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摘要:一、引言:了解1941年背景及冯至简介二、诗集概述:诗歌主题及风格三、诗歌分析:选取代表性诗歌进行解读四、诗集意义:对当时时代的影响及后世评价五、结语:总结诗集价值及当代启示正文:【引言】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此时,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诗集。

冯至,原名冯顺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部诗集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诗集概述】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在1941年创作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独特。

其中,既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作品,如《赞美》《祈祷》等;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如《怀亡妻》《思念》等。

诗集整体风格沉郁厚重,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心灵历程。

【诗歌分析】1.《赞美》这首诗歌以赞美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黄的麦田”、“碧绿的草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2.《祈祷》这首诗歌以祈祷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渴望。

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借助祈祷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3.《怀亡妻》这首诗歌以怀念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二人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集意义】这部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鼓舞人民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诗集中的作品既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爱。

此外,诗集对后世评价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研究现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

【结语】1941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冯至刚登上诗坛,就以清丽幽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

《沉钟》创刊后,他的新诗意蕴更为深远,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从数量上看,冯至的新诗不算高产,但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

《昨日之歌》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是诗人20年代初期的诗作,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探求激情与艰难地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态。

诗集上卷主要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四首叙事长诗。

青春、爱情、生命是诗集的主旋律。

《我是一条小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新颖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缠绵惆怅的情思,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都像小河流水,来得那样自然而又不容置疑。

顺着这种情致,小河历经曲折坎坷,终于汇入大海。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

情感与意象的交替升华,并把真切的感受和语言的情感诉诸具体的形象,这是冯至诗作的特点。

他的另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蛇》,借蛇的联想,来写一种奇妙的寂寞之情,其中蛇的游动、蛇的形态以及有关蛇的联想,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无言的寂寞的内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奇特的感受,无论在意象的新颖,还是在情感内涵的深沉方面,都堪称诗坛奇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

如叙事长诗《帷幔》, 它以哀婉的传说为素材,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愚昧,歌唱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叙事诗创作较早的成果,显示了诗人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融合的艺术水准,对黑暗的诅咒和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表现,表明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冯至在1941年冬天创作了这组十四行诗。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冯至作为身处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深感民族危机和生命脆弱。

这种时代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背景和灵感。

其次,从个人背景来看,冯至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诗人。

他曾经受到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孤独等主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个人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此外,昆明时期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昆明,他与其他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流频繁,这种交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昆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最后,从诗歌本身来看,冯至的十四行诗将作者的主观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理性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孤独、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为他的诗歌创作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环境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1941年冯至的诗集

1941年冯至的诗集

冯至诗集
1941年冯至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冯至的《十四行集》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

建议通过阅读冯至的诗集,深入了解其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

冯至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和传记等。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诗集《昨日之歌》,其中包含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如《十四行集》、《北游》等。

这些诗歌作品体现了冯至的抒情诗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字的细腻描绘。

此外,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和《东欧杂记》也备受好评。

这些散文作品描绘了他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感受,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在小说方面,冯至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和《伍子胥》等作品富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人文关怀。

他的传记作品《杜甫传》则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此外,冯至还翻译了一些海涅的诗作,如《海涅诗选》等。

他的译作不仅传达了原作的精髓,也展现了他在文学翻译方面的造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冯至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文学风格、思想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冯至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生涯
2.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的特点和主题
3.诗集中的代表作品及其意义
4.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

他生于1900 年,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涉猎文学创作。

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胡适等文学巨匠有过密切的交往。

1941 年,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集。

这部诗集的主题涵盖了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人民疾苦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冯至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集的特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理想的热情追求。

诗集中的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向太阳》等。

这些作品以宏大的气魄、激昂的热情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冯至对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热切向往,成为当时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文化武器。

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另一方面,它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页共1页。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苗雨时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30年赴德留学,攻文学和哲学。

归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长。

他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创作,最初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奠定了诗坛地位,被鲁迅生先称许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十四行集》是他的第三本诗集,1942年由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欢。

诗人这时期的创作明显受了里尔克和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1938年他翻译出版了黑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的诗歌观点,使他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契合。

