秋登浔阳楼所见长江周围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最主要的修辞手法,以及后面“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的提示,因为这首词在主要表现手法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_________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泻尽江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漫,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泻尽江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

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

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

题目明确限定一句话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题并不难。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时也称为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象征等手法。

春晓曲温庭筠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5.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

②燕市,燕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

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诗歌鉴赏手法题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手法题训练及答案

一、2005(浙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川滇黔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四、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

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

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

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动隽美谱华章——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

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以动衬静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是为反衬。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简炼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

首句写触觉,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

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又如《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引用杜牧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②用历史故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超脱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景传大境界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虚实关系1、虚实结合2、化虚为实3、化实为虚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