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纤维第二三章参考答案
七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三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三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1.植物体能够由小到大,主要依靠细胞的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次是依靠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数量加倍,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正确的变化顺序排列为。
【答案】分裂;染色体;a→c→d→b【解析】此题是考查对细胞分裂的理解。
细胞分裂的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多,分析解答。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各结构的变化顺序。
【详解】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由一个分成两个。
在分裂过程中,首先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完成复制加倍,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人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生物遗传物质数目的稳定,这对生物的遗传的重要意义。
可见题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a→c→d→b.故答案为:分裂;染色体;a→c→d→b2.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四大组织切片,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属于结缔组织的是,上皮组织的是,神经组织的是,肌肉组织的是。
(填字母)(2)比较C组织和D组织可以发现:D组织的细胞间隙比较,有较多的。
(3)上图中,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作用的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是;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因而能产生运动的是。
(填字母)【答案】(1)D;C;A;B;(2)大;细胞间质;(3) A; C; B【解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下表:【分析】掌握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结合题意,就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1)上皮组织细胞常呈柱状规则排列如皮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呈梭形如骨骼肌,心肌优神经组织细胞形状独特,有大量突起,短突起m叫树突,长的叫轴突如大脑皮层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排列松散,如血液图中属于结缔组织的是D,上皮组织的是C,神经组织的是A,肌肉组织的是B.(2)比较C上皮组织和D结缔组织可以发现:D结缔组织的细胞间隙比较大,细胞间质多。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
该图示能表明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答案:A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D错误。
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A、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C、大肠杆菌的质量大于噬菌体,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C正确;D、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3、为研究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某科研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种类与乙组不同B.S 型菌提取物经甲、丙两组处理后转化因子活性基本相同C.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变异原理是基因突变D.若增加 RNA 酶处理提取物的对照实验,会更有说服力答案:D分析:艾弗里实验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第二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二章作业:P60(二)1,3,5;(十一)(二)写出相当于下列名称的各化合物的构造式,如其名称与系统命名原则不符,予以改正。
(1) 2,3-二甲基-2-乙基丁烷 (2) 1,5,5-三甲基-3-乙基己烷 (3) 2-叔丁基-4,5-二甲基己烷 (4) 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 (5) 丁基环丙烷 (6) 1-丁基-3-甲基环己烷 【参考答案】 (1)CH 3CH CCH 3CH 3CH 32CH 3正确名称应为:2,3,3-三甲基戊烷 (2)CH 2CH 2CHCH 2CCH 33CH 3CH 3C 2H 5正确名称应为:2,2-二甲基-4-乙基庚烷 (3)CH 3CHCH 23CH 3H 3C C 3CH 3CH 3正确名称应为:2,2,3,5,6-五甲基庚烷 (4)C CH 3CH 2CHCH 3CH 3H CH 3正确名称应为:2,3-二甲基戊烷 (5)CH2CH2CH2CH3正确名称应为:1-环丙基丁烷(6)CH2CH2CH2CH3H3C正确名称应为:1-甲基-3-丁基环己烷(十一)等物质的量的乙烷和新戊烷的混合物与少量的氯反应,得到的乙基氯和新戊基氯的摩尔比是1∶2.3。
试比较乙烷和新戊烷中伯氢的相当活性。
【参考答案】设乙烷中伯氢(共6个)的活性为1,新戊烷中伯氢(共12个)的活性为x,则有:1/6 = 2.3/12x x = 1.15结论:新戊烷中伯氢的活性是乙烷中伯氢活性的1.15倍。
第三章作业:P60(十三);(十四)(十三)将下列的自由基按稳定性大小排列成序。