十四行体,亦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体。

冯至的《十四行集》就是在里尔克的作品和理论的启示下进行创作的。

对这部诗集,李广田率先写了长篇论文《沉思的诗》,对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作了深入、独到的剖析。

他指出,诗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生哲理,把“平凡的事物”表现得“又深邃,又生疏”。

例如,诗人写一群在“潮湿的阴郁”中降生的小狗,被大狗衔到太阳地晒太阳,然后又衔回窝中。

诗中写道:第一次领受光和暖,等到太阳落后,它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没有记忆,但这一幕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深夜吠出光明。

关于诗歌形式的建构和艺术表现,李广田写道:“……十四行体,这一外来的形式,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本来是最宜于表现沉思的诗的,而我们的诗人却又能运用得这么妥贴,这么自然,这么委婉而尽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冯至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在日常的环城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并指出“十四行体”在诗人手中“渐渐圆熟”,“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

但是,在冯文炳的《谈新诗》中,则表示了某种批评的意见。

他说:“新诗本不必致力于形式,新诗自然会有形式”,“十四行体不能保护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 人化为物, 物化为人, 生命与生命互 相呼应, 生命与万物融合为一。沟通 与交流无处不在。这种交流具有无 限的延展性与敞开性, “既无此岸也 无彼岸”, 趋向于“伟大的统一”。 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 舍难分的关系。
• •
• • • •
第二日的阳光笛声里, 更掺杂着陶陶欲碎的歌唱── 她的心儿里,涌出来一朵白莲, 她就把它,绣在帷幔的中央。
• • • •
• • • • • • • • • • • •
此后日日的笛声中, 总甜甜地,有一种新鲜的曲调── 她也就把彩色的线,按着心意, 水里绣了比目鱼,天上是相思鸟!
2、40年代诗歌: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 《十四行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 洋溢着现代气息, 这部由二十七首诗组成 的《十四行集》, 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最 集中、最充分地关注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融注着诗人对于生与 死、生命与生存的思考。
代表作《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 准备着》
• • • • • • • • • • • • • • • •
“虽说你觉得,苦海无边, 到底是谁,将你这年轻的人儿提醒 就使你在我的面前不肯说, 在佛前忏悔时,也要说明!” “我的师,并没有人将我提醒; 我只是无意中,听见了一句── 说将来同我共运命的那个人, 是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 “无奈婚约,早被父母写定, 婚筵也正由亲友筹划; 他们嘻嘻笑笑,忘了我的时候, 我只好背了他们,来到这座山中。” “我的师,这都是真实的话, 我相信你,同信菩萨一样; 我情愿消灭了,一切热念, 冰一般凝冻了,我的心肠!”
• • • • • • • • • •
只望一天天地憔悴了, 将来独葬在,三尺的孤坟── 啊,只要是世上所有的, 她都没有了,一些儿福份! 炉烟缕缕地,催人睡眠, 春息薰薰地,吹入了窗阁; 一个牧童,吹着嘹亮的笛声, 赶着羊儿,由她的楼下走过。 笛声越远,越觉得幽扬, 两朵红云轻抹在,她苍白的面庞 ── 她取出一张绯红的帷幔, 仔细地看了许久,又放在身旁。
• • • • • • • • • • • •
“这是我半年来,绣成的帷幔, 多谢你的笛声,给我许多灵感! 我是个十八岁的少尼, 我的身世,只有泪珠泛澜!
“可是我们永久隔阂着; 在两个世界里──” 她把这包帷幔掷下去, 匆匆地,又将窗儿关闭。 次日的天空,布满了彤云, 宇宙都病了三分,更七分愁苦: 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 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 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 帷幔还珍重地,被藏在僧院里─ 只是那左方的一角呀, 至今没有一个人儿,能够补起!
•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冯至诗歌虽然表达的内容、沉 思的方式, 流露的情绪是现代性的, 但是表达时更深的落脚点却是停留 在传统的指归上, 可见冯至诗歌的 本质是现代的外衣下跳动着一颗古 典的心, 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3、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 纵观这两个时期冯至的诗歌创作, 前期的诗作充 溢着地道的中国古典气韵, 也融注了诗人对于现 代性问题的思考, 在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后期的 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洋溢着现代气息, 字里行间 又荡漾着古典文化的神韵,在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自此我们可以得出, 在冯至的诗歌创作中, 中国 的古典文化传统其实是冯至一以贯之的不变选择, 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底色, 是他一切 选择的参照坐标。所以我们可以说冯至不管他在 哪种程度上具备现代品质, 其实他还是有着一颗 古典的心。而冯至这个众所周知的具备现代性品 格的诗人, 其实是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绝佳实践 者。

