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的诗情-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夺渖霖内容摘要: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 力。

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

另一方 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 作变得隽永味醇。

关键词:冯至抒情诗语言张力主体性张力<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 为杰出抒情诗人”,其诗作影响深 远。

冯至的抒情诗被如此赞誉的 原因有很多,如幽婉含蓄的抒情 风格、对中国抒情传统的追求与 创新等等。

但这些原因都呈现出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歌的张力,冯至抒情诗的张力效果使其诗作 变得隽永味醇。

以冯至《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当中 的早期抒情诗为研究对象,借用 英美新批评的关于张力的相关理 论,对冯至诗歌的张力进行实质性 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从张力的艺 术特色方面论析冯至的抒情诗作。

张力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诗 歌内在情感张力、结构张力与形 式张力,文本与外部世界所构成 的话语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精神 张力与思维张力等。

本文主要从 语言张力与主体性张力两方面浅 析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一.语言张力诗作在诗歌内涵与意象逻辑 外延的统一中形成张力,陈仲义 先生在《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中提到诗语的生成机制,“首次引人 诗语的内在映像与外化定型过程 张力所形成的两极动力:一极是 以与生命本真同构,几近半自动 言说的‘语感’;另一极是以超语 义、混沌为表征的‘语义偏离’,两 极动力构成现代诗语生成的基本路径”1。

并将语言张力的特征系统化,主要有:含混——模糊中的歧义多义;悖论——互否与互斥的吊诡组合;反讽——基于表里内外的“佯装”、“歪曲”;变形——“远取譬”畸联;戏剧化——紧张中的包孕、包容等。

冯至诗歌中的情与理

冯至诗歌中的情与理

冯至诗歌中的情与理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

”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

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

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

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在20年代还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为什么在40年代的诗作中却以“耐人沉思的理”而引人注目,难道说二十多岁的年龄确实是适合抒情的年龄,而中年时期的诗人所作的也应当是真正沉潜的中年写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又该如何理解徐志摩这道始终“进溅不止的生命泉”,还有一出手就显得理智而成熟的穆旦?或许,真正回归到诗人的文本来探究他所抒的“情”究竟是什么情、所达的“理”究竟是什么理,二者之间在文本内又是如何渗透、转化与呈现的,以及它们与作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来探讨冯至和他的诗歌世界,才有可能更接近问题的真实。

我们这里所作的“情”与“理”的划分,纯粹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一旦落实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便有可能显得生硬和僵化,但是不管怎样,还是让我们先走进冯至的诗歌世界吧。

一、抒情的少年冯至在创作第一首诗《绿衣人》时只有十七岁,这时作者对新诗的认识也仅限于读了一些郭沫若与胡适的早期诗歌。

这首诗和其他收入《昨日之歌》中的诗歌相比,虽然有初期新诗的清浅质朴,但一些冥想的调子和节制的表达也已初露端倪。

这样的诗在他的早期诗作中还有一些,但分量很少,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对它们进行单独分析,这里要谈论的是他早期诗歌中的一个主流,包括他的几首叙事诗在内。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独特”两字是必不可少的。

正因其“独特”,他的诗歌没有被划归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任何一个流派之中。

多年以来,对于冯至诗歌的研究,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这种“边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冯至的地位虽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但总的说来是学者的光芒超过了诗人的光芒;二是指对其诗歌的评价,多重在诗艺的创新方面。

却少有对其诗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发掘。

正如郑敏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认为冯先生的十四行诗至今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他的十四行诗受到很多尊重,而真正理解他的十四行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的文字十分朴素,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层的文化积淀,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他所崇拜的杜甫的情操。

他的诗是深厚的文化产物,达到了中国新诗的最高层次。

”这里谈冯至的标志性,主要是指《十四行集》的标志性。

特别肯定这部诗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光芒四射的中心位置。

《十四行集》标志着诗与哲学的结合,标志着现实和艺术的结合,标志着中西文化观的结合,标志着中西诗艺的结合,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

(一)诗与哲学的结合《十四行集》是一部诗集,却真真切切地体现了一种生命哲学。

在这部由27首十四行诗组成的诗集中,我们可以很深刻地领悟诗人对于生命的形而上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

他在对于生命、生存、生死问题的认识上都达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

但它们又的的确确是真正的诗,真正的好诗。

让我们来仔细读读其中的第三首《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在这里,“有加利树”成为生命永恒的象征,诗人以此肯定人的生命的自觉有为,肯定生命的坚韧充实,表现了正视生命、超越生命的哲学态度。