(1) CH3(2) CH3CHCH2CH2CH3(3) CH3CCH2CH3CH3(4) CH3CHCHCH3CH3【参考答案】(3)>(4)>(2)>(1)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为:3︒ R·>2︒ R·>1︒R·>CH3·(十四)在光照下,甲基环戊烷与溴发生一溴化反应,写出一溴代的主要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第二章第三节核酸习题(带答案和解析)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满分100分,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9分)1.水稻叶肉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A、细胞质B、细胞核C、线粒体D、叶绿体2.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苷、碱基和磷酸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种()A. 5、2、8B. 4、2、2C. 5、2、2D. 4、4、8 4.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糖 D.氨基酸5.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A、DNAB、RNAC、DNA或RNAD、DNA和RNA6.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A、1种B、8种C、4种D、5种7.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核酸的生理功能()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每个细胞中B、是生物的遗传物质C、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信息只贮存在DNA分子中B、HIV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C、所有生物的DNA,都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D、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所以连成长链时,其排列顺序只有4种9.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下列关于盐酸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B.调节染色液的pHC.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使DNA和蛋白质分离10.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A.8 B.7 C.5 D.411.有人分析了一种有机物样品,发现它含有的元素有C、H、O、N、P,该样品很可能是()A.脂肪 B.氨基酸 C.核酸 D.葡萄糖12.下列关于SARS病毒所含核酸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A、G、C、T四种碱基,五碳糖为核糖B、含有A、G、C、U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植物学第一章第二章复习题-凑合着看的参考答案-(xз」∠)-

第一章植物细胞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有机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原生质是一个生活细胞中所有有生命活动的物质的总称3、细胞器细胞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微小结构4、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上的小孔连接相邻细胞的细胞质丝称胞间连丝5、纹孔和具缘纹孔纹孔次生璧形成时,往往在原有的初生纹孔场处不形成次生璧,这种无次生壁的较薄区域称为纹孔具缘纹孔具缘纹孔周围的次生璧突出于纹孔腔上,形成一个穹形的边缘,从而使纹孔口明显变小6、胞质运动细胞质基质沿一个方向做循环运动7、细胞后含物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8、细胞骨架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普遍存在的与细胞运动和保持细胞形状有关的一些蛋白质纤维网架系统。
9、细胞生长是指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体积和重量的增加过程10、细胞分化多细胞质物体的细胞由于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形态或结构上表现出适应性的变化11、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细胞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二、填空题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细胞壁____和__原生质体____两大部分。
后者又可分为__细胞膜____、___细胞质___和__细胞核____ 三部分。
2.细胞是__1665___年由英国人__胡克___第一次发现。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生物学家___施莱登和_施旺___所创立。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植物细胞具有___细胞壁___、__叶绿体____和___液泡___。
4.植物细胞中双层膜的细胞器有__线粒体、叶绿体____ 和___细胞核___ ;单层膜的细胞器有___液泡、溶酶体、内质网、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高尔基体____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中心体、核糖体_ ;细胞骨架是由_微丝系统_____、___微管系统___和___中间纤维系统___组成的。