• • • • • • • • • • • • • • • •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 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 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 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 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 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 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 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 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 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 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 • • • • • • • • • • • • • • •
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 渺渺茫茫地,只剩下黄昏; 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 暮钟频频敲击,她仿佛无闻。 老尼的心肠,虽是冷若冰霜, 也不由得怜她的年纪轻轻── 这样儿年纪轻轻地, 便有这样的,乖奇的运命。 怜她本也是贵族的闺女, 教她静静地修养,在庵后的小楼。 她恹恹地,不知病了几多时, 嫩绿的林中,又听见了鹧鸪。 山巅的积雪,被暖风融化, 金甲的虫儿,在春光里飞翔; 她的头儿总是低低地, 漫说升天成佛,早都无望。
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
• 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 开 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 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 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 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 代表作:《蚕马》、《帷幔》
帷幔
• • • • • • • •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 • • • • • • • 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 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 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 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 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 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
• • • • • • • • • • • • • • • •
正午的阳光,初春般的温暖, 熙熙的白鸽儿,在空际飞翔; 翩翩地,来了青年的兄妹, 说是奉了母命,来拜佛进香。 她看着那俊秀青年的眉端, 蕴着难言的深情一缕── 活泼的妹子悄悄地,在她身边说, 句句声声,都成了她的竹针万棘! “美丽的少姑啊,我告诉你! 聪明的你,你说他冤不冤? 为了遗弃了她的,一个未婚妻, 我的哥哥便许下了,不婚的愿!” 她昏昏地,独坐在门前, 落日也沉沉地,北风凄冷, 她睁睁地,目送着一双兄妹下了山; 一直地看得,没有一些儿踪影!
她时时刻刻地,没有停息, 把帷幔绣成了,极乐的世界── 树叶相遮,溪声相应, 只空剩下了,左方的一角。 本还想把她的悲哀, 也绣在那空角的上面── 无奈白露又变成严霜, 深夜里又来,嗷嗷的孤雁! 梧桐的叶儿,依依地落, 枫树的叶儿,凄凄地红, 风翕翕,雨疏疏,她开了窗儿, 等候着,等着吹笛的牧童。
• • • •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 在平凡的事物中,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 致体验传达关于宇宙人生的深刻之思。 不能不说是一种很现代性的思维方式。 而这样的思维使诗歌的创作从开始到 最后, 从细节到全篇都展示出与古典 写作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另一面。
《鼠曲草》
•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 •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 • •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 • • • • • • •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 • • •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际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光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 • • •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 冯至不仅仅是确立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成熟 形式,而且在这些成熟完美的形式中还融注 了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曾真正关注的关于 “人”的问题的思考, 这其实是具备很深的 现代性品格的。
• 冯至的诗歌充满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学色彩, 同时又融入了对于人的关怀思考, 显示出现 代性品格, 所以说二十年代冯至的诗作是古 典中映现着现代。
• • • •
是西方的,太行的余脉, 有两座无名的高山,遥遥峙立; 一个是佛院,一个是尼庵, 两座山腰里,抱着这两个庙宇。
• • • •
她的父母,是朱门旧户, 她并不是,为了饥寒; 她虽然多病,但是也不曾 在佛前,许下了什么夙愿。
• • • • • • • • • • • • • • •
她只是在一个,梅蕊初放的月夜里, 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 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 便是莺鸟儿,替人间诉说忧怨。 她不知入了,多少迷路, 走得月儿圆圆地,落在西方; 云雀的声中,把她引到这座庵前, 庵前一潭泓水,微微荡漾。 终不像在人间,能享清福── 在水认识了,她的娟丽, 她毅然地走入尼庵中 情愿把青春的花叶,化作枯枝。 老尼含笑意向她说, “你既然发愿,我也不能阻你, 从此把一切的妄念,都要除掉, 这不能比作寻常的儿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