但全诗以“树”的形象展开,用朴素而帖切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生命的庄重和永恒,没有任何一个抽象的哲学术语,却给人以深刻的哲学启迪。

死亡之思——论冯至诗歌创作中死亡观的流变

死亡之思——论冯至诗歌创作中死亡观的流变

The ponder of death --On the changing of Feng Zhi 's poems in the concept of death 作者: 唐勇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主题词: 冯至 诗歌 死亡观
摘要:生和死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两极,对死亡的不同诠释,形成不同的生命取向。

在冯至二十到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由最初的直觉感悟到对死亡的追慕再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审美选择:即在死亡的审美观照下对生命蕴奥的积极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摘要: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

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关键词:冯至情感变化思考历程《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并不是一个声名赫赫的诗人,他也不求人知,很少提出什么主张,张扬什么主义。

但是,他又实在是应为人知的:20年代即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则盛赞其叙事诗“尤称独步”。

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真正领会了现代主义思想真谛,而又能不局限于此,将中国传统思想与之整合,得出独到的哲思,并将深刻的体悟赋予完美的艺术形式,精彩地表现出来的现代诗人。

纵观他的诗作,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诗》这三个集子,正完美地记录了他情感变化及思考的历程。

一、我的叹息变成一首夜莺的歌——《昨日之歌》因幼年丧母兼家道中落,年少时的冯至饱尝冷眼,造成了他异常忧郁的性格,经常伤身世,叹命运,因而在这个时期里愁苦常常充斥在他的笔下。

随着这些忧伤而来的也有他对“风中乞丐雨中花”的怜悯和叹息以及对不幸未来的忧惧,满心的思绪促使他写出了第一首真正的诗《绿衣人》:“一个绿衣邮夫/低着头儿走路/有时也看看路旁/大半安于他的生活/带不着一点悲伤/日日的来来往往!但他小小手里/拿了些梦中人的命运/当他正在敲这个人的门/谁有留神或想——“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这首诗虽然尚显幼稚,但已显露出他的独到之处——诗意练达,语句自由,在诗中思索命运的莫测。

偶尔,他也有“叱咤风云”之作,例如写于1922年的《满天的星辰》:“我把这满天的星辰/聚拢在我的怀里/把他们当作颗颗的泪珠/用情丝细细的穿起/穿成一件外氅/披在爱人身上;我把那西边的弯弯的月儿/也慢慢取了下来/去梳她那温柔的头发……我们御风而行!我们到了天空/天上的最上一层/要将外氅打开/另把这满天的星辰安排。