5.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质,包括__细胞器____ 、___线粒体 ___ 和___内质网___ 等部分;而细胞核是由__核被膜___ 、__染色质____和__核仁____等三部分构成。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3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探讨大豆是发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
每公顷大豆与共生根瘤菌每年固氮可以超过100kg。
讨论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提示】大豆的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土壤中CO的含量;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2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2. 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答案】种间竞争:大豆与稗草、苘麻、鸭跖草。
捕食:大豆蚜与大豆。
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
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示】此题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如环境决定了哪些生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生物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等等。
思考•讨论讨论1.分析上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与其他同学画出的食物链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食物链是否需要修改,共同完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略。
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上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归类。
【提示】可归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成分。
4.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2章逐步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缩聚与逐步聚合反应-习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逐步聚合;缩合聚合;官能团等活性;线型缩聚;体型缩聚;凝胶点;转化率;反应程度。
答:逐步聚合——单体转变成高分子是逐步进行的,即单体官能团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
缩合聚合——由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之间连续、重复进行的缩合反应。
官能团等活性——在一定聚合度范围内,官能团活性与聚合物分子量大小无关。
线型缩聚——参加反应的单体都含有两个官能团,反应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得到线型缩聚物的一类反应。
体型缩聚——参加反应的单体中至少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且体系平均官能度大于2,反应中大分子向三个方向增长,得到体型结构的聚合物的这类反应。
凝胶点——开始出现凝胶瞬间的临界反应程度。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分数反应程度——参与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的分数。
3.由己二元酸和己二胺等摩尔合成尼龙—6,6。
已知聚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432,如果要合成聚合度在200的缩聚物,计算反应体系中的水含量应控制为多少?解:n X =n X =200,K=432代入此式可得: 224320.0108200w n K n X === 答:反应体系中的水含量应控制为0.0108 mol/L.4.计算等摩尔的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反应体系,在下列反应程度时的平均聚合度和分子量。
0.500,0.800,0.900,0.950,0.995。
解: 等物质量条件下,有PX -=11,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构单元的分子量:M 0=192。
11n X p=-,n o n X M M ⨯=,因此各反应程度时的平均聚合度和分子量见下表:7.氨基己酸进行缩聚反应时,如在体系中加入0.2mol%的醋酸,求当反应程度P 分别达到0.950,0.980,0.990时的平均聚合度和平均分子量。
解: 方法1:2212 1.998'110.002a a ab b f N f N N N ⨯⨯===++++ 当p=0.950时,22202 1.9980.9502n X pf ==≈-⨯- 214010720=⨯=⨯=n o n X M M当p=0.980时,22482 1.9980.9802n X pf ==≈-⨯- 513610748=⨯=⨯=n o n X M M当p=0.990时,22912 1.9980.9902n X pf ==≈-⨯- 937910791=⨯=⨯=n o n X M M方法2:rpr r Xn 211-++=, NcNa Na r 2+==0.996 P=0.95, 20=XnP=0.98, 46=XnP=0.99, 83=Xn8.用Carothers 法计算下列聚合反应的凝胶点:(1)邻苯二甲酸酐+甘油,摩尔比3:2。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单选题1、14N 和15N 是 N 元素的两种稳定同位素,含15N 的 DNA 比含14N的 DNA 密度大。
为探究 DNA 复制的方式,科学家先用含有15NH4Cl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繁殖若干代得到的大肠杆菌,其 DNA 几乎都被15N 标记;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14NH4Cl 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
