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产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实现云阳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十五”以来,云阳县积极推进实施“五大战略”,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当前,在中央和市里高度关注库区产业发展问题,并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发展的机遇越来越现实,但挑战也越来越大。本课题力求在客观评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县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开端

“十五”时期,云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五大战略”,同时按“三改变一退出”的改革要求,努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为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许多民营投资者积极投资产业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氛围,全县产业发展充满了较强活力,产业组织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注册企业1568家,比2000年增长38.2%;产业门类逐渐丰富完善,2000年全县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建材业、食品工业,2005年底全县又

增加了特色农牧产品业、制药业、物流业、绢纺业等产业门类;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柑橘、山羊、中药材、茧丝、汽摩配件、硅材料等农产品种植养殖业和资源加工业规模日益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GDP达到43.61亿元,人均4298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

(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演进较快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取得明显效果。产业结构逐步走出“一二三”的传统格局,二产业增加值在2002年首次超过一产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产对GDP贡献年均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劳务收入从2000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1亿元,增长了160%,务工人员人均达到4087元。城乡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使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拉动以商贸服务为主的三产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见下表)。一、三产之间形成此削彼长,快速演进势头,表明云阳县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减弱。

2000-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

(三)经济效益趋好

由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县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得到逐步调整,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增强,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效益趋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总

体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企业利润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虽然受近年市场波动影响有些起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见下图),表明云阳县产业在新的定位和更活的体制条件下,发展具有良好的后劲。

2000-2005年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走势图

20

40

60

80

100

12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四)产业格局渐显雏形

近年来,云阳县通过结构调整和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新材料、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物流、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主导产业雏形。

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大力实施农业135结构调整工程,特色农产品产业出现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澎溪河、红狮等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龙角、沙市、红狮片区为重点的山羊产业带,以凤鸣、南溪片区为重点的蚕桑产业带,以双江、黄石等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上坝、清水、养鹿等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和速生经济林产业带,以人和、盘石、泥溪等为重点的优质食用菌产业带。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初步构建起了以工业园区和县城为中心的资源加工业基地,以新材料、食品、医药、绢纺服装、机械制造等行业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出了在全市较有影响的曲轴、高纯碳酸钡、硅微粉等工业产品。三是着力打造重点旅游景点和线路,初步

形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揽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五)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全县通过对企业从产权上实施“三改变一退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畅通了内外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进入渠道,民营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有民营经济单位12023户,其中民营企业624户,注册资本6.4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39.8%、46.7%。民营企业全年共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54.4%,高于全市51.8%的平均水平,在库区15区县中位于第二;上缴税金7195万元,占全县税收58.7%;在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2户;相对稳定地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达29240人。民营经济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云阳县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质量弱,产业基础薄弱

由于受历史上投入限制和移民搬迁等多种因素影响,云阳县经济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依靠传统农业支撑了40多年,直到1995年,产业结构还处于51:30:19的较低层次。尽管经过了“十五”快速发展,但经济仍然是总量小,质量低。2005年,全县GDP43.61亿元,只占全市的1.4%,总量排全市28位,加之人口分母大,人均仅为4298元,排全市37位,低于全国、全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其落差比为3.2:2.6:1.6:1。同时,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仅占GDP的2.74%,低于全市和库区4.7%、4.6%的水平(见下柱状图);企业效益不高,竞争力弱,

利润长期在盈亏之间徘徊,过去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为-3333万元。这些都反映了经济质量偏弱的问题。总量和质量存在的上述问题,削弱了全社会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的积累能力,是导致云阳县产业投资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和产业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比图

产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产业关联度不高,联动和带动性不强,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群,产业小型化、链条短,特色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弱。同时,积累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本不多,企业文化不深,人文环境不优。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的起点和后劲。

(二)企业量少体弱,创业发展能力受限

由于远离工业发达的区域,缺乏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企业队伍发展较慢。全县各类注册企业1568家,其中工业453家,平均每万人拥有量分别为12家和3.5家。从2005年实际纳税情况(地税356家,国税323家)看,当年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企业不多,如果剔除少数名存实亡未注销的企业后,实际存活的企业数量偏少。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基础薄弱,还存在企业个小体弱的问题。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为20.14亿元,户平128万元,除去金融、通信、电力等几家国有企业后,其余企业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