论冯至早期叙事诗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论冯至早期叙事诗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 键 词 】 冯 至 ;叙 事 诗 :抒 情 性 关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 被鲁 迅 誉 为 卜 “ 国最 杰 出的 抒情 诗 人”的冯 至 ,其 抒 中 情 诗 以及 十 四行 诗 可谓 成 就 卓著 ,影 响 巨大 ,但 冯 至 的叙 事诗 同样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有 人甚 至 认 为冯 至 在 “ 事 诗 叙 的 创作 方 面… 甚 至 超过 了一 向受 到赞 誉 的 抒情 诗 ” 冯 至 早期 创 作 的四 首长 篇 叙 。 事诗 《 吹箫 人 的 故事》 《 、 帷幔 》 蚕 马》 、《 、 《 门之 前 》 写于 12 .9 5年 闯 ,其 寺 , 9 312 中前三 首 被 朱 自清 先 生选 入 《 国新 文 中 学大系 ・ 诗集 》 朱 并称 赞 冯 至 的 “ 事 , 叙 诗 堪称 独 步 ” 王 瑶 先 生在 《 国 新文 学 。 中 史 稿》 中也 认 为冯 至 的 “ 篇叙 事 诗 尤 长 称 独 步” 。再加 上 诗人 在 2 0年 代创 作 的 诗剧 ( 《 如 河上 》 《 人 》 , 在 5 鲛 ) 0年 代 创 作 的叙 事 诗 ( 《 波 砍 柴 》 《 皮 如 韩 人 鼓》 )所 取得 的 成就 ,就 像 袁可 嘉 先 生评 价 的那样 ,冯至 的 “ 事 长 诗在 新 诗 史 叙 上 开风 气 之 先 , 独特 的地 位” 有 ,可 以说 这 位 杰 出 的抒情 诗 人 的叙 事 诗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 同样 具 有独 特 的 价值 和 不 可 忽视 的地 位 。 中 国是 诗 歌 的 国度 ,文 学 是 语 言的 艺术, 诗歌 作 为~ 种最 古 老 的文 学形 式 , 可 以说 是 语 言 艺 术 的结 晶 。从 《 经 》 诗 到 《 楚辞 》 ,从唐 诗 到宋 词 ,无 不 深深 地 熏陶 和 影 响着 中 国 的诗 人们 。而 冯 至也 自觉 地 从 中国 传 统文 学 中继 承 艺 术 的养 分 ,将 带有 中 国文 学 艺 术特 色 的 语 言风 格 运 用 到现 代 叙 事诗 之 中 。冯 至 在 《 诗 文 自选 琐 记》里 就 说 ,他 是 “ 晚 唐诗 、 在 宋 词 、 德 国浪 漫派 诗 人 的 影响 下 写 抒情 诗和 叙 事诗 ” 的 同时 , 诗人 还 得 益于 德 国叙 事 谣 曲 ,这 几 首 叙 事 诗 的结 构 、 语 言形 式 、艺 术 风 格 等 都 深 受 其 影 响 , 在 这 方面 , 们 已作 过相 当 深入 的 研 究 , 人 在此 不 加赘 述 。 下面 我 主 要谈 中国 古典 诗词 对 这 几首 叙 事诗 在 语 言风 格 上 对 的 影 响。 诗 人 采用 重 章 复唱 的 形式 ,回 环往 复 ,缠 绵悱 恻 , 不仅 增 强 了诗 歌 的 音乐 美 ,而 且 强化 了情 感 ,达 到 反复 抒 情 的 目的 。重 章叠 旬 是 中 国 古典诗 歌 常 用 的 手法 ,最 典型 的代 表 即 是 《 诗经 》 。 先 看 重章 ,这 在 《 马》 … 诗 中 体 蚕 现 得 最 为 明显 。 全 诗共 有 三 大节 ,每 ~ 节 都 在 反复 咏 唱着 :“ 我说 ,姑娘 啊 ,蚕 儿正 在初 眠 ,( 第二 节 为 “ 眠”第 三节 三 为 “ 茧” / 的情 怀 可 曾觉 得 疲倦 ?/ 织 )你 只要 你 听着 我 的歌 声 落 了泪 ,/ 就 不 必 那 探 出窗 儿 问我 ,“ 是 谁 ?” 从 “ 眠 ” 你 初 到 “ 眠” 三 ,再 到 “ 茧 ” 织 ,只换 了这 ~ 个 词 。 白马对 少 女 一 片深 情 ,可 是 这 感 情 她 … 点 也不 知 晓 , 从这 反 复 的独 自和 咏 唱 中, 我们 可 以体 会到 白马对 于 少 女 的 缠绵 情感 。 以及 它 内心 的焦 急 和 无奈 它 声声 对 少 女诉 说着 它的 爱 :“ 娘 啊 , 姑 我 为你走 遍 了天边 !” 它 从 内心 里发 出声 声呼 唤 : 亲 爱 的 “ 姑娘 ,你 不 要 凄凉 ,不 要恐 惧 !/ 愿 生 我 地 落 ,/ 树 的 叶 儿 , 凄 凄 地 红 ,/ 翕 枫 风 翕 ,雨疏 疏 ,/ 她开 了窗儿 ,等候 着 ,/ 等 着 吹 笛 的牧童 。 这 几句 ,使 人不 由得 ”读 想 起 李清 照 的词 句 :“ 寻寻 觅 觅 , 冷 清 冷 清 ,凄 凄惨 惨 戚戚 ” 这 一节 语 言传 神 , 。 蓄 情 ,生动 ,字字 反 映 出人 物 凄凉 、忧 闷和 难平 的 心 绪 。语 音 上和 谐 悦耳 ,韵 律 协 调 ,带 给 读者 强 烈 的情瞎 体验 和 心 灵 的 感染 与 共鸣 。 那依 依 飘落语言及形式的抒情性

论冯至20世纪20年代抒情诗的叙述性

论冯至20世纪20年代抒情诗的叙述性

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屈品质是永远胜过所有高贵象征的力量。

幺表妹的美丽果敢,主动与坚韧,敢于牺牲都是彝族女性自主意识的显现。

三、结语本文通过阐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批判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呼吁男女平等相处。

如果男女两性不能相互关爱、理解,不打破男性中心主义,最终都会导致毁灭性的结局,使得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彝族旧社会,人们各自生活在密不通风的孤独堡垒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孤独。

在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没有好好地沟通感情,没有推心置腹地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