收集不同时期的大肠杆菌,提取 DNA 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后试管中DNA 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子代 DNA 的两条链可能都含有15NB.1 号带中的 DNA 的氮元素都是14NC.实验结果证明 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3 号带的 DNA 为亲代大肠杆菌的 DNA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分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处于图中的3号位;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处于图中的1号为;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位于图中的2号位。
A、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培养液中含有14NH4Cl,所以子代DNA的两条链不可能都含有15N,A错误;B、1号带中的DNA的氮元素都是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B正确;C、2号带位于试管中部,说明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C正确;D、3号带分布在试管的下端,说明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为亲代大肠杆菌的DNA,D正确。
故选A。
小提示:2、将 DNA 分子双链用3H 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
某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A.12 个 bB.6 个 a,6 个 bC.6 个 b,6 个 cD.b+c=12 个,但 b 和 c 数目不确定答案:D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阔叶材木素主要由哪几种木素的先体脱氢聚合形成的?写出结构式。
愈创木酚基丙烷紫丁香基丙烷2.写出木素大分子的两种醚键连接的结构简式?3.木素的分离方法分为几大类?各自的缺点是什么?第一类:木素被溶解而分离(可溶木素)往往不能得到木素量的全部。
第二类:木素作为残渣而分离(不溶木素)分离的木素其结构已发生了变化。
4.为什么Brauns“天然木素”不能代表原本木素?木材中原本存在状态的木素称作原本木塑,Brauns“天然木素”虽然木素变化不大,但只是原本木素的低分子部分,与真实天然状态的木素仍有区别。
5.如何制备磨木木素(MWL)?并说出其主要应用范围?在室温下,用不引起润张作用的中性溶剂甲苯作介质在振动式磨球中仔细地研磨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木粉,再通过溶剂抽提,然后把溶剂蒸发,把木素溶于醋酸水溶液中,再在水中沉淀、干燥,制得磨木木素。
常用来研究木素的化学结构6.如何制备Klason木素,并说出此法的缺点及主要应用范围?60~80目的木粉首先用苯-醇混合液抽提6~8h,以除去木粉中的有机溶剂提物,风干后,精确称取1g木粉,将木粉在72%H2SO4、温度18~20℃条件下水解2h。
再加水使H2SO4的浓度稀释至3%,在稀酸条件下继续水解,使聚糖水解成单糖溶于溶液中,余下的残渣即为Klason木素。
由酸水解聚糖时,木素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缩合反应。
该方法不适用于结构研究,广泛应用于定量分析。
7.为什么用Klason木素测定方法、测定草及阔叶材木素时,必须同时测定酸溶木素?木素当中有少部分溶于72% H2SO4,称为酸溶木素,在Klason木素测定过程中会被溶解。
总木素= 酸不溶木素+ 酸溶木素8、木素的基本定义及其在细胞壁中分布。
木素是由苯基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结构的复杂的高聚物。
木素和半纤维素在一起,填充在细胞壁的微纤丝之间,同时也存在于胞间层。
9、木素的主要官能团有哪些?—OH —OCH3 —CO10、木素的主要连接键型有哪些?醚键联结(烷基芳基α-O-4 β-O-4 二烷基醚键4-O-5)碳碳键β-5 β-1 5-5 β-β11、如何证明木素的结构?采用与木素结构类似的模型物为参照,间接的推断而得,相似的条件下用用硝基苯氧化处理木素及模型物,根据产物相似性判断。
12、分离木素的方法有几种?何种分离木素接近于原木素?1布劳斯(Brauns )天然木素(BNL )(2)贝克曼(Björkman )木素3纤维素酶解木素4二氧己环木素和醇木素5巯基乙酸木素6水溶助溶木素7无机试剂分离的木素8硫酸法( Klason 木素)9过碘酸盐木素10铜氨木素6、常用于木素结构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列举2种)?对于阔叶木材怎样测定木素含量?一)氧化分解法(二)木素的乙醇解和酸解硫酸法( Klason 木素)获得酸溶木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5nm 附近波长下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关系式,A =ξ b c13、Klason 木素的测定原理是什么?要分哪两步进行?为什么?原理:酸溶木素在紫外光区205nm 和280nm 两处有最大吸收峰,由于滤液中还有被酸水解的碳水化合物及降解产物在280nm 处也有吸收峰,会干扰木素的测定结果。
因此,测定酸溶木素选用在短波长205nm 处的吸收峰定量测定。
一)试样制备(稀释使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值在0.2~0.7范围内,以减少测量的相对误差)二)测定14、任举两例说明LCC 的存在,并写出LCC 主要连接键型(简式)。
一)在制备综纤维素时,如果要从木材原料中把木素完全除去,必会使一部分聚糖随之损失,如果要保持聚糖的完整,则不能把素彻底除净。
二)在木材的硫酸盐蒸煮过程中,从初期到后期,在蒸煮液里均能现木素和半纤维素的复合体1)α醚键 C-O-C 2)苯基糖苷键 3)缩醛键4)酯键 5)自由基结合而成的-C-O-或-C-C 键结合15.叙述木素的结构单元在酸、碱介质中基本变化规律?碱性介质中:酚型结构:(1)酚-OH 脱H+,形成酚氧阴离子(2)α–位脱-OR ,形成亚甲基醌中间体(quinone methide )。
亚甲基醌结构α –位电子云密度降低,成为亲核反应中心,例如:OH-、SH- 、S2- 和SO32- 等。
非酚型结构:由于酚羟基上有了取代物,故不能形成亚甲基醌的结构形式。
酸性介质:具有苯甲基醚结构单元,首先形成佯盐,然后 α-醚键断裂而形成正碳离子;由于α-碳原子正电性很强,常常成为亲核试剂所攻击的部位,例如: HSO3- 和SO32- 等;不论是酚型或非酚型结构单元均可形成正碳离子结构形式。