生命之歌也就充满悲惨的故事与浓烈的生命意识色彩。

女性必须在顺从与觉醒的基础上认同女人的主体身份,与命运共处或抗争。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是为全人类,更是为女性自己,因为只有女性身心完全健康,积极主动,她们才能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理想生活。

只有完全摆脱人类中心和男性中心双重曲解的女性主义伦理,女性才能彻底摆脱歧视偏见,摆脱附属品与客体的地位,彻底解救自我,最终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作者简介:尔古阿衣(1990-),女,彝族,四川凉山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人类学。

20世纪20年代,诗人冯至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文学价值的抒情诗。

这一时期,其诗歌幽婉抒情,缓缓叙述,于不紧不慢之间展现独特的半格律体魅力,于这些同与不同中闪耀着熠熠光辉,于自由与不自由中展现节制的美,这得益于他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融入想象,出神入化而又别具一格。

笔者试图以历史为背景,探究冯至抒情诗产生的契机,并和同时期其他现代诗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冯至20年代抒情诗的叙述性以及这种叙述性的特殊性。

布鲁克斯和沃勒认为,一首诗宛若一出戏,它具有具体而特定的情境,即便是最短悍的抒情诗,也不失某种特定情境中的述说或对话。

他们认为,诗歌是一场戏,既然是戏,就应该在特定情境中有冲突,有述说和对话。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诗人冯至,出生于印度,并在印度接受九至十四岁的教育,其以《一朵艳丽的莲花》一诗为国人所熟知,其带有浓重的东方文化底蕴,是冯至诗中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杰作。

冯至诗以禅宗文化思想为依托,其写作思想几乎与其它诗人大不相同,他善良雅致,具有开拓精神,追求新诗的形式和艺术内涵。

他通过将现实与趣味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诗情形
成独一无二的和谐美。

冯至诗的诗情有一种思想和心理状态上的丰富性,他的句子有节奏感,用词精练,而且有着柔和的姿态,直达读者心灵。

表面上,他的诗篇象征性强,实质上却反映出一种复杂的
心理状态,使人望文生义,用心体悟诗义。

冯至的诗作充满着清新浪漫的味道,充满着人物的抒情叙述,构建出一种美好而空灵的世界,令读者着迷。

他采取夹叙夹议写作手法,塑造出一种古典中具有浪漫色彩的诗,他有
自己独到的讴歌之声,能真实而深刻地发掘他物质世界中存在的精神世界,他将室内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艺术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冯至的诗,既有历史的思想深度又传达审美的完美震撼,他用思想理念、文字艺术、象征比喻等表达诗歌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以其轻松调性和富有寓意表达,让人有
一种绚烂的视野感受。

综上所述,冯至的诗拥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既有历史的思想深
度又传达了审美的完美震撼,从而形成了其艺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至的诗情
前人对二十世纪杰出诗人冯至的研究硕果累累,如季羡林的《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等,对冯至诗歌的意象、主旨、内涵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挖出了每一首诗的灵魂。

本文通过对冯至三个阶段不同创作风格的分析,刻画了一条冯至的精神旅程史,具体阐述了他在不同年龄段的心路历程。

同时在异中求同,通过对比,显露出了不变的精神内核。

“诗即人生,人生即诗”是对冯至最好的诠释。

一、昨日诗骨
冯至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写了一大批表达“个人的哀愁”和“狭窄的情感”的诗歌,主要收录在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里。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爱情诗《蛇》,蛇是一种令人心生恐惧的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美丽的爱情相媲比。

但在诗人笔下却幻化成了忠诚、坚贞的代表,它沉默却炽热,它无言却浓烈。

首先,诗人运用隐喻,将寂寞之情和蛇的意象联接,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其次,诗人通过塑造梦境给读者虚虚实实,若即若离的感觉,诗歌发展和梦的发展互相推进,代表美好和可能性的梦境更凸显出爱情的美妙,诗人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如果说,《蛇》具有悠远深沉的浪漫气质,那么,《绿衣人》则代表残酷悲伤的现实情怀。

诗人擅于观察生
活,捕捉平凡人的不平凡,一个普通的邮夫背后却折射出这个满目疮痍的时代。

一是动荡的社会使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生死未卜。

“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映照出绿邮夫不再是传递情感和平安的象征,而是人们想躲闪和规避的噩耗和死亡的象征。

二是人们冷漠麻木的人性缺陷。

绿邮夫“他的面貌很平常”“不带着一点悲伤”表现出社会动乱使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人数之多,绿邮夫早已习惯这家家户户该接受的噩耗。