16.在硫酸盐法(Na2S + NaOH )制浆过程中木质素的化学反应。
OH-引起的反应 a 、酚型α-芳醚、酚型α-烷醚 b 、非酚型α-芳醚 c 、酚型与非酚型甲基-芳醚 HS- S2- 强亲和性引起的酚型β-O-4的断裂17.碱法与硫酸盐法(Na2S + NaOH )制浆过程中木质素的化学反应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由亲核试剂亲核能力的差别引起 a 、酚型β-芳醚断裂b 、酚型与非酚型甲基-芳醚断裂程度KP>APc 、缩聚反应KP<AP18. 酸性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法制浆中、木素大分子中哪几种化学键断裂?α-芳醚19. 中性和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中、木素大分子中哪几种化学键断裂?中性时(1)酚型α-芳醚和酚型α-烷醚2)酚型α-O-4 3)甲基-芳醚由于碱度高,非酚型β-O-4可断裂(NGP);由于磺化作用,酚型β-O-4可断裂;20.叙述木素大分子在氯化过程中的反应;1、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反应发生在苯环的5位或6位,以6位居多。
生成氯化木素,但尚未碎片化。
)2、侧链的亲电置换(苯环与侧链分开,大分子降解。
)3、芳烷醚的氧化裂解和侧链氧化(β芳醚氧化断裂,导致木素大分子碎片化。
被置换的侧链氧化成相应的羧酸。
)4、芳环氧化分解(经醌型结构,进一步生成二羧酸衍生物。
)21.叙述木素大分子在碱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氯化木素的醌式结构受OH-的作用成为多羧基取代的醌基,可溶解于碱。
22.叙述木素大分子在次氯酸盐漂白过程中的反应;-OCl为强亲核试剂,能很快地与醌式结构作用,经过次氯酸盐酯、环氧化合物类的中间体,最后氧化成含有羰基和羧基的碎片氯化(HOCl)氧化(OCl-)β-芳醚氧化断裂,第三章1、纤维素生物合成的母体是什么?糖核苷酸(UDP-D-葡萄糖)2叙述高分子化合物多分散性的基本概念。
纤维素是不同聚合度的分子混合物,因此纤维素的分子量是不均一的,这种分子量的不均一性,称作多分散性。
3、写出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的数学表达式及Mn、Mw和Mη之间的关系。
Mn=分子的总质量/分子的总个数=∑ni Mi/∑ni=∑Ni Mi重均分子量Mw=∑wi Mi/∑wi=∑Wi Mi粘均分子量Mη=﹙∑Wi Mi﹚1/α4、叙述粘度的基本概念并写出高分子溶液的几种粘度的定义。
粘度是指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
相对粘度:同温度下溶液的粘度与纯溶剂粘度之比ηr=η/ηo增比粘度;相对于溶剂粘度而言,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ηsp=﹙η-ηo﹚/ηo=ηr-1比浓粘度;增比粘度与浓度之比ηsp/ρ特性年度;比浓粘度趋于0时的极限值[η]=limηsp /c5、写出Staudinger粘度方程并加以说明Standinger方程—对线状分子ηsp = K m c gm M = K m cPc gm —溶液的浓度,以纤维素葡萄糖基环mol/L计算。
即c gm =c/162;c—溶液的浓度(g/L);M、P —分别表示线状高分子的分子量和聚合度;K m—比例常数,随溶质、溶液体系变化。
6、分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分类?按不同聚合度将多分散性的纤维素试样分成若干级分的纤维素试样称之为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沉淀分级法、溶解分级法(利用溶解度与M 的依赖关系进行分级)和凝胶穿透色谱法(GPC)(利用大分子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级)7、叙述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级的原理。
GPC是利用高分子溶液通过特种多孔填料组成的柱子,在柱子上按照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8、写出天然纤维素的构型。
9、写出天然纤维素的D-吡喃式葡萄糖基和伯羟基的构象。
10、叙述Meyer-Misch提出的纤维素Ⅰ的结晶结构,并指出J.Blackwell(Honjo-Watebe)提出的纤维素Ⅰ与Meyer-Misch提出的纤维素Ⅰ有何不同?纤维素Ⅰ是由平行分子链有规则排列组成的,在结构中所有链具有相同的方向(例如链都是“向上”的)。
链分子薄片平行于ac平面。
所有-CH2OH侧链为tg构象。
中心链在高度上与角上的分子链彼此相差半个萄糖基单位。
11、写出结晶度和到达度的基本概念结晶度即结晶区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率,它反映纤维素聚集时形成结晶的程度。
利用某些能进入纤维素物料的无定形区而不能进入结晶区的化学试剂,测定这些试剂可以到达并起反应的部分占全体的百分率称为纤维素物料的可及度。
11、解释纤维素纤维的滞后现象。
吸附时先要破坏无定形区的氢键才能吸水,分子内有一定的应力抵抗这种破坏,氢键不可能全部打开;而解吸时,先失去多层水,然后失去氢键结合水。
纤维素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不能全部可逆地被打开,故吸着的水较多,产生滞后现象。
12、结合水、游离水的概念?结合水:一部分是进入纤维素无定形区与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结合的水,称为“结合水”。
游离水:当纤维素物料吸湿达到纤维饱和点后,水分子继续进入纤维的细胞腔和孔隙中,形成多层吸附水或毛细管水,这种水称为“游离水”。
(无化学键的结合)13、润胀的基本概念?润胀:固体吸收溶剂后,其体积变大但不失其表观均匀性,分子间内聚力减少,固体变软的现象。
14、解释扩散双电层理论。
纤维素本身含有极性羟基基团,使纤维素纤维在水中表面带负电。
因此,当纤维素纤维在水中往往引起一些正电荷由于热运动的结果在离纤维表面由近而远有一浓度分布。
吸附层:纤维表面负电荷的厚度a以及外围吸附的一、二层正电荷的厚度b合称为吸附层。
此层随纤维而运动。
扩散层:由吸附层外围至电荷浓度为零处距离为d的一层。
当纤维运动时不随纤维而动,液体流动时,它是一个可流动层。
吸附层与扩散层组成的双电层称为扩散双电层15、叙述纤维素酸水解机理及酸水解方法。
纤维素大分子中的1,4-β-苷键是一种缩醛键,对酸特别敏感,在适当的氢离子浓度、温度和时间作用下,苷键断裂。
均相酸水解(浓酸中的水解)多相酸水解(弱酸水解)16、叙述纤维素的剥皮反应和终止反应机理。
剥皮反应;在碱的影响下,纤维素具有还原性末端基的葡萄糖基会逐个掉下来,直到产生纤维素末端基转化为偏变糖酸基的稳定反应为止,掉下来的葡萄糖基在溶液中最后转化为异变糖酸,并以其钠盐的形式存在于蒸煮液中。