而他和众多不注意他来往的人们一样,被冷漠蒙蔽了心灵,只知在乱世中苟且求生,不再理会人情冷暖和人道情怀。

诗歌流露出了一种悲哀和无奈,引人深思。

总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冯至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动荡里,既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又怀有对未来的迷茫和苦闷。

他这时期的抒情诗构思奇特,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风骨,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二、十四行诗理
冯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一改往日的抒情风格,转向以哲理阐述为主。

如果说他早期被鲁迅评价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那么这一时期的诗歌当属朱自清先生的评价最为贴切,即“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

《我们准备着》是《十四行集》中的第一首诗,描述的是生命中意想不到的奇迹,有彗星出现,有狂风乍起,但这些奇迹的意义呢?作者随即陷入了沉思,静静地屹然不动地回顾着生命里
的悲欢离合。

然后由此及彼,想到了大自然,想到了弱小的昆虫,它们的生命何其短暂却美妙,一次危险一次交媾,都是那么惊心动魄且永存。

作者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细小生命,类比到自身,参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风雨和磨难的洗礼。

作者由小昆虫领悟到人生真谛,正如他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那些体验、人物、自然现象会给他启示,“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1)。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是一首名作,诗人通过季节变迁,自然更替,感受到了生与死,奉献与抗争,有限和永恒的哲思。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都凸显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表现了不屈服的顽强抗争精神。

经过岁月的洗礼变迁,最后化作青山默默,在诗人眼里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轮回和开始,万事万物在宏观上都是永恒的和生生不息的。

树叶凋落,蝉蛾残壳退化,都是为了更灿烂的明天所必须经受的,所以死亡更是一种新生的辉煌。

冯至的十四行诗深邃地探索和参透了生命的哲理,是他对自身及万物的普遍冥思,表现了他对永恒的追求。

三、十年诗颂
冯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诗歌多为歌颂新中国的成
立和建设,表达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热爱。

随着毛泽东《讲话》的
发表,如何不断地加强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性,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诗篇,已成为诗人们迫切的任务。

冯至曾说:“我在诗歌所贡献的是这样微薄,真像是投入茫茫大海里的一滴清水。

可是人们常说,一滴水在太阳底下转瞬间就会干涸,但如果把它投入海里,它就永远没有干涸的那一天。

但愿我这一滴清水是真正地投到了海里,而不是落在海边的沙滩上!我同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水滴投入我们波澜壮阔的大海。

”(2)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号召更多人的加入的美好希冀。

他这时期的诗歌可以分为几大类,如《我们的西郊》等,歌颂了新兴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描写以前西郊的破败和现在的繁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韩波砍柴》等,通过人物的描摹凸显出时代的变化。

据说韩波是一个受地主压凌的樵夫,最后惨死于风雪之中,作者将韩波的形象拓展到过去的农民,写出他们过去备受侮辱的岁月,而现在却是揭竿而起,打倒地主,表现出了新社会农民主人公的地位。

冯至此时的诗歌多为颂歌,主题向上,但却缺乏艺术性,思想上也不够深刻,受政治因素影响较深。

四、一生诗魂
冯至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又挑战自我的过程。

他早期生活在五四中国的大背景下,现实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充分展露使他在思考中走向迷茫,在迷茫中又不断思考。

他在求学期间,受到《新青年》等杂志的影响,并且阅读了胡适、田汉的诗歌,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使他眼界大开,对
诗歌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

这是一个忧国?n民的五四青年,又是有着先进思想和觉醒精神的贤者。

后来诗歌抒写的转向与他在德国的经历分不开,尤其是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

他不再把诗歌题材局限在现实框架之中,而是上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层面,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探寻自我的完整。

这时的他是一个天才的沉思者,是将中国的困境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沉思。

建国以来,他的诗歌同样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多为歌唱祖国和人民的颂歌。

虽然艺术价值略逊于前,但那抵挡不住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如洪水一般喷涌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胸怀。

冯至的诗歌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冒险,不断的突破,不管内容怎么变化,不变的是骨子中散发出的诗韵和诗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冯至一生诗歌创作的分析,可以得知他的诗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

三段时期各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段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第二段是哲思的理性,第三段是祖国的颂歌,但三者又有相同之处,就是与现实是分不开的,或美好,或困境,我们都能从他的诗歌中看到饱满的情感和生命的探索,这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

注释:
冯至.《冯至诗选》.第一版.成都.1980年8月.第201页。

冯至.《冯至诗选》.第一版.成都.1980年8月.第20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